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郝俊山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2,(4):34-35
土地荒漠化不仅导致持续性灾害蔓延和扩张,而且直接威胁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防治荒漠化必须及时准确搞好监测,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并加强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2.
辽宁是我国荒漠化危害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荒漠化土地的59.4%分布在朝阳市。朝阳市土地荒漠化是以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并以人为活动为诱导因素所引起环境变化的土地退化。因地处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生态脆弱带,植被恢复力低等具水蚀荒漠化形成的地形条件和物质基础。干旱多风为土地风蚀荒漠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人口增长及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加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尽管多年治理,但土地荒漠化仍呈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态势。防治对策:应实施生态修复,恢复天然植被;造林种草,提高植被盖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改善能源结构,提高产量;保护、开发、合理利用沙区资源;控制人口增长,必要时实行生态移民。 相似文献
3.
论草地植被与土地荒漠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组成部分 ,是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其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土、防风固沙、防止土地盐渍化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草地植被的破坏会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碱化等环境问题。针对我国草地资源日趋枯竭 ,人类面临资源危机的状况 ,应加快草原保护法制建设 ,加强草原管理 ,保护和建立良好植被 ,维护生态平衡 ,调整产业结构 ,科学规划利用草原 ,恢复和建设草地植被。 相似文献
4.
运用土壤粒径质量分布原理与分形理论,对大黑山生态修复区6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粒径的质量分数分布差别很大,土壤黏粒和粉粒含量林地比荒草地高87.47%和89.94%,砂粒含量和细砾与粗砾含量林地比荒草地低25.09%和19.19%;土壤粉粒和黏粒含量黑桦+山杨混交林、蒙古栎和山榆等天然次生林地明显高于山杏和油松等人工林地。2)有林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明显大于荒草地,天然次生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大于人工林,且以天然次生混交林最大。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粒径〈0.05 mm的黏粒含量和粒径0.05-0.25 mm之间的粉粒含量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土壤的颗粒越小,细粒含量越高,分形维数越大。4)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不均匀系数呈较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随着土壤不均匀系数的降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增大。除荒草地外,大黑山生态修复区其他5种植被类型土壤均为不均匀性良好的土壤,以天然次生林土壤粒径分布结构较好,尤其是以天然次生混交林的最好,其次是人工林的。 相似文献
5.
6.
湘西山地不同植被类型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根据6种不同植被径观测流场资料分析发现①荒山的坡面年产流量比5种有林地的坡面年产流量要大11.37%;不同林分类型坡面年产流量相差83.19%;②荒山坡面年产沙量、输沙率比有林地坡面要大238%~381%、335%~779%;天然次生林的坡面年产沙量、输沙率为经济林的54.35%、65.45%,林分保土效益大于保水效益335倍;③林地土壤侵蚀模数逐渐减少,造林5年后,可使造林前的中度流失降低到轻度流失;④坡耕地土壤侵蚀模数为5 580 t/(km2*a),比荒山的土壤侵蚀模数还要大110 t/(km2*a). 相似文献
7.
从森林植被水文生态功能的角度,对大兴安岭4种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类型Ⅳ(乔灌混交林)0~20 cm土层最大蓄水量为1 548.91 t/hm2;类型Ⅰ(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层最大蓄水量为1 140.82 t/hm2。土壤有效蓄水量(0~20 cm):类型Ⅳ(乔灌混交林)类型Ⅱ(针叶纯林)类型Ⅰ(针阔混交林)类型Ⅲ(针叶混交林)。枯落物层有效持水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为:类型Ⅳ(乔灌混交林31.49 t/hm2)类型Ⅱ(针叶纯林28.10 t/hm2)类型Ⅲ(针叶混交林27.21 t/hm2)类型Ⅰ(针阔混交林19.94 t/hm2)。在4种森林植被类型中,类型Ⅳ(乔灌混交林)的初渗系数、稳渗系数都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8.
从对荒漠化概念的诠释入手,全面论述了湖北省土地荒漠化的现状、类型、成因及其演变历史,并初步探讨了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金沙江流域不同植被类型的林分截流、渗透性能、持水能力及径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林分的层次不同,持水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其中乔木层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木层是灌木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本层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阔叶林>针叶林;枯枝落叶层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针叶林.(2)渗透系数以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较强,针叶林和灌木林较差.(3)地表径流的径流深、径流系数及泥沙量均以余甘子灌木林最高,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总体上是针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阔叶林地表径流和泥沙量均很小,基本上没有侵蚀. 相似文献
10.
不同植被类型高山草甸土呼吸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四种植被类型的高山草甸土CO2释放量的测定,可以看出: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因植被类型的不同而有区别,其中以金露梅灌丛土壤的呼吸作用为最高,杂类草草甸土壤的呼吸作用为低,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昼夜变化,白天高于夜间,并以表层土为高,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递减.四种植被的土壤呼吸作用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生化活性、土壤酶活性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呼吸作用与土壤中的全氮、pH、代换量、有机质、速效钾和水解氮均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全钾和氮碳比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对比四川省巴塘县的118处沟谷泥石流及33处坡面泥石流的植被覆盖率,发现植被对于坡面泥石流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对沟谷泥石流作用则不明显。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坡面泥石流的物源主要是坡体表面侵蚀,植被根系组成的网状锚固层可以减缓乃至消除这种侵蚀效应;沟谷泥石流的物源主要来自沟岸崩塌,但植被对于中厚层的崩滑体锚固能力差,当降雨超过一定阈值后即可暴发泥石流。基于这种特点,建议将生物工程作为坡面泥石流的主要治理手段;对于沟谷泥石流而言,既不能将植被覆盖率作为易发程度的判别标准,也不宜作为综合治理中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湘西南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湘西南石漠化地区侧柏纯林、侧柏+枫香混交林、湿地松+枫香混交林、栾树纯林和封山育林5种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土壤剖面调查和土壤样品化学分析,研究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坡位、不同林龄的土壤有机碳特征。结果表明:(1)5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栾树纯林>封山育林>侧柏纯林>侧柏+枫香混交林>湿地松+枫香混交林,并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各林分变化幅度不同,且各土层之间差异显著。(2)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且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3)同一林分下,不同坡位有机碳含量变化为下坡>中坡>上坡。(4)土壤有机碳密度在5种林分中差异显著,并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在整个土壤剖面上,有机碳密度为54.22~96.52t/hm2,其中0-15cm有机碳密度的贡献率达55.95%。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稀释平板法对青藏高原不同植被土壤0~25 cm土层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类型、温度、土壤理化性质都影响微生物数量。不同植被类型下,微生物数量未达显著性差异,但是藏嵩草草甸和沼泽草甸的土壤微生物数量要大于其他植被类型。其中、灌丛草甸强烈的抑制细菌的生长,真菌对植被类型和温度最为敏感。不同植被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性显著,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数量显著相关,较适的土壤全氮(6.96~15.72 g kg-1)、磷和土壤有机质(302.41~367.79 g kg-1)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高含量的磷不利于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吴旗县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干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吴旗县位于黄土高原暖温带半干旱地区,由于降雨量较少以及地表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使土壤水亏损严重,部分植被下的土壤中出现了土壤干层。为了系统比较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干层特点,通过对吴旗不同植被0~9.0m土壤水分的实地测量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除农地外,其它植被类型下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土壤干层,干层严重程度,林地大于灌木林地,灌木林地大于草地;草地存在临时干层和永久干层,永久干层深度可以达到4.0m。测量当时,灌木林没有临时干层,存在永久干层,深度3.0~8.4m;杏树林不存在临时干层,油松林临时干层则很严重,杏树林和油松林永久干层深度分别在8.0m和9.0m以上。临时干层的出现取决于降水的补充,因此可能与采样时间有关。通过对吴旗县土壤干层的分析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土壤干层和植被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17.
内蒙古沙漠化土地中不同土地类型土壤表面可蚀性颗粒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粒度分布对土壤风蚀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研究不同土地类型的粒度特征及其可蚀性粒度状况对了解不同尺度上土壤特性的空间异质性和土壤侵蚀、土壤利用变化对土壤的影响程度和尺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就内蒙古境内4个沙化地区典型土地类型的粒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不同土地类型沙化土地间表土的粒度性质存在显著差异,移动沙丘最为粗化且分选较好,峰值较大,其次为各类沙丘,各地以耕地或草地最为细化,分选较差,峰值平缓,表现出风蚀沙化的阶段性.就可蚀性粒径而言,各地以固定沙丘、耕地的颗粒物可能释放较少,而退化草原、移动沙丘、半固定沙丘等土地类型颗粒物可能释放较多.就起尘粒径而言,各地的起尘颗粒以耕地和地带性草原植被的含量最大,其次为退化草原,而各类沙丘含量较小.说明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和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19.
草地沙化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的显著问题之一,为研究不同恢复措施对高寒沙化草地植被与土壤的影响,以沙化草地(DG)、人工草本恢复草地(AG)、人工灌丛恢复草地(AS)以及天然草地(NG)为研究对象,基于植被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变化及两者的相互关系,评价了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措施对高寒沙化草地22年的恢复效果。结果表明:(1) AG和AS分别使DG的地上生物量增加至109.21,1 293.21 g/m2,但2种恢复措施的草本地上生物量均显著低于NG,而AG的植被群落物种丰富度比AS显著低31.48%(p<0.05)。(2)与DG的0—10 cm表层土壤相比,AG的土壤孔隙度、含水量、总碳和总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7.94%,67.95%,22.09%和257.14%,AS的这些指标也分别显著提高6.41%,43.00%,17.18%和242.86%;但2种恢复措施的土壤碳氮养分含量均显著低于NG (p<0.05)。(3) AS和AG的土壤有机碳矿化总累积量分别比DG显著提高133.39%和116.96%,但均显著低于NG,2种恢复措施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人工植被恢复措施显著促进沙化草地植被以及土壤恢复,但灌丛恢复更有利于提高植被物种丰富度,而草本恢复更有利于增加沙化草地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