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常规早籼稻品种浙辐20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和施肥量水平对早籼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大田茎蘖发育动态、肥料利用效率、生产成本和收益等指标的影响,以期筛选和优化早籼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的高产高效施肥模式。结果表明,常规肥料同步侧深施肥模式(A1)在产量水平、产值、经济收益和肥料农学效率等指标上均优于专用控释肥料同步侧深施肥模式(A2),高于或接近机插秧常规高产栽培模式(CK1),显著高于省工栽培模式(CK2);生产成本显著低于A2和CK1;化肥全部减量15%的处理(B2)在产量、产值和经济收益方面高于化肥全量处理(B1),显著高于减量30%的处理(B3),产量和效益高于CK1。经综合比较,适宜早籼稻采用的毯苗机插侧深施肥模式为:普通肥料减量15%(纯N 166.5 kg/hm2,P2O570.5 kg/hm2,K2O 141.0 kg/hm2),机插同步侧深施用77%N、100%P和65%K,人工撒施23%N和35%K作穗肥。  相似文献   

2.
水稻直播是一种轻简高效栽培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粤西直播稻区开展大田试验,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习惯法和“三控”法)和播种量(2.0、3.5、5.0、6.5、8.0和10.0 kg/667 m2)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法施肥相比,采用“三控”法施肥的水稻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分别降低20.1%和5.1%,但每穗颖花数增加31.6%,稻谷产量增加11.3%。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从304万/ hm2增加到464万/hm2,每穗颖花数从112.09个降低到81.90个;稻谷产量以播种量为3.5 kg/667 m2的处理最高,达6.66 t/hm2。综上所述,华南直播稻生产应选择每穗颖花数多、收获指数高且千粒重大的品种,播种量3.5 kg/667 m2,采用“三控”法施肥。  相似文献   

3.
以香水菠萝为研究对象,采用“3414”施肥试验方案开展大田试验,研究氮、磷、钾肥不同施用量对香水菠萝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探讨海南香水菠萝生产适宜的施肥量推荐。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产量均高于无肥处理,缺素处理对香水菠萝产量的影响为氮>钾>磷;N2P2K2处理的产量和净收益最高,分别为50 350 kg/hm2和167 508元/hm2;对产量和施肥量进行肥料效应函数拟合分析,结果表明三元二次肥效函数为非典型肥效模型,二元和一元肥效函数拟合失真;应用产量频率分析方法得出施肥量N 317~422 kg/hm2、P2O5 66~92 kg/hm2、K2O 271~396 kg/hm2时,产量达30 870~50 350 kg/hm2的概率为95%,此时推荐施肥配比为1:0.16~0.29:0.64~1.25。  相似文献   

4.
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研究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杂交籼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积累、转运、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机插密度和缓释氮肥配施耦合下,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率与产量间的关系。【方法】在前期研究确定高产施氮量180 kg/hm2,机插稻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适宜配比为7∶3基础上,设3种株距(行距均为30 cm):16、18和20 cm,以及4种缓释氮肥(36、66、96 和12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处理。【结果】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和株距对机插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积累总量、成熟期叶片及穗部氮素吸收量、氮素转运量、氮肥利用率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缓释氮肥减量配施对机插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性的影响显著大于株距。株距为18 cm,缓释氮肥(9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量为150 kg/hm2能促进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及各生育阶段氮素的累积,提高结实期各器官氮素积累量,并促进叶片和茎鞘中氮素的转运,进而显著提高穗部氮素增加量(107.58 kg/hm2)、氮肥利用率(66.19%)及产量(11463.85 kg/hm2);株距为16 cm,缓释氮肥(12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量为180 kg/hm2虽能促进主要生育时期氮素的累积,但易造成结实期茎鞘及叶片中氮滞留量的增加,降低氮素转运率,导致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率降低。从高产高效的角度考虑,以缓释氮肥(96 kg/hm2)与常规氮肥(54 kg/hm2)配施量150 kg/hm2为宜;当株距增加到20 cm时,主要生育时期水稻吸收氮素的绝对量少,茎鞘叶片中的氮素向穗部转运及穗部氮素积累量增加,产量及氮素利用率随缓释氮肥配施量的增加而增加,以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为180 kg/hm2为宜。相关性分析表明,缓释氮肥减量配施与株距耦合下,机插杂交稻以齐穗至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叶片氮素转运量与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相关性(r=0.54**~0.85**)最高,对提高氮肥利用率及产量更为重要。【结论】株距为18 cm,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量为150 kg/hm2能协同提高穗部氮素增加量、氮肥利用率及产量,为本研究氮肥减量配施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明确“水稻-再生稻”体系施用专用肥对产量、产量构成因子、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水稻-再生稻”的轻简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点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T1)、当地农民习惯施肥(T2)、专用肥(T3)等3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处理的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氮、磷、钾养分含量,从而计算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结果】施肥可以显著提高稻谷产量,与T1相比,9个试验点的T2处理头季稻和再生稻平均增产56.0%和89.4%;T3处理平均增产75.3%和108.9%;与T2相比,T3处理头季稻、再生稻以及两季总产量分别增加了1006 kg/hm2、356 kg/hm2和1362 kg/hm2,增幅分别为12.4%、10.3%和11.8%。T3处理相较于T2处理,每穗粒数增加了20粒,增幅达到10.5%。养分吸收结果显示,与T2处理相比,T3处理头季水稻地上部氮(N)、磷(P2O5)和钾(K2O)的积累量分别增加了7.4%、6.8%和10.2%;再生季分别增加了5.9%、16.6%和24.4%。不同试验点T3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均有提高的趋势,与T2处理相比,最高分别增加25.3%、93.8%和143.7%。在9个试验点,纯收入平均提高了6.19×103 元/hm2。【结论】专用肥的施用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稻谷产量,增加地上部养分吸收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施肥次数,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花生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明确新型花生专用肥的施用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不施肥(CK1)和普通复合肥常规用量(CK2)为对照,设置黑控肥用量梯度,分别为750 kg/hm2(T1)、675 kg/hm2(T2)、600 kg/hm2(T3)、450 kg/hm2(T4),研究不同处理对花生生长发育及肥料利用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黑控肥处理可降低株高和侧枝长,提高主茎绿叶数和饱果数,其中T2、T1处理的百果质量、百仁质量、出米率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4个黑控肥处理的综合农学利用率均高于CK2,其中T2处理的肥料贡献率和农学利用率均显著高于CK2;T2、T1处理的花生收益均较CK2增加。经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675 kg/hm2黑控肥(T2)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化肥减施模式对茶叶产量、品质、养分吸收、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下的经济效益情况,设置了5个处理:不施肥(CK),当地常规施肥(CF),有机替代(OF,化肥减量50.7%)、新型缓释肥(SRF,化肥减量34.4%)和茶树专用生物炭基肥(BF,化肥减量30.3%)。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模式相比,各施肥模式下茶叶产量两年平均增幅为14.24%~29.56%;与常规施肥处理(CF)相比,有机替代处理茶叶产量有所降低,新型缓释肥(SRF)和茶树专用生物炭基肥处理(BF)两年平均产量增加3.83%和9.66%,其中BF处理显著高于CF处理(P<0.05)。与CF处理相比,各化肥减施模式对茶叶品质成分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BF处理能降低茶叶酚氨比,尤其是秋茶。与CF处理相比,SRF和BF处理能提高茶树新梢氮、磷、钾、钙和镁的吸收量,提高茶树新梢肥料利用率,其中SRF处理新梢肥料贡献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养分回收率两年平均分别增加了3.25%、0.96 kg·kg-1、4.01 kg·kg-1和7.51%,BF处理新梢肥料贡献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和养分回收率两年平均分别增加7.63%、1.41 kg·kg-1、3.95 kg·kg-1和13.71%,BF处理效果优于SRF处理。与CF处理相比,新型缓释肥每年每公顷增加纯收入630元,BF处理增加纯收入6 995元。茶树专用生物炭基肥模式在闽北乌龙茶区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为给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以黔东北1个9龄无性系‘福鼎大白茶’茶园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处理,CK:对照,不施肥;CF:习惯施肥;T1:化肥减施量32.1%;T2:化肥减施量33.8%;T3:化肥减施量46.0%,比较分析不同处理对茶叶产量、品质、养分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T3的全年干茶叶产量分别为3524.1、3644.4、3835.7 kg/hm2,显著高于CF(3127.3 kg/hm2),T1、T2、T3、CF的这一指标显著高于CK (2172.6 kg/hm2);各季度T1的酚氨比最低,秋季CF、T1、T2之间的酚氨比无显著差异,春、夏季CF、T2、T3之间的酚氨比无显著差异;总体上,T1、T2、T3新梢年氮、磷、钾素的吸收量和利用率高于CF,T3效果最好;各施肥处理的年纯收入显著高于CK(3.69万元/hm2);相较于CF,T1、T2、T3每年分别节本增效1.48、1.39、1.52万元/hm2。茶园肥料沟施效果好于撒施,T1、T3化肥减施增效较好,T3更好。建议调整茶树专用肥氮、磷、钾元素配比,增加茶树专用肥的有机肥及其有机质含量;T3增加有机肥替代比例。  相似文献   

9.
采用小区试验,设置常规施肥(U,240 kg/hm2)、包膜控释肥料(CU,180 kg/hm2)、双效抑制剂增效肥料(DU,180 kg/hm2)、添加生物炭保护层的抑制剂增效肥料(BU,180 kg/hm2)一次性施肥、无氮对照(CK)5个处理,研究对夏玉米生长、产量、氨挥发和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施肥显著增加了苗期无机氮的供应,在大喇叭口期维持一定的供氮强度,其中BU处理供氮较高。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一次性减量施肥对营养生长的影响不明显,产量未出现下降,氮肥农学效率显著增加,氨挥发降低54%~63%,硝态氮残留减少6%~20%。3种缓控释肥减量一次性施用均可维持较高的产量并降低环境影响。与聚合物包膜控释肥相比,双效抑制剂增效肥制作简单、成本低,氮素释放快、供应充足,添加生物炭保护层可以进一步促进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化肥过量使用导致的肥料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探索燕山丘陵区春玉米田化肥减量配施技术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以赤单218为材料,设置常规施肥(NPK)、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氮20%(RN)、RN基础上有机肥替代总氮量的20%(RN+OM)、RN基础上缓控释肥替代总氮量的20%(RN+CRU)、RN基础上秸秆全量还田(RN+SR)和RN基础上生物炭基肥替代总氮量的20%(RN+BC)等6个施肥处理,研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缓控释肥、秸秆和生物炭对玉米水肥利用效率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生物炭与化肥减量配施可以明显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氮配施有机肥、缓控释肥和秸秆还田处理均可增加氮肥利用率,其氮肥偏生产力分别较常规施肥处理提高了40.31%、39.42%和38.24%;水分利用效率以秸秆还田处理最高,其次为减氮处理、减氮配施缓控释肥处理和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增加幅度为6.63%~11.06%。综合分析,化肥减量配施不同肥料可以改良土壤、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施用含硒有机肥对粉葛产量及硒吸收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6个处理,研究增施不同量含硒有机肥对粉葛生长、产量及硒在粉葛不同器官中富集状况的变化,探讨增施含硒有机肥对粉葛产量和硒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净光合速率先降低后升高,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则逐渐递增.施用含硒有机肥均显著提高了粉葛块根中...  相似文献   

12.
株行距和施肥量对木薯产量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株行距和施肥量对华南5号木薯产量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株行距和施肥量条件下,施肥量对木薯产量和生长的影响比株行距大.密植(0.6~0.8 m)有利于提高淀粉产量、鲜薯产量和鲜薯淀粉含量,以0.8m株行距最佳,而疏植(1.2~1.4m)有利于提高单株薯数、单株鲜薯重、单株鲜茎叶重、收获指数和茎径.施肥有利于提高淀粉产量、鲜薯产量、单株鲜薯重、单株鲜茎叶重、茎径、株高和单株薯数,但降低鲜薯淀粉含量和收获指数.丰产栽培技术要兼顾单位面积株数、单株鲜薯重和鲜薯淀粉含量.建议在土壤肥力差和少施肥时,用0.6 m株行距;土壤肥力中等且较高施肥时.采用0.8 m株行距;土壤肥力中上且优越水肥管理,采用1.0 m株行距.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平衡施肥及钾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甘肃高海拔干旱区采用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和平衡施肥技术,马铃薯产量为35 350 kg.hm-2,超过当地平均产量1.2倍,配施钾肥马铃薯可增产16.7~2 916.7 kg.hm-2,增幅0.1%~9.0%,每千克K2O可增收马铃薯0.2~19.4 kg,增产增收效益好。施钾后马铃薯薯块数增加29.3%,薯块重增加7.7%,增产以增加穴薯为主,其次是增加薯块重,同时马铃薯品质也有较大改善。试验表明,在施入适量有机肥和氮磷基础上,高产高效的K2O用量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14.
增施生物有机肥对食用木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取随机区组试验,以不施生物有机肥为对照,设3个处理,研究不同生物有机肥施肥方式下食用木薯的生长情况、产量、品质的变化,探讨增施生物有机肥对食用木薯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食用木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品质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增施生物有机肥可有效提高株高、茎粗、块根膨大期的SPAD值和块根形成期、块根膨大期的光合速率,并通过提高薯粗和薯数2个产量构成因子来增加块根的产量,对提高淀粉、蛋白质、干物质、可溶性糖的含量、支链淀粉/直链淀粉的比值、块根的综合品质也有促进作用,但对块根形成期的SPAD值、薯长、收获指数、粗纤维的影响较小;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有机肥施肥总量与产量及品质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大部分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上所述,增施生物有机肥可提高食用木薯的光合作用,促进其生长,提高块根产量,有效改善了块根的品质,建议的施肥方式是在基肥和幼苗期各增施一次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3000、1500 kg/hm 2。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条件下探讨华南8号木薯干物质积累、分配的规律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密度低施氮水平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高密度高施氮水平处理;低密度低施氮水平处理的单条薯重显著高于高密度高施氮水平处理,并且交互作用显著;低密度和低施氮水平处理虽然前期干物质生产速率较低,但后期干物质生产速率及其向块根的分配比例明显高于高密度和高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肥条件下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累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给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基础,以小偃22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冬小麦产量、氮素吸收、转运和累积特点.结果表明,氮磷钾和有机肥配合施用可明显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其中在基施有机氮150 kg·hm-2的基础上,施氮量为150~225 kg·hm-2时小麦籽粒产量接近或达到9 000 kg·hm-2的超高产水平,显著高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基施纯氮300 kg·hm-2和P2O5 75 kg·hm-2);在不施有机肥、施氮量为270~300 kg·hm-2时,小麦籽粒产量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差异不明显,说明有机肥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施肥处理时小麦氮素累积有显著影响,氮磷钾配施可显著提高小麦氮素累积量,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氮素累积量最高,达到249.3~283.0 kg·hm-2.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氮磷钾配施条件下小麦生育中期和后期氮素累积量增加,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也随着增加,但施肥处理间氮素转运效率差异不明显.综合来看,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在氮磷钾和有机肥配合施用的情况下,氮肥用量应控制在150~225 kg·hm-2.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测土配方3414肥效田间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肥效田间试验,以便提高马铃薯的单产,增加经济效益。试验采用"3414"完全试验设计。结果表明,在当地条件下,最佳经济施肥量N 6.04 kg/667 m2、P2O52.53 kg/667m2、K2O 9.26 kg/667 m2,最高产量为1 929 kg/667 m2。三要素比例1:0.420:1.533,肥料投入81.61/667 m2元,鲜薯产值1 735元/667 m2,施肥利润为291元/667 m2,投入产出比1:4.57。采用测土配方施肥能增加马铃薯产量,降低施肥成本,提高肥料当季利用率。氮磷钾肥合理配施,有利于增加薯重和结薯个数,增施钾肥能增加大中薯比例,提高马铃薯商品薯率。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菠萝(Ananas comosus)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高产优质高效的施肥方案。以‘台农17号’菠萝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农户常规施肥(NPK)、减量施肥(INF)、有机无机肥配施(INF+M)和有机无机缓控释肥配施(INF+M+S)5组处理,每组3次重复,比较不同施肥模式下菠萝叶片数、干物质量、产量品质和氮、磷、钾积累与分配的差异。结果表明:快速生长期后,NPK处理叶片数高于其他处理,约为84片。INF+M和INF+M+S处理收获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20.28%和23.16%,而INF与NPK处理间无显著差异。INF+M+S处理氮、磷积累量分别较NPK处理提高8.33%、2.77%,钾积累量无显著差异,而INF和INF+M处理对氮积累量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磷、钾积累量。此外,INF+M+S处理显著提高了氮、磷、钾转运量,增幅依次为62.32%、189.83%和30.79%,INF+M处理氮、磷、钾转运量也有不同程度提高,而INF处理则降低了磷、钾转运量。相较于CK处理,施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冠芽养分分配率,3种减量施肥处理较NPK均提高了收获期菠萝果实养分分配率,减少了叶片等营养器官养分分配率,其中INF+M+S处理果实氮、磷、钾分配率分别较NPK处理提高131.43%、66.60%和147.33%。INF、INF+M和INF+M+S处理产量较NPK处理分别提高1.64%、19.35%和37.09%,且INF+M+S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施肥处理较CK显著提高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但施肥处理间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INF+M+S处理下菠萝产量最高,且能提高养分积累量、养分转运量和果实养分分配率,为菠萝最优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马铃薯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以当地主栽品种‘兴佳2号’为供试材料,在常德市坪湖区开展‘3414’肥料效应试验,建立马铃薯最佳产量和氮磷钾施用量的数学关系模型,并结合产投比计算马铃薯的合理施肥配比。结果表明,在土壤磷钾含量较高的情况下,氮肥对植株生长起决定作用;施氮量与SPAD值、株高显著正相关,与单株块茎重、单薯重极显著正相关;当前地力条件下马铃薯氮磷钾推荐施肥量分别是11.0,4.1和8.0 kg/667m^2,氮磷钾最佳施肥配比为10.370.73。  相似文献   

20.
1992—2003年12a间,对2个木薯品种(华南205和华南124),进行氮、磷、钾和火烧土等4种肥料各4个不同施肥水平组成共16个施肥配方的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木薯农艺性状、鲜薯产量和淀粉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质量分数与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鲜薯产量与株高、茎径及单株结薯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结薯数与株高、茎径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茎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并列出它们的相关回归方程。推荐木薯最佳N,P2O5,K2O的施肥质量配比为2~4:1:2~4,其中,N,P2O5,K2O的施肥质量配比在连作初期以2:1:2为佳,而连作后期则以逐渐过度为4:1:4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