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侯敏  楚新正  陈蜀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2,(11):6592-6594,6625
以鄯善绿洲为研究区,探讨乡村绿色廊道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利用ERDAS 9.1软件处理影像数据,进行绿色廊道信息分类提取,区划矢量,建立拓扑关系,得出研究区廊道分布现状图;利用ArcGIS 9.2软件对景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4种类型廊道中,绿色农田防护廊道的长度和密度均最大,长度占到了绿色廊道总长度的49.63%,其次为灰色道路廊道和绿色道路廊道,分别占到26.46%和23.90%,蓝色渠系廊道只占到了0.01%,绿带几乎不存在。研究区内各种廊道,从连通度、线点率到环通度,都处于较低的阶段,致使绿色廊道的作用发挥不到最佳,因而需要在此基础上扩大绿色廊道宽度,增加其连通度,建立相对完善的绿色廊道网络体系,为当地能流、物流以及交通的流畅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将GIS应用于沈阳市生态廊道景观格局研究.首先根据沈阳市廊道特点,将廊道划分为:道路廊道、河流廊道和生态廊道;然后利用GIS技术处理基础资料,获取沈阳市各类型廊道现状图;在此基础上,从廊道的一般特征和网络结构特征两方面对沈阳市的生态廊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廊道中道路型生态廊道的长度为163.36km、面积为12.49km2,河流型生态廊道比较缺乏,其长度是32.91km,仅为其他类型生态廊道总长的20%,其密度仅为生态廊道总密度的16.95%.沈阳市生态廊道已初步建立了生态廊道景观网络骨架,但是建设率较低,在各廊道类型中生态廊道所占比例较小,网络线点率、环通度及连通度均不高,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3.
以鄯善绿洲为研究区,探讨乡村绿色廊道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利用ERDAS 9.1软件处理影像数据,进行绿色廊道信息分类提取,区划矢量,建立拓扑关系,得出研究区廊道分布现状图;利用ArcGIS 9.2软件对景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4种类型廊道中,绿色农田防护廊道的长度和密度均最大,长度占到了绿色廊道总长度的49.63%,其次为灰色道路廊道和绿色道路廊道,分别占到26.46%和23.90%,蓝色;渠系廊道只占到了0.01%,绿带几乎不存在.研究区内各种廊道,从连通度、线点率到环通度,都处于较低的阶段,致使绿色廊道的作用发挥不到最佳,因而需要在此基础上扩大绿色廊道宽度,增加其连通度,建立相对完善的绿色廊道网络体系,为当地能流、物流以及交通的流畅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环城绿带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整个环城绿带全长98km2,宽500m,总体规划面积6208hm2,途经八个区,其中浦东新区规划面积3500hm2,占总体规划面积的56%.  相似文献   

5.
徐岭 《上海农业科技》2007,(2):71-71,63
环城绿带基本上沿着规划的外环线道路外侧布置,全长98km,总面积6208hm^2。其规划形态为“长藤结瓜”式,即沿外环线道路一条宽500m的环状绿带为“长藤”,沿途在用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适度放宽,布置了10余个大型的主题公园,即为“瓜”。从结构上环城绿带可分为三类:100m林带、400m绿带以及各类主题公园。环城绿带工程共涉及浦东、南汇、徐汇、闵行、长宁、嘉定、普陀、宝山等八个区,该工程于1995年正式启动建设,计划用15年时间建成,至2003年底,环城绿带建成面积约3600hm^2,剩余的2600余hm^2作为外环绿带生态专项建设工程正在全力推进实施中。  相似文献   

6.
王磊  周晓芳  张俊艳  成克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36-9938,9941
研究城市绿色廊道植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及其优化,对城市绿色廊道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该研究实地调查了保定市绿色廊道170个路段(绿带或河流)共260个植物群落,共记录人工种植植物86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为1.00∶0.68∶0.47;分属44科68属;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例约为2∶1;乔木单层结构的群落占有优势地位,占全部群落的44.61%;绿带廊道植被覆盖率最高,绿色道路廊道植被覆盖率最低。建议在今后的绿色廊道的建设中,适量增加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并大幅提高乔灌草结构群落的比例。  相似文献   

7.
李静羽 《吉林农业》2011,(2):132-133
河流廊道作为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撑体系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河流两岸的绿色植被带成为河流廊道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重要内容。文章借助3S技术,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探讨城市绿色河流廊道景观格局定量研究的方法,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基于2008年TM数据,构建网络连接度评价体系和景观类型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结论为:(1)研究区主干绿色河流廊道的网络结构简单、缺乏回路、节点孤立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2)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中绿地占相对优势,但分布零散、杂乱,禾形成良好的生境带;(3)总的来说,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稳定性不佳。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苍南县生态廊道布局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究浙江省苍南县生态廊道空间布局与构建。在对研究区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提取生态源地, 运用累积耗费距离模型构建了苍南县潜在的生态廊道, 并与现存生态廊道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苍南县东北部平原地区, 生态斑块数量和面积均较小, 斑块之间连接度较低, 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道路和河流是境内主要的生态廊道, 廊道连通性较低, 其规模和服务范围均较小, 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态网络。在西部、南部和西北部山区, 生境良好, 生态斑块面积较大, 但是分布不均。尤其是在中部和西部地区, 生态斑块数量较少, 斑块之间连接度低, 廊道连通性差。通过分析现存生态廊道诸多问题, 从道路廊道、河流廊道、绿带廊道出发, 优化和构建了研究区生态廊道, 实现生态廊道功能最大化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9.
浅述绿带苗木的种植和养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上海市环城绿带是上海市政府发展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环城绿带全长98km、宽500m,总体规范面积6208hm^2,一、二期先行实施100m宽的林带。至2002年底浦东新区已实施完成长52km、面积558hm^2的百米林带建设任务,至2004年已实施完成2140hm^2。提高苗木存活率是一切绿化工程及养护单位的共同目标,绿带工程的实施同一般的园林绿化工程相比,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环城绿带的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整个环城绿带全长98km,宽500m,总体规划面积6208hm^2,途经八区,其中浦东新区规划面积3593hm^2,占上海市总体规划面积的50%以上。浦东环城绿带从1997年建设至今,已建成绿带面积2343hm^2。从1997年绿带实施以来,病虫危害是困扰绿带养护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人工林本身生态系统脆弱,生物多样性降低,稳定性差,与其它城市绿地相比,绿带病虫发生呈现种类多、危害大、潜在危险性大等特点,在防治过程中目前不可避免地使用化学农药,但长期以往对整个环城绿带的生态环境会造成较大的损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应用ArcGIS判读2007年遥感影像,分析了上海浦东新区(原)的树冠覆盖。研究区总面积为533 km2,建成区为252 km2。结果表明,研究区现有树冠覆盖率7.02%,建成区树冠覆盖率10.27%;其中研究区的潜在树冠覆盖(技术层面)可达8.68%~9.79%,建成区潜在树冠覆盖率可达到11.49%~12.3%。自商业中心向东树冠覆盖表现城郊梯度的变化,在建成区内自中心城区到城郊边树冠覆盖呈递增趋势,并在外环林带区域达到最高值,之后在城市外侧明显递减。不同功能区的树冠覆盖同样呈现明显差别,外环林带最高,随后是公园、道路、居住区,商业区则最低。根据树冠覆盖估算,浦东新区约有乔木368万株,其中建成区有255万株。建成区至少可增植乔木30万株。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景观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关系,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研究2000—2020年耕地景观破碎化的形态学特点,同时运用外溢效应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方法,探究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景观破碎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强,核心区面积减少强度由1.33%提高到6.27%,并表现出由平原地区向山地丘陵区加强的地域性差异,且建设用地扩张会导致耕地景观破碎化;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面积由268.60 km2增加到1 003.26 km2,主要发生在路网成熟的地区;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的外溢效应逐渐增强,在路网成熟地区更显著;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景观破碎化有较强的正向影响,道路建设对这种影响有强化作用,同时,耕地景观破碎化表现出随道路缓冲距离的减小而加强的阶梯性差异。研究表明,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受地形和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显著,耕地景观破碎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地势起伏大或建设用地密集、路网成熟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昆明市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科学合理的确定生态保护红线并有效识别影响昆明市生态保护重要性的关键指标,本研究在分析昆明市自然禀赋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评价,构建昆明市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要素空间叠置制图和极大值法对昆明市2017年生态保护重要性进行分类定量评价及分等定级。结果表明:1)昆明市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高和较高的面积为6 324.96km2,所占比例30.1%,重要性等级中的面积为9 962.04km2,所占比例47.41%,重要性等级较低的面积为4 690km2,所占比例22.32%;2)昆明市生态保护重要性空间分异明显表现在:高和较高重要性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滇池流域和石林石漠化地区,较低重要性区主要分布于安宁市、呈贡区和晋宁区等南部地区;3)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是构成昆明市生态重要性贡献最大的因子,说明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保护在昆明市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昆明市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开展分区分类生态保护,构建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屏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昆明市空间布局,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昆明市全域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分区。结果表明:1)昆明市生态保护核心区面积为7 032.11 km2,占全区面积的34.7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生态红线保护区,对保证粮食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及水源涵养具有重要作用;2)昆明市生态保护涵养区面积为4 444.31 km2,占全市面积的21.15%,集中分布在北部的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以及富民县;3)生产生态扩展区面积为7 711.87 km2,占全市面积的36.70%,主要分布在建设开发区外围,包括禄劝县西南部,富民县东北部和西南部,寻甸县西南部,东川区东部,石林县东南部,晋宁县,西山区等地;4)建设开发核心区面积为1 554.98 km2,占全市面积的7.40%,集中分布在昆明市的都市核心区。  相似文献   

15.
石河子市作为典型干旱区绿洲城市,深居中国内陆,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城市生态系统脆弱。利用遥感影像提取景观斑块,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石河子市绿地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各类型绿地面积中以单位附属绿地面积最大,道路绿地次之;公共绿地中以面积>10 000 m2的大型斑块为主,居住区绿地中各级斑块数量相当,但仍是大型斑块所占面积最大;市区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37(最大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79),破碎化指数为22.87个·km-2,绿地廊道密度指数较高,为2.21 km·km-2。表明石河子城市绿地景观建设状况良好,但仍应加强居住区绿地景观建设,进一步完善道路绿地建设,提高绿地系统的连通性,提高绿地景观多样性,并注重使用乡土植物。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的重要标准.本研究以太原市中心城区(环城高速内)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技术以及GIS相关技术,对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及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偏少且各行政区之间分布不均匀,其中杏花岭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最小仅为0.99 km~2,占研究区的2.37%;②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整体较差,仅有不到50%的城市居民能在30 min内通过步行方式到达最近公园;③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整体分布较为均匀,破碎化程度较低,但其景观形状较为规则,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且斑块丰富度密度较低.本研究成果可以为太原市合理优化绿地空间结构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安排宅基地整治时序,有序推进宅基地整治,实现乡村振兴用地空间优化,以商丘市睢阳区为例,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整治阻力评价,并根据权属调查数据进行潜力测算,结合各行政村的整治阻力与整治潜力分异,形成整治时序优先级。结果表明:受基础设施和房屋破旧率等因素影响,行政村单元间整治阻力分异明显,强、中、弱阻力级分别含有38、101、158个行政村。研究区理论整治潜力(面积)23.22 km2,“浅现实”整治潜力可以实现4.33~5.55 km2,“深现实”整治潜力可以实现19.36km2。结合整治阻力和整治潜力,得到最优先、次优先、末优先三级整治时序,其分别含有98、161、38个行政村,形成以“时序优先级、对象、违占面积、违占时间”四维差异计价违占使用费倒逼宅基地退出的整治模式,按时序有序推进宅基地整治。本研究综合考虑阻力和潜力分异而形成的整治时序安排对于宅基地整治方案的制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城市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对区域生态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城镇-交通网络的不断强化和扩展加剧了区域景观的破碎化并导致多种景观功能的退化。以2007年为研究基准年,采用跨边界有效栅格评价指标,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定量评估了福建省由城镇-交通网络引发的景观分隔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面积大小位于0-15 km2的斑块数量最多。厦门、漳州、泉州3市小于300 km2的斑块面积及斑块数量分别所占比例率均高于南平、三明和龙岩3市。福建省有效栅格计算结果显示,全省景观破碎化呈现北轻南重、西轻东重的空间分布格局。沿海地区和交通干线周边破碎化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以地市为报告单位,福建省景观破碎化的空间分布呈现由西向东的梯度格局。景观破碎化最轻微地区(龙岩市、三明市、南平市有效栅格值处于679.2-939.0 km2之间)和最严重地区(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的有效栅格值处于197.1-336.2 km2之间)形成鲜明对比。结果还显示,福建省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的景观破碎化水平与欧洲发达国家如荷兰、比利时等接近;西部的三明市、北部的南平市则接近美国加利福尼亚。以县(市、区)为报告单位,全省景观破碎程度的空间分布从西至东呈现三级梯度。以瑞士Glarus州跨边界有效栅格值为参照,厦门、泉州和漳州3市所辖各县(市、区)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均高于Glarus。宁德、福州、莆田3市各县(市、区)则与Glarus基本持平。南平、三明、龙岩3市各县(市、区)则好于Glarus,其中,三明市和南平市各县(市、区)跨边界有效栅格值远大于Glarus。  相似文献   

19.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水系景观分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分形理论,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个管理区的水系分形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个管理区河长分维值的大小顺序为桐木区水系(1.216 3)>黄坑区水系(1.186 6)>坪山区水系(1.132 6)>大安区水系(1.061 3);4个管理区河网分维值为1.722 3-1.865 4;4个管理区河网密度值的大小顺序为桐木区水系(3.825 4 km.km-2)>大安区水系(3.052 2km.km-2)>黄坑区水系(2.566 1 km.km-2)>坪山区水系(2.020 5 km.km-2)。说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水系景观发育现状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