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指出了为做好杭州市垃圾"三化四分"工作,杭州天子岭上建成了全国首个规模化的厨余垃圾处理项目。该项目采用"预处理+干式厌氧消化+沼气净化+沼渣脱水"工艺路线,2018年度日均处理厨余垃圾190.1 t,平均日产沼气15383 m~3,可成功实现厨余垃圾的三化处理(即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对该项目2018全年度的稳定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其它城市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GC-MS方法分析了桉木化学机械浆废水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出水的有机物成分及含量,统计了好氧处理前后废水中碳原子数的分析情况,分析了废水中主要的生物难降解组分及降解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经厌氧和好氧处理后残余的主要有机污染物为芳樟醇(C10,21.21%)、对叔丁基苯乙酸甲酯(C13,21.39%)、二氢月桂烯醇(C10,8.90%)、铃兰醛(C14,6.16%)和香茅醇(C10,4.76%)等,主要为含苯环有机物和抑菌成分,具有生物难降解性和抑菌性,宏观表现为生物处理去除率较低。好氧处理前后,废水中醇类物质质量分数从19.32%上升至51.71%,醛类物质质量分数从3.68%上升至13.35%,酯类物质质量分数从29.75%降至28.32%,含苯环有机物质量分数从32.70%上升至61.06%,说明其他有机物获得比含苯环有机物更大幅度的降解。建议通过解毒预处理和生物强化提高微生物活性等途径改善生物处理效果,减轻后续深度处理的难度,降低综合处理成本,实现低成本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3.
白僵菌生产工艺规范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白僵菌不同工艺技术生产菌粉产孢量比较研究 ,筛选出工艺规范化生产各环节的最优组合技术参数 ,提出二级液体 (7%麦皮煮出液 )和三级固体培养基 (麦皮∶谷壳 =9∶1)及其液固接种量 (1∶1)最适配方 ,并确定前 3d三级固体开放培养发酵最适温度为 18~ 2 2℃、相对湿度为 95 %~ 10 0 % ,还总结出以二级液体振荡培养 6 0h接种 ,三级固体发酵培养 7~10d ,可获得最优质的菌粉 ,平均含孢量达 2 0 0× 10 8个·g-1以上 ,缩短生产周期 1/3 ,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菌厂经济收益 ,为菌厂大量生产提供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升温对不同发育阶段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碳(C)、氮(N)、磷(P)释放规律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气候变暖背景下杉木人工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特征。[方法 ]收集中龄林(18年生)、成熟林(30年生)和过熟林(42年生)3个发育阶段的杉木凋落叶,设置25、30和35℃3个温度梯度进行室内模拟分解试验。[结果 ](1)在264 d的分解周期内,各发育阶段杉木凋落叶C、N、P残留率总体表现为随分解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但不同元素残留率变化模式不同,C残留率表现为释放—富集—释放模式,N残留率表现为富集—释放模式,P残留率表现为释放—富集模式。(2)拟合模型结果表明,成熟林与过熟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N周转期在35℃处理下比25℃处理分别缩短了34.4%和16.9%,P周转期分别缩短了38.4%和43.8%。(3)不同发育阶段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N、 N:P比总体呈波动变化,C:P比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杉木凋落叶C:N、C:P、 N:P比变幅分别为9.32~39.0、949~2 194、32.7~153,升温处理在凋落叶分解过程总体上增大了C:P、 N:P,降低了...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hsmaed)是一种蚜虫的专性寄生蜂,能够显著地控制蚜虫的种群数量,其滞育机制对烟蚜茧蜂产品化生产具有重大意义。为进一步了解低温冷藏对云南烟蚜茧蜂体内代谢物质及其羽化率的影响,通过低温(8±0.5℃)冷藏寄生蚜,形成僵蚜后将其转至3℃条件下分时段冷藏,最后测定了烟蚜茧蜂(蛹)体内代谢物质的变化及其与羽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冷藏初期烟蚜茧蜂大量积累糖类和脂肪,消耗蛋白;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糖类优先被利用,大量分解转化为蛋白质,脂肪含量有所下降;冷藏后期随着糖类的消耗殆尽,蛋白大量分解转化为糖类和脂肪;冷藏10d、20d、30d和40d羽化率分别为86.67%、49.33%、15.33%和12.67%,显著低于未冷藏烟蚜茧蜂羽化率94.00%。研究认为,冷藏期间烟蚜茧蜂体内营养物质存在明显的积累和转化关系,羽化率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利用微波法提取银杏叶总黄酮,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并经过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对银杏叶总黄酮进行了生物利用度分析,并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消化前后的银杏叶总黄酮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 g银杏叶干粉银杏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是:液料比25∶1(mL∶g),乙醇体积分数70%,微波功率300 W,微波时间60 s,在该条件下银杏叶总黄酮的提取得率为2.698%。在胃肠消化过程中,银杏叶中的总黄酮被释放,并能被胃肠消化分解进而被人体吸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银杏叶样品粉末在胃肠消化过程中总黄酮被消化分解,含量降低;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消化前后两种样品的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说明胃肠消化使样品的细胞壁结构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7.
采用全自动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法快速测定了长江水中21种挥发性有机物,用外标法定量,方法检出限为0.02~0.09μg/L,加标回收率为93.9%~108%。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稳定、准确,是一种理想的测定地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核桃壳热解行为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利用热重分析在不同升温速率(5~50 K/min)和氮气气氛下对核桃壳的热解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核桃壳的热解过程可分为失水干燥、预热解、快速热解和残余物缓慢分解等4个阶段;快速热解阶段和残余物缓慢分解阶段的失重率分别为55%和32%左右,它们均可由一级反应过程描述,根据一级反应由Coats-Redfern方法计算核桃壳快速热解阶段和残余物缓慢分解阶段的平均活化能分别为50.7和17.3 kJ/mol。实验结果还表明加热速率越大,热解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9.
竹材热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研究了竹材在快速热解与常规热解下液相、固相及气相产品的得率差异.快速热解下升温28℃/s,停留时间0.76 s,温度500℃,液相产品竹焦油得率为48.5%,主要组分为2,6-二甲氧基苯酚和2-甲氧基苯酚(愈疮木酚),在常规热解下升温速率1℃/min,温度500℃,液相得率为30%(包括水),组分主要为乙酸.在常规或缓慢热解中,固相产物,炭的微孔结构中,当热解温度低于550℃的情况下,主要孔径在6.0~22.0 nm,当热解温度在650~750℃,主要孔径<2 nm.  相似文献   

10.
为了建立观赏桃的组织培养体系,加快观赏桃的育种进程,以观赏桃品种‘合欢二色’盛花后70d未成熟胚子叶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消毒方式、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时间的低温暗培养等因素对胚子叶再生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对子叶的最佳消毒方式是先用75%的酒精消毒30s,然后用0.1%的升汞消毒6min,污染率可控制在16.67%,成活率最高达65.13%;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1.0mg·L^-1+NAA0.2mg·L^-1,出愈率最高为92.5%;最适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1/2MS+6-BA0.5mg·L^-1+IBA0.3mg·L^-1,不定芽分化率最高为34.4%;低温暗培养可促进不定芽的生根,暗培养14d时不定芽的生根率为21.4%。  相似文献   

11.
高频真空干燥有效集成了高频快速加热与真空下水沸点降低的双重优势,能够使木材在低温下快速干燥,在干燥名贵和大断面木材上具有综合优势。探讨了高频真空干燥工业生产中干燥工艺参数的计算方法和选用原则,并对重齿铁线子(Manilkara bidentata)木材进行了生产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单位体积输入功率(Pu)及脱水量的确定是干燥工艺实施及干燥过程控制的前提,Pu可以通过调整高频发振设备的电流(IP)、电压(EI)及发振率(R)来设置;干燥后期通过下调IP降低极板间的电压来避免干燥过程极板放电;干燥后木材含水率及干燥缺陷满足国标二级要求;干燥速度为1.2%/d,且随含水率的下降而减小。含水率在20.9%~10%之间,脱水效率与材温呈正相关。此外,脱水效率与含水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在含水率为14.5%时取得峰值;材料升温能耗占全部能耗的11.2%,全部过程高频加热能耗占比为71.7%;升温阶段能量转换效率为44.5%,干燥阶段为27.7%,升温及干燥时间计算时应该考虑能量转换效率。干燥工艺参数计算方法、选用原则及试验结果可为高频干燥工业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华北主要针叶林下凋落物层的有机物性质。结果表明,树种不同使得森林凋落物层中的有机物含量及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L层中较大,在F层中较小。从凋落物层的分解率(21.2~29.1%)表明,华北地区主要针叶林下,凋落物的分解速度是较低的,大量的粗蛋白质和粗纤维素滞积在F层中;但其中侧柏林的凋落物层分解最快,云杉林最慢。  相似文献   

13.
引进德国BASF公司的生物降解塑料Ecoflex聚酯,利用挤出吹塑法制得了全生物降解塑料薄膜。结果表明:Ecoflex吹膜加工工艺条件为加料段温度135℃,塑化段温度150℃,均化段温度160℃,主轴转速150 r/min,得到了平均膜厚为0.02 mm的Ecoflex薄膜。该薄膜具有与低密度聚乙烯(LDPE)薄膜相近的性能,其拉伸强度纵向为35.2 MPa,横向为21.7 MPa;断裂伸长率纵向为388.4%,横向为817.1%;直角撕裂强度纵向为85.24 N/mm,横向为105.81 N/mm。在受控堆肥试验条件下,130 d薄膜的生物分解率达到65%。  相似文献   

14.
以樟木木屑为原料,采用真空热解系统进行了制取生物油的中心组合实验研究,以生物油产率为实验指标,利用响应面法(RSM)对热解液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在最高产率条件下制取的生物油进行了理化特性、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解终温、体系压力和升温速率对生物油产率的影响显著,但3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最佳热解工艺条件为:热解终温474.0℃、体系压力7.5 k Pa、升温速率20.0℃/min,在此条件下,生物油产率可达50.25%。与预测值(50.41%)较为接近。樟木木屑真空热解所得生物油的含水量较低(21.35%),热值较高(26.82 MJ/kg),常温下的运动黏度为3.85 mm2/s,密度1.08 g/cm3、p H值3.24和残炭量5.54%;生物油成分较为复杂,其中多种有机物可被进一步提取用作工业原料;生物油中羧酸(8.45%)、醛(26.17%)、酮(14.24%)类等腐蚀性和不稳定组分含量较高,需对其进一步精制,以优化真空热解生物油品质,提高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鸡粪作为氮源,EM菌、酵素菌、发酵菌作为微生物菌剂研究了尾巨桉锯末腐熟发酵的效果,并进行育苗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EM菌、酵素菌、发酵菌均可促进锯末腐熟的进行,腐熟时间为70 d左右。腐熟锯末纤维素分解率大于40%,C/N比小于10:1,有机质含量分解率高于35%。腐熟后的几种锯末基质,从升温、基质理化性质及育苗效果看,EM菌效果最好,堆体体积超过5 m3时EM菌剂添加量可为堆体干重的0.1%~0.2%。  相似文献   

16.
油茶茶枯分解及养分释放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茶枯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以压榨后的茶枯为试验材料,用分解袋法进行原位分解试验,探究埋深对茶枯分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埋于地下茶枯的分解速率明显比放置于地面的茶枯快,分解18个月后,放置于地面和埋于地下茶枯的干物质残留率分别为49.49%和31.73%。分解后期,埋于地下茶枯的碳含量及残留率显著低于放置于地面的茶枯。氮在分解的前2个月快速释放,埋于地下茶枯的氮含量高于放置于地面的茶枯;磷、钾、钙和镁表现为直接释放,放置于地面和埋于地下的茶枯元素残留率无显著差异。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检测结果显示,3 420、2 926、1 739 cm~(-1)处吸收峰强度明显减弱,表明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和果胶等被分解;1 050 cm~(-1)吸收峰向低频位移15 cm~(-1),变为1 035 cm~(-1),表明多糖等的碳氧(C—O)键伸缩振动遭到破坏。深埋加快了茶枯的分解以及碳的释放,施用茶枯应当覆土以促进分解。  相似文献   

17.
应用Y-5B飞机超低量喷洒3%高渗苯氧威防治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试验结果表明,3%高渗苯氧威是一种高效、快速、持效期长的生物农药,剂量300 g/hm2 具有较好杀虫效果,20 d死亡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对杨木自水解生物炼制中碳水化合物反应的调控,系统研究了不同P因子对杨木自水解体系中pH值、水解率、还原糖、综纤维素、不同单糖以及糠醛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因子增大至约2 800,体系pH值不断降低至3.6,总水解率和综纤维素脱除率分别高达47%和54%,来自聚戊糖的阿拉伯糖、鼠李糖几乎完全水解,木聚糖大部分水解,葡聚糖脱除率为37%;总水解趋势、综纤维素脱除、聚戊糖脱除过程均可分为快速和慢速脱除两个阶段;P因子和糠醛的产生具有正相关性,分为慢速阶段和快速阶段,戊糖糠醛转化率达40%。P因子对杨木碳水化合物自水解具有调控性。  相似文献   

19.
为妥善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配套实施400t/d的渗滤液处理站,采用MBR+DTRO组合工艺处理了垃圾场渗滤液,经调试正常后系统产水率平均约75%,使系统出水稳定达标。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了渗滤液老龄化趋势明显,COD浓度较设计值下降了约16%,氨氮浓度较设计值上升了约28%,提出了设计阶段应预留足够的保险系数。  相似文献   

20.
赤桉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桉优株的带芽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成功建立了赤桉组培快繁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改良MS是赤桉腋芽增殖启动培养的适宜培养基,启动率为77.3%。改良MS+6-BA1.5mg·L-1+NAA0.1mg·L-1是赤桉继代增殖培养的适宜培养基,20d后增殖系数可达4.17,平均芽长2.9cm。改良1/2MS+IBA1.0mg·L-1+NAA0.5mg·L-1是赤桉生根培养的最适培养基,生根率达99.5%。3000~6000lux是赤桉增殖的最适光照强度,1500~3000lux是其生根的最适光照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