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内蒙古乌兰察布荒漠草原土壤风力侵蚀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北方荒漠草原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发生频率居高不下,受到国家和业内专家的一致重视。国内外专家们已对风蚀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作了许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选取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荒漠草原区的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野外试验基地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开展野外观测试验和野外移动式风洞模拟试验,定量研究影响风力侵蚀的有关因子,可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重金属矿山长期开发过程中,由于长期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使矿山植被、景观、土地、水体均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破坏。基于重金属矿山治理目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式,通过对国内外最新矿山重金属污染生态治理技术的梳理,凝练出地质地貌工程、植被修复、土壤基质修复等3个大方向,并进一步确定出7个技术大类和18种治理技术手段;同时,基于此基础,提出重金属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在治理开始阶段、初步修复阶段以及基本修复完成与后续等3个不同的阶段中,分别针对性的采用矿山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现状的调查、修复技术应用以及后续的维护管理及开发等技术管理手段。结论认为,矿山重金属污染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需要针对其不同所处阶段,建立相应的修复模型,同时要通过可持续性的修复技术和生态维护平台,加强其前期分析和后续风险评估和综合利用的研究,从而达到重金属矿山有效修复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碳中和已成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业粮食生产过程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农业生命共同体”理念及其运行机制,本文阐述了农业粮食生产中的碳中和问题,并对碳中和框架下污染农田或耕地的生态修复进展进行了概述。指出在实施污染生态修复的同时,需要注重生态固碳增汇,并提出石化农业向零化石农业、单施无机肥向无机-有机肥料科学配施以及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的转型是实现农业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农田生态修复仍需寻求新的突破,挖掘生态固碳潜力,构建农业碳中和生态系统,这对于实现农业碳中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土壤基质改良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矿山废弃地开发利用造成的土壤复垦问题和矿山整体环境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我国矿山废弃地土壤存在的复垦问题,重点分析目前我国矿山废弃地现状,简要综述国内外土壤基质改良的技术方法,介绍现行矿山土壤复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改良技术方法,特别是土壤基质改良技术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与发展,为我国矿山生态修复与土地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规模、超强度和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矿产资源开采及完善的矿山环境保护法规和管理机制缺乏,造成了湘西自治州矿山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甚至生态失衡,矿山生态环境科学治理已成为紧迫任务,进行矿山环境治理技术与治理模式研究以及尾矿库安全高效利用对于加强和完善矿山生态环境科学管理意义重大。桑树对重金属有较好耐受性和富集性,对土壤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与高抗性,因地制宜利用好桑树还可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因此桑树在尾矿库生态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矿山废弃地对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并影响到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重建,已被看作是矿区土地修复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生态恢复的植被重建过程中,基质改良是生态恢复的核心问题。借鉴目前国内外土壤基质改良的方法,较系统地介绍了矿山废弃地土壤基质物理、化学、生物改良技术措施。最后提出中国矿山废弃地土壤改良方法的选用原则: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借鉴国际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研究废弃物土壤化演化的自然规律和机理,最终实现人工辅助的土壤化演化。  相似文献   

7.
县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新形势下镇原县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导向,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本文分析当前镇原县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现状,总结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培育生态环保理念、创新宣传途径、县域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多维度展开论证,提出了改善镇原县生态环境的相关措施和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碳达峰、碳中和是责任,是使命,更是机遇和挑战。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个人投身这一事业中,共创人类可持续的未来。我国政府更是承诺,通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CO;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创新推动碳中和工作,本文首次提出了"碳中和生物"的新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辨析。从碳中和植物、碳中和微生物、碳中和动物、碳中和种群/群落以及碳中和生态系统的界定入手,深入阐述了碳中和生物的分类体系。为了自然界生物本身的碳中和功能尽可能放大或得以最大程度的提升,必须大规模构建碳中和生物生态体系,包括农业碳中和粮食作物体系、低碳养殖体系、碳中和湿地生态系统、碳中和生物共生或协同体系,以及基于环境修复的碳中和体系。最后,还对碳中和生物和生物固碳的今后研究进行了建设性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矿山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及各项事业发展的支柱,挖矿及矿物开采后极易引发生态环境问题,若不及时复垦,会造成更大的后果和经济损失。鉴于矿山土地复垦、生态重建对生态环境治理起到的积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矿山土地复垦的研究进展,初步探讨了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涵义、复垦工艺选择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技术措施,以期为建立健全土地复垦法规、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措施,开展更加深入的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乡村生态振兴战略与国家“碳中和”目标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理念。本文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梳理了乡村生态振兴存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规范分散、乡村自然资本增值缓慢、区域协作交流少的现状,生态问题管理难度大、生态修复碳汇交易少、协同交流难度大。并针对乡村生态振兴中的问题提出管理协同、资源协同、技术协同、人才协同和信息协同为一体的协同发展机制,完善“政府、企业、农民”一体、“研发、应用”一体、“定制培训、系统培养”一体的协同发展布局,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管理,共享乡村生态环境大数据,为系统的乡村振兴机制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1.
净初级生产力(NPP)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重要指标之一,用于表征植被生长抵消人为碳排放量潜力,对维持全球碳平衡、减缓气候变化并完成我国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已验证TEC模型计算植被NPP,采用Sen趋势度估计、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方法,研究黑龙江省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实施期(2000~2020年)植被NPP及其影响因子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和相关分析法开展NPP驱动因子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黑龙江省气候总体呈现暖湿化趋势,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均得到明显改善。21年间黑龙江省植树造林成效显著,城镇化进程逐渐推进,2010年后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2000~2020年黑龙江省NPP平均值为602.7 gC·m-2,呈极显著增加趋势。自然因子中降水量是影响NPP增加的主导因子。土地覆盖类型对NPP也具有重要影响,表明我国未来可继续实施适合的生态修复政策增加NPP,提高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研究可为生态环境管理、政策制定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将弹性思维引入矿区生态保护修复,构建新时期下生态保护修复概念模型和差异化修复策略,以期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弹性思维的核心即事物皆在变化,要不断地将新的标准和技术引入到生态保护修复体系中,使矿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保护修复需考虑系统的尺度...  相似文献   

13.
淡水生态系统作为地球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多样性维持、固碳增汇以及全球物质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为和自然等因素对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转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在碳中和背景下着重对淡水生态系统问题与现状、生态修复与固碳增汇成效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淡水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和碳中和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矿业开采活动对矿区及其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的压占和损毁、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的破坏、水土资源的流失等。在以往的矿山生态修复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是矿区损毁区域地形地貌的修复,以消除采矿痕迹和矿山复绿为主要目标,并没有突出考虑修复后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问题。本文旨在探索提高矿山生态修复质量和碳汇能力相关技术,以邯郸市西部山区为例,从地形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方面提出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对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改善整个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建设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至关重要,该项目的实施,将为加快祁连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项目解决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以民乐县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为例,探讨了祁连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新思路,以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某矿山为研究对象,采取现场调查、测绘及物探勘查等手段,查清了废弃矿山环境现状及问题.结果表明,矿山环境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地质灾害隐患较重,土地资源损毁和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严重等.针对存在问题,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治理后水土流失和扬尘面积减少45939m2,植树5882株,遮蔽裸岩面积8876m2,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可以为开展同类型废弃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提供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17.
铀矿开采为我国核工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尾矿堆积导致的土壤铀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极大威胁,对我国严守18亿亩(折合1.2亿hm2)耕地红线的目标带来了严峻挑战。植物修复技术因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安全环保、环境扰动小等优势,受到环保者和学术界的青睐。自发现向日葵对铀有较强的富集能力以来,学术界对其开展了广泛研究,并认为向日葵是一种良好的铀污染土壤修复植物。向日葵生物量大,光合作用强,广泛种植可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本文总结了向日葵的特征和修复铀污染土壤的优势;铀对向日葵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向日葵的铀胁迫响应与不同部位的铀富集特征,影响向日葵修复铀污染土壤效果的因素;向日葵抗氧化酶系统、区室化和植物螯合肽的解毒机制;添加化学促进剂、施用肥料、生物炭、微生物及施加电场等外源物质对向日葵修复铀污染土壤的调控作用等研究进展,分析了向日葵修复铀污染土壤研究的不足,为将来向日葵修复铀污染土壤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铅锌矿产大国,2013年铅锌总量共计987万t,全国有2 347处铅锌矿产地,几乎遍及全国。铅锌矿产的开采利用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不仅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景观破碎,还造成重金属污染和诱发塌陷等地质灾害问题。因此,废弃铅锌矿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浙江省庆元县废弃铅锌矿为例,开展废弃矿区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为我国废弃铅锌矿山综合治理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喀什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为依托,在调研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上,分析了自然生态相关要素关系,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问题诊断,构建了生态安全网络,明确了功能分区,按照“一带两系四区多点”思路,确定了保护修复目标和主要工程措施,提出了统筹整合生态保护修复资源、建立生态工程体系的意见建议,探索了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控制性规划编制的逻辑体系,为落实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要求,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提供科学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废弃矿山试点项目实施案例,总结矿山生态恢复中的新措施、新方法,减少废弃矿山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本文基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论述了3S技术在废弃矿山建设规划方法中的应用,并对照行业标准,统筹相关规划,提出了当代绿色矿山的建设目标和基于3S技术的绿色矿山建设措施,为促进绿色矿山发展,提高矿山建设水平,推动废弃矿山修复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