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花生种子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抗黄曲霉侵染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了花生种子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活性的变化与抗黄曲霉的关系。结果花生种子接种黄曲霉前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与抗性无关。接种黄曲霉后 ,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的变化不同。抗病品种接种后 1d苯丙氨酸解氨酶被诱导激活 ,PAL活性达到高峰 ,而感病品种反应缓慢 ,需要 4~ 5d酶活性才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污染是影响花生食用安全性和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荚壳是花生抵御黄曲霉菌侵染的第一道防线,为建立花生荚壳抗黄曲霉侵染的鉴定方法,本研究利用强侵染黄曲霉菌AF2202接种花生荚果,通过对不同接种菌浓度和培养时间的比较分析,发现接种浓度为2 ×106孢子/mL、培养7d的组合方案可以有效区分花生荚壳对黄曲霉菌侵染的抗性。利用所建立的鉴定方法对276份遗传变异丰富的花生核心种质材料进行接种鉴定,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方法鉴定花生荚壳抗性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初步发掘出2份具有荚壳抗性的特异花生种质。 相似文献
4.
花生种质资源对黄曲霉菌侵染和产毒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种子成分的花生种质资源对黄曲霉菌侵染和产毒的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高含油量、高蛋白质含量和高油酸含量资源对黄曲霉菌侵染和产毒的抗性较差.通过对抗黄曲霉侵染和产毒能力不同的花生种质资源的种子成分的分析表明,高抗黄曲霉菌侵染和产毒资源的亚油酸含量较高.相关分析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对黄曲霉菌的侵染抗性与种子大小和油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出仁率和亚油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花生品种对黄曲霉菌产毒的抗性与含油量呈显著负相关.通过鉴定和筛选,发掘出2份优质抗病资源. 相似文献
5.
小麦高温抗条锈性表达与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测定了小麦高温抗条锈性表达过程中小麦叶内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高温抗条锈性品种,在小麦高温抗条锈性表达过程中,接种寄主叶内PAL活性对高温非常敏感。在高温处理12h时PAL活性就很快增高,到24h就达到活性高峰,形成一个对高温敏感的特异峰,且该峰可以从高温处理12h持续到72h。小种专化抗锈性的PAL活性也较对照增高,但对温度处理没有明显的活性峰。多酚氧化酶在高温抗条锈性表达过程中变化与对照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2种激发子对西瓜枯萎病的诱抗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别测定了来源于西瓜枯萎病菌和香蕉枯萎病菌的细胞壁来源的水溶性、热稳定激发予对西瓜枯萎病的诱抗作用。结果表明:2种来源的激发子均有明显的诱导西瓜苗细胞壁木质化的作用,但来源于香蕉枯萎病菌的激发子对木质化的诱导活性比来源于西瓜枯萎病菌的要高;西瓜苗分别经2种激发子处理后,体内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氮酶的活性均有异常的增加,但来源于西瓜枯萎病菌的激发子对这3种防御酶的诱导速度比来源于香蕉枯萎病菌的要快;经激发子诱导处理后瓜苗对枯萎病菌的抗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来源于西瓜枯萎病菌的激发予的诱抗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7.
蚜虫侵害对不同基因型大豆酶活性及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豆抗蚜品系P746和感蚜品系交大02-89蚜虫侵害后的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物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3种酶活性及相关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变化与抗蚜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蚜虫侵害后不同品系之间POD、PPO活性均有升高,与蚜虫的诱导存在相关性,但与抗性基因型不存在显著关联.PAL活性蚜虫侵害前抗虫的P746具有高水平表达,并与感蚜品系存在显著差异;蚜虫侵害诱导后PAL酶活性均有上升,抗蚜品系表现稳定,表明PAL酶活性与大豆的抗蚜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HPLC分析表明蚜虫侵害前后大豆叶片组织内氨基酸、黄酮类物质、生物碱类、酚类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并且在不同蚜虫侵害时间和抗性基因型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这类物质与大豆抗蚜性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8.
9.
采用辽豆10、PI88788、PI90763,3个品种均同时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3号和14号生理小种.测定了大豆胞囊线虫不同生理小种对大豆PAL、POD、PPO、SOD活力的影响,分析不同大豆品种接种大豆胞囊线虫后保护酶活力的变化和抗性关系.结果表明:PI88788接种大豆胞囊线虫3号和14号生理小种后根系中4种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PI90763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3号生理小种后根系中4种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研究证实不同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与接种SCN不同生理小种后大豆根内PAL、POD、PPO、SOD活力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活性氧及膜质过氧化与花生抗黄曲霉侵染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抗感花生品种和种子为材料,采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种子受黄典霉侵染前后活性氧和膜质氧化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黄曲霉侵染可诱导花生种子发生膜质过氧化反应,抗感品种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抗性品种的脂氧合酶活性、O2^-产生速率、H2O2和MDA含量等比感病品种提高的 速度快,发生量较大。但活性氧清除酶CAT和SOD活性变化不明显,使抗病品种膜质过氧发生较早且程度较高,表皮细胞发生及时性的过敏性反应坏死,抵御黄曲霉的穿透,达到抗黄曲霉侵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花生种子白藜露醇的诱导 与抗黄曲霉侵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比较抗—感花生品种受黄曲霉菌侵染后,种子诱导白藜露醇的差异,探讨白藜露醇诱导与花生种子 抗黄曲霉侵染关系。结果表明:受黄曲霉侵染后,花生种子白藜露醇诱导的速度与抗性有关。抗性品种在受侵染 后3d种子内的白藜露醇大量累积并达到峰值,含量提高30倍;而感病品种则在受侵染后4d才达到此峰值。放线 菌素酮和放线菌素D处理后接种试验表明,种子本身含有合成白藜露醇的mRNA,当受外源黄曲霉菌侵染时能激 活与合成白藜露醇相关酶的活性,合成大量白藜露醇。 相似文献
12.
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 L.)侵染花生导致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污染是影响花生食用安全性和限制花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污染抗性分为抗侵染和抗产毒两种类型.抗性机制主要包括形态机制、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种皮中决定花生抗侵染的主要因素为蜡质层厚度、栅栏细胞排列密集程度及有无裂纹等特征.种... 相似文献
13.
花生晚斑病抗性遗传分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高抗晚斑病种质ICGV86699与高感花生品种中花5号作亲本构建重组近交系XA-RIL群体,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晚斑病抗性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XA-RIL群体家系间晚斑病抗性差异极显著,抗性受2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60.10%~86.61%,微效多基因遗传率为6.65%~32.77%。相关分析表明,晚斑病抗性与晚熟、结果数少、小籽粒等性状连锁。鉴定出家系XA006为一个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高产、高抗晚斑病材料。 相似文献
14.
花生矮化病毒病抗性SSR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抗、感矮化病毒病的花生品种ICGV86699和远杂9102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构建重组近交系群体(RIL),采用SSR技术和BSA分析方法,结合F6世代各个家系接种病毒后ELISA的鉴定结果,得到1个与花生矮化病毒病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XY38。此标记与抗性基因间的遗传距离为7.5cM,具有作为抗性育种辅助选择技术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花生晚斑病抗性AFLP标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抗感晚斑病组合“中花5号×ICGV 86699”的F2分离群体为材料,经田间抗性鉴定明确抗性亲本ICGV 86699的抗性受隐性单基因或主效基因控制;AFLP分析结合BSA法筛选到与晚斑病抗性连锁较紧密的AFLP标记3个,即E35/M51、E37/M48和E41/M47,它们与抗性间的图距分别为7.40cM、7.40cM和8.67cM;所获得的3个标记间连锁紧密,位于同一连锁群上。这3个标记在具有野生种亲缘的7个抗病花生品种或材料中均能检测到,而在栽培种以多粒型为代表的抗病材料中均未检测到,表明ICGV 86699的抗性基因与栽培种花生中的抗性基因不同。这是国内外有关花生晚斑病抗性分子标记的首例报道。 相似文献
16.
种子脂肪含量是花生的重要经济性状。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花生脂肪含量遗传的直接效应和母体效应,为高脂肪含量新品种选育、分子标记开发及基因组选择策略的确定提供依据。选用不同脂肪含量的中间型花生品种豫花9326及潍花6号,龙生型农家品种永城小麻壳,珍珠豆型品种湛油62及泉花6号,配置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索氏残渣法分析5个亲本、20个杂交组合的F1和F2等3个世代种子的脂肪含量,利用广义遗传模型分析脂肪含量遗传的种子胚基因直接效应、母体效应及其遗传力。研究结果表明,双亲之一具有较高脂肪含量,另一亲本具有中等以上脂肪含量,则F1的脂肪含量较高;双亲脂肪含量中等,或者亲本之一脂肪含量较低,则后代脂肪含量较低。种子直接加性效应方差最大,其次为母体加性效应,母体显性效应的方差较小,种子脂肪含量无细胞质效应。种子直接效应的遗传力大于母体效应。高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正值较大,低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的负值较大,中间脂肪含量亲本的直接加性效应数值基本居中,方向有正有负。本研究表明脂肪含量的遗传主要受种子自身基因型的加性效应控制,其次是母体加性效应,无细胞质效应。高脂肪含量花生品种豫花9326和永城小麻壳是优良的高脂肪含量供体亲本。挖掘种子脂肪含量关键调控基因应该兼顾荚果皮中表达基因对种子脂肪含量的调控作用。杂交后代选择及分子标记开发应注重基因的累加效应和优良单倍型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种衣剂拌种和地膜覆盖对花生成苗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种衣剂拌种和出苗期盖膜均能明显提高花生成苗率、百果重和荚果产量等,二者具有一定的正向互作效应。在酸性红壤条件下,出苗期盖膜与全生育期盖膜处理比较.单株饱果数、百果重、百仁重等性状值均较高,花生增产15.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