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当下中国,什么问题最大?“三农问题”让共和国总理寝食难安。“一号文件”出台,总理还要亲自下到田间村头调查民间反应、督促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如何让农民提高收入,让农业良性发挥,让农村改变面貌?中央政府制定了诸多向农业倾斜的政策,但关键问题是:如何落实?谁带头来做?位于鲁北一隅的乐陵市黄夹镇,近几年正在悄悄进行的一场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的乡村改造,这无疑是诠释“一号文件”、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次有益探索。这场探索实践中最关键的人物,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梁希森。从一个讨饭的乡下孩子,到身家数十亿的中国地产大鳄,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但我们关注他,不是因为他的财富和传奇故事。比他富有的人多得是,比他经历更传奇的也不鲜见。但像他这样大把花钱的却不多。他一掷数千万甚至上亿元,不是投在吸引媒体目光的“面子工程”、“首长工程”上,而是全都投在养育过他的那片广阔乡土上。他以个人之力,致力于农业产业化调整为主的乡村城市化改造,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并初具成效。他这样做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为了圆他的一个梦——让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大坝苗族乡朝阳村有一片上千亩的土地,是大坝苗族乡最大的一片平坝,这是兴文县红旗粮油种植专业合作社最早流转土地的地方。这里的水稻不仅使用着低毒高效农药和有机肥料等环保农资,而且在植保上使用着德国公司定制的个性化方案。有了这样的细心呵护,合作社种植出的水稻品质自然很高。 相似文献
3.
4.
湖南省前不久成立了首家"种粮专业合作社","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被聘请为名誉理事长。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湖 相似文献
5.
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4月27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必须依靠全社会尊重劳动,保护劳动,必须使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6.
7.
8.
<正>在"天下黄土第一塬"甘肃庆阳董志塬东侧,有一条地跨陕西、甘肃两省,处于黄土高原的腹地的山岭,因为与本初子午线方向一致,所以被叫做子午岭。子午岭林区是黄土高原目前保存较好的一块天然植被区,不仅有优美的高原林海风光,而且还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子午岭一带,出产一种南瓜,这种南瓜中的白瓜籽很受西方人的欢迎,神奇的南瓜不仅为庆阳迎来了美名,更缔造了庆阳中庆农产品有限公司这样的全省农 相似文献
9.
10.
11.
春夏时节,万物苍翠。尤其是幼林茶园里的杂草,更是飞一般地生长,很快便会超过茶树。为此,除草成了茶叶企业、合作社的难事之一。为保证茶叶质量,使之符合绿色、有机食品要求,位于贵州省凤冈县土溪镇大连村的娄山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用高薪聘请工人为茶园清除杂草,以保持茶园“清洁卫生”。目前,该合作社的1200亩生态茶园的杂草通过30多人半个月的努力,已全部清除完毕。 相似文献
12.
13.
近日,笔者连续接到报料,说是武汉出了一种名为"生命灯"的空气净化器,市场反响火暴,不仅消费者青睐,也受到经销商追捧,该项目已批量培养出了多位百万富翁。好几位读者都想加盟,又怕该项目名不副实。 相似文献
14.
有钱还有不敢花的吗?当前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这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但是却偏偏发生了。《中国农民合作社》记者在参加2012年9月27—30日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时获知,福建省鑫联海带专业合作社就面临着有钱不敢花、有钱花不完问题。带着疑问记者追问该合作社的技术人员,他表示,因具有良好的信 相似文献
15.
16.
17.
如今提起社旗县的李店镇,人们会有这样的印象:蔬菜产业大镇、名镇.就像一提起社旗,人们自然会想到山陕会馆.李店镇蓬勃发展的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宛东鲜明的经济地域坐标、一个标志性的特色产业品牌、一张靓丽的镇域经济名片.李店镇位于社旗县南部,是典型的传统农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少、渠道窄,增收步伐缓慢.近几年,在社旗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下,该区域的设施蔬菜产业展现出了潜在的活力.县扶贫办结合实际,以社旗县丙玉蔬菜合作社为载体,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涟水县推行以"远程教育+合作社"为主要内容的"1+1"学用模式,坚持站点建设与合作社的创建相结合,把远教站点建到合作社,做到一社一站点,充分发挥远教站点各项功能,取得"1+1"大于2的效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架起致富桥梁。连紧了市场该县充分发挥远程信息内容新、信息量大的特点,做好农民专业合作 相似文献
19.
当许多农民认为种粮效益低,而紧盯着赚大钱的瓜果蔬菜等高效设施农业时,河南省濮阳县郎中乡晁安头村农民晁留强却反其道而行之,承包土地种起了小麦和玉米,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