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以福建省沿海各个县(市、区)为研究单元,采用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和环境质量5个指数对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与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状况为优的单元主要集中分布于北段区域,生态环境状况为一般的单元集中分布于中段偏南区域,而生态环境状况为良的单元分布较广,但在中段偏北区域分布比较集中。生态环境综合指数(EI)与植被覆盖指数、生物丰度指数及环境质量指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地退化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水网密度指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EI与指标层的相关性说明林地面积能为EI提供正能量,而城镇化和工业化带来的SO2排放量、COD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和人口密度的加大为EI提供负能量。  相似文献   

2.
曾珍英  江艳  刘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531-2533
利用GIS、RS技术为研究手段,以Landsat_TM影像数据及江西省土地利用数据为研究对象,创新性的应用生态环境质量(EI)的概念来评价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实践证明EI指数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反应地区的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显示,2007年江西省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88.29,生态质量状况等级为优,说明江西省整体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植被覆盖度高、生物物种丰富、适合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3.
人类生活质量与城市生态状况与密切相关,生态状况评价研究能为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为了解东莞市的生态状况,以2016年东莞市Landsat8卫星影像为信息源,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用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法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法对比分析2016年东莞市的生态状况。结果表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法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法生态评价结果差异不显著,遥感生态指数RSEI法能有效地反映东莞市的生态状况;东莞市2016年RSEI指数为0.584,总体生态环境状况趋于良好,生态状况处于"中等"的面积比重最大,为54.35%,"良好"等级的面积次之,为43.43%;东莞市生态状况在空间分布上不均衡,东南部和中南部的山区片和丘陵片生态环境状况较好,市区片和水乡片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长江上游石漠化地区影响着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在国家大力推行石漠化综合防治下,石漠化形势有明显缓解,但目前缺乏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无法实时、定量地进行生态评价。  方法  以长江上游典型石漠化地区云南省会泽县2002、2010、2018年Landsat 5、Landsat 7、Landsat 8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划分研究区石漠化等级,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法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  结果  ① 2002—2018年,会泽县石漠化状况整体明显改善,石漠化面积减少583.33 km2。②石漠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显著正相关(r2 为0.688~0.873),表明RSEI法评价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效果较好。③ 2002、2010、2018年研究区遥感生态指数均值分别为0.458、0.490、0.488,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表现为中等水平,16 a间生态环境质量优化面积占全县面积的27.42%,生态变差的地区面积占15.09%。④干度指标对遥感生态指数的贡献度不断增加,第一主成分载荷值由?0.029变为?0.622,是制约会泽县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的重要因素。  结论  2002—2018年,会泽县石漠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呈中等水平,干度是制约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的重要因素。今后应着重石漠化严重地区的保护。表8参28  相似文献   

5.
为加快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以2003~2012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为数据源,利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通过14个指标对该省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显示:10 a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呈波动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2006年最低(0.246),2010年最高(0.540);总体质量相对较好,但也存在着污染加重的潜在危机;为此提出了改善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2007—2015年4—9月EOS/MODIS卫星数据为基本数据源,并结合气象观测数据,采用3S技术,对天山北坡经济带各县(市)的湿润指数、水覆盖指数、植被覆盖指数以及农田(干旱)灾害指数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农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分析该地区的生态质量状况。结果表明:2007—2015年天山北坡经济带各县(市)的农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综合指数分别在32.18~37.72之间,近9年的农田生态质量状况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总体趋势是逐渐增加的,说明生态环境有所好转,本研究可为有关部门开展生态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安徽农业科学》2020,(2):93-97
以赣州市18个县市为评价单元,基于PSR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集成熵权法和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对研究区2016年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进行评价,并分析所得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目前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基本处于安全水平,生态环境状况较好;赣州综合生态安全形势在北部和南部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南部地区的生态安全水平优于中部和北部地区,生态压力总体情况更好,东北地区整体上比西南部好,章贡区生态压力情况较差;生态状态总体情况较差。南部地区的总体生态安全水平优于中部和北部地区;生态响应指数整体上处于临界安全水平,总体情况较好,会昌县生态响应较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洛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及主要影响因子,基于DPSIR模型,选取24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障碍度模型(ODM)和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2010—2020年洛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与预测。结果表明,2010—2020年洛阳市土地生态安全呈上升趋势,2010—2017年波动幅度较小,2018年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大幅增加,从0.480 5增加至0.602 7;2020年土地生态安全等级从临界安全等级上升至较安全等级,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耕地农药消耗、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等指标因素是指数上涨的重要动力;权重最大的子系统为响应子系统,权重最大的单一指标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障碍因素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指标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灰色系统GM(1,1)模型的预测结果来看,洛阳市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将在2023年达到安全等级。  相似文献   

9.
广西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模糊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2003年广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广西生态环境质量为中等,处在好与差的临界状态;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排放和森林植被减少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因子。因此,建议采取控制工业企业废水和二氧化硫排放、保护和扩大森林植被面积、加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治理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广西生态环境质量,确保生态、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参考国家最新颁布的《生态环境评价规范》,从5个方面构建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利用GIS技术进行数据获取、运算及评价单元细化,以监测局部区域的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空间变化趋势,最后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探讨生态脆弱移民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红寺堡区各乡镇生态环境状况一般,EI值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和地带性,东南部优于中西部。太阳山镇生态环境状况最好,镇东南存在土地胁迫度和污染指数高的生态环境问题;南川乡和红寺堡镇次之,分别存在乡东南部水网密度低和镇中南土地胁迫高的问题;大河乡生态环境最差,西南地区存在植被覆盖度低、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农村垃圾处理相关数据稀缺、无害化处理率低和处理技术单一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所面对的困境,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和特点,构建一个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型。模型对农村地区2010—2030年垃圾总量和无害化处理能力进行分析和预测。分析认为“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覆盖率将不断扩大,垃圾处理系统对政府投入依赖性在短时间内有增无减。乡镇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率不高,处理率为80%左右,其中无害化处理率接近50%。如果政府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增大垃圾处理投入力度,把农村地区垃圾统一收集,转运到县域进行处理,无害化处理率可以提高达到98%。  相似文献   

12.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遴选16个评价指标构建吉林省西部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利用遥感及统计数据,对吉林省西部地区进行基于空间的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吉林省西部各县级行政单元生态安全处于较安全、临界安全和较不安全3个等级,生态安全指数最高的为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0.76),最低的为通榆县(0.37)。较安全等级区包括前郭尔罗斯、镇赉、洮南和乾安4个县(市),生态环境相对较好,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小,但自然本底条件相对欠佳;临界安全等级包括扶余、大安、宁江、洮北和长岭5个县(市、区),生态环境一般,自然本底条件较好,但人类活动干扰大,生态建设能力不足;较不安全等级为通榆县,地热指数高,人类活动干扰小,但自然本地条件差,生态建设能力低,生态环境较差。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和GIS的信息技术是快速、有效地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利用秭归县2002年TM和2013年OLI遥感影像及提取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耦合了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土壤侵蚀指数和人类活动指数,绘制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等级分布图,同时利用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差值检测和生态等级的转移矩阵,揭示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2~2013年秭归县的生态环境总体质量较好,且不断改善,质量等级优的面积比重由2002年的59.24%上升到2013年的82.65%;27.26%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好,主要分布在河流外围的农耕地区,仅有6.09%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差,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地和坡度变率大的土地利用过渡地带;根据生态环境质量的转移动态分析表明,生态等级转向优和良的面积,占总共转移的92.98%,而转向差和较差的仅占总共转移的0.48%。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方法建立相应的绿洲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提取环境因子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和计算,得出评价单元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EQI),并以此为依据对研究区进行评价。研究得出,石河子垦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属于一般;全垦区以143团生态环境质量最好,属于良好;垦区北部靠近沙漠的团场,生态环境质量属于较差。  相似文献   

15.
昌吉州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1 ~ 2012年生态环境时间序列数据为数据源,建立了昌吉州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确定各生态因子的权重,给出影响因子的重要性排序,得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最终对昌吉州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昌吉州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上升趋势.以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评价来看,生态综合指标数由2001年的0.013 7增长至2009年的0.475 8,该期间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较差状态.从2010年开始环境状况逐年得到改善,2012年生态综合指标数为0.940 0,属良性状况.生态综合指标数的增长说明昌吉州政府重视及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使生态环境向好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自然环境复杂且生态功能重要的金沙江流域为研究区,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2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模型定量评价2005—2015年金沙江流域的生态脆弱性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级和统计,进而得出其生态脆弱性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金沙江流域内生态脆弱性地区差异显著,上游生态环境较好,中游次之,下游较脆弱,河流流经地区比河谷两岸脆弱性低;流域内生态环境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各脆弱性等级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轻度、中度、潜在、重度和极度;2005、2010、2015年的3个研究时段内,金沙江流域的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EVSI)分别为2.53、2.55、2.38,先略增长后减小,再加上极度脆弱面积持续减少,可见生态环境总体上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7.
以南疆地区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三大类20个指标构建生态经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与障碍度模型,对南疆地区42个县(市)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南疆地区县域生态经济指数的总体平均得分偏低,县域之间生态经济指数差异显著。影响南疆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为人均耕地面积、经济密度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18.
为加快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以2003~2012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为数据源,利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通过14个指标对该省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显示:10 a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呈波动变化趋势,其中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2006年最低(0.246),2010年最高(0.540);总体质量相对较好,但也存在着污染加重的潜在危机;为此提出了改善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北京市山区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山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生态健康、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构建了北京市山区小流域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采用变异系数法,以小流域为评价尺度,对北京市山区的房山、平谷、密云、昌平、怀柔、延庆、门头沟7个区县551条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山区小流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良,综合指数6.83,各区县间生态环境质量差异不大,以密云县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其余6区县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使用变异系数法进行评价的结果与现状基本相符,说明该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可行性,能用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研究。  相似文献   

20.
(续第10期第13页) 第三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实施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保护修复,开展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第三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政府、村级组织、企业、农民等各方面参与的共建共管共享机制,综合整治农村水系,因地制宜推广卫生厕所和简便易行的垃圾分类,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加强乡村无障碍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