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与叶片性状的关系,采用水洗-滤膜法结合比例换算法对福州市19种道路常用绿化灌木在自然和人工模拟饱和状态下单位叶面积的总滞尘、滞留粒径10μm(Dp10μm)和粒径2.5μm(Dp2.5μm)颗粒的能力进行研究,并分析叶片性状(叶片特征和叶表显微结构)。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自然状态滞留颗粒物的量差异显著,黄金榕最大;饱和状态下,各树种滞留颗粒物的量均显著增加,能力排序明显变化,锦绣杜鹃的饱和滞留量最大,福建茶最小。但总体而言,灌木自然和饱和状态滞留颗粒物的能力强弱均与其叶片性状有关。叶表粗糙,具轮生、丛生和簇生叶序及一些色叶植物的滞留能力强;叶缘有缺刻,具狭长形叶的种类易形成湍流,滞留粒径2.5μm颗粒的能力强;叶表微结构密被绒毛如锦绣杜鹃,气孔密度大且具有厚蜡质层如黄金榕、琴叶珊瑚等,具网状脉和深沟壑如琴叶珊瑚、花叶假连翘等及有条状凸起或沟壑如朱蕉等种类的滞留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灌木滞留颗粒物效应的时空特征,采用水洗-滤膜法结合比例换算法对福州市15种道路常用常绿灌木四季、4条道路以及4个不同着生角度叶片单位面积的总滞尘、滞留粒径10μm(Dp10μm)和粒径2.5μm颗粒(Dp2.5μm)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绿化灌木四季滞留颗粒物的能力都呈现秋季最少,春季或冬季最多的规律,四季主要滞留Dp2.5μm颗粒,且秋季的质量百分比最大。树种4条道路滞留颗粒物的能力与道路交通状况一致,基本呈江滨西大道(二环至三环间道路)白马路(二环内道路)闽江大道(二环至三环间道路)三环快速路的规律。此外,着生角度在60°~90°的叶片滞留能力最强。叶表具绒毛、沟壑、气孔、蜡质层等特殊叶表结构的树种四季,4条道路滞留颗粒物的能力始终较强。  相似文献   

3.
6种植物叶片的滞尘能力与其叶面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不同绿化树种在单位叶面积上对于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及叶表颗粒物粒度分布特性,分析叶表微观结构与滞尘能力的关系,以期为绿化植物选择及降低社区颗粒物污染提供依据。本实验以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社区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定量测量了6个常见树种的单位叶表面滞尘能力,并利用Mastersizer 2000对叶表滞留颗粒物的粒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采用扫描电镜分析比较了各树种叶表面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树种,在单位叶面积上所滞留颗粒物的能力方面有较大差异,滞留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油松>金银忍冬>大叶黄杨>暴马丁香>洋白蜡>元宝枫,油松的滞留颗粒物能力为元宝枫的44倍。在叶表颗粒物滞留粒径的分布方面,颗粒物主要粒径分布在10~50 μm,按照平均粒径(D50)从小到大的顺序为:元宝枫<暴马丁香<大叶黄杨<洋白蜡<金银忍冬<油松。在比表面积大小方面,植物叶面滞留颗粒物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元宝枫>暴马丁香>大叶黄杨>洋白蜡>油松>金银忍冬。植物叶表的滞尘能力与叶表气孔的数目及气孔是否开放无显著关系,而与植物叶表的气孔大小有关:对于气孔大的树种,滞尘能力相对较强。叶表微观性状对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影响排序为:分泌物>沟状组织>凹槽>褶皱>条状突起。依据不同绿化树种滞尘能力,提出树种选择建议,为科学合理的选择抗颗粒物污染树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开展城市园林植物的滞尘研究,筛选滞尘能力强的树种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郑州市10种常见的公园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滤膜过滤法测定植物叶片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10、PM10和PM2.5)的质量,并分析叶片特征和蜡质含量对植物滞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叶片的滞尘能力以及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能力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来说,滞尘能力乔木>灌木,雪松和龙柏滞留TSP和PM>10的能力最强,雪松、石楠和夹竹桃具有较强的滞留PM10和PM2.5的能力;南天竹对TSP、PM>10、PM10和PM2.5的滞留能力均最差。叶表面形态会对滞尘能力产生影响,叶表面粗糙度较大、能分泌粘性油脂或叶脉突出的雪松、龙柏、石楠以及夹竹桃叶片滞尘能力强。叶片蜡质含量与滞尘量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蜡质含量与PM10和PM2.5的滞尘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TSP和PM>10的相关性不显著。蜡质含量对叶片吸附细颗粒物的能力影响较大,随着蜡质含量的增加,叶片对PM10和PM2.5的滞留量增大。由此可见,叶表面形态以及叶片蜡质含量均会对植物的滞尘量产生影响,在郑州城市绿化中可以考虑雪松、龙柏和石楠等滞尘能力强的树种。  相似文献   

5.
北京4个常见树种空气颗粒物滞留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4个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洗称重法研究各树种对PM>10(粒径>10 μm的颗粒物)、PM2.5~10(粒径>2.5 μm且≤10 μm的颗粒物)和PM2.5(粒径≤2.5 μm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并采用扫描电镜对各树种叶片表面特征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各树种颗粒物滞留能力为油松>侧柏>核桃>银杏,针叶树种的颗粒物滞留能力较强;对于PM>10和PM2.5~10粒径范围较大的颗粒物而言,道路边叶片的滞留量明显高于距离路边较远的叶片,对于PM2.5,道路边和植物园内叶片的颗粒物滞留量变化并不显著;与蜡质层和角质层的形态相比,气孔的分布对叶片颗粒物滞留能力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为苏州城市绿地建设的植物选择及净化环境提供参考,于2017年9—12月对苏州市朴树、重阳木和黄山栾树等20种骨干树种,按上、中、下各部位均匀采集叶片,研究其滞尘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树种间的滞尘能力差异明显,乔木树种的滞尘能力为朴树重阳木黄山栾树无患子鹅掌楸紫叶李杜英珊瑚树榉树榆树二乔玉兰樱花榔榆;灌木树种为八角金盘熊掌木洒金桃叶珊瑚海桐;藤本植物为爬山虎常春藤美国凌霄;不同树种的滞尘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同,空气质量越差植物的滞尘量越大;相同树种在不同生长环境的滞尘量也有明显差异,车流量较大地方植物的滞尘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郑州市常绿树种的滞尘及综合抗污染能力.[方法]以7种常见常绿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分级滤膜过滤法测定其单位叶面积不同粒径(TSP、PM10、PM2.5)的颗粒物滞留量,并比较不同污染程度下各树种叶片的生理指标和叶表形态结构.[结果]不同树种滞尘量差异显著,针叶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显著高于阔叶树种,针叶树种中圆...  相似文献   

8.
以7种重庆市绿化基调树种为例,将滤膜过滤称质量优化为滤膜分级(10、2.5 μm)过滤称质量,并与数学比例关系换算相结合,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植物叶片滞留细颗粒物(PM2.5,直径≤2.5 μm)等大气颗粒物质量的方法。该方法不直接进行PM2.5的收集和称量,回避了单独采用滤膜过滤称质量时,由于PM10或PM2.5中粒径、质量极其微小的颗粒被滤掉而导致PM10或PM2.5不能完全被收集和准确称量的缺点。该方法所需仪器设备简单,普通实验室便具备,同时也克服了利用显微仪器观察并量算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的局限性。用通过120目筛的土壤样品进行准确性和稳定性检验,该方法准确可靠,具有可操作性。应用该方法测定了7种重庆市绿化基调树种叶片滞留PM2.5等大气颗粒物质量,为评价不同树种和林分结构的滞尘功能差别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园林绿化植物可以充当空气过滤器,将这些颗粒物沉积在叶片上.研究不同绿化树种的颗粒物积累效应,有利于城市规划对树种的选择以改善空气质量.通过分级过滤法量化了合肥地区常见的24种绿化树种(10种灌木和14种树木)的植物叶片不同级别PM的积累,并将其与叶片形态特征联系起来.研究发现,观察到不同树种对颗粒物积累的差异,叶片表面沉积的大颗粒物(PM100)占总颗粒物重量的绝大部分,.其次是粗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灌木树种花叶青木、石榴、椤木石楠和乔木树种无患予能有效地在叶片表面捕获不同大小的颗粒(PM2.5、PM10和PM100).灌木树种的滞尘能力显著高于乔木树种.叶片PM积累量与比叶重、长宽比呈显著正相关.叶片绒毛是一个重要的结构,导致更多的叶片PM积累.利用这些树种间的滞尘差异,可以选择园林植物以捕捉大气颗粒物,并指导城市植物规划.由于乔木树种对PM2.5和PM10的滞留量较大,而灌木树种对PM100的滞留量较大,因此,在城市绿化设计中应兼顾灌木和树种,合理搭配利用空间尺度以缓解城市大气污染.在合肥市以治理大气颗粒物污染为目标进行城市绿化时,可考虑选择花叶青木、石榴、椤木石楠和无患子等滞尘能力强的树种进行合理搭配.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城市快速路林带不同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选择乌鲁木齐市河滩快速路林带落叶乔木、常绿乔木和灌木等12个树种为试验对象,分别从树冠向车道和背车道方向上不同高度处采集叶片,通过测定其滞尘量和采用Hitachi台式TM3000电镜观测叶片显微结构,探讨树冠不同位置叶片的滞尘量及叶表面显微结构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叶片滞尘量具有显著差异(P<0.01),12个树种滞尘能力由大到小排序为:樟子松、云杉、榆树、刺槐、黄金树、山桃、水蜡、山楂、丁香、白蜡、红瑞木、火炬树;2)各树种叶面滞尘量在不同生活型之间差异极其显著(P<0.01),平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由大到小排序为常绿乔木(201.71 μg/cm2)、灌木(83.68 μg/cm2)、落叶乔木(58.97 μg/cm2);3)常绿、落叶乔木树种向车道方向的叶片滞尘量均大于背车道方向的叶片滞尘量,而灌木则相反,对树冠高度而言,12个树种叶片滞尘量在树冠高度由大到小均呈现为:1、2、4 m;4)不同树种叶片微结构的差异均表现在叶面气孔大小、密度、数量、蜡质结构和周围细胞的褶皱度等指标,而这些差异对滞尘量的排序影响较大;气孔分布不规则、粗糙或平滑、有无叶毛等指标对叶片滞尘量的影响不明显。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城市林带对颗粒污染物的阻滞规律、干旱区绿洲城市绿化方案的优化和城市绿化树种的科学选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聊城市内常见的12种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单位面积与单株滞尘能力,通过显微镜观察叶表形态结构,研究植物滞尘能力与叶表微形态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滞尘量(TSP)从大到小为白皮松>紫叶李>雪松>紫叶桃>悬铃木>白蜡>榆树>国槐>油松>银杏>胡桃>七叶树.单株植物滞尘能力(TSP)大小顺序为国槐>紫叶李>胡桃>紫叶桃>悬铃木>七叶树>雪松>白蜡>白皮松>油松>榆树>银杏.植物滞尘能力与叶面结构、冠层结构及树体高度有关.雪松吸附PM10的能力最强,白皮松吸附PM2.5和PM0.1的能力最强.叶片越粗糙、绒毛和褶皱越多、气孔多且开口较大的植物滞尘能力越强;树冠覆盖面积大的植株滞尘能力较强,叶片小而疏的植株滞尘能力相对较弱,高度为2~6m的植株滞尘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中园林植物可作为天然过滤器来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其中红叶石楠(Photinia fraseri)的运用尤为广泛.分析红叶石楠对不同粒径颗粒物滞留能力及其光合响应,可为城市滞尘树种的选择及后期管理提供重要参考.本文通过比较滞尘前后叶片的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分析了红叶石楠叶表面及蜡质层对不同颗粒物的滞留量,滞尘叶片光合响应,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红叶石楠吸附sPM100(粒径10~100μm的叶表面颗粒物)质量最大且显著高于wPM100(粒径10~100μm的蜡质层颗粒物).sPM10(粒径2.5~10μm的叶表面颗粒物)与wPM10(粒径2.5~10μm的蜡质层颗粒物)之间、sPM_(2.5)(粒径0.2~2.5μm的叶表面颗粒物)与wPM_(2.5)(粒径0.2~2.5μm的蜡质层颗粒物)之间的质量无显著差异.(2)红叶石楠光合响应特征参数: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净光合效率(Pnmax)、光饱和点(LSP)在滞尘后均显著降低.(3)粗、细颗粒物(粒径0.2~10μm)相较于大颗粒物(粒径10~100μm)对红叶石楠光合响应影响更大,特别是sPM10、sPM_(2.5)以及wPM_(2.5).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树种叶片滞尘特性,为滞尘型绿地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水浸法和图像法,测定吉林市6种常见街道绿化树种的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叶片固着颗粒物粒径组成,分析微结构与叶片滞尘的关系。[结果]1能够较长时间稳定地固着于叶片表面的粉尘以小粒径颗粒物为主,6种树木叶片固着PM_(10)的数量比例均超过97.76%;叶片累计固着PM_(2.5)的数量比例均超过65.33%。2在各树种滞尘量比较中,大粒径颗粒物发挥了重要作用。6种树木叶片固着PM_(10)的体积比例为47.87%~78.22%,体积最大的是金焰绣线菊(Spiraea×bumalda cv.Cold flame),最小的是杏(Prunus armeniaca L.);叶片固着PM_(2.5)的体积比例为4.41%~14.66%,比例最大的是紫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最小的是杏。36种街道绿化树种叶片滞留颗粒物、PM_(2.5)、PM_(10)总量差异显著,树种滞尘存在特异性,表现在滞尘量及粒径组成两方面。4叶片微结构对较小颗粒物(粒径20μm)滞留具有重要影响。通常,叶片的皱褶、凹凸程度越大,固着颗粒物量越多。[结论]能够较长时间稳定地固着于树种叶片表面的粉尘以小颗粒物为主,固着量和粒径组成与叶片表面微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4.
闫倩  徐立帅  段永红 《湖北农业科学》2021,60(18):101-105+155
为探讨不同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及影响因素,在晋中地区山西农业大学选取20种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洗静置法测定叶片滞尘量,并分析叶片形态参数及叶表微结构对滞尘能力的影响,揭示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种植物按滞尘能力分为3类,最强的是冬青卫矛、国槐、水栒子3种,平均滞尘量为1.49 g/m2,其次是金叶连翘、火炬树、华北珍珠梅等12种,平均滞尘量为0.81 g/m2,最弱的是鸡树条、望春玉兰、龙爪槐等5种,平均滞尘量为0.50 g/m2;树种叶片形态(叶片长轴、短轴、平均单叶面积)与单叶滞尘量在0.0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但叶片形态与叶片单位面积滞尘量不存在相关性;树种叶表面具有长短适中的绒毛、宽度和深度均适中的沟槽、突起或气孔等粗糙结构有利于滞尘,且树种滞尘能力与粗糙结构的密集程度成正比。由此可见,不同树种滞尘能力差异明显,且叶片形态、叶片表面结构是影响叶面滞尘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杭州市6种常见绿化树种滞尘能力及光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种滞尘能力成为城市绿化树种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探究能够有效减少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数量的城市树种类型,对杭州市6种典型阔叶乔木(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num,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木荷Schima superba和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的夏季滞尘能力进行了研究。夏季雨后第5天和第10天,对叶片滞尘能力,林下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PM2.5),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 μm的颗粒物(PM10)及空气负离子浓度、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显示:6种树种能够有效滞尘,且滞尘能力差异显著(P < 0.05),木荷和广玉兰滞尘能力最强,与其他树种间差异极显著(P < 0.01);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随滞尘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雨后第5天和雨后第10天,樟树冠下PM2.5和PM10质量浓度最低,空气负离子浓度比较高,削减颗粒物(PM)能力高于其他树种;随滞尘时间增加,大部分树种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Fv/Fm和Yield呈现下降趋势,光合特性受到抑制。根据研究结果,具有高滞尘能力同时叶绿素荧光参数受影响小的树种,如广玉兰和樟树,可以作为城市绿化的优选树种。  相似文献   

16.
以河南省郑州市城区道路中的典型绿化树种为试验材料(紫叶李、木槿、连翘、垂丝海棠、紫荆),连续3年研究和比较粉尘污染对不同绿化树种滞尘效应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为不同绿化树种在生态景观配置、选择适合的绿化树种、合理的城市绿化建设方面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绿化树种降尘粒径主要分布在2.5~100.0μm之间,叶面降尘中颗粒物粒径集中分布在100.0μm以下(占99%以上),降尘物主要为在大气中经一定距离漂移的总悬浮颗粒物(TSP,粒径≤100μm);(2)不同绿化树种降尘物中细颗粒物(PM2.5,粒径≤2.5μm)、可吸入颗粒物(PM10,粒径≤10μm)和TSP平均粒径均以连翘和垂丝海棠较高,木槿和紫荆相对较低;(3)不同绿化树种比叶质量(x)与叶片滞尘能力(y)之间的线性函数关系最佳,其拟合方程为y=0.040 54x-0.894 32,r2=0.973 0(P0.01),表明两者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即比叶质量较大的植物滞尘能力较强;(4)对于绿化树种叶片生理特性,不同绿化树种叶片比叶质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a和b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基本表现为连翘和垂丝海棠较高,木槿和紫荆相对较低;而丙二醛含量却表现为木槿和紫荆相对较高,连翘和垂丝海棠相对较低,由此表明连翘和垂丝海棠对粉尘污染具有较高的抗性;(5)相关性分析表明,郑州市绿化树种叶面降尘的粒径与叶片生理生化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绿化树种叶面降尘的粒径与叶片丙二醛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绿化树种降尘物PM2.5粒径主要依赖于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绿化树种降尘物PM10粒径主要依赖于比叶质量和叶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17.
兰州城区不同绿化植物滞尘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兰州城区乔木(槐树和榆树)、灌木(杜鹃和黄杨)、草本(黑麦草和三叶草)3类植物为试材,研究其滞尘量的差异及蒙尘后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不同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差异显著,3种植物平均单位面积滞尘量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不同绿化植物叶面滞尘量达到饱和时间夏季约为12d、秋季约9d,且3种植物秋季叶片平均滞尘量大于夏季叶片滞尘量;对叶面尘粒径分析表明,叶面尘中滞留的颗粒物中大多数是TSP(悬浮颗粒物),同时对PM10和PM2.5均有一定量的吸收,降尘物中PM2.5、PM10和TSP相对含量均以乔木最高、灌木和草本较低,其中PM2.5和PM10含量在乔木、灌木和草本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而3种植物TSP含量的差异并不显著;随着叶片蒙尘时间的延长,相对含水量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比叶重和脯氨酸含量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3种植物叶片秋季相对含水量、比叶重和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夏季。相关性分析表明,3种植物滞尘能力与车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研究贵州省贵阳市3种木樨科树种桂花、女贞和迎春花叶片滞尘能力,为筛选出贵阳市滞尘能力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提供参考。利用颗粒物再悬浮法测定3种木樨科主要园林绿化树种吸滞颗粒物的能力,结合扫描电镜分析叶片的表面特征,探讨叶片颗粒物吸滞能力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叶表面微观结构对其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同树种叶片总悬浮颗粒物(TSP,d100μm)滞留能力大小顺序为:桂花[(3.73±0.41)μg/cm~2]女贞[(2.49±0.41)μg/cm~2]迎春花[(1.91±0.23)μg/cm~2];PM_(10)滞留能力大小顺序为:桂花[(1.60±0.18)μg/cm~2]女贞[(1.10±0.19)μg/cm~2]迎春花[(0.85±0.10)μg/cm~2];叶片PM_(2.5)滞留能力大小顺序为:桂花[(0.11±0.01)μg/cm~2]女贞[(0.07±0.13)μg/cm~2]迎春花[(0.06±0.007)μg/cm~2]。(2)在1年内,3种树种叶片TSP、细颗粒物(PM_(2.5))以及粗颗粒物(PM_(10))滞留能力随月份延长呈"高—低—高"趋势,在5月或10月最低,随后又逐渐上升。(3)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叶表微观结构,发现气孔密度越高,其吸滞颗粒物能力越强。3种树种叶片滞尘能力表现为桂花女贞迎春花。  相似文献   

19.
通过常规洗涤法和超声波洗涤法研究不同径阶青杄和油松滞尘能力的差异,为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和定向培育森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同一林分中不同径阶的林木对大气中PM2.5、PM10及TSP在单位叶面积上的滞尘量,并进行叶表形态特征观察。结果表明,无论在同一树种不同径阶还是相同径阶不同树种条件下,青杄和油松径阶在20~24 cm时PM2.5、PM10及TSP单位叶面积滞留颗粒物量达到最大;同一条件下,青杄的单位叶面积PM2.5、PM10及TSP滞尘量要大于油松;青杄的叶表面有不规则的凸起和凹陷结构,还分布有少量气孔;油松正反叶表面存在较深、较规则的条状凹槽,附着有分泌物,且反面气孔多于正面;超声清洗法所得的单位叶面积PM2.5、PM10及TSP滞尘量是常规洗涤法所得滞尘量的3倍,两者差异显著。青杄和油松对大气颗粒物吸附效果最好的是(20~24 cm)径阶组,且同一条件下,青杄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能力要强于油松;植物叶表面结构越不规则、越粗糙,则滞尘能力越强,同时叶表分泌物和叶片吸滞面积对滞尘能力也有影响;对叶片表面颗粒物的洗涤,超声波清洗法要优于常规洗涤法。随着径阶的增长,单株青杄叶生物量基本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单株油松叶生物量在径阶16~28 cm随径阶的增加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主城区绿化植物滞尘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汉市主城区常见绿化植物的滞尘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植物种类、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段绿化植物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的异同,并估算了不同供试植物的饱和滞尘量以及武汉市主城区绿化植物每日总滞尘量。结果表明,在同一区域,不同植物种类滞尘能力差异显著;同种植物在不同区域也有着不同的滞尘能力;乔木中白玉兰与悬铃木的滞尘量较高,灌木中法国冬青与红花檵木的滞尘量较高;白玉兰的饱和滞尘量最大,达到27.77 g/m2;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与叶片表面粗糙度及是否有毛有一定关系,与是否革质关系不大;武汉市现有的树种滞尘能力治理降尘还远远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