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病抗病性差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不同种源的马尾松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就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病的抗病性差异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目前,马尾松抗病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①不同树龄与抗病性之间的关系;②不同地理种源马尾松对松材线虫病抗病性的差异;③与种源抗病性有关的主要成分;④马尾松的诱导抗病性;⑤马尾松抗病育种.马尾松的抗病性与多种因素有关系,通常具有抗性的马尾松一般生长状况较好;马尾松的抗病物质很复杂,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马尾松的一些抗病物质的种类,并对这些物质的结构进行了研究,但对这些抗性物质的产生和马尾松抗病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评价从日本引进的抗性赤松对松材线虫的抗病性,在无菌条件下,用中强毒力无菌松材线虫对6个月生的无菌赤松组培苗进行接种。结果表明:抗性赤松不同家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1号和10号家系抗病性表现较好,2、13、19、22和23号家系抗病性表现次之,3、14和16号家系未表现出抗病性;抗性赤松不同无性系间的抗病性存在极显著差异,无性系间的抗病性差异主要来源于家系间的抗病性差异。发病率与松材线虫繁殖倍数相关性极低。从发病组培苗上分离的松材线虫仍然无菌。  相似文献   

3.
拟松材线虫对马尾松致病性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接种重庆南山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结果表明,对健康树无致病性,而对衰弱树的平均致死率为5.88%。  相似文献   

4.
从安徽省马尾松种源加密实生种子园选择出生长较好的H、I、J、K、S、M、N等7个种源63个家系的子代,进行了抗松材线虫病性测定及生长性状研究。结果表明:在第1次人工接种松材线虫后,湖南省安化县(N)种源子代的生存率最高(80.7%),而贵州省铜仁县(S)种源子代的生存率最低(27.7%),7个种源子代的平均存活率为38.3%;在第2次人工接种后,还是N种源子代的生存率最高(41.8%),而湖南省永顺县(M)种源子代的生存率最低(2.4%),7个种源子代的平均存活率为6.4%;对抗病性测定的偏差值进行分级,发现湖南安化种源(N)在安徽省的抗病性最强;7个参试种源无论是苗期生长表现还是13年后各生长指标都远远优于当地对照潜山种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松材线虫病入侵30余年紫金山马尾松林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演替进程。[方法]对松材线虫病危害前为马尾松林,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的植物群落结构、Margalef物种丰富度(S1)、个体数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生态优势度(C)及重要值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比较。[结果]紫金山原马尾松林植被群落正处在被地带性混交森林植被群落逐渐替代的不同演替阶段;3种植被群落乔木层主要树种相互间具有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与马尾松重要值的消涨密切关联,马尾松重要值的消涨除受到松材线虫病的影响外,还受到植树造林、直播造林、卫生伐、森林抚育等人为因素的影响;3种植被群落灌木层均未见马尾松,灌木层主要树种的相对密度消涨除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外,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和生理生态功能的差异是其中重要的原因;3种植被群落草本层以阔叶林中物种最为丰富,马尾松林草本层种类多于针阔混交林,草本层植物种类分布对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现在的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乔、灌层中的植物种类、S1和H'均呈递增趋势,与C的变化趋势相反,H'和J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原马尾松林整体朝着马尾松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方向进行演替。[结论]该研究可为紫金山森林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从安徽省马尾松种源加密实生种子园选择出生长较好的H、I、J、K、S、M、N等7个种源63个家系的子代,进行了抗松材线虫病性测定及生长性状研究。结果表明:在第1次人工接种松材线虫后,湖南省安化县(N)种源子代的生存率最高(80.7%),而贵州省铜仁县(S)种源子代的生存率最低(27.7%),7个种源子代的平均存活率为38.3%;在第2次人工接种后,还是N种源子代的生存率最高(41.8%),而湖南省永顺县(M)种源子代的生存率最低(2.4%),7个种源子代的平均存活率为6.4%;对抗病性测定的偏差值进行分级,发现湖南安化种源(N)在安徽省的抗病性最强;7个参试种源无论是苗期生长表现还是13年后各生长指标都远远优于当地对照潜山种源。  相似文献   

7.
松材线虫病也称松树萎蔫病,是一种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引起,危害松树的毁灭性病害。  相似文献   

8.
松材线虫病鉴定方法与评价(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松树病害,本文对松材线虫以及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松树、松木、制品的鉴定与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松材线虫入侵对马尾松林植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该文以浙江省富阳市5块不同林型不同受害程度的松林为研究对象,从生长量、生物量和木材产出率的角度,分析了松材线虫入侵对马尾松林植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松材线虫入侵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松材线虫入侵松林后,对于受害松树不管是其被伐倒还是自然倒地之后,对周围活马尾松胸径和材积生长的影响均显著,而对树高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从生长量、生物量和木材产出率3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在伐除受害木和利用引诱剂诱集主要传播媒介——松墨天牛等措施的干预下,使特定林分的平均生长水平出现了高峰,但要想保持受害区林分中未受害马尾松林木的平均生长量,还必须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13年生马尾松39个种源对松材线虫抗性变异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84年在南京近郊营造了马尾松不同种源以及其他松树试验林,1995年7月对该试验林39个马尾松种源以及6种其他松树进行了松材线虫接种,线虫是从当地由于松材线虫病死亡的马尾松树材中提取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马尾松感染松材线虫病初期蒸腾速率与光谱特征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以解决病害潜伏期表征不易鉴别的问题,为在遥感监测中特征参数的选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福建省泰宁县马尾松林为例,分别对感染松材线虫病后4个病害阶段(健康期及病害初期、中期、末期)马尾松的蒸腾速率进行测定,分析其在不同病害阶段的变化规律;再对健康期及病害初期马尾松的光谱数据进行采集,以这2个阶段的蒸腾速率为基准,分析其蒸腾速率与原始光谱及光谱特征参数(红边位置、红边斜率、红谷位置、红谷反射率、红边比值植被指数和红边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关系。【结果】马尾松蒸腾速率随着病害的加重而逐渐减弱;健康期及病害初期马尾松蒸腾速率与原始光谱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关系因波长的不同而不同,最大值在753nm处,相关系数达到0.86;蒸腾速率与红边参数有较高相关性,拟合结果R2均大于0.7,其中与红边比值植被指数相关性最高,R2达到0.851 5。【结论】在外界因素一致的情况下,马尾松蒸腾速率对预测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近红外波段及红边参数与蒸腾速率有较高相关性,可以利用特征光谱对松材线虫病进行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2.
筛选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有致死作用的内生真菌。从苦楝(Melia azedarach)健康组织(茎、叶、果实)中分离纯化内生真菌,菌株采用摇瓶培养,发酵液和菌丝体分别用乙酸乙酯萃取制备胞外和胞内代谢产物,采用浸渍法进行杀线虫活性筛选。共计分离纯化31株内生真菌,其中菌株J352-03的发酵液对松材线虫有显著的毒杀活性,在2 mg·mL-1质量浓度下处理48 h,菌株J352-03胞内、胞外的次生代谢产物对松材线虫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LC50值分别为0.46 mg·mL-1、0.42 mg·mL-1;对松材线虫卵的孵化抑制率分别为66.54%、76.04%,松材线虫体内三磷酸腺苷酶(ATP酶)、过氧化氢酶(CAT)、乙酰胆碱酯酶(A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菌株J352-03经形态学与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为间座壳属一未知种Diaporthe sp.。综上所述,菌株J352-03对松材线虫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具有进一...  相似文献   

13.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马尾松枝条木质部过氧化氢酶、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从生理生化学角度揭示马尾松抗性家系抗松材线虫病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松材线虫的侵染,抗病家系的4种防御酶活性变化表现不同。其中,不同家系间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马尾松枝条接种松材线虫6 h后,组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达到最高值;过氧化物酶活性不同时间段的差异不显著,不同家系间差异极显著;在相同的时间,各马尾松抗性家系枝条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CK,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家系间,差异均极显著。因此,多酚氧化酶可作为马尾松抗松材线虫病早期鉴定的重要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松材线虫危害程度进行时空预测,旨在为森林病虫害防治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4-2008年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林96个松材线虫病疫点定点观测数据为主要信息源,与松材线虫危害程度相关的6个生态环境因子作为辅助信息源,采用GIS平台及贝叶斯最大熵(BME)方法,对松材线虫危害程度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2004-2008年,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松材线虫病各个疫点的林木平均死亡株数从29.96下降到8.17;在空间分布上,2008-2012年,紫金山西部的疫情得到缓解,中部的疫情得到控制,东部依然较为严重,死亡株数多的高疫点之间的连通性降低。2012年松材线虫病疫点林木死亡株数空间聚类结果表明,交通不便、林龄老化、蓄积量大、松林分布面积较广的紫金山深山区域,是松材线虫危害严重、需要重点防治的区域。【结论】借助于GIS平台和BME方法及少量的定点观测数据,可以对松材线虫的危害程度进行时空预测,这为森林重大有害生物入侵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从转录组水平探讨抗病马尾松种源对松材线虫的响应机制。以抗病马尾松GD5种源为试验材料,普通马尾松SX1种源为对照,利用RNA-seq技术通过Illumina高通量测序平台对松材线虫诱导前后的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差异基因表达分析。试验共获得65 889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906.85 bp,其中40 478条(61.43%)unigenes基于Nr、GO、COG、KEGG等多个公共数据库获得了功能注释。抗病马尾松GD5种源在接种松材线虫后差异表达基因数量为3 247条,包括2 308条基因表达显著上调,939条基因表达显著下调。其中有1 961条(60.39%)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到GO数据库中,有504条(15.52%)差异表达基因被注释到233 条pathway。普通马尾松SX1种源在松材线虫诱导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差异表达基因。两个马尾松种源富集的GO条目和pathway差异也较大。抗病马尾松GD5种源体内编码醛脱氢酶的5条基因和编码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体原蛋白以及细胞色素b2的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醛脱氢酶基因不仅富集于抗坏血酸和醛酸代谢途径中,还参与β-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等氨基酸的代谢途径;参与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途径的6条几丁质酶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参与单萜生物合成的短链脱氢酶/还原酶2b及参与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的长叶烯合酶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而参与二萜类生物合成的1(10),5-格玛吖啶-4-醇合酶、萜烯合酶、α-松油醇合酶、异丙二烯合酶以及2-甲基-3-丁烯-2-醇合酶等表达均显著下调。抗病马尾松GD5种源对松材线虫的胁迫响应是多基因和多信号途径共同参与调控的复杂防御反应,是全局性系统性的响应模式。与抗性相关的醛脱氢酶、几丁质酶等编码基因为后期相关抗性基因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含量差异,探讨养分含量与产脂量的关系,为马尾松产脂林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凭祥26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产脂类型(低产脂类型和高产脂类型)马尾松针叶、枝、皮的N、P、K、Ca、Mg含量及其变化情况,运用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揭示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含量与产脂量的相关性。【结果】(1)N、K、Ca含量在马尾松不同器官间差异显著,而P和Mg含量差异不显著;针叶中N、P、K、Mg含量最高,皮中Ca含量最高。(2)在1年针叶和2年针叶中,各养分含量表现为NKCaMgP,1年针叶和2年针叶N、K、Ca、Mg含量在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间差异显著;除N含量是低产脂类型高于高产脂类型外,P、K、Ca、Mg含量均是低产脂类型低于高产脂类型。(3)在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间,枝和皮的养分含量均表现为CaNKMgP,Ca含量在不同产脂类型间差异显著,N、P、K、Mg含量差异不显著,5种养分含量均表现为低产脂类型低于高产脂类型。(4)马尾松产脂量与1年针叶和2年针叶养分含量关系密切,其中与K、Ca、M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不同产脂类型马尾松的养分特点不同,养分含量对产脂量存在影响。与产脂量相关性较高的是1年针叶和2年针叶K、Ca、Mg、N含量。  相似文献   

17.
快速掌握松材线虫在其致病死松树体内的分布和种群动态对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诊断和除治具有重要的作用。于2016-2018年每个月在疫区不同小班中选择疑似松材线虫病松树作为样株,并对样株中不同部位进行取样,采用贝尔曼漏斗分离法统计松材线虫的种群密度,分析松材线虫在受害马尾松树体内的分布规律及种群消长动态。结果表明,每月均能在病死松树中检测出松材线虫,但检出率在不同月份间差异显著,其中以3月份检出率最高(84.09%),7月份最低(10.53%);松材线虫种群密度以6—9月份最低(59.37头/g),以11—4月份最高(118.03头/g);在垂直分布上,当整树虫口密度较高时,松材线虫在病树上的种群密度随树高高度的增高而增多,而虫量较少时则结果相反;在水平分布上,以向阳面深入木质部3~5 cm处最多,而树皮外缘1 cm左右和髓心部分的松材线虫含量极少。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松材线虫的种群密度和分布依不同月份和不同部位存在差异,且在3月份对疫木向阳面木质部3~5 cm处进行取样,能有效提高松材线虫的检出率和监测结果,为及时及早发现新疫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确定合理的间伐强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设间伐强度分别为弱度(间伐株数比例为20%)、中度(间伐株数比例为40%)和强度(间伐株数比例为60%),以未间伐为对照,间伐5年后对马尾松人工林植被的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相比,强度、中度和弱度间伐林分的植物种类分别增加15,17和15种,其中灌木种类增加14,13和12种,草本种类增加1,4和3种。强度与中度间伐林分的共有种最多,为23种,相似系数最大,为0.657 1;中度间伐林分与对照的共有种最少,为11种,相似系数最小,为0.343 8。间伐显著提高了林下植物的Margalef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P<0.05),生态优势度指数则呈相反变化趋势(P<0.05);均匀度Pielou指数(Jsi)仅在强度间伐林分的灌木层和草本层得到显著提高(P<0.05)。【结论】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显著,中度间伐最有利于林下物种多样性的提高。马尾松人工林经营密度宜为1 410株/h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外源性N和P对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以及分解过程中的N、P、K含量变化,了解混合凋落叶分解对外源性N和P的响应机制,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将火力楠和马尾松混合凋落叶置于火力楠林地及马尾松林地,分别设立4块5 m×5 m的小样方,喷施N、P和N+P,比较其分解速率及分解过程中的N、P、K含量变化。【结果】在2种林地的不同处理下,24个月后,火力楠林地混合凋落叶残留量为施N(4.99 g)对照(4.14 g)施N+P(2.17 g)施P(1.16 g),马尾松林地混合凋落叶残留量为施N(2.72 g)对照(1.21 g)施N+P(0.36 g)施P(0.16 g),施N对火力楠和马尾松林下的混合凋落叶的分解有抑制作用;施P后两者的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均不同程度地有所加快;施N+P后两者的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也均加快,但慢于施P处理。马尾松林下混合凋落叶残留量均小于火力楠林下混合凋落叶残留量。分解24个月后,火力楠林地施N、P和N+P的混合凋落叶N质量分数分别为13.72、12.34和13.70 g·kg~(–1),而马尾松林地分别为12.63、13.46和14.54 g·kg~(–1),均显著大于其凋落叶的初始N质量分数(9.90 g·kg~(–1));施P和N+P处理的火力楠林地混合凋落叶P质量分数由初始的0.38 g·kg~(–1)分别增至0.86和0.74 g·kg~(–1),而马尾松林地混合凋落叶P质量分数由初始的0.38 g·kg~(–1)分别增至1.37和1.05 g·kg~(–1)。凋落叶K含量的变化无规律。【结论】火力楠和马尾松混交可促进火力楠凋落叶分解,提高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率。  相似文献   

20.
利用皖南山区330株马尾松样木调查数据,选用6种一元材积回归方程,拟合各模型参数,建立了马尾松材积与地径回归模型,并进行了适用性检验。结果表明,皖南山区马尾松材积与地径最佳关系模型为Y=49.4672(1-exp(-0.00706x))2.9309,相关指数(R)为0.96,总相对误差(RS)为-0.18%,符合森林资源调查精度要求。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皖南山区马尾松地径一元材积表,为该区域林政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