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退耕还林地人工幼林抚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立地条件相似,人、畜干扰严重的4块退耕还林地块,营造胡桃楸和落叶松人工林。造林后3a内,分别采用常规造林抚育和林农复合经营抚育进行人工幼林管理。每年秋季进行成活率及苗木生长情况调查,并对4个地块人工林林地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农复合经营显著提高幼林保存率,促进苗木生长。并对土壤的物理性质产生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本研究为退耕还林等易遭干扰造林地的造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培育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和比较了不同造林方式、造林密度、抚育管理等培育措施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方式对桉树人工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不显著,不同造林密度对桉树人工林林下灌木层物种丰富度的影响显著,对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不显著。不同抚育管理对桉树人工林林下灌木层物种丰富度的影响极显著,对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的影响不显著。不同造林方式、造林密度、抚育管理对桉树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有影响,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元谋干热河谷不同整地措施造林成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元谋干热河谷对银合欢、山合欢、赤桉和大叶相思进行不同的整地方式种植,调查植株成活率、保存率、生长情况,对不同整地方式旱季、雨季土壤含水量、养分等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水平沟和反坡平台套塘整地对苗木成活率、生长量提高幅度较大,浅沟套深塘整地对苗木成活率、生长量提高幅度最大,造林效果最好;水平沟、反坡平台套塘、浅沟套深塘整地旱季土壤含水量比鱼鳞坑整地提高22 %~32 %,雨季可提高26 %~35 %,在3种整地方式中,树种之间土壤含水量差异不大;不同的整地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增减不同,加大整地力度,促进植物生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影响中国沙棘生长的关键光合指标、生理指标及土壤含水量,并对中国沙棘苗木生长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最优的整地方式和保水措施。【方法】以天山北坡前山带不同整地方式和保水措施下种植的中国沙棘为研究对象,设置水平沟整地、穴状整地与覆膜、膨润土的不同组合处理,分析不同造林技术对中国沙棘生长指标、光合特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1)水平沟整地的土壤含水量、造林成活率、新梢生长量显著高于穴状整地(P<0.05),覆膜、膨润土的土壤含水量、造林成活率、新梢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2)影响中国沙棘生长的关键生理指标为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光合指标为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土壤含水量指标5月土壤含水量、8月土壤含水量;(3)水平沟整地-覆膜-膨润土处理的评分最高,水平沟-覆膜处理次之;其造林成活率分别为80.63%、72.26%。【结论】中国沙棘在天山北坡前山带造林的综合配套技术为水平沟整地-覆膜-膨润土综合技术、水平沟整地-覆膜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5.
杉木作为长江以南的造林当家树种,出现二代或三代连作经营,导致人工林地力衰退。该文主要以杉木二代迹地更新营建秃杉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例,介绍了从种苗选择、林地准备、造林、幼林抚育和成林抚育及秃杉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培育技术。以期为南方地区采伐迹地更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秃杉立地类型划分及立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湖北省秃杉人工林调查的样地资料.找出了影响秃杉生长的主导因子,确定了各因子的划分等级.对秃杉立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建立了秃杉优势木树高生长模型,编制了湖北省秃杉人工林地位指数表.并划分了生产力级;建立了秃杉数量化地位指数模型.秃杉的生长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层厚度呈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负相关,并受土壤容重的影响较大;综合运用地位指数表、生产力级标准和地位指数模型,为给秃杉选择理想的造林地提供了依据.对于促进秃杉的栽培与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固沙造林中沙质土壤的墒情状况是制约苗木成活率的关键因素,采用不同的造林方式可不同程度地保持或提高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因此,也就能够寻求到提高苗木成活率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鲁北地区具有典型的北方气候特征,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显著制约绿化苗木培育、苗木造林的成活率。本文对当前鲁北地区有关绿化苗木培育和移植造林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技术总结,以期为绿化苗木生产和造林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廖国一 《乡村科技》2023,(4):108-110
为提高林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博白林场云飞分场造林和营林的经验,在总结云飞分场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云飞分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因素,并针对相关因素从造林苗木选择、种苗处理、整地处理、定植、抚育管理等方面提出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柳杉在桂北高寒山区以其较高的成活率达、年平均高生长及年平均胸径生长速度,已成为桂北高寒山区绿化的先锋树种,很好地推广了高海拔造林的种植、抚育和管理。一般来说,柳杉速丰产林栽培技术需要做好就地造林就地育苗、造林整地、苗木定植及幼林抚育等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柳杉在我县高寒山区造林实施成功,为我们桂北高海拔人工造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它不仅造林成本低,造林成活高,并且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森林抚育经营活动对人工林地表层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以郑州市惠济区黄河滩区杨树人工中龄林为研究对象,森林抚育3 a后,设置了3个不同抚育强度处理水平,进行了野外取样和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抚育强度对杨树人工林表层土壤水分及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土层土壤饱和持水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与土壤容重均随抚育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大小关系为:中度弱度对照,其中对照0~10 cm层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其它2个处理水平(P0.05);3个处理水平土壤0~10 cm层土壤初渗速率、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前36 min入渗量和前36 min平均入渗速率均显著高于10~20 cm层(P0.05)。3个处理水平土层0~10 cm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均显著高于10~20 cm层(P0.05),且均随着抚育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其中中度抚育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高于对照和弱度抚育(P0.05)。土壤0~10 cm层和10~20 cm层全氮质量分数随抚育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到中度抚育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998 g·kg~(-1)和0.597 g·kg~(-1)。因此,森林抚育对杨树人工林林地土壤表层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同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不同抚育方式对马尾松林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保证造林成活率以及马尾松林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分析不同抚育方式对6~9a生的马尾松林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造林保存率产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抚育方式对马尾松造林以及林分的生长都有明显的影响;相对集约经营的抚育方式对马尾松林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林地抚育对黔中地区杉木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林地抚育(松土、割灌、锄草)是提高人工林林分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的重要措施,但对其固碳功能的影响研究仍鲜见报道。本研究以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地抚育(松土、割灌、锄草)对黔中地区杉木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组分(植被层、枯落物层、作为主根系层的0~60 cm土壤层的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抚育使得杉木人工林林木的保存率、林分郁闭度、林木胸径、树高等均显著高于对照林分,林木单株生长的固碳能力大幅提高,其碳储量是对照林分的4.93倍。抚育杉木人工幼林生态系统的总碳储量(106.37 t/hm2)显著高于对照(78.61 t/hm2),其中植被碳库储量(26.07 t/hm2)是对照(4.64 t/hm2)的5.62倍,抚育后枯落物碳储量较对照高0.38 t/hm2。但是,林地抚育后表层土壤(0~10 cm)有机碳含量较对照下降5.44 g/kg,而10 cm以下土层较对照均表现为增加,土壤碳储量较对照总体增加3.30 t/hm2。因此,造林初期林地抚育可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植被、土壤和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显著增强杉木幼龄林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4.
对羽叶山黄麻进行了苗木培育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育苗方式苗期生长差异明显;育苗方式对造林成活率和苗木生长影响明显,大田苗造林成活率极低,塑料袋容器苗造林后缓苗现象明显,对伏旱季节的适应能力差;黑色硬质塑料控根容器苗造林后能平稳生长,受伏旱季节影响不明显;直播造林苗分异明显,优势株形成后,表现出较强的生长势;不同的整地方式和地面覆盖对成活率无明显影响,但对苗木地径生长影响明显,爆破整地明显有利于苗木地径生长;羽叶山黄麻用于岩溶峡谷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在松动土石坡可优先选用直播方式造林,在土层浅薄的石漠化灌草地块造林,可选黑色用硬质塑料控根容器苗。  相似文献   

15.
利用轻基质和常规方法进行对比试验培育核桃嫁接苗木,重点调查对比试验的嫁接苗木的地径、苗高、根系发达程度和造林后的造林成活率、耐旱性能和造林后的苗木生长情况。通过试验发现轻基质培育的苗木无论是苗高、地径、根系都要优于常规方法培育的苗木,重要的是轻基质培育的核桃苗木造林成活率、耐旱能力和生长量都要高于常规培育的苗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伐利用木材是人工造林的主要目的之一。抚育间伐是森林培育的主要措施,实质上就是林木在生长过程中人为选择淘汰制。根据不同的培育目的,采用不同的抚育方法和要求,选择最合适的采伐木,是抚育间伐技术成败的关键。基于此,从被伐木的选择开始,对人工林的抚育间伐施工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福建三明陈大国有林场多年来培育米槠人工林的经验,从苗木培育的采种、种子处理贮藏、芽苗切根、遮荫、容器苗培育、造林地选择、经营密度、造林方式、劈杂除草、幼林施肥、修枝整型、抚育间伐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米槠人工林培育的关键技术进行总结介绍,以期为米槠林人工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蒋华  蒋钢  唐少雄 《北京农业》2013,(18):77-78,95
杉木是我国南方的主要造林树种。苗木培育质量直接影响到造林的成效,采用优质苗木造林能促进幼林生长,提高林分产量、缩短轮伐期,提高人工林经营的效益。基于此,从良种种子选用、苗圃的选择、整地、播种、苗圃管理以及苗木分级出圃等介绍了广西山地杉木壮苗培育的技术要点和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不同育苗容器对木荷生理生长及造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种类型、规格的容器为变量,通过测定不同容器规格下基质的理化性质,苗木的苗高、地径等形态指标、根系活力等生理指标以及与裸根苗的造林效果比较,筛选出适宜木荷生长的最佳容器类型及规格。结果表明:不同容器类型及规格对苗木的生长形态和造林效果有显著影响,塑料营养钵(D×H=10 cm×12.0 cm)的苗高、地径、质量指数和总鲜质量显著优于其他容器育苗;而无纺布(D×H=4.5 cm×12.0 cm)的高径比、根系活力以及造林成活率则显著性的优于其他容器育苗。因而,综合评价分析,生产上应首先选择无纺布D×H=4.5 cm×12.0 cm进行当年生木荷容器苗培育,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最高和造林初期生长量的较大,且成本和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20.
为降低蒙古栎造林成本,提高移栽成活率,对蒙古栎进行雨季造林试验,研究其成活率、苗木生长情况及土壤含水量变化。结果表明:雨季连续阴雨天气,土壤含水量有所上升,其中6月22日土壤含水量最高为16.29%,造林成活率也最好,为100%,高于土壤解冻后的5月10日的成活率,苗木的高与地径粗分别平均为74.1和0.74cm,略低于与5月10日的高生长和地径粗。试验表明,蒙古栎反季节造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