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临清市沙尘天气特征及沙尘天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对1961~2010年临清市沙尘天气的观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60—80年代临清市年沙尘天数呈逐渐减少趋势,变化较明显;90年代较80年代略有上升趋势;2001~2010年沙尘天数变化较明显,为各年代最低值,年平均沙尘天数仅3.9d;沙尘天数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临清市沙尘暴天气只发生在春、夏、冬3个季节,且主要发生在春季,占全年沙尘暴天气总数的59%;秋季无沙尘暴;沙尘暴的月变化明显,其中4月的沙尘暴发生次数为全年最高,约占全年沙尘暴天气总数的31%。临清市沙尘天气以扬沙天气为主,占总沙尘天数的73%;其次是浮尘天气,约占18%;再次为沙尘暴天气,约占9%。  相似文献   

2.
近50年临清市雷暴气候特征统计分析及其灾害防御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临清市1961-2010年雷暴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近50年临清雷暴日数的年、季、月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市雷暴呈减少趋势,年雷暴发生期无明显变化。20世纪60~80年代雷暴逐年代减少,变化较明显,90年代变化不明显;21世纪初10年雷暴变化最明显,为各年代最低值,年平均雷暴日数只有20.9天。临清雷暴只发生在春、夏、秋三个季节,主要发生在夏季,占全年的77%,冬季无雷暴,季节性明显。雷暴的月变化明显,其中7月份雷暴活动最频繁,约占全年的1/3。针对雷暴的变化特征及当今雷灾的新特点,初步探讨了雷暴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3.
塔额盆地扬沙日数的时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0年塔额盆地4个气象站扬沙日数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盆地扬沙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盆地扬沙的年平均日数2~19 d,冬半年扬沙日数最少,夏半年扬沙日数较多。扬沙日数20世纪60和80年代较多,70和90年代较少。40年来裕民年扬沙日数减少。盆地扬沙日数年际变化具有6~9年的震荡周期,塔城年扬沙日数在1975和1992年发生2次突变。  相似文献   

4.
利用临清市1981~2010年的冻土观测资料,分析了近30年临清季节性冻土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全市历年平均最大冻土深度和冻土日数变化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但2000年以后较前20年略有增加的趋势;冻土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发生在冬季,占全年的91.3%,夏季无冻土;冻土的月变化明显,其中1月冻土最大深度和冻土日数最多,出现次数分别占73.3%、40.0%;冻土的冻结日期推迟,融化日期提前,冻结持续期缩短;气温升高是导致冻土深度和冻土日数减少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了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利用柳州气象站1951-2016年降水、大风、冰雹、雷暴、大雾等资料,对柳州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日数年代变化较明显,20世纪60年代、90年代,21世纪00年代为相对多发期,20世纪70-80年代相对较少,柳州市年平均暴雨日数为5.4 d,多集中出现在4~8月,以6月最多;柳州市年平均雷暴日数61.2 d,3~9月雷暴日数较多;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7 d,最多月份为7月,月平均大风日数为0.5 d;年平均冰雹日数为0.1 d,主要出现在每年的3-4月份;年平均雾日数为5.3 d,主要出现在1-4月份;从年变化趋势看,柳州市年平均雷暴、大风、冰雹,雾日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0年以后,雾日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6.
对1961—2010年淖毛湖气象站沙尘暴资料的分析表明,沙尘暴主要出现在3—5月,4月份最多;沙尘暴天气主要集中在白天,占总次数的83%,夜间相对较少,只占17%。50年内淖毛湖出现沙尘暴天气过程804次,以西方和西北方冷空气入侵为主,集中发生在3—5月;50年来淖毛湖沙尘暴日数呈减少趋势,按线性拟合其减少率为0.711 d/10 a。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沙尘暴日数呈现急剧增加趋势,1974年沙尘暴日数多达54 d,20世纪80年代后沙尘暴日数呈现急剧下降趋势,年日数减少到1 d,甚至个别年份未出现沙尘暴天气,该时期大风日数减少、风力强度减弱是主要原因外,生态环境改善,局地植被增加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临清市暴雨气候特征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981—2013年临清市暴雨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临清市33年来暴雨日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暴雨日年际变化明显,2000年以后,暴雨日明显增多,暴雨主要出现在4—10月,占全年总暴雨日数的78.1%;暴雨出现在4—10月,以8月为最多,占全年总暴雨日数的42%。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暴雨对农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提出灾害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8.
选取若羌、且末代表站,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东侧和南侧的风向频率及近40a大风、沙尘暴、扬沙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主导风向均为偏东风向;近40a沙漠东南侧大风日数均呈整体下降趋势,其中沙漠东侧若羌总大风日数约为南侧且末的4倍;东侧若羌因偏东风引起的大风日数也较南侧且末更加明显,若羌偏东方向大风约占总大风日数的82%,且末占50%。沙漠东侧沙尘暴、扬沙日数均少于南侧,南侧且末沙尘暴、扬沙日数均呈现出整体减少趋势;若羌县扬沙总体呈增加趋势,沙尘暴呈减少趋势;若羌县因偏东风引起的扬沙、沙尘暴日数均呈增加趋势,偏东大风较多是引起沙漠东侧若羌扬沙、沙尘的最主要原因,需加强偏东风的防治;若羌因偏东风引起的扬沙、沙尘暴分别占总日数的74. 3%和72. 9%,且末分别占71. 8%和52. 7%;且末县偏东风引起的扬沙、沙尘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但且末周边沙源较若羌丰富,防风固沙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廖卫江  孙蕾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8):74-76,80
利用1961~2000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4个气象站的扬沙天气观测资料,对其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精河年均扬沙日数最多,温泉和博乐次之,阿拉山口最少;扬沙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夏季,占全年的83%;博州年扬沙日数呈线性减少的趋势,温泉、博乐和精河扬沙日数的趋势系数分别为-0.45、-0.45和-0.51,年扬沙日数分别在1981年、1984年和1983年发生突变,突变后较突变前分别减少76%、62%和83%。  相似文献   

10.
根据咸宁市6个气象站1960年12月至2013年2月霾天气人工观测资料,运用趋势系数统计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咸宁市近53年来霾日数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咸宁市霾日数中间多南北少,丘陵地区多于沿江地区,年平均霾日数赤壁最多,达16.7 d,嘉鱼最少,仅1.5 d。除赤壁外,其他县市年霾日数呈减弱趋势。霾日数冬季最多,占全年的47.7%,春季、秋季次之,分别占全年的25.7%和20.5%,夏季最少,仅占全年的6.1%。咸宁市区霾日12月和1月最多,平均分别达2.1 d和1.8 d,6、7月最少,7月仅0.1 d,有近94%的年份都在6月没有出现霾天气。咸宁市区霾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但阶段性明显,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霾日数急剧上升阶段,至80年代初期维持较高的霾日数,存在着2~4年的显著周期。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剖析柴达木盆地大风日数的演变特征,利用柴达木盆地9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8年大风日数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法对大风日数的年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1961~2018年平均大风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大风日数年际间差异较大,最多年与最少年之差为53d。大风日数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60~70年代呈增加趋势,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呈减少趋势。四季大风日数均呈现出减少趋势,依次是: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月平均大风日数变化呈单峰型,1~4月逐月呈增加趋势,5~12月呈减小趋势,4月是一年中大风日数多的月份,处于波峰位置。年和春季大风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开始呈下降趋势,春季发生了突变,年未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1—2014年聊城市8个气象观测站的冰雹灾害观测资料,结合GIS技术、小波分析、气候趋势等方法分析了冰雹日数的趋势及特点。结果表明:聊城冰雹年际变化明显,年平均降雹日数呈总体下降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降雹日呈持续下降趋势;冰雹日数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冰雹天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中主要出现在4—7月,占全年冰雹日数的77.7%,又以6月最多,占29.2%;通过统计1981年以来冰雹灾害对聊城农业的影响可知:30多年来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强对冰雹天气的监测、预报,实施人工消雹作业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  相似文献   

13.
利用绍兴地区5个国家观测站1972-2017年的地面观测雾日资料,结合地形特点、气候变化等角度对大雾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绍兴地区年雾日、季雾日空间分布相似,与地形关系密切,嵊州、诸暨盆地大雾出现最多,柯桥、上虞平原大雾出现较少。大雾日数年际间具有明显的三阶趋势变化,总体表现为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有增多趋势,80年代中期之后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大雾日集中在秋冬季节,秋冬大雾日数超过全年大雾日数的2/3;春季次之,夏季最少,仅占全年的10%。大雾对全球变暖有较好的响应,年平均气温与年大雾日数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喀什市能见度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运用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 法、R/S 分析法和等级分类法研究了1973-2012年喀什市能见度的年际、年代变化特征,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喀什市在1973-2012年能见度在持续降低,且年平均能见度和四季能见度在21世纪初达到最低;5种不同等级能见度发生日数中,2级能见度天气日数呈增加趋势,1级、3级能见度日数呈减少趋势,4级和5级能见度日数仅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之后发生日数为0;春季、秋季、冬季的能见度和2级、1级能见度日数都发生了明显的突变,年平均能见度、夏季能见度和3级能见度日数都没有明显的突变;2级能见度日数将来会持续增加,3级能见度日数会持续减少,四季能见度将会持续变差,1级能见度发生日将会由过去一段时间的持续减少转变为将来的持续增多。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临清市气象站1981—2014年的霾日资料,对霾的年、季、月的气候特征做了较全面分析,结果表明:临清市霾年代际变化明显,2010年代以前霾逐年代减少,2012年开始霾发生突变,呈现明显增多的趋势;秋冬季霾日最多,春夏季霾日较少;霾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2月,占全年总霾日数的82%;并分析了霾的灾害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73~2012年邢台市17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0年邢台市不同时段暴雨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40年邢台市发生暴雨的月份为4 ~ 10月份,主要集中在7~8月份,夜间段暴雨日数多于白天段暴雨日数;邢台市大部分测站暴雨日数随年代变化呈减少趋势,但趋势不明显,白天段暴雨日数和夜间段暴雨日数随年代推移没有变化;邢台市不同时段暴雨日数东南部多,北部、中部地区少;邢台市暴雨量的分布与暴雨日数的分布相当一致,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邢台市东南部的临西、威县暴雨日数最多,年平均暴雨量也最多.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临汾市气象观测站1954—2018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估计、MannKendall检验等统计方法,对临汾市6种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暴雨、高温、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高发期均为7月,年平均发生日数分别为1.9、19.6、26.8 d;干旱、大风、雾在全年时段都有发生,干旱的高发期为秋冬季,春季为大风多发期,4月最多,雾多发生在秋冬季,11月为高发期,年平均日数分别为137.7、5.5、17.5 d。从气象灾害发生的年平均日数来看,依次为干旱>雷暴>高温>雾>大风>暴雨。近65年来,临汾市暴雨、干旱、雷暴、大风这4种气象灾害有减少趋势,其中雷暴、大风减少趋势明显,而高温、雾则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塔额盆地大风的时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塔额盆地大风的时间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1~1999年塔额盆地4个气象站大风天气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盆地大风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塔额盆地年平均大风日数27~45 d,多出现在4~7月。塔城和托里大风天气高发期分别在12:30~19:30和14:00~19:00,两站大风持续时间集中在1 h以内,分别占总数的61%和68%。塔额盆地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大风日数呈减少的趋势,39年内盆地年大风日数长期变化趋势系数为-0.73~-0.85。盆地年大风日数在70年代发生突变,之后大风日数明显减少。盆地大风日数年际变化具有15~20年的震荡周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为强盛周期。[结论]该研究为揭示西北地区大风的时间变化趋势与震荡周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全球变暖背景下重庆主要气象灾害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庆地区34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雷暴、冰雹、大风、雾和霾天气现象资料,分析了重庆高温干旱、暴雨、连阴雨、雷暴、冰雹、大风、雾和霾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统计结果表明:近48年重庆地区春旱、伏旱和冬旱日数都呈下降趋势,而夏旱和秋旱日数都呈增加趋势,其中春旱日数的减少趋势明显,减少速率为-1.7d/10a;高温日数具有先减少后增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明显增加趋势;暴雨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为多发时段;连阴雨日数整体呈增多趋势,增加速率为1.2d/10a.近36年重庆地区雷暴、冰雹、大风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类似,都呈显著的单调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3.0,-0.05,-0.6,-1.5d/10a;雾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2.2d/10a,同时具有先增多后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58—2011年桐梓县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桐梓县近54年中暴雨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影响桐梓县暴雨的天气系统。结果表明:近54年桐梓县年平均暴雨日为2.1 d,集中出现在5—9月,占全年暴雨总日数的92%;其中以7月暴雨日数最多,占全年总暴雨日数的33%,共出现6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频率相对较低,为5.3%,大暴雨日数最早出现在5月,最晚出现在10月;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差异较大,暴雨日数变化波动性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019 d/10年;共出现持续性暴雨6 d,其中4 d连续性暴雨均出现在21世纪前11年期间。低涡切变、冷锋低槽、高原小槽东移天气系统是导致桐梓县出现大到暴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南支低槽以及桐梓县地形地势作用形成的局地小气候等因素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