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利用2014年吉林省通榆县玉米膜下滴灌灌溉定额对比试验资料,计算了玉米各生育期耗水量,研究了玉米全生育期耗水规律,分析了不同灌溉定额对膜下滴灌玉米灌溉水生产率及产量的影响,从而确定了不同种植模式下膜下滴灌玉米最佳灌溉定额。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定额下膜下滴灌玉米耗水规律基本相同,灌浆期耗水量最高,成熟期最低;从产量角度看,轮茬倒作种植模式下膜下滴灌玉米最佳灌溉定额为1 031.86m3/hm2,全覆盖种植模式下膜下滴灌玉米最佳灌溉定额为1 394.46m3/hm2;从灌溉水生产率角度,轮茬倒作种植模式下膜下滴灌玉米最佳灌溉定额为990.32m3/hm2,全覆盖种植模式下膜下滴灌玉米最佳灌溉定额为1 347.07m3/hm2。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缓解我国农业用水紧缺,实现农田科学用水,发挥节水灌溉技术优势,提高玉米种植现代化水平,对膜下滴灌技术进行了梳理总结。结合膜下滴灌技术下玉米产量、品质及其土壤性质的响应规律,对膜下滴灌技术进行评价。将膜下滴灌技术与传统灌溉、浅埋滴灌、不覆膜滴灌和其他灌溉方式进行比较,系统论述膜下滴灌的特点优势、增产节水效果和不足之处,并总结不同条件下合适的灌溉方式。在深入探究膜下滴灌施肥制度、灌水制度和水肥耦合的基础上,通过对玉米生长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讨论灌水和施肥的协同效应,旨在精炼出适用于不同条件下玉米膜下滴灌的水肥阈值,实现节水、省肥、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由于膜下滴灌可将水溶性化肥、非常规水源等灌溉用水作用于土壤环境,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土壤酶、土壤生物会受到影响,分析土壤生态系统做出的响应将对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养分流失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地膜污染、地下水补给降低和覆膜与滴灌的缺点等膜下滴灌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式,以优化膜下滴灌技术的材料配置和使用方法。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发挥膜下滴灌技术的优势,从区域地下水埋深、不同灌溉方式相结合、构建作物生长模型、作物品质和生态问题、膜下滴灌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长春地区进行的田间试验,研究玉米高光效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光效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不仅使玉米增产增收,还能缩短生育期及改善玉米各阶段的动态生长指标。同时,针对试验中的高产灌溉制度,结合作物动态生长模型优化了高光效膜下滴灌的灌溉制度,用以指导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4.
辽西地区不同灌溉方式下玉米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地面灌和膜下滴灌2种灌溉方式下不同生育期干旱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影响,通过辽宁西部朝阳市建平县试验站的测坑试验,分析了各处理对玉米生长性状、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充分灌溉条件下,苗期、拔节期、抽雄期膜下滴灌的株高均高于地面灌,且各生育阶段相同的干旱处理对膜下滴灌的影响较地面灌大;除苗期外,地面灌的茎粗都大于膜下滴灌;整个生育期膜下滴灌的叶面积都大于地面灌,且各生育期干旱处理对叶面积的影响不大;不同的生长阶段,玉米的耗水差别较大,且在抽雄期进行干旱处理能够有效减少玉米整个生育期的耗水量;2种灌溉方式充分灌溉条件下玉米产量差异不大,地面灌灌浆期亏水,产量显著降低,膜下滴灌苗期和灌浆期干旱处理对产量的影响都很大;膜下滴灌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地面灌。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微润灌溉对大田玉米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大田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玉米微润灌溉与膜下滴灌田间对比试验,对微润灌溉和膜下滴灌不同处理条件下灌水量、耗水量、作物的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等进行试验研究及分析。结果表明:微润管进口压力为2.0、2.5和3.0 m的微润灌溉分别较滴灌少耗水29.8%、17.9%和11.7%。微润管进口压力为3.0 m的玉米籽粒产量为10 507 kg/hm^2,比膜下滴灌对照高11.5%,WUE达到4.33 kg/m^3。说明微润灌溉通过优化全生育期水分配置,进而达到节水、增产、增效的效果,在干旱区可适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膜下滴灌不同灌水处理对玉米形态、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大田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膜下滴灌,设置不同灌水处理方案,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玉米植株形态、耗水量、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变化多在60 cm土层以上。玉米株高、茎节数与灌溉定额成正比例,灌溉定额高的处理(MDI-5)具有较高的株高、茎节数;各处理间叶片数差异不明显。膜下滴灌玉米全生...  相似文献   

7.
风沙土玉米地下滴灌技术田间应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索地下滴灌技术在风沙土地区应用的适宜性。【方法】将地下滴灌与膜下滴灌、雨养无灌溉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采用地下滴灌,灌溉水主要分布在2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率长期保持在6%以上;玉米生长前期株高、茎粗和LAI等长势慢于膜下滴灌,但随着玉米生长,株高和LAI最终与膜下滴灌处理持平,且玉米生长后期,地下滴灌有利于延缓叶片衰老;地下滴灌玉米产量为7.5 t/hm2,WUE为1.9 kg/m3,与膜下滴灌相比,产量和WUE分别减少了0.8 t/hm2和0.3 kg/m3,但差异不显著,与雨养种植相比,地下滴灌显著提高了产量和WUE,分别提高了126.4%和73.6%。【结论】从长久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来看,地下滴灌技术可作为风沙土地区农业灌溉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不同灌溉方式对玉米生物学效应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玉米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在黑龙江省半干旱区开展玉米膜下滴灌与覆膜漫灌、喷灌、不覆膜不灌几种不同灌溉方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膜下滴灌能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玉米生长,加快玉米生育进程,达到节水增产、改善品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扬黄灌区玉米节水灌溉存在投入高、效率低和种植模式单一的问题,通过采用浅埋式滴灌、露地滴灌的灌溉方式种植双行靠地膜玉米,测定玉米各生育时期生长指标、土壤含水率,探索降低玉米节水灌溉和种植模式投入新方法。试验表明:膜下滴灌和膜下浅埋式滴灌出苗比露地和露地浅埋式滴灌分别早3d和2d;全生育期内膜下浅埋式滴灌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膜下浅埋式滴灌、露地浅埋式滴灌和露地滴灌;同一种植模式下浅埋式滴灌比露地滴灌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高;膜下浅埋式滴灌产量分别比露地滴灌、露地浅埋式滴灌、膜下滴灌提高15.8%、8.87%、1.81%;膜下浅埋式滴灌的群体WUE分别比露地滴灌、露地浅埋式滴灌、膜下滴灌增加16.1%、9.3%、1.6%。  相似文献   

10.
为探求膜下滴灌在辽宁半干旱地区的应用效果,分别在平地和坡耕地进行滴灌和管灌灌溉的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对玉米生长、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灌水量大幅减少,并有利于玉米植株生长,株高、茎粗和LAI均高于管灌;穗长、穗粗、穗行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等产量构成受灌溉方式影响较小,但在各因素综合作用下,滴灌显著提高了产量和WUE,平地和坡耕地分别增产15.6%和11.1%,WUE分别提高了55.9%和49.8%。因此,膜下滴灌技术是适宜在辽西半干旱地区大力发展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1.
针对扬黄灌区大田玉米种植模式单一、节水灌溉投入成本高等实际问题,通过采用不同种植模式(膜侧种植、膜下种植、露地种植)和不同灌溉定额(2 400、3 000、3 600 m~3/hm~2)对双行靠滴灌玉米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膜侧滴灌种植玉米的株高、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最佳。膜侧滴灌低水量的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达到2.75 kg/m~3(产量为10.34 t/hm~2),露地滴灌高水量的水分生产效率最低,为1.98 kg/m~3(产量为9.91 t/hm~2)。膜侧滴灌高水量产量最高,为11.00 t/hm~2,但水分生产效率仅为2.37 kg/m~3,说明产量高,水分生产效率不一定最高。膜侧滴灌种植玉米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高于其他灌溉技术,是宁夏扬黄灌区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灌溉定额为2 400 m3/hm~2的玉米水分生产效率最高,节水增效明显,可作为当地较适宜的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2.
在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干旱地区,研究膜下滴灌技术,防止土壤产生盐渍化,对于缓解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通过两年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定额膜下滴灌春玉米农田水盐动态特征,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表明,膜下滴灌灌水定额为430 m3/hm~2时,土壤水分在0~100cm土层分布均匀,不会产生深层渗漏。连续两年的膜下滴灌能保证土壤耕作层处于良好的水盐环境,不会产生土壤盐分表层累积,但盐分累积区域有向土壤表层扩展的趋势。两年的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T2处理是膜下滴灌灌溉条件下最优的春玉米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为合理制定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膜下滴灌条件下的优化灌溉制度,有效指导分生育阶段灌溉,以提高吉林省粮食产量,在吉林省半干旱地区选择具有典型区域代表性的通榆灌溉试验重点站为研究对象,利用重点站2018年度玉米膜下滴灌非充分灌溉试验数据,对Jensen、Minhas、Blank、Stewart、Singh等5种水分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求解,得出各模型敏感指数(系数)。与其他水分生产函数相比,Stewart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各生育阶段敏感系数呈前期和后期较小、中期较大的"单峰式"变化规律,分别为0.110 8(苗期)、0.353 0(拔节期)、0.515 8(抽雄吐丝期)、0.312 2(灌浆期)、0.287 3(乳熟期),抽雄吐丝期的敏感系数最大。分析结果表明:Stewart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在当地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用于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膜下滴灌优化灌溉制度的制定,同时抽雄吐丝期为玉米膜下滴灌的需水关键期。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降雨入渗深度的影响,基于田间原位观测试验,分析膜下滴灌和传统地面灌溉2种方式对降雨入渗初始含水率的影响,并应用HYDRUS-2D模型模拟2种灌溉方式下不同降雨条件的入渗深度差异.结果表明:与传统地面灌溉方式相比,膜下滴灌改变了降雨入渗初始含水率,且在玉米不同的生育期,其对降雨入渗初始含水率的影响规律不同.通过不同情景的降雨入渗模拟得到,在初始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2种方式的降雨入渗深度主要受雨量和时间的影响,在降雨量较小时,膜下滴灌的入渗深度大于地面灌;随着降雨量及时间增加,2种灌溉方式下的入渗深度逐渐趋于一致.不论是玉米苗期阶段还是主要生长阶段,降雨入渗的土壤初始含水率均会对降雨入渗深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玉米苗期阶段,膜下滴灌的入渗深度大于地面灌,而在玉米主要生长阶段,地面灌的入渗深度大于膜下滴灌.  相似文献   

15.
膜下滴灌技术是一种低压节水灌溉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目前已在我国多地使用,具有良好的收益。本文介绍了玉米膜下滴灌技术的概念、系统组成、控制面积、总体布置,并进行了效益分析、问题提出及推广展望。  相似文献   

16.
膜下滴灌条件下制种玉米灌水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a气象数据计算种子玉米生产中的理论需水量,在此基础上设置膜下滴灌灌溉试验,共8个处理,设置45%、60%、75%三个田间持水率梯度,探讨膜下滴灌栽培模式下制种玉米最佳灌水量。结果表明,当玉米全生育期的最优灌溉定额为4 095m3/hm2时,产量最高为9 269.1kg/hm2,单方水产粮最高为2.26kg,此时用水最经济。其余处理产量、单方水产值均较低。该结果可为张掖市膜下滴灌条件下制种玉米合理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降雨和前期土壤特性一定的情况下,分析了春玉米在膜下滴灌、覆膜漫灌、喷灌及不灌(雨养)4种灌溉方式下的产量和灌溉用水差异,同时对各种灌水技术各项成本投入进行了详细核算。通过各项灌水技术投入产出对比分析及模糊综合评判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松嫩平原干旱半干旱区,玉米膜下滴灌的节水增产增效最具优势,在考虑粮食单产水平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疆膜下滴灌玉米的灌溉制度和需水规律,为新疆玉米节水增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基于2020年4个不同灌水水平下的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数据,对DSSAT-CERES-Maize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评价模型在新疆地区的适用性;利用1979―2017年气象数据,对典型年型分别设置14种灌溉方案,探究新疆膜下滴灌玉米的最优灌溉制度。【结果】利用玉米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产量的观测值对CERES-Maize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产量等的模拟值和实测值都表现出了较好的一致性,模拟效果较好。通过模拟分析可得,不同年型玉米关键需水期对缺水的敏感程度大小为:抽雄期>拔节期>灌浆期。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玉米抽雄期灌溉量分别为180、180、120 mm,灌浆期均灌溉120 mm,其余各生育期灌溉量都为60mm时最优。优化后灌溉制度对应的产量分别在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占对应最高产量的99.53%、97.51%、98.45%。【结论】CERES-Maize模型总体上可以应用于新疆地区滴灌玉米的研究,利用模型优化后的灌溉制度能够为新疆滴灌玉米的种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膜下滴灌条件下玉米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玉米作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玉米的膜下滴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改变其灌溉定额、灌水次数,设置不同的试验处理,观测降雨量、土壤含水量,运用水量平衡方程分析玉米耗水量。对收获的玉米进行考种与测产,得到一系列产量指标;分析灌溉制度对产量指标的影响。通过分析产量、耗水量及灌溉水量,从而得到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生产效率,综合考虑最终确定最优的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不同灌溉方式对设施西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研究膜下滴灌、膜下暗灌、膜上灌溉及传统灌溉4种灌溉方式对西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处理的叶面积和藤长均为最高;膜下暗灌、膜上灌和膜下滴灌的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比传统灌溉提高了0.35倍、0.76倍和1.25倍.除膜下滴灌外,同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其他灌溉方式对西瓜的增产效果并不明显;从灌溉方法的效果来看华北地区设施西瓜栽培应优选膜下滴灌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