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花菜Ⅴ脊菱蜡蝉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新害虫,无防治技术报道。5a来的研究、试验表明:在采取严格的植物检疫措施防止害虫传播、扩散的基础上,进行重发区毁园改种、提早齐泥割苗并清除杂草、冬季翻土捣碎、成虫羽化时行间松土、间种多毛作物、灯光诱杀成虫和适时开展化学农药防治,可有效控制害虫为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黄花菜V脊菱蜡蝉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害虫,也是农作物上少见的同翅目地下害虫,室内饲养的环境与害虫实际生活的环境差异较大,死亡率高,国内尚无人工室内饲养的技术报道。根据不同的虫态(龄),在透明器皿中进行无土饲养或放人少量土粒进行有土饲养,并不断调整湿度、光照、温度,总结出了一套较为简单易行的饲养方法,可以运用于害虫的预测预报和指导大面积防治。  相似文献   

3.
经过5 a试验,结果表明,采用10%蚜虱净WP 278 g/667 m2对水1 000 kg于黄花菜V脊菱蜡蝉3龄前若虫期淋蔸,防治效果达95%以上;10%蚜虱净WP 20 g加2.5%敌杀死EC 10 ml/667m2对水50 kg,每隔7 d喷雾一次,连续用药5次,防治效果达85%以上.采用农业、物理措施相结合综合防治黄花菜V脊菱蜡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连续2a采用频振杀虫灯与普通白炽灯进行了对照观察,结果表明:黄花菜V脊菱蜡蝉成虫对频振杀虫灯和白炽灯均有较强的趋性。频振杀虫灯日平均诱虫量4.5只,白炽灯日平均诱虫量5.5只。每公顷安装1盏频振杀虫灯或普通白炽灯用于防治该害虫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经过5a试验,结果表明,采用10%蚜虱净WP278g/667m^2对水1000kg于黄花菜Ⅴ脊菱蜡蝉3龄前若虫期淋蔸,防治效果达95%以上;10%蚜虱净WP20g加2.5%敌杀死EC10ml/667m^2对水50kg,每隔7d喷雾一次,连续用药5次,防治效果达85%以上。采用农业、物理措施相结合综合防治黄花菜Ⅴ脊菱蜡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V脊菱蜡蝉生物学特性和消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黄花菜检疫性害虫V脊菱蜡蝉(OliarusvicariousWalker)的生物学特点及发生规律,于2003-2004年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结果表明,V脊菱蜡蝉在湖南一年发生1代,以若虫越冬,一年中在6月下旬出现一次明显的成虫高峰.若虫在(25±1)℃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的历期为153d,卵期22d,若虫期125d,成虫期6d.V脊菱蜡蝉在人工气候条件下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42℃和422.14日度,若虫各龄(1至5龄)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6.24,13.30,8.19,5.80,13.60℃和1056,464.85,264.57,466.58,238.4日度.  相似文献   

7.
全面回顾了世界菱蜡蝉科昆虫约170年的研究历史,介绍了分类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同时对中国菱蜡蝉科的分类研究进行了回顾,对该类群的生物学特性、经济意义进行了概述,指出了该科昆虫分类研究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所藏的菱蜡蝉科和象蜡蝉科昆虫标本进行整理与鉴定,鉴定出江苏省菱蜡蝉科4个种,象蜡蝉科4个种,其中四带脊菱蜡蝉(Reptalus quadricinctus Matsumura,1914)、云斑安菱蜡蝉(Andes marmorata Uhler,1896)、瘤鼻象蜡蝉(Saigona gibbosa Matsumura,1910)和中野彩象蜡蝉(Raivuna nakanonis Matsumura,1910)为江苏省新纪录。记述了两种菱蜡蝉和两种象蜡蝉的主要形态特征、寄主以及分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菱蜡蝉科Cixiidae菱蜡蝉亚科Cixiinae 9属17种昆虫的mt DNA COI基因序列进行研究,探讨DNA条形码在菱蜡蝉亚科昆虫中快速识别和准确鉴定的可行性.采用MEGA 5对序列进行比对和遗传距离分析,基于COI基因序列构建ML、MP、NJ、ME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属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33,介于0.102 ~0.147之间;属内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47,介于0.025~ 0.079之间;地理种群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39;介于0.024~0.064之间.系统发育树显示:同属物种聚为一小支,分支置信度高达97% ~ 100%;同一地理类群聚为一支,分支置信度高达98% ~100%.结果表明应用基于COI基因片段的DNA条形码对菱蜡蝉亚科昆虫分类鉴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北部,闽赣两省交界处,是全国著名的岩茶产区。目前.武夷岩茶已发展到10万多亩.分布种植在全市15个乡(镇)、农茶场,历年来.茶假眼小绿叶蝉在我市茶园发生为害严重,叶被害率15%-36%,严重的造成茶叶全部焦枯.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1.
黄花菜锈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锈病是危害黄花菜的三大病害之一。通过调查与田间试验,初步掌握了病原物萱草柄锈菌的致病特点和该病发生发展规律,并筛选出了防治效果好的杀菌剂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和25%粉锈通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三唑硐)。提出了综合防治黄花菜锈病可采用推广抗病良种、更新老龄株丛、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秋后挖弄、冬季“客土”培蔸和及时喷药预防等办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圆纹宽广蜡蝉的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柿广翅蜡蝉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柿广翅蜡蝉 (RicaniaSublimbataJacobi)自 2 0世纪 90年代开始 ,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已成为果树的重要害虫。该虫仅分布于中国 ,可为害近 80种植物 ,但以柑桔等为嗜好寄主。在赣西北地区 1年发生 2代 ,以卵在寄主组织内越冬 ,全年以 5~ 6月和 7~ 9月为害最烈。选用抗虫品种 ,加强果园管理 ,利用螳螂等天敌 ,喷施卡死克、敌百虫等农药 ,均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三年来的调查表明.邵东县黄花菜地下害虫主要有刺足根螨、线虫、长角毛跳虫、蛞蝓、蜗牛等8类13种,其中有3种新害虫尚在研究、鉴定的过程中,地下害虫取食黄花菜的纤细根、肉质根和缩茎头,可造成严重减产甚至失败,通过采取清除田间残株杂草,秋季培蔸前每667m^2用10%辛拌磷DP3-4kg拌细土70-80kg撒施后翻入土中,黄花菜出苗期用10%蚜虱净W150-200g对水800-1000kg浇灌或淋蔸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可收入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石榴园蜡蝉类害虫的发生与防治,包括斑衣蜡蝉、白蛾蜡蝉及八点广翅蜡蝉,以供果农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州葡萄园小叶蝉发生严重。它是以成虫、若虫聚集在叶背吸食汁液,造成叶片苍白、焦枯,影响枝条成熟和花芽分化,使葡萄品质、产量大幅下降,造成损失。可用以下方法控制小叶蝉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荔枝蝽与白蛾蜡蝉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莉  汪建云 《农技服务》2011,28(4):442-443
于2009~2010年对荔枝蝽与白蛾蜡蝉在潞江坝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荔枝蝽在潞江坝1年发生1代,主要为害期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白蛾蜡蝉在潞江坝1年发生2代,主害代为第2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提出了荔枝蝽与白蛾蜡蝉的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18.
黄花菜病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花病害尤其是叶斑病,叶枯病,锈病的流行为害,对黄花菜的产量和质量影响极大,采取选育高产抗病品种,老龄蔸更新复壮,冬季清除越冬病原物残株以及适时施用和对口化学农药等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黄花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9.
张长锋 《北京农业》2013,(15):27-28
在我国的众多茶园中,小绿叶蝉是1种非常容易发生的害虫之一,小绿叶蝉对于茶叶的质量及茶园产量有严重的危害,因其个体较小、繁殖速度快、发生地域广等特征,相对来说比其他虫害更难以防治。笔者主要从农业防治、药物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物理防治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茶叶小绿叶蝉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柿广翅蜡蝉(Ricania sublimbata)是我国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林果害虫,通过林间调查和室内饲养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柿广翅蜡蝉在浙江1a发生2代,以卵越冬.4月上旬越冬卵开始孵化,越冬代成虫5月下旬始现,6月中旬达高峰.第一代若虫始见于7月上旬,8月上旬至9月中旬羽化.成虫交配后即开始产卵,2次产卵高峰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