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甘薯产量和淀粉产量与品种及栽培措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甘薯品种、不同施肥量、不同密度对甘薯产量和淀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决定甘薯产量和淀粉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品种(A),其次是施肥量(B),再次为密度(C)。A1B3C3搭配在甘薯产量方面表现最好,A4B3C3搭配在淀粉产量方面表现最好,经过验证试验,甘薯产量和淀粉产量都表现最高的是A1B3C3,即品种为商薯19、施肥量为930.0kg/hm2、密度为6.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云南玉溪紫色甘薯测土配方施肥效益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紫色甘薯采用氮磷钾肥料进行平衡施肥,利用3414试验方案进行田间试验,摸清云南玉溪紫色甘薯生产的N,P和K肥料施用效果,建立玉溪土壤的紫甘薯养分丰缺指标,并通过多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寻求紫色甘薯最高产量和最佳经济施肥量.结果表明紫色甘薯施用N,P和K肥增产增效较为显著,其增产增收效果大小顺序为NPK,N,K和P,单位肥料效益大小顺序为P,N和K.玉溪紫色甘薯全市平均最高产量施肥量为N81.98,P2O552.92,K2O 187.04kg/hm2,最高产量为16 716.0kg/hm2;最佳经济施肥量N 78.42,P2O551.20,K2O 167.49kg/hm2,产量为16 594.5kg/hm2,其最佳利润为47 702.29元/hm2.  相似文献   

3.
兴安盟燕麦高产栽培及肥料定位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燕麦品种(A)、播期(B)、密度(C)、施N肥(D)、施P肥(E)、灌水(F)等6因素5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结果表明:6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品种〉灌水〉施N肥〉施P肥〉播期〉密度,最优组合是A2B1C2D3E4F5,其产量为3383.33kg/hm2,并能获得8750.01kg/hm2干草,即品种为白燕2号,4月23日播种,密度35万株/667m2,施N(纯N)60kg/hm2,施P(纯P2O5)67.5kg/hm2,在拔节-抽穗、抽穗-灌浆和乳熟期各灌水1次。  相似文献   

4.
[目的]筛选适宜凤台县种植的高产、优质、高效甘薯新品种。[方法]通过对比试验开展凤台县紫色甘薯新品种筛选试验。[结果]"烟薯3号"薯干产量15 592.5 kg/hm2,"烟紫747"和"万紫56"的鲜薯产量皆超过60 000 kg/hm2。初步筛选出"济黑1号"等适宜于淀粉产品加工的专用型品种和紫色食品的兼用型品种。[结论]紫薯适于在沿淮地区种植,在选择优良品种的前提下,不仅可以获得高产,而且能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5.
紫色甘薯种质资源收集试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紫色甘薯生产和加工中,品种选择十分重要。收集和引进紫色甘薯种质资源13个品种(系)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云紫2号、脱紫1号、渝紫263、建紫4个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均较好,其产量分别为46.7、45.5、43.5、40.8 t/hm2。可为玉溪市及云南部分地区种植紫色甘薯选择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量、不同播种密度对帚高粱农艺性状和穗帚产量的影响,为帚高粱规模化生产中合理施肥与合理播种密度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 ~ 2018年以帚用高粱品种赤笤100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A(施肥量)因素为主处理,设有3个水平,即:A1为磷酸二铵150 kg/hm2和硫酸钾75 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300 kg/hm2;A2为缓释长效复合肥450 kg/hm2;A3为复合肥300 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300 kg/hm2;B(播种密度)因素为副处理,设有4个水平,即:B16.75万株/hm2、B29万株/hm2、B3 11.25万株/hm2、B413.5万株/hm2;3次重复.[结论]不同施肥量、不同种植密度的穗帚产量间均有显著差异;肥料密度互作不显著,最佳A处理和最佳B处理的组合A1B3为最优处理组合,穗帚产量达到3 972.87 kg/hm2.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优质双低油菜品种在保山市的适宜种植密度和肥料运筹,实现良种和良法配套,进行了油菜密度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为14.40万株/hm2,全生育期施肥:纯N 138.00 kg/hm2、纯P120.00 kg/hm2、纯K 183.60 kg/hm2、纯B 1.65 kg/hm2的处理综合性状最理性,产量达3 797.25 kg/hm2,可作为保山油菜密度肥料优化栽培模式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出川中丘陵区鲜食型和全粉加工型紫色甘薯适宜的种植品种。【方法】于2009-2014年,陆续引进23个紫色甘薯品种(品系),以‘南紫薯008’为对照,研究不同基因型紫色甘薯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在川中丘陵区的变化。【结果】鲜食型品种以蒸煮食味优、干物率和淀粉含量适中、可溶性糖含量高为主要筛选指标,‘渝紫263、‘南紫薯008’和‘南紫薯014’的食味评分分列前3位,干物率27.52%~31.34%,淀粉17.20%~22.17%,可溶性糖6.75%~10.38%,产量22 597~25 312 kg/hm~2。全粉加工型品种以高花青素含量、高干物率,高产稳产为主要筛选指标,‘绵紫薯9号’、‘农林47’和‘徐紫薯3号’的花青素含量为40.76~53.93 mg/100 g FW,分列前3位,干物率32.43%~38.20%,产量18 295~31 850 kg/hm2,产量变异系数16.68%~21.71%。【结论】川中丘陵区紫色甘薯宜按用途分类推荐品种,‘渝紫263、‘南紫薯008’和‘南紫薯014’适宜做鲜食型紫色甘薯推广;‘绵紫薯9号’、‘农林47’和‘徐紫薯3号’适宜做全粉加工型紫色甘薯品种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甘薯新品种龙紫4号适宜的种植密度及施肥量,为加快新品种推广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方法,探讨不同种植密度、施肥量对甘薯产量和薯块性状的影响。[结果]甘薯产量和大中薯数比例随种植密度提高先增加后降低,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时甘薯产量最高(37.52 t/hm2)。薯单株薯重、大中薯重比例和单株结薯数随种植密度的提高而降低。甘薯产量、单株薯重、大中薯数比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先提高后降低。施肥量为525 kg/hm2时,甘薯产量最高(38.78 t/hm2)。[结论]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和施肥量能增加甘薯产量。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施肥量为525 kg/hm2时龙紫4号能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洛单668进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对密度具有广适性,适宜种植密度在5.25万~6.75万株/hm2。采用N、P、K三因素旋转组合设计,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建立了洛单668的产量——施肥量数学模型;分析了N(x1)、P(x2)、K(x3)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它们对产量的影响为N〉P〉K。筛选出玉米产量≥10 800 kg/hm2的最优方案为:N 393.15~399.15 kg/hm2、P2O5 171.90~175.05 kg/hm2、K2O 167.25~174.60 kg/hm2,其比例为:2.3∶1∶1。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德美亚1号为材料,研究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黑龙江省中西部高寒地区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施肥量设3个水平,种植密度设4个水平。[结果]不同肥力密度组合能够有效调控玉米的光合特性和产量相关性状。适当的肥料供给(纯N 150 kg/hm2,P2O590 kg/hm2,K2O 100 kg/hm2)能提高玉米植株的总光合势及叶绿素含量,最终有助于产量的增加。另外,当种植密度稳定在9万株/hm2时,玉米的光合速率高于其他种植密度条件的玉米,因此达到了较好的产量效果。[结论]玉米种植密度为9万株/hm2且肥力水平为纯N 150 kg/hm2、P2O590 kg/hm2、K2O 100 kg/hm2时玉米相对产量最高,可作为目前黑龙江省中西部高寒地区玉米种植较适宜的肥力和密度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量及种植密度对姜三七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经过人工驯化的野生姜三七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施肥量及种植密度试验。[结果]最佳的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处理组合为A2B2,即人工种植姜三七适宜的施肥量为有机肥11 250 kg/hm2,复合肥225 kg/hm2,合理的种植密度为12.6万株/hm2,在此条件下,可使产量提高到11 740.5 kg/hm2,比野生生长姜三七的产量(约1 500kg/hm2)提高7倍左右。[结论]该研究可为中草药姜三七的高效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超级稻Y两优2号栽培密度和优化施肥研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超级稻Y两优2号进行栽培密度研究,结果显示:Y两优2号的适宜种植密度为18.0万~22.0万蔸/hm2。采用3元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超级稻品种的施肥模型、氮磷钾养分施用的增产效果和施肥净收益。结果表明:在施用N、P2O5、K2O为275.0、135.0、280.0 kg/hm2时,预测最佳经济产量为10 370.0 kg/hm2,此时N∶P2O5∶K2O为1.00∶0.50∶1.02,氮磷钾肥增产率为63.3%,施肥净收益为6 442.0元/hm2。施肥不足时,产量和施肥收益的增长受氮肥影响最大,其次是钾肥,磷肥影响较小;过量施肥时,产量的衰减以氮肥最快、钾肥次之、磷肥最小,施肥收益的衰减以磷肥最快、氮肥次之、钾肥最小。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在玉米高产栽培中的重要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范厚明  付业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406-7407
[目的]进一步探讨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5号的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提出相应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以毕单15号玉米为供试材料,设置60000、67500、75000株/hm23种不同种植密度及285、330、385 kg/hm23个氮肥用量,随机区组排列,研究种植密度和氮肥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毕单15号玉米在中上等肥力土壤条件下,以中高种植密度(67500苗/hm2或75000苗/hm2)、高氮量(385 kg/hm2)栽培条件下的产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通过测土施肥与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获得8779kg/hm2的玉米单产。[结论]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两大重要因素,要提高玉米单产,就必须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和适量的氮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小麦种植筛选适宜的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方法]设置3种种植密度与5个肥料配比施用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对小麦宁春52号的影响。[结果]分蘖期与拔节期,相对较高的播种密度A3(54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最高,而在挑旗期,相对较低的播种密度A1(45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整体较高,在各生育期相对较高的施肥水平(施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255 kg/hm~2,钾肥135 kg/hm~2)叶面积系数整体较高;分蘖成穗率在A2(495万株/hm~2)下整体最高,在B3施肥水平(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钾肥135 kg/hm~2)处理下相对最高;较高播种密度A3(540万株/hm~2)、较低的施肥水平B1(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255 kg/hm~2,钾肥0 kg/hm~2)既适合该品种的高产要求,也符合高肥力土壤的低施肥需要。[结论]该研究可为小麦的播种与施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探索出粤油13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模式.[方法]运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水平对粤油13产量、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在粤油13种植密度30万株/hm2,施足底肥(生物有机肥2250 kg/hm2+复合肥300 kg/hm2)的前提下,苗期追施N量76.6 kg/hm2、P2O5量48.8 kg/hm2、K2O量126.0 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产量.[结论]在丘陵红壤旱地条件下,种植密度对粤油13产量的影响达0.05显著水平,而施肥对粤油13产量的影响达0.01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江苏省沙土、高沙土及周边生态条件相近地区花生新品种泰花9号的栽培技术。[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7种栽培密度、7个施肥水平,研究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泰花9号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密度和施肥量对泰花9号产量、株高、侧枝长、分枝数、有效果数均有显著影响。[结论]泰花9号适宜种植密度为165 000穴/hm~2;施复合肥(N∶P_2O_5∶K_2O=15∶15∶15)450.0~600.0 kg/hm~2,同时配以75.0~112.5 kg/hm~2尿素作基肥较好。  相似文献   

18.
介绍九育27的的特征特性,进行了该品种高产栽培试验,提出该品种2种高产栽培模式:①种植密度为5.5万株/hm2,施尿素600 kg/hm2;②种植密度为5.5万株/hm2,施尿素400 kg/hm2。  相似文献   

19.
运用正交设计方法,探讨不同品种、栽插密度及施肥方法对甘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甘薯产量起主要作用的是品种,其次是栽插密度,施肥方法影响不明显;选择龙薯1号或金山57,每667 m2栽插4 000株,施N 11.5 kg、P2O53 kg、K2O 15 kg,可获得最佳产量。  相似文献   

20.
高淀粉甘薯0409-17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和磷、钾肥施用量对高淀粉甘薯品系0409-17产量和淀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为47 325~53 820株/hm2、施过磷酸钙(含P2O512%)115.5~367.5 kg/hm2、施氯化钾(含K2O 60%)27~226.5 kg/hm2的栽培模式下,能充分发挥该品系高产和高淀粉的潜力,甘薯鲜薯产量超过22 536.15 kg/hm2、淀粉产量超过5 679.3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