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是一种世界性传播的入侵杂草,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其脱离了原产地生物因子的制约,种群迅速扩散蔓延。为有效遏制豚草种群的肆意扩张,20世纪80年代开始,邱式邦院士带领团队先后从北美、前苏联(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国引进5种取食豚草的食植性昆虫,揭开了我国豚草生物防治的序幕。本文回顾了邱式邦院士在豚草治理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这些工作不仅开启了我国入侵杂草生物防治的先河,也为我国入侵物种防控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本文介绍了在继承邱式邦院士的工作基础上,豚草生物防治取得的巨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邱式邦院士在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对中国玉米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和防治中的重要工作,以此开启了中国亚洲玉米螟研究和防控的先河,对保障当时我国玉米的稳产、保产及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本文介绍了目前我国亚洲玉米螟的综合治理策略及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李光博院士在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蝗虫治理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包括蝗区发生情况的实地调查、蝗虫识别、防治飞蝗和土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示范等。李光博院士总结并探讨了毒饵治理飞蝗的经验和问题,研究提出了“利用青鲜毒饵防治土蝗”的新技术,并提出了新的治蝗方针,对于控制蝗虫灾害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邱式邦院士在草蛉类天敌昆虫利用领域的重要工作,包括明确草蛉生物学及越冬规律,优化人工饲料配方,完善大规模扩繁的工艺条件,探索长时间贮存技术等,开启了草蛉类天敌昆虫扩繁和利用的研究先河,对指导草蛉类捕食性天敌昆虫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结合邱式邦院士在草蛉类天敌领域的研究成果,简要介绍了当前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加强我国天敌昆虫和生物防治工作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正>5月20~21日,在2014年夏蝗防治的关键时期,全国农技中心(农业部蝗灾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召开了全国农区蝗虫防控工作会议。与会代表分别听取了中国农业大学张龙教授和李林教授关于蝗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新进展、蝗虫防治指挥信息系统报告,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5省(自治区)植保站在会上交流了今年蝗虫发生的形势、防控工作准备情况和绿色治蝗经验。  相似文献   

6.
《植物医生》2008,21(3):18
当前我国蝗虫防治工作从南到北即将展开.各项准备工作迫在眉睫。4月30日,农业部召开全国蝗虫防治工作视频会.分析了蝗虫发生形势.全面部署了2008年蝗虫防控工作。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强调.扎实推进蝗虫防治工作.对于促进2008年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意义重大,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从政治高度来认识治蝗工作,坚决防止失防失控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2010年10月1日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一级研究员--邱式邦先生的百岁寿辰.邱式邦先生1935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今上海理工大学),开始步入农业害虫防治科学事业.  相似文献   

8.
同志们:   针对今年东亚飞蝗将大发生的严峻形势,为了贯彻落实温家宝副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关于蝗虫防治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九五”期间治蝗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安排部署今年蝗虫防治工作,部里决定在天津市召开全国治蝗工作暨表彰会议。会议期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通报了近年来国内外蝗虫发生形势及治蝗对策,有关省(区、市)汇报了去年蝗虫防治情况及今年发生趋势和治蝗准备情况,通报表彰了全国蝗虫防治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下面,我就今年蝗虫防治工作讲三点意见。 1回顾“九五”,认真总结蝗虫治理经验   受气候异…  相似文献   

9.
《植物保护学报》第1~6届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农业昆虫学家,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邱式邦先生于2010年12月29日在北京逝世,特志悼念。  相似文献   

10.
王炳章 《植物保护》1963,1(2):61-62
自1959年冀、鲁、豫、苏,皖五省治蝗会议提出“猛攻巧打,积极改造蝗区”的治蝗方针后,经过几年来贯彻执行,已起了很大的作用。各蝗区的党、政领导对治蝗工作十分重视,采取飞机与人工地面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蝗虫发生密度已显著下降,基本上控制了蝗害。几年来有些地区结合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增建盐场等措施,改造了部分蝗虫发生基地。 但由于我国蝗区面积较大而分散,影响蝗虫发生的水、旱灾害还不能完全控制,彻底全面地改造蝗区非短期所能做到,因此,防治蝗虫仍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政治并举”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东亚飞蝗防治适期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由于受异常气候、农业生态环境及白洋淀水位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东亚飞蝗在河北省白洋淀蝗区出现了 1993、1995、1998、1999年和 2 0 0 1年持续大发生。 195 2年邱式邦等先生在毒饵治蝗方法一文中提出“将蝗虫消灭在 3龄以前” ;195 7年农业部在冀、鲁、豫、苏、皖 5省及天津市治蝗座谈会总结一文中 ,提出“力求做到在 3龄以前 ,一次喷药消灭秋蝗主力” ;196 3年郭尔溥先生在飞机喷粉防治东亚飞蝗的药量问题一文中 ,提出“应抓住蝗蝻 3龄以前的防治是十分必要的。”当前 ,由于环境及气候条件的变化使蝗蝻出土期延长、飞机…  相似文献   

12.
蝗虫微孢子虫Antonospora locustae是蝗虫生物防治过程中的重要病原微生物.本文主要讨论蝗虫微孢子虫基因组的研究进展,明确蝗虫微孢子虫基因组独特的压缩特征,了解蝗虫微孢子虫获取能量的途径.此外,本文对蝗虫微孢子虫在我国蝗虫的防治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基于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的治蝗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农业部与哈萨克斯坦国农业部于2002年12月签署《关于防治蝗虫及其他农作物病虫害合作协议》,从2003年开始开展治蝗合作,中方的治蝗合  相似文献   

14.
我国蝗虫微孢子虫治蝗的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蝗虫微孢子虫治蝗的进展严毓骅,张龙(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100094)蝗虫是我国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害虫,至今蝗害尚未根除。目前我国治蝗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为探索生物治蝗的新途径,北京农业大学生物治蝗课题组1986年与美国农业部开展了中美农业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5.
同志们: 针对今年东亚飞蝗将大发生的严峻形势,为了贯彻落实温家宝副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关于蝗虫防治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总结“九五”期间治蝗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安排部署今年蝗虫防治工作,部里决定在天津市召开全国治蝗工作暨表彰会议.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12月20—22日,中哈联合防治蝗虫工作组第九次会议与第七次专家技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双方相互通报了对2020年两国边境地区蝗虫发生趋势预测,并就2020—2021年蝗虫防治合作计划达成共识。双方一致认为,中哈两国通过合作治蝗,推动了边境地区蝗虫监测与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双方边境地区蝗虫发生程度显著降低,蝗虫迁飞过境为害现象明显减少,大幅度降低了农牧业生产损失,对保障双方边境地区农  相似文献   

17.
佚名 《植物保护》2021,47(6):353-354
蝗灾在中国农业灾荒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危害影响深远,是农业自然灾害的最典型代表。历史上,“蝗飞弊天,饿殍载道”等惨状举不胜举,蝗灾对粮食生产的毁灭性打击以及给人民生活造成的深重灾难,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治蝗减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千年蝗患得到全面遏制,许多昔日的“蝗虫窝”变成了今朝的“米粮川”,这不仅是中国治蝗史的丰碑,也是世界治蝗史的典范。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蝗虫局部暴发时有发生,同时面临境外蝗虫迁入威胁,因此控制蝗虫不起飞、不成灾依然是一项长期的目标任务。为积极应对蝗灾的威胁,我国植保工作者针对我国历史蝗灾研究的薄弱环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对我国历史蝗灾开展了持续三十多年的史料考证和调查研究,重点查阅和分析研究二十五史、各地馆藏史书史料和2 500余部地方志以及近代研究文献和期刊报道,从浩瀚的历史资料中梳理澄清了我国几千年的蝗灾发生防治情况。系统总结了古代、近代和当代的蝗灾发生及防治进展。为展现历史蝗灾研究成果,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完成了《中国蝗灾发生防治史》的编撰,近期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中国蝗灾发生防治史》全书分为四卷,约520万字。第一卷为中国历代蝗灾发生防治概论,主要论述历史蝗灾发生概况、重大蝗灾危害影响、主要蝗灾防治的发展进程、与蝗虫有关的政令法规、文学诗词、治蝗传说故事、主要治蝗人物和古代至近代治蝗书籍史料。第二卷为中国蝗灾史编年,描述公元前707年至2019年的蝗灾发生情况,并收录正史及其他史料中的蝗灾记述。第三卷是分省蝗灾史志,分省叙述2 700多年历史蝗灾的发生情况。第四卷是地方志蝗灾集成,详细收录了我国32个省(区、市)历史上2 500余部地方志中的蝗灾发生事件。本书共收录整理从公元前707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蝗灾共1094年(比之前的研究报道增加蝗灾记录300次),其中唐前时期蝗灾187年、平均7.08年发生1次,唐代(含五代十国)101年、平均3.38年发生1次,宋代(含辽、金)165年、平均1.82年发生1次,元代93年、平均1.16年发生1次,明代247年、平均1.12年发生1次,清代263年、平均1.02年发生1次,民国时期38年,连年发生蝗灾。此外,还对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关于蝗灾的记载做了梳理描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的蝗灾发生概况也作了全面记述,这是首次长时段、大范围梳理和总结历史蝗灾发生的地域特征和治理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是促进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的基础信息建设工程。本书总结历史上蝗灾发生的规律性以及历朝历代治蝗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今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治蝗减灾、保粮安邦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梳理了历代治蝗思想、治蝗政策措施、治蝗组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对于弘扬中华治蝗减灾文化,持续推动科学防控蝗灾,保障粮食安全和农牧业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全面、深入地收集、提取、补充、校核历史蝗灾记录,按区域、时序建立了科学、全面、准确、精细的中国历史蝗灾记录,同时注重对历史蝗灾的空间演变规律、时间演变规律以及特征时期蝗灾事件的分析,系统、全面展现了从殷商时期到当代历时三千多年的蝗灾发生和防治情况,对于当前及今后蝗灾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书注重发掘弘扬历代蝗虫防治文化,厘清了历代对蝗虫的认识与研究脉络,整理了历代蝗虫诗词文学、传说故事与主要治蝗人物,尤其是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治蝗措施与成就,有利于使“政府主导、群防群控”的中国治蝗智慧、“改治并举、持续控蝗”的技术模式、“预报准确、执行有力、防治高效”的蝗灾防控体系得到继承和创新,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和弘扬。“治蝗减灾,保粮安邦”,既是历史遗训,也是现实遵循。本书全面研究我国蝗灾发生防治史历史脉络,内容宏富、资料翔实,使我国蝗灾史料和防治文化得到全面汇集与传承,具有科学性、创新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特点。控制蝗灾是生物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未来蝗灾发生发展态势,我们有必要从历史中总结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用大历史观来推进生物安全建设,有效防范蝗灾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蝗虫灾害是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的自然灾害。生物农药治蝗可有效控制蝗害,且不杀伤天敌,对环境友好,对人畜安全,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全面分析生物方法防治蝗虫的中国专利申请态势、重点申请人状况和专利技术分析,为生物防治蝗虫领域技术发展提供专利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6月23—30日,来自哈萨克斯坦农业部、阿拉木图州和东哈萨克斯坦州的7名治蝗专家考察了我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阿勒泰、塔城、伊犁、博尔塔拉等地的蝗虫发生和防治情况,农业部蝗灾防治指挥部办公室会同新疆自治区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有关人员陪同哈方专家开展了联合调查。  相似文献   

20.
牧鸡治蝗是控制草原蝗虫的生物防治手段之一, 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理论依据。本文在新疆哈密地区, 采用样框法测定了不同时间、与防治中心点不同距离上蝗虫种群密度及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随着放牧时间延长, 草原蝗虫种群数量呈现逐渐降低趋势, 控制效果逐渐增加, 30 d后, 防效都达90%以上。但是, 距离鸡舍的远近不同, 蝗虫种群的变化趋势存在差异; 随着距离的增加, 蝗虫种群数量随时间延长而减少的趋势逐渐变缓。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防治面积因素, 1个放牧单元(1 600只牧鸡)治蝗的最优控制半径为1.5 km, 合理轮牧天数为15 d, 蝗虫的防治效果能达到85%以上。合理的牧鸡技术能够很好地控制蝗害的发生, 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一研究为合理开展草原牧鸡治蝗工作, 提高对草原蝗虫的防治效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