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茯苓皮中三萜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防治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研究茯苓皮中三萜成分的生物防治活性,采用硅胶柱层析色谱方法从茯苓皮中分离三萜类化合物,并通过波谱分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9种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去氢齿孔酸(1)、去氢齿孔酸乙酰酯(2)、去氢齿孔酮酸(3)、3-epi-去氢土莫酸(4)、茯苓酸D(5)、茯苓酸C(6)、25-羟基-3-epi-去氢土莫酸(7)、16-脱氧茯苓酸B(8)、3α,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羧基(9)。化合物4-7对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抑菌圈范围为3.00~5.90mm,化合物(1~5)和(9)对杀线虫(Panagrellus redivivus)活性的校正致死率在15.6%~30.3%。  相似文献   

2.
从自然发酵的油茶籽提取废液中发现1种产乳酸的细菌.以一定时间内产乳酸量的多少和耐酸性强弱为指标,经分离纯化、鉴定后初步确定为乳酸杆菌属微小乳杆菌种变种.采用接种量3%,发酵时间48h,发酵温度38℃的发酵条件测试此菌种的发酵产酸量及活菌数,其48h产酸量可达2.02%,生长稳定期活菌密度达1011cfu/mL,为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优良乳酸菌种.  相似文献   

3.
对辽宁省多个地区的红花黑斑病进行了病害调查,对病田中采集到的大量病组织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一种半知菌亚门的链格孢属真菌。在进行了形态学和生长特性等初步研究后,根据柯赫氏法则,用该菌接种健康的红花叶片,最终致使叶片发病,由此确定红花黑斑病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从梗孢目、链格孢属真菌红花链格孢菌(Alternaria carthami Chowdhury),在试验中还发现伤口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巧茶中木栓烷型三萜的分离和结构鉴定张1陈耀祖1刘家良2黄慧民2海景2(1兰州大学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2广东工业大学化工系)SOLATIONANDSTRUCTRUALIDENTIFICATIONOFTHETRITERPE...  相似文献   

5.
[目的]获得促进竹笋壳乳酸发酵的微生物。[方法]以竹笋壳自然发酵物为菌种来源,用MRS-S培养基,通过连续定向继代培养,筛选出pH下降迅速、乳酸含量高的菌种,并对复合菌株和4株单菌的部分发酵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通过16S rDNA克隆文库分析获得了4个克隆,分别为植物乳杆菌亚种(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复合菌种培养24 h后,pH下降至3.16,乳酸含量达11.41 mg/m L。[结论]该复合菌株能在温度10~45℃和pH 3~9的环境中较好地生长,适于不同地区和环境的竹笋壳青贮时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新疆红花及红花油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及红花油化学成分的结构。方法:红花2 kg用50%乙醇热回流提取,对大孔树脂30%乙醇-水部位进行ODS、Sephadex LH-20柱层析及制备液相色谱(pHPLC)分离纯化,另取1 L红花油经甲醇萃取,制备液相色谱(pHPLC)分离纯化,用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红花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从红花油中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为紫丁香苷(1)、6-羟基山奈酚-3,6,7-三-O-β-D-葡萄糖苷(2)、4',5-二羟基二氢黄酮-6,7-二-O-β-D-葡萄糖苷(3)、6-羟基山奈酚-3,6-二-O-β-D-葡萄糖苷(4)、山奈酚-3-O-β-D-葡萄糖基(1→2)-O-β-D-葡萄糖苷(5)、6-羟基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6)、6-羟基山奈酚-3-O-芸香糖苷(7)、山奈酚-3-O-芸香糖苷(8)、6-甲氧基山奈酚-3-O-芸香糖苷(9)、6-羟基山奈酚-3-O-芸香糖基-6-O-β-D-葡萄糖苷(10)、对羟基苯甲醛(11)、1,2,3,4-四氢-3-羧基-2-卡波林(12)、2-羟基-2-(3',4'-二羟基酚基)甲基-3-(4',5'-二甲氧基酚基)甲基-γ-丁内酯(13)、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14)、α-生育酚(15)。【结论】化合物12为首次从红花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15为首次从红花油中分离得到,丰富了红花的化合物库。  相似文献   

7.
油茶籽壳栽培香菇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油茶籽壳粉碎成油茶籽壳屑,100%代替木屑,棉籽壳和50%替代麸皮栽培香菇。香菇生物效率达到78.98%,与CK没有显著差(P<0.05)。分析了油茶籽壳和香菇子实体营养成份,结果表明:油茶籽壳粗蛋白含量是棉籽壳的2倍,木屑的4.63倍,而香菇蛋白质和氨基酸总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64.36%和59.8%。  相似文献   

8.
桃仁油不皂化物中甾醇和三萜醇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快速硅胶柱层析和制备薄层层析分离桃仁油不皂化物,并通过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及红外、质谱、核磁等数据分析并鉴定了△^7-豆甾烯醇乙酸酯,β-谷甾醇乙酸酯,菜油甾醇乙酸酯,豆甾醇乙酸酯和△^5-燕麦甾醇乙酸酯5种甾醇乙酸酯化合物,以及羽扇醇乙酸酯,24-亚甲基环阿屯烷醇乙酸酯2种三萜醇乙酸酯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用化学分析法测定油茶籽壳的主要成分,并用不同方法处理油茶籽壳后测定其主要成分,同时利用扫描电镜对处理后油茶籽壳的细胞微观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油茶籽壳中水分占11.07%,灰分占1.02%,粗脂肪占2.53%,粗蛋白占2.70%,还原糖占1.59%,茶皂素占10.68%,半纤维素占22.00%,纤维素占17.32%,木质素占31.35%,油茶籽壳的成分处理前、后有所变化;油茶籽壳的细胞壁主要由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组成,且每部分都呈层状结构,半纤维素分布于细胞壁的内层,纤维素分布于细胞壁的中层,木质素分布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层状结构之间和细胞壁的外层。  相似文献   

10.
油茶籽粕提取物中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茶籽粕正丁醇萃取物为原料,通过大孔树脂柱层析、正相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技术将较强抑菌活性的物质进行分离。结果表明,采用60%乙醇进行大孔树脂柱层析,然后以乙酸乙酯、甲醇、甲酸体积比分别为9:1:0.1、8:2:0.1、7:3:0.1 进行正相硅胶梯度洗脱,以30%甲醇作流动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纯化,油茶籽粕正丁醇萃取物能分离出纯度非常高的抑菌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1.
以油茶籽粕正丁醇萃取物为原料,通过大孔树脂柱层析、正相硅胶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技术将较强抑菌活性的物质进行分离.结果表明,采用60%乙醇进行大孔树脂柱层析,然后以乙酸乙酯、甲醇、甲酸体积比分别为9∶1∶0.1、8∶2∶0.1、7∶3∶0.1进行正相硅胶梯度洗脱,以30%甲醇作流动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纯化,油茶籽粕正丁醇萃取物能分离出纯度非常高的抑菌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硅胶柱色谱及薄层制备色谱等手段,从光棘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nudus壳中分离纯化出2种化合物,并对所获得的化合物经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和文献对照的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同时对所获得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从光棘球海胆壳中分离得到的2种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酸(化合物1)和单棕榈酸甘油酯(化合物2)。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测试表明,单棕榈酸甘油酯具有显著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活性,其可作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丁芳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029-13031
[目的]优化灵芝中三萜化合物HPLC法的分离条件。[方法]用RP-HPLC法,考察不同提取剂、不同梯度洗脱、不同进样量对灵芝中三萜类化合物分离的影响,同时在最佳条件下分离测定4种市售保健品中三萜类组分。[结果]灵芝中三萜化合物提取剂为氯仿;优选出的灵芝三萜组分的HPLC分离条件为:流动相A为0.2%乙酸-水,流动相B为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nm;进样量为10μl;市售的4种灵芝保健品中只有2种保健品的HPLC分离图谱能与灵芝原药材对应。[结论]该试验得到分离灵芝中的三萜类组分的最佳分离条件,同时对4种市售保健品中三萜类组分进行了测定,此法可用于灵芝提取物的质量控制和其保健品的鉴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油茶籽壳色素的最佳工艺。[方法]以油茶籽壳为原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油茶籽壳色素,以响应面试验优化其提取条件。[结果]最佳提取条件:加酶量为0.8%,液固比20∶1(g∶mL),超声提取时间15 min,超声提取功率90 W,超声提取温度60℃。在此条件下测得的吸光度为2.765。酶辅助超声波法提取油茶籽壳色素较酶法和超声波提取法油茶籽壳色素吸光度提高了1.8、1.5倍。[结论]该研究优化了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油茶籽壳色素最佳工艺条件,为油茶籽壳色素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认中国红花三叶草中是否存在产苦马豆素(SW)的豆类丝核菌,用改良的真菌分离方法从植物样品中分离豆类丝核菌。根据豆类丝核菌的形态特征对分离的真菌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对初步筛选所得真菌的5.8S rDNA ITS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以确定初步筛选真菌的种属,经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对豆类丝核菌菌丝体提取物进行SW检测。最终,筛选出一株符合豆类丝核菌形态特征的丝核菌属真菌RL2012,薄层色谱和气相色谱检测到其菌丝体提取物中含有SW。综上分析最终确认红花三叶草中存在产苦马豆素的豆类丝核菌。  相似文献   

16.
从板栗壳中分离乙醇木质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要研究了乙醇水溶液质量分数、液固比(m/m)、反应温度、保温时间等因素对分离板栗壳木质素的影响.优化的工艺条件为板栗壳经粉碎、苯醇(v/v=67/33)浸提、烘干后作为反应原料;在高压釜内,w(乙醇)=60%,液固比(m/m)为10/1,于180 ℃保温1 h;提取液经减压蒸发回收溶剂,浓缩液在80 ℃真空干燥,得到棕褐色的木质素.测定了木质素的溶解性能,并对其进行了红外与紫外光谱分析.还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板栗壳纤维表面结构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红花锈病是红花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其远距离传播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试验主要对六个红花品种种皮上锈菌冬孢子的负荷量与其种皮表面结构进行了观察,查明种皮纵沟较多、较深,且表面绒毛较多的品种,冬孢子负荷量较大,反之则少.对种子带菌较高的品种,为减轻损失一定要进行种子处理.经室内外抗锈性鉴定查明,在供试6个红花品种中,新红花4号和裕民无刺感锈性较强,至今还是不少红花栽培区的主栽品种,这是我区红花锈病发生较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新红花2号和塔原1号抗锈性较强,在红花锈病重发区,应注意因地制宜的种植抗性较强品种.  相似文献   

18.
从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饼粕中提纯多糖,并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主要通过脱蛋白、脱色、DEAE柱色谱纯化、0.4mol/L NaCl洗脱得多糖,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及乙酰化GC分析。确定其分子质量约为2.0121×107u。IR可见多糖特征吸收峰,UV表明不含蛋白质和核酸。可见其主要组成有鼠李糖、木糖和葡萄糖构成,摩尔比为11.19∶17.06∶5.81。  相似文献   

19.
采用改进的吸附层析法分离蚕沙申的脂溶性色素,层析结果出现八种物质的色谱带。用Beckman DU—7型自动扫描分光光度计对这八种物质分别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蚕沙中含有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衍生物和类胡萝卜素衍生物等色素。  相似文献   

20.
低温肉制品中腐败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近年来国内外低温肉制品腐败菌的分离鉴定以及由肉品腐败微生物引起的肉品质变化进行综述,为从抑制腐败菌角度延长低温肉制品的货架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