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研究安徽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分布特征,为森林碳汇功能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安徽省第8次(2014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量-蓄积量转换模型法和平均生物量法,结合不同树种含碳率,估算安徽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并分析了不同森林类型及不同林级、林种和起源的乔木林碳储量分布特征。【结果】安徽不同森林类型的总碳储量为8.51×10~7 t,平均碳密度为20.55 t/hm~2,其中竹林的碳密度最高,为37.33 t/hm~2。乔木林和竹林的碳储量分别为6.42×10~7和1.45×10~7 t,各占总碳储量的75.47%和17.02%;不同龄级乔木林中,中龄林碳储量最大,达2 490.92×10~4 t,约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40%;过熟林碳储量最小,为256.24×10~4 t,仅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3.99%,且表现出林龄越大碳密度越高的趋势。用材林和防护林的碳储量分别为3 798.04×10~4和2 205.68×10~4 t,共占乔木林碳储量的93.48%;各林种碳密度大小为特用林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天然林的面积(153.86×10~4 hm~2)略低于人工林(154.81×10~4 hm~2),但由于天然林的碳密度高于人工林,使得天然林的碳储量(3 476.50×10~4 t))反而高于人工林(2 946.29×10~4 t)。【结论】安徽省森林植被具有明显的碳汇能力,但其碳密度较低,应对现有森林进行科学抚育和管理,以提高森林的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2.
系统估算云南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为研究区域尺度的森林碳储量提供科学依据。以云南第9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量-蓄积量转换模型法和平均生物量法,结合不同树种的含碳率,分析乔木林中不同优势树种、林种、起源和龄组的碳储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不同森林类型的总碳储量为1.05×109 t,平均碳密度44.96 t·hm-2;2)乔木林中不同龄组的总碳储量大小排序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3)云南省天然乔木林碳储量为9.07×108 t,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90.76%;4)天然林的平均碳密度为62.44 t·hm-2,近人工林的3倍。云南省森林碳储量、碳密度与林龄结构和起源关系密切,表现出森林碳密度随林龄增长而增加,森林碳储量随林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天然林碳密度和碳储量均远远大于人工林,该研究为区域尺度的森林碳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河南省森林碳储量及其经济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8年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建立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河南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碳汇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2008年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约为8 090.72万t,主要分布在乔木林中,占86.22%;森林平均碳密度约为20.00 t/hm2,远小于全国平均值;2阔叶林是全省乔木林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碳储量约为5 584.44万t;杨树和栎类作为主要的两个优势树种,二者碳储量占阔叶林的86.22%;3全省乔木林碳储量主要集中于幼龄林和中龄林中,占全省乔木林碳储量的81.74%;从起源来看,人工林碳储量占55.26%,且固碳潜力巨大,将是河南省森林碳储量的主体;4河南省全部森林碳汇经济价值约为220.63亿元,其中,乔木林为190.24亿元,主要源于杨树和栎类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根据重庆市2010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资料,采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等对重庆市森林植被碳储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森林植被碳储量达15918.95万t,折合CO2约为58422.55万t。其中乔木林碳储量为13697.22万t,占总碳储量的86.04%;乔木经济林75.12万t,占总碳储量的0.47%;竹林1838.23万t,占总碳储量的11.55%;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308.38万t,占总碳储量的1.94%。表明重庆市森林碳储量较大,碳汇能力强。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2014年惠安县森林资源建档数据为基础,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惠安县林分生物量进行估算,并采用平均生物量法估算惠安县经济林、疏林、灌木林、竹林和未成林造林地的生物量。以估算的森林生物量为基础,采用国家认可的生物量碳储量转换系数,估算了惠安县的森林碳储量。 相似文献
6.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福建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定量核算福建省森林碳汇潜力对碳循环研究从区域尺度向全国尺度转换,协调能源需求与碳排放之间的矛盾都具有深远意义。采用森林清查资料着重探讨福建省不同林分类型、林龄结构和土地权属变化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从1978年到2008年,森林面积从8.55×106hm2增加到11.50×106hm2,森林植被碳储量从136.51 Tg增加到229.31 Tg,森林植被碳储量随着林分类型、林龄结构和土地权属的变化而变化。结果表明,可以通过选择林分类型和林龄结构来实现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增减,可通过增加成熟林、阔叶林和国有林的比例来进一步提升福建森林的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7.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7)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方法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森林碳储量进行核算。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地区森林碳储量5.39×108t;用材林碳储量最大,占区域总碳储量的85%;其次是防护林,占区域总碳储量的11%。不同优势树种森林碳储量差异较大,兴安落叶松和白桦占11个优势树种总碳储量的88%。用材林不同龄组碳储量中,中龄林最大;但在不同龄组间,其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成过熟林表现出较大的碳汇能力。应通过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工程,加强中幼林抚育和经营管理,提高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森林碳储量估算1)--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提供的方法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森林碳储量进行核算。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地区森林碳储量5.39×108t;用材林碳储量最大,占区域总碳储量的85%;其次是防护林,占区域总碳储量的11%。不同优势树种森林碳储量差异较大,兴安落叶松和白桦占11个优势树种总碳储量的88%。用材林不同龄组碳储量中,中龄林最大;但在不同龄组间,其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成过熟林表现出较大的碳汇能力。应通过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工程,加强中幼林抚育和经营管理,提高森林质量和碳汇能力,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Landsat 8的深圳市森林碳储量遥感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4)
以2014年Landsat 8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研究了深圳市森林碳储量遥感反演模型的构建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对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布设168个样地,结合外业样地数据,从遥感影像中提取31个植被指数作为自变量,分别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和Radical Basis Function(RBF)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模型,进而估算该地区的森林碳储量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模型的估算精度最高,决定系数最大且均方根误差最小,分别为0.829t·hm~(-2)和9.131t·hm~(-2);Logistic回归模型估算精度次之,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523t·hm~(-2)和11.821t·hm~(-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精度最低,决定系数最小,均方根误差最大,分别为0.438t·hm~(-2)和12.870t·hm~(-2)。可见,RBF神经网络模型能更好地模拟森林碳储量与各个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区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点表现为东南沿海部分碳储量大,中西部城市经济开发区碳储量小,与实际森林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呼伦贝尔市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呼伦贝尔市《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资源统计年报》资料,依据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估算了呼伦贝尔市Ⅲ期(1984年)、Ⅴ期(1995年)、Ⅶ期(2008年)的森林生物量、碳储量、碳密度,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第Ⅲ期到第Ⅶ期呼伦贝尔市天然林面积由961.39万hm~2下降至341.72万hm~2,蓄积量由78 053.37万m~3下降到24 392.02万m~3;人工林面积由10.47万hm~2增加到26.47万hm~2,蓄积量由221.87万m~3增加到1 308.55万m~3。第Ⅲ期到第Ⅶ期呼伦贝尔市天然林碳储量呈下降趋势,由2 277.91 TgC减少到637.47 TgC;人工林碳储量呈现上升趋势,由58.01 TgC增长到404.54 TgC。不同森林类型碳储量变化趋势与森林面积变化呈正相关关系。幼龄林的面积和碳储量最大,森林的年龄结构以幼龄林、中龄林为主。随着时间推移,成熟林所占比例不断增大,碳储量和碳密度随之增加。各林型和不同龄级碳密度值在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评估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生物多样性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指出现行指标的局限性,并结合近年森林清查工作实践,提出新的指标选择,以服务于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为全面准确评估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江西省兴国县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第6次森林清查小班数据,运用BEF方法和平均生物量方法对2003年江西省兴国县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估算。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办法,构建了兴国县主要森林类型碳密度拟合方程,在此基础上,估算了1985-2003年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分析了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3年森林林分面积22.65×104 hm2,总生物量5.97Tg,植被碳储量4.13TgC,平均碳密度18.25Mg.hm-2。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植被碳储量大小依次为马尾松林>杉木林>经济林>硬阔林>湿地松>毛竹林>混交林>软阔林,不同龄组生物量和植被碳储量大小依次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天然林的生物量和植被碳储量分别是人工林的4.3倍和3.9倍。(2)森林植被1985、1990、2003年碳储量分别为1.65、2.97、4.13TgC,总体增长趋势明显。1985-2003年森林植被碳储量逐年增加,年均固碳0.14TgC。森林植被碳储量在兴国县东部和北部地区高,中西部低。(3)从植被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的飞播造林和人工造林工程,使得2003年森林植被固碳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并相对稳定,当林分面积到达稳定后,通过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将可继续保持较高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14.
收集整理凉水保护区1989、1999、2009年3期森林调查数据,结合蓄积量-生物量转化方程和各优势树种平均含碳率,估算了凉水保护区林分立木碳储量,按照各区域、林龄组分析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结果表明:经过20 a的有效保护,凉水保护区森林面积和立木碳储量稳步增长,在2009年时保护区森林面积达到了63309hm2,森林覆盖率超过了98%,立木碳储量为434054t,平均立木碳密度为686t/hm2,其中天然林碳立木密度为701t/hm2,人工林立木碳密度为538t/hm2; 20 a间,凉水保护区各区域林分立木碳储量稳步增长,增长率大小为原始林实验区(1002 %)>人工林实验区(582 %)>次生林实验区(556 %)>核心区(329 %),分类保护效果明显;凉水保护区森林以成、过熟林为主,林分立木碳密度与林分年龄成正比,分别为幼龄林(507t/hm2)< 中龄林(544t/hm2)<近熟林(617t/hm2)< 成熟林(705t/hm2)< 过熟林(768 t/hm2)。 相似文献
15.
利用福建省沙县水南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依据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模型,探讨了沙县水南国有林场森林碳储量分布。结果表明,森林碳储量主要集中于杉木、马尾松林,因林场大力发展阔叶林,木荷与其他阔叶类林分的碳储量也相对较高。各林分的碳储量主要分布在成熟林龄级、中大径材经营方式及肥沃级与较肥沃级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16.
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和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法,估算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森林生物量,再乘以含碳系数估算森林碳储量。根据生物群落演替的顶级理论和空间代替时间法,以成熟林碳储量作为森林生物量碳容量参照,应用森林生物量碳容量与当前( 或某一年) 森林碳储量的差值估算森林固碳潜力。结果表明,扎囊县森林植被碳储量为768 751.91 t。灌木林是青藏高原的原生植被,碳储量占森林碳储量的84%,发挥着重要的固碳作用。扎囊县森林资源以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有利于森林自然生长积累碳储量,防护林面积和碳储量占森林面积和碳储量比例均高达99%。乔木林碳储量按起源以人工林为主,占91%;按树种以柳树和杨树为主,占90%;在龄组方面,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碳储量较大,占88%。随着龄组增大,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到过熟林,碳密度依次增大,从1.17 t/hm2到55.67 t/hm2。乔木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在乔木林面积中占88%,但是碳密度远低于乔木成熟林的平均碳密度40.28 t/hm2。随着乔木林从幼龄林逐步成长为成熟林,碳储量将显著增大。乔木林固碳潜力为251 782.90 t,是乔木林碳储量的2.21倍。宜林地、无立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苗圃地固碳潜力与面积大小正相关,固碳潜力为365 947.81 t。相应的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森林碳汇:封山(沙)育林等措施促进灌木林资源发展,稳定并提高灌木林面积和覆盖度;全面提升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继续推进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开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提升森林资源培育水平,确保人工造林成效。 相似文献
17.
刘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11):147-151
【目的】估算我国7大地区森林蓄积量的变化,探讨未来我国森林保护重点工程实施的具体地区和规划方向。【方法】根据1975-2005年的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结合2010年颁布的《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按照自然区将我国划分为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7个地区,初步核算了2005-2020年各区域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并评估不同区域之间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增长潜力的差异。【结果】森林面积增长量表现为西南>西北>华北>华南>东北>华中>华东,森林蓄积量增量以西南>东北>华北>华南>华中>西北>华东;我国森林蓄积量增长潜力呈东南部增长快但总量少、西部增长缓慢但总量多的趋势;2005-2020年全国森林面积共增加4 165.91万hm2,蓄积量增加16.42亿m3,相当于吸收CO230.05亿t,其中西南和华南地区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60%。【结论】我国森林的未来规划方向趋向于西部重种植面积、东部重森林质量。 相似文献
18.
19.
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综述了中国森林碳储量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变化规律,总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森林面积和碳储量都呈现出增长趋势,起着"汇"的作用;中国森林的植被碳密度有从东南向东北和西增加的趋势,并与人口密度负对数显著相关.此文分析了温度与降水、CO2浓度及土地利用变化等主要影响因子,还对今后碳密度的研究方向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1)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结合实地调查校正,估算了浙江安吉县森林的碳储量。结果表明:安吉县森林植被的总碳储量为3.91TgC,平均碳密度为21.02tC·hm~(-2);不同的植被类型当中,碳储量最大的为毛竹林,占植被总碳储量的57.3%,其次为马尾松林,占到了7.9%。竹林和马尾松、经济林和硬阔林的碳汇能力在安吉县占据着主导性作用;安吉县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的面积分别占林分总面积的57.94%、26.33%和12.10%,加起来总和占到96.37%,全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将处于持续增长中,随着林龄的增大,森林植被碳密度将逐步增大;天然林的碳贮量是人工林的7倍之多,占绝对优势。以中龄林为主要碳贮区的碳汇潜力巨大,减少人类活动对天然森林的破坏及采取森林分区经营管理是稳定和增强安吉森林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