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选用碧香早和福大612个茶树品种作为试验对象,采用遮光率为(50±3)%的黑色、绿色和银白色遮阳网为遮光材料,以不遮光为对照,研究不同颜色遮阳网遮光对丘陵地区茶树产量指标和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不同茶树品种经遮光后可增加百芽重,但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夏季碧香早和福大61经黑色遮光处理后百芽重均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覆盖条件对茶园小气候及碾茶品质的影响,筛选出利于碾茶品质的覆盖方式,为提高碾茶生产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龙井43为试验品种,黑色遮阳网为覆盖材料,设3种遮光度(55%、75%、95%)、2种覆盖高度(直接覆盖高0.6 m、棚式覆盖高1.8 m)、3种覆盖时间(15、20和25 d),共18组覆盖处理,以不覆盖为对照。在秋春季两季进行试验,分析不同覆盖处理对茶园小气候、鲜叶产量、叶绿素含量、碾茶中生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覆盖能有效降低茶蓬面光照强度和光合有效辐射,降低日最高温,缩小气温日较差,提高空气湿度。棚式覆盖对于茶园小气候的稳定效果优于直接覆盖。覆盖后茶树鲜叶中叶绿素总量增加,秋季和春季分别以遮光度75%+直接覆盖15 d处理和遮光度95%+棚式覆盖15 d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分别比对照高33.86%和57.27%。覆盖使碾茶中氨基酸含量增加,秋季和春季分别以遮光度95%、直接覆盖25和20 d的氨基酸含量最高,分别高于对照127.55%和144.06%。覆盖后碾茶中茶多酚含量降低,覆盖天数与茶多酚含量呈负相关,秋季和春季分别以遮光度95%+棚式覆盖25 d和遮光度75%+直接覆盖25 d处理的茶多酚含量最低,分别低于对照54.04%和55.19%。覆盖使碾茶中咖啡碱含量提高,秋春两季均以遮光度95%+直接覆盖20 d处理的咖啡碱含量最高,分别比对照高58.91%和62.98%。秋季覆盖使水浸出物含量有所降低。高遮光度和长时间遮光处理不利于茶树干物质积累,秋春两季产量均以遮光度95%+直接覆盖处理的产量最低。覆盖后碾茶外形颜色绿润、汤色黄绿明亮、有清香、滋味清爽,感官品质高于未覆盖处理。【结论】覆盖有利于稳定茶园小气候。延长遮光时间、提高遮光度可提高碾茶品质,过度遮阴会导致产量降低。使用遮光度95%的遮阳网棚式覆盖25 d后碾茶综合品质最优,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遮荫处理对云抗10号茶树春梢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黑色遮阳网覆盖遮荫处理的方式,设置50%和75%遮荫度大棚覆盖遮荫、50%直接覆盖茶树遮荫和无 遮光露地对照的处理方式,研究了不同遮荫度、不同遮荫方式和遮荫天数对云抗10号茶树良种春梢生化成分累积 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遮光露地对照相比,遮荫处理的春梢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 值)、新梢咖啡碱含量、 氨基酸含量都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与之相反,茶多酚含量和非酯型儿茶素 EC和 EGC的含量趋于减少;其中,50% 遮光度直接覆盖茶树遮荫处理7d对上述生化成分的累积影响较为显著,与对照相比,新梢第1叶和第2叶的叶绿 素相对含量(SPAD值)分别增加了78.94%和52.33%;咖啡碱含量增加了13.6%;氨基酸含量增加了21.18%;茶 多酚含量减少了16.57%;EC和EGC分别减少了33.73%和31.36%.遮荫处理降低了酚氨比,这利于云南春茶绿 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栽培模式对茶树叶片光合特性、光响应曲线及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Ⅰ(茶园内板栗株行距4 m×4 m的栽培模式,遮光度为50%~60%)的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变化呈现单峰型曲线,而模式Ⅲ(纯茶园,遮光度为0)和模式Ⅱ(茶园内板栗株行距4m×8m的栽培模式,遮光度为30 ~ 40%)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变化呈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不同模式内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峰值和日均值随着遮光度的增大而降低.模式Ⅱ和模式Ⅰ内茶树叶片光补偿点比模式Ⅲ全光照条件下分别降低了11.95%和27.41%,表明茶树叶片在弱光下可以降低其光补偿点来提高对弱光的利用,用于其自身的正常生长.不同模式内茶芽长、百芽质量均表现为模式Ⅰ>模式Ⅱ>模式Ⅲ;模式Ⅰ和模式Ⅱ内茶树叶片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模式Ⅲ,分别提高了58.14%和36.04%,模式Ⅰ与模式Ⅱ咖啡碱含量分别比模式Ⅲ高31.18%和29.83%;氨基酸、儿茶素及咖啡碱含量均为春季高于夏季.  相似文献   

5.
茶树优异资源筛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茶树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对品质上具有一定优异性的 19 个茶树品种的春茶 1 芽 2 叶固定样进行了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分析,为茶叶加工与茶叶深加工筛选茶树优异品种资源,并为茶树优异资源的育种工作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白毫早,37-2,福安大白具有高水浸出物(>45%)特性;碧香早,37-2,福安大白茶具有高茶多酚(>34%)特性;苹云具有高氨基酸(>4.5%)特性;白毫早,福安大白茶,水仙 84-1 具有高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7%)特性;水仙 84-1 具有高咖啡碱(>4%)特性.  相似文献   

6.
高温干旱季节茶园覆盖遮荫的综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秋季高温低湿期选择金萱、白叶单丛、英红九号3个茶树品种生产茶同进行覆盖黑色遮阳网试验,探讨了遮荫对茶园田间气候因子、茶树生理、茶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遮荫处理,茶园的田间气温、极端高温、温度日较差、光照强度均显著降低,空气湿度明显增加,田间气候明显改善;茶鲜叶中的苦涩味物质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降低,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酚氨比值显著降低,茶叶品质明显改善.但在实际生产中,茶园遮荫需根据茶树品种的耐荫特性确定适宜的遮光度和遮荫时间,否则将影响茶树光合作用和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7.
高茶多酚茶树品种的生化成分与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优选5号、优选8号、优选9号等3个杂交育成的高茶多酚茶树的生化成分与品质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3个茶树品种一芽二叶的生化成分含量丰富,芽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及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云南大叶,其中茶多酚含量比云南大叶高8.70%~10.03%,芽叶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表现为夏茶>春茶>秋茶,儿茶素含量表现为夏茶>秋茶>春茶,咖啡碱、氨基酸含量表现为春茶>夏茶>秋茶,3个品种均适制高档红茶;此外,3个高茶多酚茶树品种的鲜叶产量特别高(比云南大叶高34%以上)、栽培适应性强(移植成活率达97%以上).  相似文献   

8.
统计分析泰安市2016年4—9月份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等气候因子,同时观测‘黄金芽’茶树不同时期一芽二叶新梢叶色情况,测定其叶绿素及主要品质生化成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1)泰安市具有明显的"雨热同季,光温同步"的气候特点;(2)‘黄金芽’茶树新梢呈色与色素含量随气候条件发生相应的变化,7月份光照最强时,叶色最黄,叶绿素含量最低;(3)茶树新梢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含量在试验期间逐月上升,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则逐月下降,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因此,在泰安市气候条件下可保持‘黄金芽’茶树新梢黄化和高氨低酚的优异品种特性,适宜引种。  相似文献   

9.
施铝对川西蒙山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铝对茶树的生长发育具有特殊的生物学效应。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铝肥的2种施用方法(土壤施用和叶面喷施)及其不同施用量对川西蒙山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铝肥对茶叶品质具有显著影响,土壤施铝可使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同比对照提高12.81%、11.34%、14.48%和28.41%,叶面施铝则可使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同比对照分别提高23.61%、15.44%、和15.57%;试验中以土壤施用铝肥0.67g/kg或叶面喷施铝肥2500mg/L时,茶叶中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平均含量较高且组成比例合适,茶叶品质相对最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对茶树新梢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云南大叶茶成龄茶树的修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佛香1-11’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冬季轻修剪和春茶后轻修剪2个不同时期的修剪处理,对茶树新梢的开采期、新梢机械组成、鲜叶产量及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冬季轻修剪处理的春茶和夏茶开采期分别比春茶后轻修剪处理的早11和8 d,但其春茶采摘期较春茶后轻修剪处理短;春茶后轻修剪处理的全年鲜叶产量比冬季轻修剪处理高11.26%,且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春茶后轻修剪处理可提高春茶萌发质量,其正常芽叶比例为100%,冬季轻修剪处理春季正常芽叶比例为73.4%,春茶后轻修剪处理的正常芽叶比例显著高于冬季轻修剪处理;修剪使茶多酚含量和咖啡碱含量显著增高;春茶后轻修剪处理可提高春季烘青和晒青的香气和滋味,干茶白毫显露。【结论】春茶后轻修剪可提高茶树鲜叶产量,改善春茶品质,春季芽叶茸毛增多形成抗性结构,是云南大叶种茶树提质增产抗旱有效艺措施。  相似文献   

11.
信阳毛尖与黄山毛峰及西湖龙井的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信阳、黄山、杭州的茶树鲜叶为原料,分别加工成信阳毛尖、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其中信阳的鲜叶由3个公司加工成3个信阳毛尖茶样,共5个茶样,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法)提取香气物质,结合感官审评和GC–MS,分析3种名优绿茶的香气特点及成分构成。结果表明:3个信阳毛尖茶样香气均表现为清香,黄山毛峰茶样香气馥郁带兰花香,西湖龙井茶样香气浓郁带高火香;5个茶样共检测出香气成分74种,其中共有香气成分24种,5个茶样中的香气成分均以醇类物质的含量最高;信阳毛尖茶样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β–芳樟醇、壬醛、环氧芳樟醇、反香叶醇、δ–杜松烯、反–橙花叔醇、棕榈酸、反式植醇;黄山毛峰茶样含量较高的成分有棕榈酸、β–芳樟醇、反香叶醇、壬醛、己醛、反式植醇、环氧芳樟醇、庚醛,且在黄山毛峰茶样中检测出苯乙醛、脱氢芳樟醇2种独有的令人愉悦的香气成分;西湖龙井茶样含量较高的成分有β–芳樟醇、反香叶醇、环氧芳樟醇、壬醛、顺氧化芳樟醇、己醛、δ–杜松烯、δ–杜松醇,西湖龙井茶样中检测出烷烃类和吡嗪类物质的数量较多,但未检测出棕榈酸。  相似文献   

12.
野生古茶树茶与茶园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感官审评和化学分析手段,对野生古茶树茶和茶园茶的外形、颜色、滋味、香气等进行审评、测定和比较。两者都为条索,在颜色方面,野生古茶树茶的干品偏向红黄,汤色黄红,茶园茶的干品呈绿黑,茶汤绿黄色;滋味方面,野生古茶树茶苦涩味较淡,醇和,回甘,茶园茶苦涩味比之更盛,味微短,入口略甜。茶多酚、黄酮类化合物两者基本一样,分别是28.9%左右和7%左右,测定的5种儿茶素,茶园茶是野生古茶树茶的两倍多,咖啡碱茶园茶是野生古茶树茶的约两倍,游离氨基酸野生古茶树茶比茶园茶高,可溶性糖野生古茶树茶(3.82%)比茶园茶(4.60%)低;在香气化合物方面,野生古茶树茶测出定名的香气化合物有58个,茶园茶有74个,两者相同的香气化合物有12个。野生古茶树茶泡饮比茶园茶优越很多,儿茶素类、香气化合物对人体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茶叶清洁生产的概念、内涵,分析了我国茶园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负面影响,探讨了茶叶清洁生产中适宜的肥料投入品的选择及合理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4.
王继坤  陈桥  郑桂清 《北京农业》2011,(18):135-137
通过测定绿茶、红茶、乌龙茶以及白茶中矿物质元素组分、茶多酚组分,茶氨酸组分含量水平;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等化学计量法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化学分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常规茶与有机茶比较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茶的生产已成为目前茶叶市场需求的趋势.本文从产量、成本、价格和利润方面对常规茶和有机茶的生产进行了经济比较,并分析生产有机茶的潜在社会效益.提出了有机茶的生产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茶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佛香茶与大叶茶香气特征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GC/MS法分析了佛香茶与大叶茶的香气组成。结果表明,佛香茶与大叶茶的主要香气成分如下:佛香茶是芳樟醇、α-松油醇、香叶醇、橙花醇、橙花叔醇;大叶茶是芳樟醇、十六碳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甲酯、α-松油醇、香叶醇。佛香茶与大叶茶的香气成分最高的都是芳樟醇,但是,两者主要香气成分的含量及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两者香型类似率为0.4336。  相似文献   

17.
利用从茯砖茶中分离出的冠突散囊菌和从普洱茶中分离出的黑曲霉、根霉分别接种于以茶多酚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进行单一菌株发酵,对发酵过程茶多酚类化合物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期内,随着发酵时间延长,各发酵液的茶多酚总量显著降低,冠突散囊菌、黑曲霉、根霉发酵液中多酚分别降低38.9%、85.5%和92.1%;黄酮类总量在黑曲霉、根霉的作用下先下降后上升,冠突散囊菌则波动上升;各处理儿茶素总量均显著下降,其中酯型儿茶素含量直线下降,非酯型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的含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在黑曲霉、根霉作用下,茶黄素、茶红素含量显著减少,茶褐素含量增加.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中茶黄素含量减少,茶红素含量增加,茶褐素含量基本不变.基于不同优势菌对茶多酚的转化在质和量上均有差异,有必要对其转化产物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利用红茶原料加工黑茶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利用红茶原料加工黑茶的工艺,选用凌云白毫茶品种鲜叶加工的红茶、绿茶为原料(绿茶1号、绿茶2号、红茶1号、红茶2号),在控温控湿条件下,不同的"渥堆"时间、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黑茶加工工艺试验,通过对试验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生化成分分析,研究"渥堆"过程的"渥堆"叶含水量、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变化情况及对六堡茶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红茶为原料加工黑茶,品质达到或超过传统黑茶品质要求,且减少了杀青工序、缩短了黑茶加工的渥堆时间及加工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可提高黑茶产业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9.
研究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在茶叶上的残留、消解动态以及在绿茶加工过程中的降解率。结果表明,噻虫嗪在茶叶上的原始沉积量因不同施药处理有所差异,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不同时间采摘的茶鲜叶加工成绿茶过程中噻虫嗪的降解率为1.2%~22.7%,平均降解率为8.2%。高低浓度施药处理的消解速率基本一致,平均消解系数(k)为0.431 8±0.002 0,噻虫嗪在茶鲜叶上的半衰期为1.56~1.62 d,噻虫嗪在绿茶上的半衰期为1.60~1.64 d,消解99%所需要时间(T0.99)为10.18~10.49 d,消解到0.01 mg.kg-1所需时间为15.75~17.22 d。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闪式提取绿茶中茶多酚的工艺.对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进行单因素考察,根据考察结果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然后进行验证试验,并将该工艺条件与传统加热回流提取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 g :20 mL,闪式提取时间40 s,提取2次,茶多酚得率18.22%.与传统溶剂回流法相比,闪式提取法得率提高1.76百分点,乙醇用量减少46.7%,提取时间大大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