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四川盆地丘陵区农、林业生产特点和坡地农林复合系统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从结构、功能,效益方面设置评价指标,分别对系统中的6种林带类型和10种农作物复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提出了3种较好的林带类型(即桤、柏混交和栎,柏混交-灌-草结构的林分以及桤木-草结构的林分)和4种较好的农作物复种方式(即小麦-花生、小麦/西瓜/蔬菜,蚕豆/玉米/红薯和蚕豆/西瓜/红薯等);为该区坡地农林复合系统  相似文献   

2.
针对四川盆地长江防护林体系建成后区内农林复合特征,提出了农田林网型、坡地林带型、山地林药型、林农间作型和庭园复合型计5个类型30个农林复合模式的分类系统,运用动态经济分析方法优选出了适于四川盆地低山区和丘陵区生产发展的10个优良农林复合模式。  相似文献   

3.
根据四川盆地浅丘区农林复合系统特点,从理论上分析了该系统内天空散射辐射令布特征。提出了在林带和地形(坡度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的林带间平均相对辐照成分布特征,为农林复合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除林带本身产生“光胁地”外,地形变化即坡度的增加,叶“光胁地”效应有增强作用,对其范围有扩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林复合系统防尘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气候特征及防尘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沙质土壤类型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动力和水文效应,是减少降尘的直接原因,防风效能愈强,防尘效果愈好,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地减少尘埃输送量,同时能减少降尘量达20%~60%;防风效能,乱流交换强度,土壤湿度是决定降尘量大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农林复合经营模式能够保持农林之间自我调节功能的相对平衡,能够完善农林各自所需的养分互补,能够使农林之间在养分需求方面相互促进、相互适应.在农业丰产的情况下,达到了提高森林覆盖率的目的,同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四川盆地浅丘区农林复合系统模式区植被的调查研究及主要植被类型生物量的测定,建立了估测墨西哥柏、柏木和栓皮栎等乔木树种单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总生物量大小排序结果为:灌木—柏木、栓皮栎林>灌木—草类—桤木、柏木林>草类—柏木林>灌木—草类—墨西哥柏林>草类—墨西哥柏林>草类—灌丛林>荒草地,最大为78.554t/ha,最小为4.009t/ha。同时,对比分析和评价了该区主要植被类型生物量分配及垂直结构,生产潜力和防护效能,为优化系统的建立和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浅丘农区清水河小流域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进行了,有明浅丘农区水土保持林体系的营建,使该区农林结构发生了变化,使景观的复杂性提高,破碎度增大;同时林分景观生态结构的变化,使其生物量与养分分配发生了变化,均匀性降低,优势度提高;尤以混交林最为突出。这些为生物种群提供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提高了生物的多样性。促进了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等的充分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8.
农林复合系统水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水量平衡原理,并结合土壤水分动力学法,研究了农林复合系统中林—草×牧模式、林网—桐粮(小麦)间作模式和林网—梨×粮(小麦)间作模式的水分效应。结果表明:(1)林×草×牧模式中,林木对降水具截留作用,截流量不足降水量的10%,故对林下牧草的生长影响不大;(2)林网—桐×粮(小麦)间作模式可降低12.0%的农田蒸散耗水量;(3)林网—梨×粮(小麦)间作模式中,0~40cm土层含水量比对照点约高14.0%,对冬小麦的灌浆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对辽宁西部低山丘陵区纯农业(ck)、榛-农,核桃-农、枣-农4种不同经营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状的比较可知:枣一农复合经营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及土壤总孔隙度均较大,能够较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质,在辽西干旱丘陵区适于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选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系统内部作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三个方面对农林复合系统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要在把握农林系统整体性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复合结构模式研究,重点开展农林复合系统种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川中丘陵地玉米避灾减灾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川中丘陵的典型地三台为基点,从影响玉米产量的主导因子——干旱着手,对品种、播期、密度、肥料投入四因素进行不同生态区品种同田展示、播期试验、三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试验、三元二次正交回归通用设计试验研究,结果经计算机分析,将玉米栽培技术组装配套。得出,根据不同种植地所处的生态区域和台位分布选择相应的品种;谷雨节前后播种,叶面积系数与单株生产力协调一致达最佳,玉米产量最高,既能抗夏旱又能避伏旱;每667平方米种植3500~4000株、施纯氮20公斤以上、施氧化钾9公斤、单产可达500公斤以上;单产600公斤的栽培方案为每667平方米种植4673株、施纯氮26.73公斤、施氧化钾9公斤。  相似文献   

12.
农林复合系统的林网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樊巍 《林业科学》2000,36(4):16-20
本文研究了林网式农林复合系统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系统可以提高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其日平均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了6.33%。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也存在着“午休”现象,林网可以有效的缓减这一现象,应用主成份分析证明林网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原因是影响了空气温度、叶温、饱和差和光合强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 5年的攻关研究 ,建立了音河和兴久 2个模式区 ,提出了复合农林业持续稳定高效经营技术 ,复合农林业综合配套技术、水土保持林配置技术和护堤护岸林营造技术 ,并利用GIS对甘南县复合农林业系统进行了分类和分区。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黑土丘陵漫岗区水土保持林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土保持林体系区域性生态效益进行观测和分析 ,结果表明 :水土保持林具有较强的气温调节作用和减少水分蒸发作用 ;水土保持林内在生长季节各月平均湿度大于林外 ,并具有很强的截留降雨作用 ,平均截持率达 2 2 % ;并且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 ,减少了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周山地杉木人工林衰退与铝毒害阈值的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根据四川盆周山地杉木人工林调查分析数据,借鉴国内外森林土壤酸化研究方法,在立地分类基础上,确定二代杉木人工纯林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根际土壤pH 值(KCl) 、Al3+ 、Ca2+ /Al3 + 和凋落物Ca2 +/(Ca2 + +Fe3+ + Al3+ ) 作为参数,探讨杉木人工林衰退与铝毒害阈值。研究结果表明,有的林地立地质量差,树种与立地不相适应,导致杉木人工林生产力下降;另有的林地,虽然立地条件较好,但是已出现铝毒害,导致杉木人工林衰退。铝毒害阈值是pH≤4-18 ,Al3 + ≥31-66 mg/kg,Ca2 + /Al3+ ≤1-809 mol/mol 和Ca2+ /(Ca2 + + Fe3 + + Al3+ )≤0-55 mol/mol。  相似文献   

16.
集水造林不同密度林分生长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黄土高原 ,集水造林与常规造林相比 ,林木的生长规律和林分的生产力水平有显著的差异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集水造林通过增加植树带汇流量改善了林地土壤水分条件。通过对 4种密度 (84 0、1110、2 2 2 0和 3330株·hm- 2 )自然坡面集水造林的 15a生刺槐林及拍光坡面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 (密度同为 10 0 0株·hm- 2 )的 9a生刺槐林进行研究 ,表明林分密度越小 (集水面积越大 ) ,微型集水区产流率越高 ,则植树带汇流量越大。以密度为 84 0株·hm- 2 的林分植树带汇流量为 10 0 %计 ,则从小到大其余 3种密度的林分植树带汇流量分别占 93 6 0 %、81 77%和 84 4 3% ,密度最小的林分年均土壤含水率比密度最大的 2林分高约 2 0 %~2 5 % ;集水造林比常规造林植树带年汇流量多 30 %左右 ,土壤水分相差约 10 %。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和密度效应 ,各密度林分间及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间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量差异显著 ,尤其生长总量最为明显 ,从小到大 4种密度林分 15a时树高分别为 12 10、10 31、8 4 5和 7 2 2m ,胸径分别达到 17 14、11 6 1、9 17和6 5 6cm ,林分蓄积量分别为 2 14 5 8、110 2 9、12 1 35和 84 0 3m3·hm- 2 ;集水造林和常规造林 9a时的树高生长分别达到 9 13和 7 0 4m ,胸径生长分别达到  相似文献   

17.
陕南低山丘陵区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防护林体系是改善环境,恢复生态平衡的关键性措施。对陕南低山丘陵区防护林体系进行层次分析表明,本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应以发展经济林为突破口,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并重,各林种的相对权值分别为40.33%、23.52%、28.61%和7.54%。在树种选择上应首先考虑柑桔、桃、杏、马尾松、油松、华山杉、杉木、水杉、刺楸、樱桃、栎类、漆树、刺槐、杜仲、红椿  相似文献   

18.
1977—1988年间在浙江省各地采集竹类上镰刀菌标本共35份,分离获得83个菌株,鉴定结果分别属于10个镰刀菌种和变种,即:Fusarium acuminatum,F.camptoceras,F.equiseti,F.moniIiforme,F.moililiforme var.intermedium,F.moni.1ifOrme var.SUbglutinans,F.oxysporum.F.semitectum,F.solani and F.stilbOides.除了F.molliliforme Sheld.和F.solani有过报导外,其余8个种和变种在竹上的分离物均为第一次记录。从刚竹紫斑病病斑上分离得到的F.stilboides Wollen.在刚竹PhyIlostachys spp.上作了接种试验,证明是引起浙江省刚竹紫斑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9.
王棣  李勇  刘劲  张云龙  龚怀勋 《林业科学》1999,35(6):115-118
目前发展山地经济林普遍存在水、肥补给这一当前经济林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1),防止大面积山地经济林地力衰退,实现持续、高产、高效栽植也要解决这个重要问题。我们针对太行山石灰岩区的自然地质条件,提出了隔坡复式梯田整地山地经济林发展新模式(王棣等,1996),并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和试验地条件1.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本研究是在太行山石灰岩区的平顺县进行的。位于东经113°11′~113°43′7″,北纬35°57′~36°27′4″之间,海拔1000~1400m,属暖温带大陆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