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研七号单产190kg/667m~2的群体结构及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示范结果分析表明 ,集中连片 5 .47hm2 油研七号单产 1 90kg/ 6 6 7m2 以上菜籽的群体结构是 :群体角果数 5 1 1万个 / 6 6 7m2 以上 ,群体干物重 1 1 90kg/ 6 6 7m2 以上 ,总茎枝数 1 7万个 / 6 6 7m2 以上 ,一次分枝数和二次分枝数分别为 7.5 7万个和 8.6 2万个以上 ,经济系数和收获指数分别为 2 2 .5 7%和 2 5 .82 % ,个体性状是单株产量 40 g以上 ,单株角果数 746个以上 ,角粒重 5 2 .6 5mg/角以上。其相应的主要栽培措施为播期 9月 1 0日左右 ,密度 70 0 0株 / 6 6 7m2 的氮磷钾硼施用量分别为 1 8,9,1 6 ,1kg/ 6 6 7m2 ,氮肥的施用比例活棵肥∶开盘肥∶腊肥为 3∶4∶3。在生产中提高高产栽培措施的到位率 ,是获得高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浚县卫贤乡南纸坊村农民 ,高级农技师闫安照 ,经过 3 0多年的研究 ,培育出适宜在北方生长 ,优质高产甘蔗新品种—浚蔗 2号。它含糖量高达1 9.6 %,通过大田试种 ,6 6 7m2产量可达1 80 0 0 kg。浚蔗 2号属一年生高水肥高糖四碳植物 ,叶片互生 ,一叶一节 ,单株 1 8~ 2 4片 ,其显著特点 :根系庞大 ,长势强 ,有较强的抗旱、抗涝、抗倒伏、耐水肥的特点 ;茎粗、节长、质地松脆、产量高 ,一般茎粗 6~ 7cm,节长 1 8~ 2 5 cm,株高 3 m以上 ,早春温棚栽培最高可达 4.5 m,最重单根达 5 kg以上 ;质量好 ,该品种颜色纯白、皮薄、纤维少 ,口感酥甜 ,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和掌握2013年广西蔗区甘蔗中期生长情况,于2013年9月9日至9月11日对百色、崇左、来宾3个主要蔗区进行调查。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结果表明:2013年广西甘蔗中期长势总体情况与2012年相当,综合3个蔗区数据,新植蔗有效茎数增加了2955株/hm2,宿根蔗有效茎数与2012年基本持平;新植蔗平均株高降低了7cm,宿根蔗平均株高增加了24cm;新植蔗茎径平均增加0.06cm,宿根蔗茎径平均减少0.0lcm;螟害枯心率和黑穗病自然发病率均略少于往年。2013/2014年榨季全区甘蔗产量预计与上榨季基本持平。针对调查结果,建议应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加强现代甘蔗种植技术培训,加强糖业相关管理部门对恶劣天气的应对措施。同时,要积极调整甘蔗品种种植结构,扩大桂糖系列优良甘蔗品种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不同蔗区甘蔗品种(系)间的分蘖性状差异及其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在3个蔗区的5个试验点对4个不同甘蔗品种(系)的分蘖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子进行显著性、相关性、变异系数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蔗区甘蔗品种(系)间的分蘖性状差异显著,分蘖率和分蘖苗数对有效茎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分蘖农艺性状的差异将甘蔗分为低分蘖甘蔗品种(系)(新台糖22号、桂糖42号)和高分蘖甘蔗品种(系)(桂热2号、凉蔗03-81),与高分蘖甘蔗品种(系)产量相关性最高的产量构成因子是有效茎数(0.76**),低分蘖甘蔗品种(系)则是单茎重(0.83**),高分蘖(0.64*)和低分蘖品种(系)的分蘖率(0.68*)与有效茎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效茎数对2种类型甘蔗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是影响甘蔗产量的主要因子;分蘖苗数和分蘖率的变异系数最大,具有较高的改良潜力。综上所述,分蘖可以显著提高有效茎数,从而影响甘蔗产量,且影响甘蔗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粤糖系列甘蔗品种产量因子间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粤糖系列10个甘蔗品种的历年选育试验数据为材料,利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等方法,分析蔗茎产量与其构成因子的密切程度,以及各因子对产量的相对贡献大小。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蔗茎产量与有效茎数和茎长呈极显著正相关(0.643**和0.650**),与茎径相关不显著(0.025),有效茎数和茎长呈极显著正相关(0.234**),茎径与有效茎数和茎长呈极显著负相关(-0.416**和-0.257**);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蔗茎产量与其构成因子都呈极显著正相关(0.854**、0.836**和0.741**);多元回归方程为y=0.235x1+0.370x2+48.795x3-202.674 (ry.123=0.924**),F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有效茎数对蔗茎产量的直接效应和直接决定系数都最大(0.696和0.485)。以上分析都表明,相对于茎长和茎径,有效茎数与蔗茎产量关系最密切,对蔗茎产量的贡献最大,增加有效茎数可显著提高蔗茎产量。有效茎数是影响蔗茎产量的关键因素,是品种高产选育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甘蔗高产育种中,应首先考虑对有效茎数的选择,其次考虑对茎径和茎长等影响蔗茎产量重要因素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是对甘蔗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的一种测试,有利于全面了解甘蔗品种的各方面表现,为甘蔗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和鉴定(认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2年(二新一宿)5个地点的区域试验,对5个甘蔗新品种种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甘蔗新品种中闽糖96-1409,LCP85-384。闽糖93-730,福农93-1103等品种表现出高产、稳产、蔗糖分较高、适应性较广的特点,蔗茎产量均比ROC16增产,与ROC10增产或基本平产,适宜于福建蔗区示范推广。LCP88-1762蔗茎产量比ROC16。ROC10均有一定程度减产,适应性一般,宿根性较差,不适宜在福建蔗区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 5因素 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选择播期、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 5个可控栽培因子 ,研究油研七号在低海拔地区的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化组合 ,通过各参试因子与产量关系的模型分析 ,在 31 2 5个组合中 ,6 1 3个组合产 2 0 0~ 2 5 0kg/ 6 6 7m2 ,2 6 1个组合产2 5 0kg/ 6 6 7m2 以上。其中最佳组合为 :播期 8月 2 7日 ,密度1 .2万株 / 6 6 7m2 的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 2 2 ,1 2 ,1 2kg/6 6 7m2 ,单产达 34 0 .2 1kg/ 6 6 7m2 。其高产栽培技术多为播期较早 ,密度较大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随着棉花高密度技术和六大精准植棉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兵团棉花生产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单产、总产、高产和特高产棉田的面积逐年增加 ,1 999年平均单产为 1 0 7.1 kg/ 667m2 (旧制 1亩 ,下同 ) ,2 0 0 0年平均单产为 1 1 2 .7kg/667m2 ,较 1 999年增加 5 .6kg/  相似文献   

9.
糖能兼用甘蔗新品种粤糖96-86的选育与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糖96-86是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以粤糖85-177为母本、崖城野生蔗F2代粤糖74-141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糖能兼用品种.多年新、宿41点次试验,粤糖96-86蔗茎产量和含糖量分别为109.25 t/hm<'2>和16.91t/hm2,比ROC 10增产33.8%,增糖36.9%;11月~翌年1月平均甘蔗蔗糖分15.47%.比ROC 10提高0.35个百分点.有效茎数和茎长是影响蔗茎产量的主要因素和重要因素,对蔗茎产量贡献最大.高产栽培上应侧重有效茎数和提高植株的高度.产蔗量75~105 t/hm<'2>的较合理群体结构为:有效茎数在5.55万~6.75万条/hm<'2>,茎长在240~265 cm,茎径在2.79~3.17 cm;产蔗量105~135 t/hm<'2>的较合理群体结构为:有效茎数在6.75万~7.95万条/hm2,茎长在260~285 cm,茎径在2.77~3.11 cm.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播种密度对甘蔗产量及土地复合产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适宜甘蔗套种的马铃薯最佳播种密度和栽培模式,为甘蔗套种马铃薯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解决蔗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粮蔗争地的矛盾。采用甘蔗套种马铃薯等行距栽培三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行距为1.1 m,马铃薯株距分别为0.20 m、0.25 m、0.30 m和0.35 m,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甘蔗和马铃薯的经济产量及复合产值。结果表明,在该套种模式下马铃薯的小区产量随播种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最低产量为20100 kg/hm2,最高产量为27670 kg/hm2;甘蔗产量随马铃薯播种密度的加大而降低,最低产量为147510 kg/hm2,最高产量为176220 kg/hm2;套种后单位面积土地复合产值比净种条件下增加34.48%~42.24%,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甘蔗套种马铃薯等行距栽培中当马铃薯株距为0.25~0.30 m时,2种作物的产量及土地复合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理想。  相似文献   

11.
油菜单产200~250kg/667m~2的生育模式及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单产 1 4 0 - 2 6 0kg/6 6 7m2 的 2 0 7份资料统计分析 ,分别提出了单产 2 5 0kg/6 6 7m2 和 2 0 0kg/6 6 7m2 的产量及群体结构 ,并统计分析出了要达到此种高产结构其菜苗相应合理的生物学发展轨道 ,包括生育进程、冬前冬后长相以及适宜的叶面积发展动态和各时期干物质积累应达到的指标。最后提出了要沿着合理的生物学轨道达到高产结构相应的栽培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2.
<正>78月甘蔗大生长期是甘蔗高产高糖栽培管理最关键时期,此时也是第3、第4代蔗螟、甘蔗绵蚜、蓟马、甘蔗褐条病、梢腐病等多种病虫害混合爆发流行期,病虫危害常妨碍甘蔗拔节伸长,造成减产减糖,科学有效防控好此期病虫害是实现"双高"甘蔗目标的根本保障。8月2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甘蔗产业技术体系植保岗位科学家团队黄应昆研究员、李文凤研究员等一行5人深入弥勒、开远蔗区扎实推进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弥勒蔗区,重点对高效中低毒农药防治甘蔗害虫和温水脱  相似文献   

13.
杨贵成 《耕作与栽培》2010,(3):37-38,33
通过稳产高产小麦品种连麦2号的试验,小面积、大面积高产栽培示范的技术分析,提出了技术特点和栽培要点,指出产量550~600kg/667m2的穗粒结构为40~45万穗/667m2,穗粒数35~40粒/穗,千粒重38~42g;基本苗15~20万/667m2,越冬前茎蘖数70~80万/667m2,返青期茎蘖数90~100万/667m2;最佳播期10月1~10日,播量8~10kg/667m2;肥水运筹,全生育期总施N量20~25kg/667m2,P2O5kg/667m2,K2Okg/667m2。  相似文献   

14.
甘蔗-大豆间作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我们于2009-2011年连续3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探讨甘蔗-大豆间作和减量施氮对甘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甘蔗-大豆(1∶1)间作、甘蔗-大豆(1∶2)间作、甘蔗单作)和2种施氮水平(常规施氮,525 kg hm–2和减量施氮,300 kg hm–2)。结果表明,施氮水平连续3年对甘蔗产量均无显著影响;相比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模式在2010年显著降低了甘蔗产量,但2009、2011年和3年均值都表明间作模式对甘蔗产量无显著影响。3年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甘蔗的主要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影响;种植模式对甘蔗株高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了甘蔗茎粗、有效茎数和单株产量,与甘蔗单作相比,2009年的甘蔗-大豆间作显著降低了甘蔗有效茎数,2011年甘蔗-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甘蔗茎粗和单株产量均显著大于甘蔗单作。相关分析表明,甘蔗产量与甘蔗单株产量、有效茎数和株高均呈正相关,其中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下甘蔗产量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减量施氮水平下的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的甘蔗产量与有效茎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来看,减量施氮和间作大豆对甘蔗产量影响不显著,对甘蔗主要农艺性状也没有显著负面影响。从节约成本和维持甘蔗产量来考虑,减量施氮水平下的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施氮量、施磷量、品种和密度对涪陵中海拔区茎瘤芥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茎瘤芥主要性状及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品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最佳栽培措施组合是:N为20kg/667m2,P2O5为6kg/667m2,品种为涪杂1号,密度为7000株/667m2,产量可达2520kg/667m2。  相似文献   

16.
油研七号单产200kg/667m~2的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对油研七号高产的施氮量和施肥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要获得 2 0 0kg/6 6 7m2 以上的产量 ,施氮量为 1 8kg/6 77m2 。活棵肥 开盘肥 腊肥以3 4 3为好。其冬前菜苗长相是单株绿叶数 1 1片 ,最大叶长和叶宽分别为 5 7cm和 1 8cm ,根颈粗为 1 5mm ,单株叶面积为 2 90 0cm2 ,单株干重为 2 99g  相似文献   

17.
两优363最佳施肥量与栽插株数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 0 2年在贵州省贵阳郊区 ,采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方法 ,在 2 8d较早秧龄、4 0cm× 4 0cm栽插密度和湿润管理的条件下 ,进行了优质两系杂交稻“两优 36 3”不同施肥量和栽插株数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氮磷钾复合肥 5 0kg/ 6 6 7m2 ,追肥 3次共尿素 15kg/ 6 6 7m2 ,每穴栽 1株处理的处理产量最高 ,为 4 4 0 4kg/ 6 6 7m2 ;而施用氮磷钾复合肥5 0kg/ 6 6 7m2 ,追肥 2次共尿素 10kg/ 6 6 7m2 ,每穴栽 1株的处理较省工和经济 ,产量也较理想 ,为 4 33 3kg/ 6 6 7m2 。讨论了优质两系杂交稻“两优 36 3”无公害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8.
紧凑型玉米3638高产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黔西北山区特定生态条件下 ,对紧凑型玉米 36 38高产群体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36 38产量水平超过6 5 0kg/ 6 6 7m2 ,其密度为 410 0~ 490 0株 / 6 6 7m2 ,种植密度 (x ,千株 / 6 6 7m2 )与产量 (y,kg/ 6 6m2 )的回归方程为 y=6 0 9.86 5 8 6 17.3738x - 6 7.76 82x2 。产量结构为 40 0 0~ 45 0 0穗 /6 6 7m2 ,穗粒数 5 80~ 6 40 ,千粒重 315~ 32 5 g,最大叶面积系数3.0 8~ 4.0 1左右 ,总光和势为 (14.6 9~ 18.32 )× 10 4 ·d/6 6 7m2 ,,蜡熟期干物物质积累为 140 9~ 1432kg/ 6 6 7m2 ,平均净同化率为 6 .2 6~ 7.35g/m2 ·d ,光能利用率 1.47%~ 1.5 0 % ,经济系数 0 .5 7~ 0 .5 8。  相似文献   

19.
1999年冬~ 2 0 0 0年春和 2 0 0 0年冬~ 2 0 0 1年春连续两个油菜生长季节中 ,进行N ,P ,K不同施用量对高产白菜型油菜品种“雅油 1号”的经济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显示出“足氮、增磷、适钾”为最优 ,即施纯N10kg/ 6 6 7m2 ,P2 O510kg/ 6 6 7m2 ,K2 O7 5kg/ 6 6 7m2 ,三者之比 1 1 0 75。  相似文献   

20.
通过 5年试验研究 ,完成了对寒地水稻品种的一般性分类 ,阐述了穗重型品种 (单穗重大于 2 5g)采取穗数型栽培获得高产的观点 ;进一步规范了寒地水稻低成本钵育苗技术规程 ;提出了以“平稳促进”为原则的本田管理模式 :即将氮、磷、钾比例调整为 1∶0 4∶0 6 ,前后期氮肥比例为 :5∶5偏 6∶4∶ ,磷肥后移 2 0 % ;本田生育期内灌溉定额控制在 30 0m3 /6 6 7m2 (不包括自然降水 ) ,实行浅水 (0~ 3cm)间歇灌溉 ;丁草胺用量控制在 2 0kg/hm2 以下。试验示范模式实现了单产6 5 0~ 70 0kg/ 6 6 7m2 ,节本 5 %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