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蛙红腿病是全人工养殖中引起重大损失的一种恶毒性传染疾病。该病有爆发突然,来势凶猛,短时间内猝死,常可在24~48h内造成80%以上的死亡5~7d内蛙圈内全部死绝,林蛙养殖生长全程均能够发生,因此成为养蛙行业著名的“林蛙杀手”性疾病之一。“类红腿病”感染现象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症状会非常相似,容易混淆误诊。由于用药不同,耽误了最佳的前8h的治疗时间而损失严重。本文对林蛙红腿病及类红腿病的原因、症状及红腿病主要防治措施进一步说明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2.
林蛙红腿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主要危害体质瘦弱的幼蛙及成蛙.目前,对林蛙红腿病的临床诊断还是依赖临床观察、解剖及一般细菌学检查方法,其检测速度和准确性均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常规的血清学方法也存在灵敏度低、非特异性反应多等缺点.PCR技术的发展为病原菌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试验旨在初步建立林蛙红腿病的PCR检测技术,为进一步开展红腿病病原AH基因的表达以及进行该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林蛙红腿病病原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蛙红腿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 ,主要危害体质瘦弱的幼蛙及成蛙。每年 5~ 9月为发病高峰。本病传染非常快 ,死亡率高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林蛙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发病较多严重影响林蛙养殖业的发展。本试验对引起林蛙红腿病的病原体进行了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防治林蛙红腿病提供理论依据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病料 (来自龙井市某林蛙养殖场的发病林蛙 ) ,培养基 (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RM琼脂培养基等 ,自制 ) ,生化试剂 (上海医学化验所产品 ) ,药敏试纸 (上海医学化验所产品 ,木醋液 (M…  相似文献   

4.
2000年9月2日,吉林省蛟河市个体养蛙户王某饲养的5万只中国林蛙暴发一起以红腿病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先后死亡幼蛙达3000只左右,经临床检查,诊断为中国林蛙红腿病并发肠炎病,现将发病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该蛙场为2000年5月初建,6月初将变态幼蛙移至圈内饲养,幼蛙生长良好,未见有生病死亡现象。8月20日,王某从附近养蛙户购进当年幼蛙8000只放入圈内饲养,8月30日起,发现圈内有死蛙现象,至9月30日,死亡林蛙数达3000余只,死亡率达6%。2 主要临床症状病蛙有的伏地不动,有的东爬西窜,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不采食,大腿内侧及腹下出现红…  相似文献   

5.
中国林蛙"红腿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林蛙“红腿病”是林蛙最主要的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在4~10月份,以冬眠后发病最为常见。主要症状是腿、腹部出现点状出血,继而扩大为红色斑块或呈弥漫性红色,并可感染舌、口腔、肺、肝、脾、肾等组织,使这些组织坏死、出血、胃臌胀,有的病蛙在指、趾有不同程度发炎或皮肤肌肉溃烂。笔者对患病的中国林蛙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动物回归试验,致病因子检测药敏试验等,确定中国林蛙“红腿病”的病原,为防治本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林蛙是蛙类中最有经济价值的种类,主产于长白山脉.雌性蛙的输卵管,市场称为田鸡油、哈士蟆油,是滋补佳品,也是林蛙养殖的主产品.中国林蛙已经在"三北"地区成功地进行了半人工和人工养殖.在林蛙养殖中,自然孵化的蝌蚪,雌性蛙产生率仅占40~50%.目前在1~1.5年龄的蛙群中识别性别,还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7.
中国林蛙是食、药两用的珍贵蛙种,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加,林蛙养殖越来越多。在圈养林蛙的过程中,很多养蛙户因林蛙患病死亡,特别是夏季饲养期死亡率高而损失很大,a影响其经济效益。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实践,总结了林蛙疾病防治的一些有效措施,现整理如下,供养蛙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林蛙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林蛙是世界上唯一集药用、滋补保健和食用于一体的名贵经济蛙种。其雌蛙输卵管干燥品是名贵的中药材。林蛙油、田鸡油 ,也称哈士蟆油 ,食用被誉为山珍 ,药用被古今医家视为宝。因而中国林蛙及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畅销 ,享有盛誉 ,价格昂贵 ,一直呈供不应求的局面 ,具有极大的研究和利用价值。1 中国林蛙的生物学特性及饲养管理中国林蛙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 ,俗称哈士蟆、红肚田鸡、黄蛤蟆或油蛤蟆 ,医药界称田鸡。雄蛙体长 43~ 72mm ,雌蛙体长 43~ 81mm ,大的可达 90mm。外形似青蛙 ,头长和头宽约相等 ,吻端钝圆 ,略突…  相似文献   

9.
牛蛙红腿病由细菌感染引起,病蛙行动迟钝,食欲废止,后腿和腹部出现点状出血,继而扩大为红色斑块,并可感染至体表及肺、肝、脾、肠等部位,使组织坏死、出血,腹部膨胀。该病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是危害牛蛙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1 预防措施 1)合理建造蛙池,慎重操作,避免蛙体受伤。2)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3)控制养殖密度,每亩不超过1400  相似文献   

10.
从吉林省某研究所饲养林蛙的红腿病病蛙中分离出2株革兰氏阴性杆菌,分别称之为FRS和FRB,通过对两株菌进行形态,染色、生化和培养特性的鉴定,证明FRS株为致病性嗜水汽单胞菌,经22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证明FRS对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主度敏感。并进行了本病现场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林蛙生产用种都是野生林蛙,广大蛙农为了发展林蛙生产,除了利用本地野生林蛙做种蛙外,还从外地购买种蛙或蛙卵,蛙农引种主要是在本乡本县就近引种,个别的也有出省到外地引种的,引种的目的主要是调剂种蛙的不足。但是,我们必须提醒一下,中国林蛙是栖于山溪附近阴湿的山坡树丛中,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是长白山中国林蛙主要产区,所产的林蛙以产油量高、蛙油价值佳而享誉国内外,因而在国内外具广泛的市场。近年来在吉林省及各地方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视及关注下,在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以林蛙养殖、蛙油等产品开发、加  相似文献   

13.
人工养殖中国林蛙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兴起的一种养殖模式,但疾病问题已成为制约林蛙规模化养殖的主要问题。分析发现,这主要是因为林蛙患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俗称“红腿病”或“出血病”)而造成大批死亡。该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目前嗜水气单胞菌疫苗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基因工程苗、亚单位疫苗、弱毒疫苗、灭活苗上。然而,上述各种疫苗的研制均需要嗜水气单胞菌的大规模培养。为大规模发酵嗜水气单胞菌,更好地收获所需抗原,作者对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并从生长因子、葡萄糖、不同接种量、pH值、微量元素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规模化制备成本低廉的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sis)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蛙类,以产蛙油而著称,蛙油含有18种氨基酸、各种矿物质、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和激素等,能润肺益肝,清神明目,滋阳生津,补肾健胃,是一种具有极高营养价值的滋补品。随着林蛙生产的迅猛发展,生产中发现林蛙在越冬期大量死亡,为确保林蛙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林蛙休眠期体内能量物质的  相似文献   

15.
胃肠炎是中国林蛙蝌蚪、幼蛙和成蛙共患的一种常见病,病原为细菌,传染性强,死亡率高。1症状病蛙发病初期活动异常,躁动不安,不分昼夜地围着饲养圈跳,此时是治疗的最好时机。病发3~5天后,出现部分病蛙不进食,发现个别死蛙,病蛙颜色变成青色,此时如及时治疗基本可治愈。发病后期,大量病蛙不进食,病蛙反应迟钝,垂头弓背,机体消瘦,此时治疗难度很大,损失也会加大。解剖病蛙可见腹腔积水,胃肠壁严重充血、发炎。蝌蚪发病后多浮于水面。2防治措施胃肠炎的发生多与环境卫生恶化,水质和饵料不洁有关,因此蝌蚪期要保持水质清新,用生态增氧剂每600平…  相似文献   

16.
1998年4月某养殖户新引进的美国青蛙(Ranagvylio)发生一起暴发性、败血性急性感染为特征的疾病,病期发病率达67.5%(27/40),共死亡蛙16只,死亡率为40%(16/40)。经相关方法诊断为由嗜水气单胞菌所致蛙红腿(Redleg)病,...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林蛙生产用种都是野生林蛙,广大蛙农为了发展林蛙生产,除了利用本地野生林蛙做种蛙外,还从外地购买种蛙或蛙卵,蛙农引种主要是在本乡本县就近引种,个别的也有出省到外地引种的,引种的目的主要是调剂种蛙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蛙类养殖发展迅速,群众的养殖兴趣浓厚,但对其中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和认识。致使部分养殖者蒙受损失。现就本人所知,谈些看法,仅供参考。蛙类种类繁多,林蛙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北部、前苏联的乌苏里江地区及中国的东北三省。北美有美国青蛙,古巴有古巴牛蛙(二者为食用蛙,不能药用,体重可达1~1.5公斤)。林蛙大体分为四种:即日本林蛙、昭觉林蛙、黑龙江林蛙和中国林蛙。目前我国主要发展的人工养殖蛙类有:适宜东北地区的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和石林蛙;适宜南方地区发展的古巴牛蛙、美国青蛙及当地野生的棘胸蛙等,基本形…  相似文献   

19.
中国林蛙是蛙类中最有经济价值的种类,主产于长白山脉。雌性蛙的输卵管,市场称为田鸡油、哈士蟆油,是滋补佳品,也是林蛙养殖的主产品。中国林蛙已经在“三北”地区成功地进行了半人工和人工养殖。在林蛙养殖中,自然孵化的蝌蚪,雌性蛙产生率仅占40~50%。目前在1~  相似文献   

20.
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致虎纹蛙发生败血症、红腿病和腹水病等一系列综合症的主要病原之一,其发病率、致死率高,是制约养蛙业发展的主要疫病。虽然有很多治疗嗜水气单胞菌病的药物,但是由于长期滥用,致使嗜水气单胞菌对许多药物产生耐药性,甚至完全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