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禽痘病毒的分子生物学Ⅱ禽痘病毒载体(续)王志亮综述刘秀梵审校(扬州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2.3外源基因痘病毒转录的特点决定了外源基因必须符合以下原则:2.3.1外源基因应是无自身启动子的单纯编码阅读框,因为痘病毒只能识别自家的启动子。2.3.2外源...  相似文献   

3.
4.
鸡瘟病毒(FPV)是禽症病毒的代表种,其基因组是线状双股且末端闭合的单个DNA分子,全长约300kb,是目前所知最大的动物病毒基因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鸡瘟病毒载体兴趣的增加,PP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亦越来越受到重视,集中表现在对FPV基因排布规律、DNA末端的性质、mRNA转录的特点以及启动子的结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分离到许多有意义的单一基因。由于这些研究都是在与瘟菌病毒(Vacciniavirus,VV)相比较的过程中进行的,因而谈及FPV的分子生物学必然离不开痘苗病毒。1FPV基因组的排布规律最早的鸡痘病毒基因组酶切图谱是…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痘菌病毒(VacciniaVirus)的应用曾帮助人类消灭了灾难性的疾病一天花,时至八十年代初,当Moss和Paoletti的实验室各自独立地证实痘苗病毒基因组的标记拯救现象时,这一准备冬眠的病毒又呈现了新的活力,它被广泛用作外源基因的表达载体。十多年来,50余种原核、真核基因在其中获得表达,而且所构建的活载体疫苗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然而,由于痘苗病毒在使用过程中能引起严重的副反应,以此为基础的重组疫苗并未能获准在实际中反应。八十年代后期,在兽医领域内开始开发宿主持异性的症病毒载体,禽痘病毒载体即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禽痘病毒载体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痘病毒(fowlpox virus,FPV)载体在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禽痘病毒载体的原理,是把外源基因插入到病毒的适当位置,通过同源重组把外源基因重组到病毒基因组的复制非必需区域。外源基因通过修饰等过程可以得到高效的表达,表达产物生物活性及相关功能没有改变,刺激机体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禽痘病毒被用作表达载体后,相继成功地表达了来源于禽类病毒、动物病毒,乃至能感染人类病原体的保护性抗原基因,现已被广泛用作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作者就禽痘病毒粒子的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禽痘病毒载体及其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禽痘病毒表达载体是已构建表达外源基因的病毒载体中的一种,它在表达外源基因上具有明显的优势:(1)它的基因组结构庞大,能耐受较大的外源基因(25~35kb)在其基因组的不同位点插入。(2)严格的胞浆内复制,避免了病毒基因重组入宿主细胞染色体的可能性。且禽痘病毒的宿主范围较窄,仅感染禽类,在哺乳动物体内仅产生一过性感染,安全性较高。(3)表达产物(蛋白质)在翻译后的加工修饰过程与体内极为相似,因此活性高。且保留了相应的抗原性、免疫原性。基于这些特点,使得禽痘病毒载体不仅可作为禽源疫苗,而且还可作为哺乳动物乃至人类的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禽痘病毒载体在新城疫病毒重组疫苗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禽痘病毒粒子及其基因组的特点和禽痘病毒作为重组疫苗载体的优点 ,简述了构建禽痘病毒疫苗的基本方法和国内外以此作载体的新城疫病毒重组活疫苗的研究进展 ,认为以禽痘病毒作载体构建禽类重组疫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禽痘病毒感染对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疫苗免疫效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达禽流感病毒 (AIV)HA和NA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rFPV_HA_NA能够诱导鸡体产生 10 0 %抵抗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HPAIV)H5N1的攻击。而当鸡群已进行禽痘疫苗免疫或者感染了禽痘病毒的情况下 ,此重组疫苗的免疫效力如何 ?首先用禽痘病毒S_FPV_0 17人工感染SPF试验鸡 ,既而在感染后的不同间隔时间接种重组疫苗 ,免疫后检测鸡群的HI抗体水平 ,同时用 10 0LD50 的HPAIVH5N1进行攻击。结果重组疫苗免疫与禽痘病毒人工感染时间间隔在 4周 (或以上 )时 ,预先感染禽痘病毒对重组疫苗的免疫效力不构成影响 ,对禽流感的保护力为 10 0 % ,而间隔时间在 1、2、3周时 ,重组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力则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赵磊  康晓龙 《畜牧兽医学报》2021,52(12):3335-3345
超级增强子是一类包含多个普通增强子的大簇,主要富集高密度的转录因子、辅助因子及增强子相关表观修饰位点。与普通增强子相比,超级增强子具有更高的转录激活能力,在细胞类型特异性发育、分化以及肿瘤的发展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超级增强子在基因转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对于揭示哺乳动物表型性状的分子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本文概述了超级增强子的概念、特性及鉴定方法,总结了超级增强子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最后对超级增强子调控动物重要表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且结合超级增强子在哺乳动物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其在哺乳类动物中的应用前景,旨在为超级增强子在动物重要性状表型研究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是危害养鸡业的重要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之一,文章主要从IBDV的基因组结构、病毒蛋白及其作用、抗原变异、毒力变化、新型疫苗的研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与免疫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为反转录病毒科禽类C型反转录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感染后主要引起感染家禽免疫功能抑制和慢性肿瘤,该病的控制对养禽业的健康发展和生物制品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影响.文章对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引起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新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传统疫苗在制作、运输、存贮和使用中手续复杂、要求严格、成本高 ,且存在疫苗反应和疫苗复苏致病的可能性 ,因此无法最大限度地推广和普及。而利用微生物或动物细胞生产基因工程疫苗成本更高 ,难度更大 ,只是在对付人类一些重大疾病时才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把重组疫苗基因导入植物 ,使其大量表达 ,生产出植物源性疫苗 ,就有望解决上述问题。植物源性疫苗一旦研制成功 ,便可通过大田栽培转基因植物而获得。人们可直接食用这种植物或其产品获得免疫力。目前已有部分植物源性疫苗在小鼠和人体上小规模实验取得成功 ,虽然植物源性疫苗的生产走上规模化道路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但从长远来看 ,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15.
梁观金 《广东饲料》2021,30(3):31-33
博落回是一种中草药植物,其提取物具有抗菌、增强免疫力、加强肝功能、改善肠道健康等作用,目前提取物已被广泛应用于畜禽生产.本文综述了博落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提取物在养禽生产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科学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抵御环境中病原微生物侵袭与感染的免疫系统,并随着物种的进化而进化。具有多能干细胞特性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消灭侵入的病原微生物,又能够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加工处理,将抗原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架起了先天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桥梁。单核细胞已经在药物靶向传送、消灭肿瘤、疾病监控、细胞治疗、抗病育种、新型疫苗研制、环境检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获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7.
早孕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动物繁殖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早孕因子(early pregnancy factor,EPF)最初发现于孕鼠血清,是妊娠哺乳动物血清中存在的一种具有免疫抑制和生长调节作用的妊娠相关蛋白。EPF的氨基酸序列包括102个氨基酸残基,与伴侣蛋白10(chaperonin 10,Cpn10)高度同源,是Cpn10在细胞外发挥的效应,对温度、酸碱度的耐受性较强,无动物及品种特异性。其生物学特性主要体现在抑制免疫和生长调节两方面:①EPF具有抑制母体的免疫反应而使精子、胚胎免受免疫排斥的作用,也是目前最早确认妊娠的生化标志之一;②EPF能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也能促进烧伤、溃疡等伤口的愈合。由于EPF能增强抗淋巴细胞血清抑制T细胞花环的形成,因此,玫瑰花环抑制试验是检测EPF活性的经典方法。EPF在动物繁殖领域可用于动物的早期、超早期妊娠诊断,妊娠中断的检测,胚胎移植后的成活情况检测,在评价雄性繁殖力和繁殖免疫疾病的治疗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春霞  郑世民 《中国家禽》2007,29(22):35-37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是指由反转录病毒科的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引起的鸡、鸭、鹅、火鸡和其他禽类发生的一种病理综合征,是严重危害禽类的传染性肿瘤病之一.……  相似文献   

19.
哺乳动物性反转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哺乳动物性反转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是目前遗传学、医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对一些自然性反转动物及其人工方法诱导的性反转小鼠的研究,研究者们陆续发现并证实了一些性反转相关基因,如SRY、SOX9、DAX-1、SF-1、DMRT、WNT-4、Wt-1、AMH(MIS)等,并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性反转的分子机制。文章从分子水平综述了哺乳动物的性反转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转座子(transposon)是存在于生物体基因组中的可移动的DNA片段,能够影响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广泛存在于生物演化过程中。转座子通过切离和粘贴机制介导外源基因的插入,是研究基因功能,制备转基因动物及基因治疗的优良载体。目前在哺乳动物中转座活性较高且研究最多的是"睡美人"转座子和piggyBac(PB)转座子。前者是目前临床前基因治疗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转座子,但存在剂量抑制效应和转座效率低等缺陷。而PB转座子可克服剂量抑制效应,且转座高效,转基因载量大,因此在哺乳动物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者就PB转座子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在哺乳动物中的应用现状等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