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生稻的研究利用概况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生稻是一种费省效宏的稻作形式,近年在四川、湖北、广东、福建等省发展较快。四川省1986~1989年累积发展再生稻面积1459.13万亩,总产14亿公斤。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已成为一种新的耕作制,为水稻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我国南方稻区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本文还分析了国内再生稻研究概况及国外再生稻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技术对于提高种田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破解农村劳动力转移、水稻种植人工劳动成本高的发展瓶颈,加快再生稻在南方稻区的推广,保障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经多年机收再生稻的试验示范,总结出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以供再生稻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为促进南方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推动我国水稻生产稳步发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了南方稻区相关省(区)的有关专家,于2017年9月27—28日在重庆市开展南方再生稻生产技术考察活动。来自福建、湖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市)的专家代表50余人到会,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副所长黄庭旭研究员、杨惠杰研究员应邀参加了此次考察活动。27日,与会代表前往重庆市开州区中和镇白水村"超级稻—再生稻综合试验示范基地",考察了重庆市农  相似文献   

4.
再生稻与田鱼共生技术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南方稻作区土地效率不高和劳动力短缺的矛盾,但是,关于再生稻和田鱼共生的技术目前报道不多。本研究探索了在稻鱼系统中再生稻栽培技术的2个核心步骤:留茬高度和主茬密度。结果表明,在长期淹水的稻鱼系统中再生稻的留茬高度应该在40 cm,主茬移栽时选用单本插和宽行窄株(33 cm×17 cm)的株行距可以保证头茬和再生茬产量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再生稻是一种资源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种植模式,对于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和保障国家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近年来机收再生稻模式在我国南方稻区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hm2,周年产量可达到15 t/hm2。但是再生稻头季机收环节造成的再生季产量和加工品质下降,限制了机收再生稻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为此,本文重点介绍了机收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并总结了机收再生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机收再生稻产能的进一步提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豫南稻区再生稻生产研究和推广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灾害性天气易造成当地再生稻生产的损失,挫伤种植农户的积极性,研究灾害性天气规律并提出抗灾避灾栽培措施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利用信阳市有气象记录以来(1951—2018年)的气象资料,并统计分析了近10年(2010—2018年)的主要气象灾害发生时间和强度,拟找出豫南稻区再生稻生产气象灾害规律,提出再生稻生产抗灾避灾应对之策,为豫南稻区再生稻生产防灾减灾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筛选与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稻作为一种高效简约、高产经济的栽培模式,已在南方主要稻区形成较大规模。我国再生稻发展潜力大,生产方式正向机械化、轻简化、标准化和集约化过渡,而生产应用品种由高节位再生型向低节位再生型转变。本文综述了水稻再生力特性遗传、评价指标构建和强再生力水稻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再生稻品种选育的设想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再生稻是中国南方稻区提高复种指数和增加粮食产量的一项重要种植模式,品种再生力强与弱及其农艺性状优与劣是决定再生稻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2022年选用6个优质稻新品种为供试材料,以泸优明占为对照,研究调查了人工收割高留桩条件下各品种再生力及头季和再生季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榕夏两优676、荃优607、内10优7185等3个品种具有再生力强、产量高的特点,适宜在尤溪县再生稻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9.
再生稻轻简化种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再生稻具有生育期短、资源利用率高、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等优势,可通过提高复种指数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轻简化栽培可显著降低生产投入,进而提高生产效益。发展再生稻轻简化种植对于稳定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尤其对南方光温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及"双改单"稻区水稻增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我国再生稻轻简化种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豫南稻区再生稻品种灰色关联度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合豫南稻区种植的再生稻品种,本试验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0个再生稻品种头季及再生季的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富两优1号的等权关联度和加权关联度均最大,是豫南稻区理想的再生稻品种;其次是两优6326和皖稻199;丰源优358、穗源9号、两优302等3个品种与目标品种的关联度接近,也可作为再生稻在豫南稻区种植;皖旱优26的关联度较小,与目标品种相差甚远,不适合在豫南稻区作再生稻种植。  相似文献   

11.
越冬再生水稻的研究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斧 《作物研究》2012,(1):79-84
野生稻与栽培稻的杂交后代以地下茎越冬,常规稻或杂交稻都以休眠芽越冬。越冬再生水稻栽培有可能成为我国南方稻区新的水稻栽培方式之一。栽培越冬再生杂交稻是通过无性繁殖持续利用杂种优势的现实途径之。对于越冬再生水稻的育种、耕作与栽培的研究有待加强。综述了近年越冬再生水稻的研究现状,认为栽培越冬再生杂交稻是持续利用杂种优势的现实途径之一,并提出了培育越冬再生稻的研究前景设想。  相似文献   

12.
杂交早稻再生稻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杂交早稻再生稻特性与栽培技术研究初报施能浦(福建省农业厅)在光温资源一季稻作有余,雨季不足的地区,培育再生稻,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多收一季粮食,已在生产中广为应用。对温光资源充足的双季稻区,进行早稻—一再生稻是否可行?1991~1993年先后在闽清、尤...  相似文献   

13.
闽东推广再生稻经验何绍锵,池晓雯(宁德地区农业局)一、推广再生稻的基本情况历来,闽东稻区的中稻面积均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中稻一冬闲是当地最主要的耕作制。1988年在中稻区进行中稻一再生稻种植的多点示范,1989年全面推广,五年来推广再生稻累计...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多年生稻和再生稻生产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构建丰产减排的稻作模式提供依据,于2021年在湖北荆州以再生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虾稻1号和多年生稻品种多年生稻23、云大25为研究对象开展试验,分析江汉平原多年生稻与再生稻的稻田CH4、N2O排放差异。结果表明,多年生稻和再生稻的CH4排放规律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头季齐穗期和再生季齐穗期;再生稻和多年生稻的N2O排放趋势也基本一致,在头季施基肥和促芽肥至提苗肥期间出现N2O排放。与再生稻相比,多年生稻头季、再生季和全生育期的CH4排放分别增加了213.0%、55.8%和156.9%;多年生稻全生育期N2O排放量与再生稻差异不显著,头季N2O平均排放量较再生稻高13.7%,再生季却低40.4%。多年生稻的全球增温潜势和单位稻谷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较再生稻高139.3%和650.0%。综合分析,再生稻丰两优香1号具有较高的稻谷产量和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更...  相似文献   

15.
1988年全国籼型杂交水稻区试协作年会于1989年元月在武汉市召开,来自南方稻区各试点及各省、区种子站的代表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简况如下: 1.总结了1986~1988年3年对90个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在南方13省的89个点(次)进行了国家级杂交稻区试,已鉴定出10多个新组合,可在南方稻区  相似文献   

16.
对再生稻间作的晚稻品种、育秧技术、头季稻栽插方式及晚稻间作规格和施肥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杂交稻头季稻收获后蓄留再生稻。同时,在再生稻行间载无稻并获得高产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在闽北单双混作区,利用光热条件种双季稻不足一季有余的耕地发展再生稻生产,是大幅度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的有效措施。头季稻与再生稻密切相关,是再生稻的基础,要取得再生稻高产,必须走好三步:一是种好头季稻,取得头季稻高产,二是获得高质量的稻桩,三是管好再生季。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闽侯县1989年开始示范培植再生稻,至2006年累计培植成功再生稻1·42万hm2,总产3·1万t,推广培植再生稻已成为闽侯县中稻区增产粮食重要措施之一。由于闽侯县再生稻当家品种汕优63已种植多年,其丰产性,抗性退化,头季稻米质变劣,因此迫切需要筛选出优质、高产、再生力强、抗性强的品种(组合)替代汕优63。针对这一课题,闽侯县近几年陆续引进两优2186、特优航1号、D优6号等组合进行示范试种再生稻,其中以D优6号田间表现最佳。2006年在荆溪镇、关西村用D优6号组合示范种植再生稻6·67 hm2,经实割验收头季稻平均产量603·7 kg/667m2,再生…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中稻+再生稻"高效种植模式在豫南稻区的配套栽培技术,以两优6326为试验材料,开展了头季稻不同留茬高度对再生稻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留茬高度的提高,再生稻的生育期呈先缩短后延长的趋势,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总穗数逐渐增加;当留茬高度低于25 cm时,倒4节及其以下节位是再生稻产量贡献的主要节位;当留茬高度在30~40 cm时,倒3节和倒4节是再生稻产量贡献的主要节位;当留茬高度高于45 cm时,倒2节和倒3节是再生稻产量贡献的主要节位。两优6326在留茬高度为45 cm时,再生季生育期最短,产量最高,达到5 665.5 kg/km~2,倒2节和倒3节产量的贡献率达70.57%。豫南稻区再生稻栽培可参照两优6326采取"留2保3争4"的措施,在收割时要兼顾当年腋芽生长的长度,充分利用倒2节和倒3节上的优势芽,提高再生稻产量。  相似文献   

20.
简要回顾了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历史,总结了1997年以来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主要进展,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及审定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