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机插秧软盘育苗技术 1.育秧标准 (1)专用软盘.水稻机捕秧专用塑料软盘规格为长58厘米,宽28厘米,杂交稻大田机插秧需塑料软盘苗225盘/公顷左右,粳稻品种需塑料软盘苗375盘公顷左右. (2)标准秧块.水稻机插秧秧苗是以土壤为载体的标准秧块秧苗,标准秧块长58厘米,宽28厘米,土层厚度2-2.5厘米.秧苗秧块过大或过小容易导致机插上秧后卡滞或脱空造成漏插,过厚过薄会造成伤秧过多或取秧不匀,因此需要使用专用的机插秧塑料软盘育秧.  相似文献   

2.
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中主要是育秧技术,能否育出符合机械栽插的规格化、标准化秧块是关键。对于中籼杂交稻机插秧,秧苗素质的提高,能有效地降低漏插率,提高栽插质量,有利于中籼杂交稻机械栽插推广的步伐。机插秧的软盘育秧技术是旱育植的一种方式,于传统的早育秧方式极为相似,在推广过程中虽然容易被农民接受,但由于机插秧对秧块的整体要求比较高、(一盘秧苗无高矮,一把秧苗无粗细),农民在育秧实际过程中,采用传统旱育秧方式的粗放型操作,育出的秧块,整体素质不高,达不到标准吗,造成漏插或育秧失败等,对中籼杂交稻的机插秧推广,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下面就育秧和栽植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如何补救措施,不断完善育秧技术,加快中籼杂交稻机插秧的推广。  相似文献   

3.
通过水稻栽插深度比较试验,探索适合荔波县生产条件的最佳水稻栽插深度,结果表明:杂交水稻栽插深度3 cm时产量最高。栽插深度过浅,秧苗易漂秧倒伏,增大查秧补秧困难,也达不到增产的目的。稻苗插得越深,返青越慢,分蘖越迟,秧苗分蘖率降低,生长差,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减少,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4.
通过水稻栽插深度比较试验,探索适合荔波县生产条件的最佳水稻栽插深度,结果表明:杂交水稻栽插深度3 cm时产量最高。栽插深度过浅,秧苗易漂秧倒伏,增大查秧补秧困难,也达不到增产的目的。稻苗插得越深,返青越慢,分蘖越迟,秧苗分蘖率降低,生长差,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减少,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5.
周鹏飞 《新农业》2006,(8):58-59
1.适合高性能插秧机使用的秧苗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 高性能插秧机所使用的是以营养土为载体的标准化秧苗,简称秧块.秧块的标准长×宽×高为58厘米×28厘米×2厘米,宽度在27.5~28厘米范围内,四角垂直方正,不缺边缺角.每平方厘米秧块上常规稻成苗1.5~3株,杂交稻成苗1~1.5株,且苗齐苗匀,根部盘结,提起不散,可整体放入秧箱内,才不会造成卡滞、脱空或漏插.  相似文献   

6.
插秧机秧爪结构对秧苗栽插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机插秧的秧爪结构、秧龄、株距、秧盘形式和播种量等参数对秧苗栽插质量“漂秧率”、“漏插率”和“伤秧率”(以下简称“三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秧爪结构对秧苗栽插质量“三率”影响特别显著,秧龄对漂秧率的影响特别显著,其他看不出影响;株距对漂秧率和漏插率有一定影响,其他看不出影响;播种量对漂秧率有一定影响,其他看不出影响;秧盘形式对伤秧率有一定影响,其他看不出影响.且钢板秧爪结构插秧机的栽插质量明显优于钢针秧爪结构插秧机的栽插质量.钢板秧爪结构插秧机对秧苗栽插质量影响顺序如下:秧爪结构>秧龄>株距>秧盘>播种量.  相似文献   

7.
普通插秧机普遍存在伤秧率高、缓苗期长、分蘖性差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的产量。而新型钵体育秧水稻快速插摆机主要采用水稻钵体育秧技术,由于秧苗带钵体,所以克服了以往机插伤秧率高、缓苗期长的缺点,并且增强了分蘖性,从而提高了水稻的产量。1主要创新点a.利用新型塑料秧盘进行水稻钵盘育秧。秧盘的外型纵横尺寸为580mm×280mm,横向秧苗钵数  相似文献   

8.
受劳动力素质、种植习惯、耕地条件等因素影响,岑巩县水稻种植密度普遍偏低,极大制约水稻单产水平的提升。为提升水稻单产,夯实岑巩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同时促进当地水稻种植业发展,以泰优808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栽插密度及谷粒秧组合的水稻种植试验,分析栽插密度及秧苗谷粒数对水稻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筛选水稻高产栽培最佳的栽插密度及谷粒秧组合。结果表明:不同栽插密度及不同谷粒秧组合水稻的株高、穗长、千粒重无明显差异,有效穗随栽插密度及秧苗谷粒数增加逐渐提升,栽插密度为12 000穴/667m2、3谷粒秧的水稻有效穗最多,为18.12万穗/667m2,栽插密度为8 000穴/667m2、1谷粒秧的水稻有效穗最少,为13.44万穗/667m2;穗实粒数随栽插密度及秧苗谷粒数增加逐渐降低,栽插密度为8 000穴/667m2、1谷粒秧的水稻穗实粒数最多,为172.4粒,栽插密度为12 000穴/667m2、3谷粒秧的水稻穗实粒数最少,为155.7粒。相同栽插密度下,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9.
水稻免耕抛栽秧苗漂浮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免耕抛栽时如方法不当在立苗前往往容易发生秧苗漂浮现象。如发生秧苗漂浮,重则要重新栽插,既需翻耕稻田增加工时,又影响水稻栽插进度和季节,比常耕抛秧或栽插更为麻烦;轻则导致田间秧  相似文献   

10.
采用工厂育秧和机插配套是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有效途径.但在苏州地区三熟制上,工厂育秧在密播条件下,延长秧龄则秧苗素质下降,不利高产;缩短秧龄又推迟成熟,影响后茬.这是三熟制早稻采用工厂育秧的一个难点.此外,工厂秧用什么机器配套栽插,什么密度有利增产,高产栽培应掌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单季稻叶龄相同(6叶)的5个不同茎基宽的秧苗进行不施肥、旆肥栽培试验一,随着茎基宽度的增大,秧苗茎基横切面大维管束数增多,主茎带蘖数及根系量增多,移栽后成穗数、一次枝梗数增多,相应穗总粒数、实粒数也增多而获得高产,所谓壮秧的直观实用标准是“秧苗茎基宽(mm)数值大于秧苗叶龄数数值”,可比瘦秧增产30.6%-41.7%。  相似文献   

12.
1秧苗及本田的准备a.适于该机插的秧苗高度为20cm左右,每平方厘米成苗1.5~3.0株(粳稻),叶色微淡、挺拔,用手扶压有弹性。b.无论采用何种育秧方法,用于该机插的秧块宽度要控制在27.5~28.0cm,长度58cm左右,四边必须相互垂直,四角无残缺。移秧前应检查秧块的干湿度,用手指按住底土  相似文献   

13.
水稻钵苗输秧拔秧机构参数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研制的2ZPY H5 30型水稻钵苗行栽机在生产应用中出现的秧苗机械损伤问题,对其关键部件———自动输秧拔秧机构进行了分析研究。以秧苗倾角为目标函数建立了秧苗拔取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对自动输秧拔秧装置的结构尺寸进行了参数优化。优化结果为:当输秧辊与拔秧辊的水平中心距h1为180mm ,输秧辊与上拔秧辊间的垂直圆心距h2 为12 0mm ,上下拔秧辊半径r为5 0mm时,秧苗拔取倾角β为13 7°。通过摄像设备对改进后的输秧拔秧装置的拔秧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被拔出的秧苗没有发生明显的机械损伤,达到预期的优化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14.
谭文光 《农技服务》2007,24(3):114-115
水稻机插软盘秧具有省工、省力、降低成本、增产增收等优点,发展潜力大。水稻机插软盘秧有播种密度大、苗床秧龄短、苗期长势弱和插后生长好等主要生育特点。按照水稻机插软盘秧的要求指标,选用机插秧专用塑料软盘;抓好“精配营养土、适量播种、控温控水”等三大关键育秧技术的落实,是培育出秧块标准、秧苗合格的水稻机插软盘秧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在冬闲田或冬水田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  相似文献   

16.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在冬闲田或冬水田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省工、节本、低耗、稳产、高产的水稻种植机械化途径,农业部南京农机研究所研制了水稻播秧机.水稻播秧机集移栽成行与抛秧浅植一体,与小苗带土插秧机相比,机械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下降、作业方便、秧苗栽深浅、无钩伤苗、栽插质量高.与抛秧机相比,秧苗田问分布均匀有序、通风透光、有利田间施肥、打药、收割等作业.为比较系统阐明播秧稻的生育规律,加快示范推广此项新技术,作者开展了机播秧对单季稻产量及生育特性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一、技术特点与传统高产栽培技术比较,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有以下特点。1、嫩秧早栽。强化栽培技术在冬闲田或冬水田可移栽2-3叶龄的秧苗,在两季田可移栽3-5叶龄的秧苗,与传统技术相比,移栽秧苗减少2-4片叶,有利于早?生快发,提高分蘖成穗率。2、稀植壮株。强化栽培技术本田稀植,每亩栽插6000-9000穴,比传统技术少栽5000-7000穴,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和单株生长,形成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促进穗大粒多。  相似文献   

19.
<正>不管用什么方式,育出的秧的标准是:秧龄约20~25 d。不超过三叶一芯期,株高12~17 cm。苗基粗大于2.5 mm,不定根数大于11条,叶长大于叶鞘长,叶色鲜绿,无黄叶,无病虫。秧苗均匀,无烂块斑块。盘根带土厚度2~2.5 cm,厚薄一致,形如毯状,提起不散。特别强调,这一标准是限度值,能早则尽量早插。尽可能在小苗时机插。超标会产生很多毛病,在标准之前越小越好。超龄秧,尤其25 d后,群体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秧龄18~20 d显着减少,产量显着降低。  相似文献   

20.
<正>一、机插秧的生育特性目前机插秧一般只能插小苗及小中苗秧,而手栽秧一般栽插的都是中、大苗秧。机插秧的秧龄一般在15~20天,叶龄2.5~3.5叶,苗高15~20cm,而手插秧的秧龄一般在30天以上,叶龄5~6叶,苗高30cm以上。由于机插秧是小苗栽插,形成与大苗秧不同的生育特性,生产上要针对小苗秧的生育特点进行栽培管理。1、小苗活棵与最低温度秧苗栽插后要长出新根,抽出新叶,称为活棵(成活)。活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