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地区中华草蛉发生消长及其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83年在北京郊区观察,中华草蛉在自然温度下,一年可繁殖6代,以成虫在9月下旬进入越冬,来年8月中旬开始活动。平川农区6月中旬以前发生数量稀少,至7、8月间,出现两次成虫高峰。9月以后,田间取食及栖息条件急剧恶化,迫使成虫不断转移,数量骤减。当晚秋和早春平川草蛉数量低时,山区却在9—10月及来年3—4月出现两次显著高峰,说明山区是中华草蛉的主要越冬场所和平川地区来春虫口的重要来源,山区的栖息和取食条件较平川优越。有利于草蛉的越冬。春季平川地区草蛉数量很低,主要是由于越冬期间成虫大量死亡。因此,调整农区和山区植物相,提供更多的密源、花源植物,以减少越冬死亡率;并在春季作物上接种释放草蛉,扩大种群基数,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草蛉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2.
2016—2017年,利用扫网法系统调查了北疆棉田周边的非作物生境中9科13种常见植物上的食蚜蝇种群发生情况。研究发现,食蚜蝇种群密度在不同植物上有显著差异,种群发生高峰主要集中在各种植物开花期,种群消长还与这些植物上的蚜虫发生有明显跟随关系。5—6月,食蚜蝇在大部分植物上都有发生,但主要集中于新疆大蒜芥和罗布麻等;7—8月,在碱蓬、大麻、顶羽菊等上种群密度高;9月,主要在甘草、顶羽菊、罗布麻等上。本研究为今后充分利用棉田周边非作物生境,提升对食蚜蝇种群保育功能及棉花害虫生态控制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2010―2016年通过人工栽培小区试验,系统调查了33科152种植物上小花蝽复合种群发生动态。多年调查结果表明:除黄柴胡外,其余151种植物上均有小花蝽发生,但小花蝽的种群密度在不同调查年度的植物种类上差异较大。小花蝽种群发生密度最高的植物是蓝蓟,其次是芥菜、硫华菊、荞麦、紫花苜蓿、红麻、陆地棉等有大量蚜虫及开花周期较长的植物。本研究明确了农田生境中小花蝽发生密度较高的候选功能植物,为下一步利用植物多样性促进农田小花蝽种群的保育及控害功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华草蛉人工贮存越冬及打破休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地区中华草蛉成虫在越冬期间大量死亡,春季发生量很低。研究结果指出秋季将田间采集或室内饲养的成虫充分喂以啤酒酵母饲料及清水,贮存在不加温的房中,至来年4月初,全黄型成虫的死亡率不超过7.5%。死亡率与贮存场所的温度、贮存时间、贮存开始时成虫的体色、贮存密度、及贮存前成虫的营养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羽化后贮存前和气温回升后提供充足的饲料,更为重要。在不加温房中贮存51—80天,或15℃中贮存10天后移入27℃长光照定温室的成虫,分别在4—5天和10.5天后开始产卵。室内保护成虫越冬和人为地提早打破休眠的办法,为获得大量廉价天敌,接种释放后增加春季草蛉基数,及时控制害虫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中耕除草、翻耕,化学除草、翻耕和化学除草、免耕等三种稻茬移栽油菜田的杂草群落。比较了三种杂草群落中草种群的频度和平均优势度率;观察了翻耕移栽油菜田草的发生消长规律;并对草种群发生量加大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寄主上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Rambur)幼虫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卵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在室内条件下评估了大草蛉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并研究了大草蛉3龄幼虫对棉花、烟草和辣椒上烟粉虱卵的搜寻效应和控害潜能。结果显示,在3种寄主植物上大草蛉3龄幼虫捕食量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在烟草、棉花、辣椒上的捕食量分别为7.6~28.4、5.4~23.2、6.0~18.8粒;3种寄主植物上的大草蛉捕食功能反应均拟合Holling II、III功能反应模型;在烟草上大草蛉的瞬间攻击率最大,为0.470,处理时间最短,为0.021;在3种寄主植物上大草蛉3龄幼虫搜寻效应均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当猎物密度相同时,在烟草上的搜寻效应高于棉花和辣椒。研究表明,不同寄主植物能够影响大草蛉3龄幼虫对烟粉虱卵的瞬间攻击率及其搜寻效应。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目前转基因抗虫植物中表达的Bt蛋白对农田重要捕食性天敌大草蛉的生态安全性,采用三级营养食物链评价体系,分别以对供试Bt蛋白Cry1Ac、Cry1F和Cry2Ab具有抗性的靶标害虫或不敏感的非靶标害虫作为大草蛉的猎物,研究了供试3种蛋白对大草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大草蛉以抗性棉铃虫(抗Cry1Ac或Cry2Ab)或抗性玉米螟(抗Cry1F)为猎物时,供试3种Bt蛋白通过食物链对大草蛉幼虫(4龄幼虫重量和幼虫发育至蛹历期)、蛹(化蛹率、蛹重和蛹发育历期)及成虫(羽化率、雌虫重量、雄虫重量和单雌产卵量)的生长发育及产卵量均无显著影响;同样地,当大草蛉以对3种Bt蛋白不敏感的非靶标昆虫——绿盲蝽作为猎物时,通过食物链传递的Bt蛋白对大草蛉生长发育及繁殖也无显著影响。因此,目前转基因棉花、玉米或水稻中广泛表达的Cry1Ac、Cry1F和Cry2Ab蛋白,通过三级营养食物链,对大草蛉生长发育及繁殖均无潜在毒性。  相似文献   

8.
农田恶性杂草虉草在云南大理州连年普遍发生,对冬春作物危害日趋严重。通过近3年的田间调查,分析了高原农田恶性杂草虉草的发生动态及特点,并提出以农业防治如优选作物种子、深耕和人工薅锄为主,适时开展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丽草蛉对斜纹夜蛾的捕食作用,本研究在室内测定了丽草蛉3龄幼虫对斜纹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及其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丽草蛉3龄幼虫对斜纹夜蛾的卵及1龄、2龄和3龄幼虫均表现出积极捕食行为和较强的捕食能力,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模型可信度较高。猎物的龄期和密度能显著影响丽草蛉的捕食能力,随斜纹夜蛾龄期增大,丽草蛉3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对猎物的攻击系数和控害效能均显著下降,但对猎物的处理时间明显延长;当斜纹夜蛾密度增加时,丽草蛉3龄幼虫的捕食效率逐渐下降。综合各项捕食作用参数,丽草蛉3龄幼虫对斜纹夜蛾卵的捕食能力最高,其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313.7粒,控害效能为23.5;其次是对斜纹夜蛾1龄幼虫,其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30.5头,控害效能为9.9。本研究结果证实了丽草蛉是斜纹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重要天敌,且具较高的控害潜能,可用于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丽草蛉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及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优良天敌丽草蛉对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潜能,本研究测定了丽草蛉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及其功能反应,观察并总结了其捕食行为特点。结果表明,丽草蛉2龄、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及1~2龄幼虫均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2龄幼虫日均捕食猎物卵(30.2±6.8)粒、1龄幼虫(22.2±5.6)头,3龄幼虫对猎物1龄幼虫的捕食量最高,为(66.8±13.3)头,其次是对卵和2龄幼虫,捕食量分别为(46.2±8.9)粒和(10.95±1.2)头。丽草蛉幼虫对不同虫态草地贪夜蛾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增加逐渐升高后趋于稳定,符合Holling Ⅱ功能反应模型。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搜寻处理能力、捕食速率及最大捕食量均显著优于2龄幼虫,控害效能更强。本研究结果为利用丽草蛉持续控制草地贪夜蛾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北疆棉区食蚜蝇种类及其生境选择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食蚜蝇是北疆地区棉花蚜虫的一类常见天敌。本研究于2014-2015年系统调查棉田及其周边生境中不同植物上食蚜蝇种类和种群数量。结果表明,细腹食蚜蝇属、小蚜蝇属、粗股蚜蝇属为优势属,短翅细腹食蚜蝇、宽尾细腹食蚜蝇、短舌小蚜蝇和黄环粗股蚜蝇为优势种,黑带食蚜蝇为常见种;在两年的调查中,各食蚜蝇均喜选择有蚜虫或开花的植物,其中,宽尾细腹食蚜蝇、短翅细腹食蚜蝇、短舌小蚜蝇、阔斑食蚜蝇、黄环粗股蚜蝇等均比较偏好访问被蚜虫侵染的植物。本文还提出了食蚜蝇田间保护的可行性建议,为下一步发展北疆棉区食蚜蝇种群保育与利用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新疆特有天敌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开发潜力和利用前景.本文于2019年5—9月采用扫网法,对北疆地区麦田、玉米田、苜蓿田、棉花田、农田防护林以及果园等6种典型生境的瓢虫群落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获瓢虫标本5501号,隶属3个亚科6族13属23种,其中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28...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探讨春播玉米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时序动态,旨在为玉米田天敌保护利用及玉米害虫的合理防控提供基础资料。采用网捕法和目测法探明春播玉米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时序动态。调查共获节肢动物7632头,隶属3纲12目45科66属70种,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和玉米三点斑叶蝉Zygina salina Mit为本地区害虫优势种,天敌优势种则为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方斑瓢虫Propiylaea quatuordecimpunctata(Linnaeus)、黄褐新园蛛Neoscone doenitzi(Boes.et Str.)、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和十三星瓢虫Hippodamia tredecimpunctata(Linnaeus)。新疆北部春播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中植食性亚群落结构特征指数NH'、J'、D与总群落相近,优势种害虫亚洲玉米螟和玉米三点斑叶蝉的大量发生致使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出现显著变化,是影响群落稳定的主要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捕食性节肢动物物种数、个体数和植食性节肢动物物种数累计贡献率可达61.47%,是影响该地区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子。灰色系统分析则表明,优势种天敌方斑瓢虫、草蛉、黄褐新园蛛种群数量的变化与优势种害虫玉米螟和玉米三点斑叶蝉种群数量的变化关联度最高,其关联度分别为0.7719和0.8778、0.7898和0.8309、0.9637和0.8312。天敌的发生与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跟随效应,这为合理保护利用天敌防控玉米害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疆莎车县棉田自然天敌数量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2004年研究了新疆莎车县棉田节肢动物类自然天敌种群动态及棉花品种的影响。结果发现节肢动物类自然天敌67种,数量较多的共10类,即瓢虫类、蝽类、隐翅虫类、蓟马类、草蛉类、食蚜双翅目、胡蜂类、蚜茧蜂类、蜘蛛类和捕食螨类。其中瓢虫类、蝽类和蜘蛛类占天敌个体总数85%~93%。3年中这三类天敌各自所占比例,瓢虫为4%~65%,食虫蝽为19%~57%,蜘蛛为6%~34%。瓢虫、食虫蝽和蜘蛛的最高密度2002年分别为237.2、164.0、87.0头/百株,2003年分别为28.3、533.3、232.0头/百株,2004分别为1506.5、237.0、55.3头/百株。对转基因抗虫棉GK19(表达Cry1A杀虫蛋白)、SGK321(表达Cry1A CpTI杀虫蛋白)和普通棉花泗棉3号、石远321的研究表明,各种天敌在不同品种上的种群数量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喷施化学农药可以造成天敌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化学农药的大面积推广使用,棉蚜的抗药性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结合使用生物防治法来延缓或治理棉蚜抗药性问题已迫在眉睫。本研究在常规管理棉田条件下,对不同作物混栽区苗期6种作物上棉蚜及其主要天敌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葫芦上的棉蚜种群数量最大(峰值,11016.7头/百株),其次是四季豆(峰值,6323.3头/百株),棉花、黄瓜、豇豆和甜瓜上的棉蚜则相对较少,且其种群动态发生具有一致性。6种作物上的主要天敌的种群发生都滞后于棉蚜的发生,并以寄生蜂的种群密度最大,且具有指数增长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西葫芦上棉蚜数量多,僵蚜基数大,是室内饲养寄生蜂的良好寄主。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田杂草发生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39 000~63 000株/hm~2对春玉米和夏玉米田间杂草数量和生物量、玉米株高、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春玉米田总杂草的数量,春玉米田和夏玉米田总杂草的生物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春玉米的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高,夏玉米的株高变化不明显;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的产量呈现增加趋势,尤其是种植密度较低时,春玉米的产量增幅明显。因此,在四川省适当提高玉米的种植密度既可以降低田间杂草发生量,又可以增加玉米产量,但春玉米种植密度不宜高于57 000株/hm~2,夏玉米最高可达63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草蛉科天敌昆虫及其生防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艳  刘星月 《植物保护学报》2020,47(6):1169-1187
草蛉是一类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在蚜虫、介壳虫、粉虱、蓟马和螨类等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虽然利用草蛉进行生物防治在我国已有近50年的历史,但针对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及不同害虫物种,有关草蛉优势天敌物种的精准开发利用仍受到分类鉴定、生物学习性和捕食潜能等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不足的制约。本文总结了草蛉科的基础生物学习性、地区优势物种与栖境选择、捕食潜能、草蛉与猎物及植物的互作关系和田间应用现状,提出了改善草蛉生防应用成效中的关键问题,对我国具有生防应用前景的草蛉种质资源发掘进行了评述,以期为推动我国草蛉天敌物种的发掘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蜜源植物波斯菊对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蜜源植物有利于天敌昆虫田间定殖与增效控害,是保护性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筛选及评价蜜源植物对天敌的涵养作用,本研究比较了波斯菊Cosmos bipinnata、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荷兰菊Symphyotrichum novi-belgii与对照杂草区域的天敌、害虫种群动态,同时评价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波斯菊对瓢虫及蚜虫种群数量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杂草区域相比,千屈菜区域内天敌及害虫数量均显著较多,波斯菊区域内天敌数量显著较高但害虫数量较少,优势天敌为捕食性瓢虫。不同种植密度下波斯菊花带内的捕食性瓢虫和蚜虫数量存在显著差异;种植密度为50%波斯菊花带内瓢虫和蚜虫数量高于种植密度100%,且两种密度下波斯菊花带内益害比均显著高于对照杂草区域。本研究初步表征:波斯菊花带对捕食性天敌具有较好的诱集涵养作用,可作为天敌优良的蜜源植物增效害虫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