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生态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假眼小绿叶蝉是茶园里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了我省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本文对已在我省少部分茶园尝试应用的生态调控措施进行归纳,推介综合应用抗性品种、生物多样性管理、农业耕作、物理器械、天敌资源、生物资源等调控措施,盼能指引生产,改善茶园生境,充分保护和增加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从而持续有效地控制该主要害虫的猖獗为害,提升我省茶叶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3.
茶小绿叶蝉的天敌及其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Fa-bricius)]是茶园主要害虫之一。由于长期依靠农药防治,使茶园生态环境遭受污染,许多有效的天敌不能在茶园生态系中得到繁衍。为了开展茶园害虫综合防治,笔者在茶园综合防治示范试验的同时对茶小绿叶蝉的天敌资源及控制作用进行了连续多年的调查研究和室内饲养观察。经室外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已确认捕食  相似文献   

4.
为了利用茶园间作圆叶决明诱集调控茶小绿叶蝉,进行了幼龄茶园间作试验与茶小绿叶蝉室内饲养试验.结果表明,间作圆叶决明的茶行其芽梢的小绿叶蝉与蜘蛛数量比临近未间作的茶行多;在间作茶行喷施唑虫酰胺,药后7~21 d内未能减少临近未间作茶行的虫量.在有寄主(茶树)的情况下,小绿叶蝉不会定殖于圆叶决明,饲养中小绿叶蝉对圆叶决明极少有刺探取食现象,观察表明,圆叶决明植株长有较密的长毫毛,不利于小绿叶蝉的爬行、取食与脱皮,圆叶决明并非小绿叶蝉替代寄主.  相似文献   

5.
茶园三种蜘蛛对假眼小绿叶蝉捕食量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间小黑蛛(Erigonldium graminicolum),粽管巢蛛(Clubiona yaponicola)斑管巢蛛(CIubiona maculata)成蛛的捕食能力与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若土,成虫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型,符合Holling圆盘方程Na=a′TN/1 a′TnN°。三种蜘蛛成蛛对假眼小绿叶蝉成虫功能反应的数学模型分别为:Na=0.8528N/1 0.0333N、Na=0.6062N/1 0.030N,Na=1.1886N/1 0.0641;对若虫则分别为:Na=0.9849N/1 0.0256N、Na=0.6701N/1 0.0241N、Na=1 0.479N/1 0.0467N。  相似文献   

6.
不同浓度印楝素对小贯小绿叶蝉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贯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园主要害虫,广泛分布于全国各茶区,发生量较大,目前生产上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为探索虫口密度较高情况下高浓度生物药剂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采用不同浓度0.3%印楝素乳油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3%印楝素乳油对小贯小绿叶蝉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其50倍液喷雾后1 d或150倍、75倍、50倍液喷雾后3 d,小贯小绿叶蝉虫口减退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0.3%印楝素乳油50倍液喷雾后1 d和3 d的最高防效分别达到67.07%和57.54%。但是,在小贯小绿叶蝉虫口密度较高情况下,高浓度印楝素乳油对其防治效果仍然不理想,不建议作为化学药剂替代产品使用。  相似文献   

7.
假眼小绿叶蝉及其主要天敌类群数量消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南方茶区发生的小绿叶蝉主要为假眼小绿叶蝉 Empoasca(E.)vitis(Got-he),是为害茶树的关键性害虫,一般减产20%左右。历年来各地对此虫花了大量的精力,年喷药7~8次,甚至10余次以上,每年牦费的成本为防治茶园其它害虫之首。加上药剂施用不合理,杀死了大量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为了探索减少全园施用灭生性农药次数,合理用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相似文献   

8.
茶园蜘蛛与茶小绿叶蝉生态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茶叶》1994,16(5):21-22
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环境中所占据资源幅度的大小,是评价害虫与天敌的营养数量、时间、空间关系的一个综合指标,对于认识害虫与天敌的消长规律,评价天敌效能,找出优势天敌种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自从Grill(1960年)首先提出生态位的概念以来,Levins(1968年)、Pianka(1976年)又在关于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理论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然而.生态位理论在实践上的应用才刚刚起步,因此,本课题组结合茶园生物防治工作,对茶小绿叶蝉与茶园蜘蛛的生态位进行初步研究,现将结果作一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9.
于永晨  肖斌  孙晓玲 《茶叶科学》2018,38(3):263-270
半胱氨酸蛋白酶是植食性昆虫体不可或缺的重要水解蛋白酶之一。本文从小贯小绿叶蝉的转录组数据库中获得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Eocyp的基因片段的转录本序列,利用RACE技术得到其cDNA全长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Eocyp所编码的理论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使用qRT-PCR技术检测Eocyp在小贯小绿叶蝉不同发育阶段,雌、雄成虫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温度和光周期下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小贯小绿叶蝉Eocyp的全长cDNA序列包含一个1β656β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51个氨基酸,并具有由2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推测其相对分子量为62.09βkD,预测其分子式为C2782H4163N737O835S25;理论等电点为6.02,不稳定系数为36.10。Eocyp具有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的典型特征,即催化三联体Cys357-His499-Asn519,同时具有ERFNIN,GNFD和GCDGG簇等保守结构域。Eocyp编码氨基酸序列与茶翅蝽CYP基因编码序列相似度最高。表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Eocyp在小贯小绿叶蝉的各个生长时期均有表达,在5龄若虫时期达到最高;Eocyp在小贯小绿叶蝉雌、雄成虫的腹部均有较高的表达量;然而,Eocyp的表达量对于高、低温和不同光周期均无响应。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Eocyp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茶园蜘蛛优势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控制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室内及田间控制观察和大田系统观察结果表明:白斑猎蛛、花腹纽蛛、警戒蝇豹、棕管巢蛛、褶管巢蛛对假眼小绿叶蝉均有较大捕食控制潜能,在叶蝉较大密度范围内,日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大笼控制四种蜘蛛的捕食增长率均以10~20头为最高,达61.9%。  相似文献   

11.
采取随机调查和定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崂山茶区茶树害虫及其捕食性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共记录茶树害虫(包括害螨)34种,分属于6目22科;捕食性天敌44种,分属于7目22科,其中天敌昆虫16种,捕食螨1种,蜘蛛27种。研究表明,该茶区茶树害虫大部分是由南方引进茶苗时带入的。目前该茶区的主要害虫是刺吸式口器害虫,主要捕食性天敌是蜘蛛。农药是影响天敌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寻求适合高山茶园的间作模式,探究不同间作作物对茶园主要叶部病害发生的影响。本文通过田间试验,明确川西北茶园主要叶部病害种类;通过对茶-黄豆、茶-玉米、茶-李树、茶-厚朴间作茶园和单作茶园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不同模式茶园叶部病害发生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川西北高山茶园主要叶部病害为茶饼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圆赤星病和茶赤叶斑病;4种间作作物中黄豆和玉米是较为理想的间作作物。茶-黄豆间作的茶园茶饼病和茶炭疽病发病率最低,两种病害发病率分别比单作茶园降低了85.12%和74.34%;茶-玉米间作茶园炭疽病发病率比单作茶园降低了49.76%。茶-厚朴间作茶园茶饼病的平均发病率为27.82%,是单作茶园的11.50倍。同时茶-厚朴间作茶园9月份炭疽病的发病率高达51.67%是单作茶园发病率的2.73倍。因此,黄豆和玉米是替代厚朴等林木类较为理想的高山茶园间作作物,间作黄豆可显著降低茶园病害的发生,减轻病害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三江平原地区大豆蚜虫及其天敌种群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对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大豆试验田的大豆蚜虫及其天敌发生情况进行了定点、定期调查.结果表明:6月22日~8月20日是大豆蚜虫的发生与危害期,盛发期是7月15日~8月7日;大豆蚜虫天敌主要以小花蝽、瓢虫、草蛉、食蚜蝇为主,小花蝽和食蚜蝇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8月6日和8月16日,草蛉和瓢虫数量达到峰值的时间为8月2...  相似文献   

14.
假眼小绿叶蝉是东江库区茶园中主要虫害之一,为探索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有效综合措施;本文介绍了该所进行的无公害药剂防治、物理防治及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5.
Biodiversity both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has relevance in addressing many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agriculture and allows the formation of functional groups that drive key ecosystem processes [1].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es in agroecosystems is pest regulation, because biodiversity is related closely to host-plant resistance, pest management attributes, natural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and their impacts, and stability as the ecological basis for pest management [2-3]. On one h…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茶树叶片组织结构与小贯小绿叶蝉抗性之间的相关性,在确定小贯小绿叶蝉不同龄期和虫态蜜露排泄量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小贯小绿叶蝉雌成虫在不同茶树品种(系)上取食24 h后蜜露排泄量的差异,进而通过比较不同茶树品种(系)叶片的组织结构和色泽,分析了5个茶树品种(系)叶片的组织结构与茶树对小贯小绿叶蝉抗性能力强弱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小贯小绿叶蝉4龄若虫的蜜露排泄量显著高于1~3龄;雌、雄成虫的蜜露排泄量之间不具显著差异;取食中选10号的雌成虫蜜露排泄量显著低于取食其他品种;不同品种(系)茶树的叶面积、叶片总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以及色差等指标与雌成虫的蜜露排泄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叶片茸毛密度与雌成虫蜜露排泄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片茸毛长度与蜜露排泄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入侵植物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生物活性。分别使用植株选择着落法、Y形嗅觉仪和改良熏蒸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忌避和熏蒸活性。并且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了胜红蓟精油的化学成分,初步探讨了化学成分与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均具有忌避和熏蒸活性,浓度越高,效果越佳。精油含量为200μL·mL~(-1),忌避率达到100.00%;精油含量为100μL·mL~(-1)和50μL·mL~(-1)时,处理小贯小绿叶蝉5 min,忌避率分别为91.67%±1.67%和76.67%±1.67%;精油含量为5μL·mL~(-1)时熏蒸小贯小绿叶蝉12 h,死亡率为100%。并且胜红蓟精油中检测出24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是β-石竹烯(61.53%)、早熟素I(11.09%)和早熟素II(7.79%)。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忌避和熏蒸活性可能与其主要成分的协同作用有关。研究结果证明,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具有开发成防治小贯小绿叶蝉植物源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深度学习已经在农作物害虫实时监测的智能识别过程中广泛应用。以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识别模型为基础,研究深度学习在诱虫板上叶蝉识别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小贯小绿叶蝉田间种群调查的准确性。本研究设计了一种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识别、计数方法,首先采用黄色诱虫板诱集小贯小绿叶蝉,利用相机对诱虫板进行图像采集并上传至服务器,然后通过服务器部署的目标检测算法,对图像中叶蝉进行识别与计数。通过算法筛选,确定YOLOv3作为识别算法,用改进后的Soft-NMS代替原来的NMS,用K-means聚类方法计算新的先验框的尺寸,提升YOLOv3对目标识别的速度和准确率。通过田间试验对比诱虫板上叶蝉的真实数量,结果显示优化后识别算法的准确率可达到95.35%以上。本研究验证了诱虫板诱集、目标识别算法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能够为小贯小绿叶蝉田间种群的实时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可为其他具有颜色偏爱性昆虫的实时监测和茶园害虫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马铃薯同大豆间作中,采用喷洒蜂蜜水和早熟马铃薯刈秧的方法对马铃薯田内的天敌昆虫向大豆田内诱集和助迁,使得大豆田内天敌数量增加,从而使大豆蚜的防控更加有效。试验结果表明,喷洒蜂蜜水使得处理区内天敌总量增长率高于对照区,持续时间达7 d;早熟马铃薯刈秧使处理区内天敌数量增加,同时大豆蚜数量明显降低,该方法同马铃薯收获时间相吻合,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和较长的持效时间,因此在应用于促进马铃薯田中天敌向大豆田内转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唾液蛋白在茶树“叶蝉烧”(Hopperburn)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尚属空白。利用双层膜夹营养液法和自制唾液收集装置采集小贯小绿叶蝉成虫的水状唾液;采用SDT裂解法和FASP(Filter-aided sample preparation)酶解法提取唾液蛋白质;并通过LC-MS/MS质谱对小贯小绿叶蝉水状唾液蛋白质的种类和成分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小贯小绿叶蝉水状唾液中共鉴定到107个肽段、92个蛋白质,按不同功能可分为7类,包括酶类、转运蛋白、离子结合蛋白、调节蛋白、骨架蛋白、其他或非酶蛋白和未表征蛋白。此外,以收集纯化的成虫唾液蛋白质处理机械损伤茶树叶片,并与纯机械损伤叶片、纯唾液处理叶片、血清蛋白处理叶片和虫害叶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叶蝉唾液蛋白处理后的叶片与小贯小绿叶蝉危害叶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处理48 h均会出现叶蝉烧症状;而其他处理叶片均未出现此类症状。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小贯小绿叶蝉的唾液组成及其与茶树之间的互作机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