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云金素对智利小植绥螨及其猎物二斑叶螨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云金素处理后第3天智利小植绥螨和二斑叶螨幼螨的LC_(50)分别为211.33μg/ml和114.58μg/ml。两种雌成螨的产卵量第2天即明显减少,高剂量处理后3~4天,导致产卵停止。处理后第5天,智利小植绥螨和二斑叶螨成螨的LC_(50)分别为843.19μg/ml和279.88μg/ml。试验结果表明,苏云金素对两种幼螨是一种高效、无选择性的杀螨剂,对智利小植绥螨的卵和成螨毒性相对较低,但能抑制其雌成螨的产卵量,降低种群趋势指数,在释放智利小植绥螨期间应尽量避免用药。  相似文献   

2.
苏云金素处理后第3天智利小植绥螨和二斑叶螨幼螨的LC50分别为211.33μg/ml和14.58μg/ml。两种雌成螨的产卵量第2天即明显减少,高剂量处理后3-4天,导致产卵停止。处理后第5天,智利小植绥螨和二斑叶螨成螨的LC50分别为843.19μg/ml和279.88μg/ml。试验结果表明,苏云金素对两种幼螨是一种高效,无选择性的杀螨剂,对智利小植绥螨的卵和成螨毒性相对较低,但能抑制其成螨的  相似文献   

3.
苏云金素与苏云金杆菌芽孢晶体混剂对小菜蛾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苏云金素和苏云金杆菌的孢晶制剂分别作为单一制剂,用混和饲料感染法在室内测定苏云金素分别与苏云金杆菌HD-1、CT-43、81-6、WP-2等4个菌株孢晶制剂的混剂对小菜蛾幼虫的协同作用。按Sun-Johnson毒力指数法计算结果表明,苏云金素对所有供试菌的孢晶制剂都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从127.43至415.62不等。当混剂以芽孢晶体为主要活性组分,苏云金素占全部活性组分的16.7%情况下增效作  相似文献   

4.
采用二次回归最优设计,研究苏云金素对东亚小花蝽捕食作用的影响,得出日均捕食量(y)与猎物(x1)和捕食者(x2)之间互作关系模型。处理捕食数量回归方程:y=-0.0021x21+1.2112x22+0.8822x1-10.3465x2-0.0649x1x2+1.7174;对照捕食数量回归方程:y=-0.0017x21+0.7734x22+0.6941x1-6.4914x2-0.0474x1x2-0.4636。综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苏云金素处理东亚小花蝽若虫,减弱了其对二斑叶螨卵的捕食能力,但二者的差异不显著,对种群变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用加毒饲料或沾毒叶片喂饲等感染方法,分别测定了苏云金素对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和同翅目等14种农林卫生害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苏云金素对所试昆虫的幼虫均有一定的毒杀或抑制作用,其LC_(50)值从0.638μg/ml至603.22μg/ml不等,因试虫种类、虫龄而异。苏云金素对玉米象和前28星瓢虫成虫毒力较低,对玉米象的LC_(50)为410.52μg/ml;以50~450μg/ml浓度感染28星瓢虫成虫,死亡率仅4~32%,其产卵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对卵的孵化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正交试验将测定苏云金素所用的HPLC流动相确定为:0.075M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加1%甲醇并用磷酸调pH至2.5。所选定的色谱条件可保证苏云金素的分离度为100%。苏云金素浓度从0.6μg/ml至900μg/ml,其峰面积与素的含量之间呈很好的直线关系。苏云金素的最低检出量为2.25×10~(-3)ng。用发酵样品进行测定,不同浓度素的峰面积对数与生测的试虫死亡机率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8。以HPLC法和昆虫生测法同时测定结果各重复间的变异系数(C.V.)为0.2~1.5%,测出浓度与实际浓度的平均不符合率为2.4%;昆虫生测法的测定结果各重复间的变异系数为14.6~16.2%,测出浓度与实际浓度的平均不符合率为17.0%。用这两种方法同时测定了3个苏云金素发酵样品中素的浓度,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平均符合率为86.84%。  相似文献   

7.
高产苏云金素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正交试验的方法筛选了苏云金杆菌高产苏云金素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在第一次正交试验筛选出的6种培养基配方的基础上,对培养基成分和用量作调整后进行第二次正交试验,筛选出五种培养基配方。将这11种培养基用3个菌株继续评选,尽管不同菌株在同一培养基中产苏云金素的量不同,但3个菌株产苏云金素量最高,且稳定的培养基匀为M_3培养基。正交试验的最后培养条件:温度32℃、pH6.5、通气量最大,转速200rpm、接种菌龄16小时、接种量3%、培养24小时。同时,还对苏云金菌杆CT—43菌株在培养基M_3中不同发酵时间的细胞数、pH、还原糖、氨态氮和可溶性磷以及苏云金素的杀虫活性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8.
苏云金素高产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硫酸二乙酯(DES)处理苏云金杆菌CT-43菌株,得到了菌落形态、菌形和产生褐色素三种类型的突变株。光滑型(S-型)菌落自发突变的比例依亚种的不同而不同,CT-43菌株高达13.0%,苏云金亚种为10.6%,以色列亚种为3.9%,库斯塔克亚种不产生S-型菌落,S-型菌落依DES处理CT-43菌株芽孢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处理90分钟达49.0%。除个别S-型菌落外,均不产生苏云金素。诱变产褐色素菌落的频率为1.4%,它们都不产苏云金素。菌形变异株有仅芽孢,仅伴孢晶体,芽孢和伴孢晶体,营养体和芽孢,营养体和伴孢晶体,营养体、芽孢和伴孢晶体发生变异六种类型,它们产生苏云金素的水平各不相同。还获得了苏云金素产量比出发菌株明显提高的二个菌株。  相似文献   

9.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5种杀虫剂在不同时间进行清园处理对桃树桃蚜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施药对桃蚜种群的增长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尤以第1次施药后45d内和第2次施药后30d内,即5月6日前控制效果明显。但5月6日以后,各药剂处理的控制效果均明显下降,至第1次施药后的第60天和第2次施药后第45天,有的药剂处理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效果。早春清园对桃蚜种群的早期增长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此时桃蚜种群数量总体偏低,直接危害并不严重,从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的角度,早春清园预防桃蚜有无必要值得进一步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疆地区棉铃虫自然种群对Bt棉的抗性频率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监测新疆棉区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田间种群对Bt棉的抗性频率,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采集石河子和喀什地区莎车的棉铃虫单雌系,以Cry1Ac毒蛋白作为人工饲料,用单雌系F1/F2代法进行棉铃虫种群抗性个体检测。2010年筛选了123个石河子的棉铃虫单雌系,2 011年筛选了152个莎车的棉铃虫单雌系。两地的棉铃虫种群均没有筛选到相对平均发育级别≥0.8的抗Bt棉个体,估算出石河子和莎车的棉铃虫种群的抗性频率低于10-3。莎车F2单雌系与其对应的F1单雌系相对平均发育级别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新疆石河子地区田间棉铃虫种群仍保持敏感状态,喀什地区田间棉铃虫种群对Bt棉的耐受性增高。  相似文献   

11.
苏云金素发酵培养基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出发培养基各种成分影响苏云金芽孢杆菌中华亚种CT43发酵合成苏云金素的效应进行评价,筛选出有显著影响效应的因素为葡萄糖和黄豆饼粉。利用最陡爬坡路径试验逼近最大苏云金素产出区域,找到后续试验中心点。综合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显著因素的最佳浓度。优化后培养基组成为(g/L):葡萄糖22.8g、黄豆饼粉32.5g、酵母抽提物3.0g、蛋白胨4.5g、玉米浆3.0g、KH2PO42.0g、MgSO4.7H2O 0.15g、MnSO4.H2O0.02g,苏云金素产量可达3.2g/L,比出发培养基提高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2.
牛繁缕Malachium aquaticum(L.)Fries是油菜田恶性杂草。采用固定样方和随机样方法研究了移栽油菜田牛繁缕的出苗规律及在田间的种群动态,结合除草3,1筛选进一步探讨了其控制策略。结果表明,牛繁缕在田间的出苗高峰在油菜移栽后3周左右,出苗量达117.0株/m^2。占整个生育期出苗数量539.0株/m^2的21.71%。其种群数量在12月中旬左右达到最大值407.8株/m^2,累计出苗数量占全生育期的82.19%,这段时期是控制牛繁缕发生危害的关键时期。茎叶处理荆高特克和土壤处理荆高渗异丙隆对牛繁缕均具有较好的防除效果,施药后第60天的防效仍维持在95%以上,并且对油菜株高、角果数及产量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室内用加毒饲料或沾毒叶片喂饲等感染方法,分别测定了苏云金素对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的同翅目等14种农林卫生害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苏云金素对所试昆虫的幼虫均有一定的毒杀或抑制作用,其LC50值从0.638μg/ml至603.22μg/ml不等,因试虫种类、早龄而异。苏云金素对玉米象和茄28星瓢虫成虫毒力较低,对玉米象的LC50为410.52μg/ml;以50~450μg/ml浓度感染28星瓢虫成虫,  相似文献   

14.
新疆南部转基因棉区棉铃虫种群长期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抗虫棉在新疆南部推广已超过10 a,为探索Bt棉大面积种植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动态的影响,于1999-2010年使用诱虫灯监测了Bt棉大面积种植区域(麦盖提)和非Bt棉大面积种植区域(阿瓦提)棉铃虫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新疆南部地区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棉铃虫害较重,2000-2004年种群数量保持较高水平;自2005年Bt棉大面积推广以后,Bt棉区棉铃虫的种群数量显著下降,棉铃虫种群数量随Bt棉种植比例的上升而下降(P<0.05);]随着Bt棉大面积推广年数的增加,Bt棉区棉铃虫各代种群数量均逐渐下降,第二代种群数量和高峰期蛾量下降速率均较越冬代和第一代快,且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相对丰富度也逐渐下降。因此,新疆地区Bt棉的大面积种植能较好地控制棉铃虫的种群数量,而且对第二代棉铃虫种群的控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模型模拟是昆虫种群动态研究的重要内容,DYMEX模型是一种基于同生群概念的机理性模型,能够较真实、全面地模拟多因素影响下的种群动态,便于推广应用。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自然种群动态受到诸多生态因子的影响,如气候、天敌和田间管理等,过程复杂。本文利用DYMEX 3.0软件建立了棉铃虫种群动态模型,对实验室棉铃虫种群关键生命表参数随温度变化和控制条件下杀虫剂对棉铃虫和天敌的毒杀作用分别进行了模拟;对新疆石河子121团和147团2009-2014年棉铃虫自然种群动态进行了模拟,并比较和分析了模拟结果。结果表明:(1)建立的棉铃虫DYMEX模型,在模拟实验室棉铃虫种群各阶段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繁殖和寿命,以及杀虫剂对棉铃虫卵、1~3龄幼虫和天敌的毒杀影响方面,拟合优度R~2普遍高于0.6(P0.05);(2)模拟田间条件下棉铃虫种群的相对发生量和发生期与实际自然种群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建立的DYMEX模型,较可靠地模拟、反映了室内控制条件和复杂生境下棉铃虫种群特征和动态,为棉铃虫室内多因素试验结果分析、因素效能分析和复杂条件下发生期和相对发生量的预测预报等方面提供有效帮助,为田间害虫的综合管理、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土壤含水量对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羽化及抗寒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试验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对我国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华南棉区棉铃虫种群成虫羽化和滞育蛹抗寒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40%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有利于棉铃虫的羽化。棉铃虫成虫羽化阶段是对土壤含水量最为敏感的时期,在土壤相对含水量60%条件下,共计有83.33%的蛾不能正常羽化,此阶段引起的非正常羽化率占总数的47.61%。导致50%个体不能正常羽化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布于56.68%~65.96%之间,不同地理种群间差别不大。土壤含水量增大导致棉铃虫抗寒能力明显降低,在-15℃和土壤相对含水量0%、40%和80%条件下,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滞育蛹的致死中时间(LT_(50))分别由46.99h和40.43h下降到21.21h和9.88h。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采用植保无人飞机施药方式防治烟草病虫害的可行性,对比分析了采用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施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WG)防治烟草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田间效果和添加助剂倍达通对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喷施药剂对棉铃虫的田间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植保无人飞机喷施5%甲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随着施药后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施药后7 d,制剂用量为60、75和90 g/hm2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31%、64.00%和93.93%。在制剂用量为75 g/hm2下,添加10 mL/L的助剂倍达通可使植保无人飞机作业对棉铃虫的防效从64.00%提高到92.59%,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后7 d的防效为94.30%。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药剂量(75 g/hm2)下,采用背负式喷雾器喷施药剂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好于采用多旋翼植保无人飞机。然而,通过添加10 mL/L的助剂倍达通或提高20%用药量,采用植保无人飞机施药可达到与采用背负式喷雾器施药相同的防治效果。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提升植保无人飞机防治烟草病虫害的施药技术和加快植保无人飞机在烟草植保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4种杀虫剂对辣椒田棉铃虫的防效,于2019、2020年开展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1 d,25g/L高效氯氟氯菊酯乳油有效成分用量525 g/hm2处理对棉铃虫的防效分别为85.06%(2019年)和85.33%(2020年),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药后3~7d,以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18...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豇豆生产中的绿色防控技术,笔者进行了Bt及其复配制剂防治豇豆豆野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00IU/l Bt SC、32000IU/mg Bt WP、55%杀单.苏云菌WP和1.5%阿维.苏云菌WP均对豆野螟有较好的防效,药后3d,各处理防效都在80%以上;在施药5d后,32000IU/mg Bt WP和55%杀单.苏云菌WP的防效达到80%以上,高于对照药剂甲维盐。  相似文献   

20.
棉田蜘蛛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及保护利用途径孝感市孝南区植保站刘舜洲,舒月平,武安娜蜘蛛是棉铃虫的主要天敌。近几年来,棉铃虫的发生越来越严重,那么在此同时,田间主要天敌数量如何变化,怎样有效利用天敌?我们根据1986年~1994年共9年系统调查资料,对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