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当代移民作家,石黑一雄关注流散群体的身份认同问题并提倡"新国际主义"写作理念,将童年的精神创伤和成长经历与二战后民权思想和理想主义相结合,阐释当今少数族裔在主流意识形态霸权的桎梏之下承受的身份困境与解决之道。小说《别让我走》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以及现今科技主义和消费文化的盛行所引发的对人性的忧虑,通过戏仿主人公凯茜摘取蕴含人性和灵魂的生命与智慧之果而解构了《圣经》的经典性和人之为人的身份属性。  相似文献   

2.
苏珊娜·穆迪是早期加拿大英语文学中很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其重要作品《丛林中的艰苦岁月》记录了她早期移民加拿大时的生活状况。作者对于语言字词的选择修饰以及对于英国和加拿大的评论,其中暗含着她在文化身份上的边缘性。进入当代,苏珊娜·穆迪与她的作品又作为写作素材被新一代加拿大作家加以吸收与利用,成为加拿大人集体意识的象征。通过对这一个案的考察,可以看出文化身份是研究加拿大英语文学的重要问题,以及早期移民文学对于加拿大当代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译者身份的构建不仅与文化的交际性过程相关,还与不同文化文本间文化操控策略与规范联系密切。本文对《哈姆雷特》的译本进行了分析,认为因个人经验和文化及时代背景等因素的渗入而使译文变成了文化再现或再创造,从而将翻译中文化归化的操控权置于译者一方,并在不断变化的多元文化空间中塑造译者身份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用斯图亚特·霍尔关于"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的理论来审视小说The Road to Wanting中主人公Na Ga对自己离散族裔身份寻求的主题。霍尔认为人们以不同方式在过去的叙事中给自身规定了位置,身份就是给这些不同方式起的名字。文化身份既是"存在"又是"变化",它不是一成不变的。霍尔理论观下对文本的细读,使作品的深层意义得以揭示:The Road to Wanting通过作者对文化身份探寻过程的叙述,展现了作者永远在途的散居族裔身份塑造。  相似文献   

5.
赫斯特在一篇小美文里《黑奴的历史对我没有丝毫损失》探讨了黑人文化身份焦虑所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民族平等观、民族文化自豪感、黑人自身融合、黑人与白人的社会融合。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第一次高潮中的作家,赫斯特为重建黑人民族的心灵乐园起了示范作用,对于后代的作家来说,她就像先知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启示着他们。  相似文献   

6.
在中华历史文化的跌宕起伏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台湾女性小说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台湾女权运动迅速发展,台湾女性小说创作关于性别身份认同的自我书写呈现出生存空间的“女权文学”的反抗书写和性别空间的“欲望文学”的多维书写。性别身份认同的自我书凸显出台湾女性小说创作对社会生活的自觉感应,勾勒出台湾女性知识分子在探讨现代女性前途和命运时对女性性别身份认同的拓展和丰富。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后殖民文学中本土作家、移民作家及殖民地白人移民后裔作家写作话语特征的分析,系统地阐述了后殖民文学的话语共通点:历史的重写、身份的重塑和语言的混杂。  相似文献   

8.
杨宝强 《农业与技术》2023,(11):145-148
生态移民既是修复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亦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海南省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围绕“搬得出、稳定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完善了移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移民的产业发展,保障了移民的就业与收入提升。但生态移民并非简单的空间位移,还包括移民的身份角色转换和社会文化整合,这一过程中移民还面临文化的割裂、社会资本的局限以及社会排斥等多重困境。因此,移民有效融入当地社会还需整合移民与当地村民的利益、文化以及社会关系,以避免冲突和摩擦,保障移民融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台湾寻根文学分别于1940年代、1950-60年代、1960-70年代三度勃兴,因历史激发力的不同在文化心灵诉求上各有侧重。从文化心理层面整体审视,上述台湾寻根文学的三度勃兴与台湾人内在主体的二元分裂密切相关:首度勃兴源自台湾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主体分裂,再度勃兴源自台湾人与大陆人之间的主体分裂,三度勃兴源自台湾人与西方人之间的主体分裂。三度勃兴的二元分裂虽各有不同但皆导致台湾人无根的失落,这正是寻根的前提。三度勃兴显示出台湾人对于母体文化身份认同的强烈渴求,对于走向现代而不自我迷失的精神寻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突出特点不仅表现在评点形式的直观性、灵活性与开放性,而且体现在评点者本身的多重身份及其复合功能上。一方面,书商、文人、作者本人等批评群体构成了明清小说评点者的复杂主脉;另一方面,读者、作者、批评家(文学鉴赏者)的三重身份共时集中存在于小说评点者进行小说评点的具体进程中,从而使评点者在评点瞬间具备了三位一体的文学功能和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1.
《安徽农业科学》2019,(12):261-263
将移民安置问题与失地农民问题的结合,针对丹江口移民管理的现状,剖析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从社会保障安置、民生、身份认同、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一直备受争议,其中一个焦点是围绕小说中的中国古代传说和历史故事。反对者说她篡改传说故事、歪曲中国文化,是为了迎合白人读者的口胃。支持者却说改写神话、传说并非是对中国文化不负责任的歪曲,而是一种古为今用的写作策略,目的是帮助自己在两种文化的边缘找到自己的位置。本文赞同第二种观点,即改写并不是歪曲,也不是出卖,而是一种新的创造,目的是探讨处在两种文化边缘的华裔女性的身份困境,以及她们寻求文化认同与文化身份构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文化身份是一个流散族群或个体界定自身文化特点的标志,也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尤其是一个弱势民族为了求得自身真实存在所关注的核心。赖特、艾里森和莫里森等几代美国黑人作家为此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美国黑人身份政治追寻的意义。这一黑人民族文化身份追寻的过程揭示:黑人民族只有找到自己的根——黑人的传统文化,才能找到与白人抗衡的力量,在精神上获得重生,从而找到真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以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现状调查为基础分析了影响他们身份认同受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社会网络和社区参与因素,并提出可通过加快失地农民的职业转换,建立普惠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构新型的人际关系网络促进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后的身份认同,真正实现"市民化"转变。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身份认同问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出现了一些危机,而且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这种负面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根源既有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因此本文就如何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共同努力来改善大学生身份认同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变迁中,处于劣势地位的边缘群体都存在着对主流社会的认同问题,然而,农民工的角色与身份却是分离错位的。他们离开了乡村,告别了土地,实现了职业角色的重组,但他们的身份却依然是农民。农民工在给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彻底改变社会身份,进而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还需要时间。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通信和国际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Internet的国际间的商务活动变得越来越普及.由于Internet技术的互联性、开发性和通用性,其电子商务的信息安全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并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各种身份认证技术也在不断出现并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公安和公民身份认证等领域.由于身份认证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其安全性和适用环境不同,本文对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中进行身份安全认证应用的各种方法给出一个综合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长篇处女作《典型美国人》本着各个族裔的移民经历就是美国国家经历的创作立场,从华裔移民视角反思了“美国性”的本质。作品在身份问题上另辟蹊径,用移民经历隐喻美国国家经历,经由被排斥者的立场出发,先是排斥、继而拥抱到最后质疑“美国人”的身份标签,以对美国人身份的解构完成对这一身份的重构。通过对成为先前自身所排斥的“他者”这一典型同化过程的艺术再现,揭示出“美国性”作为一种话语建构,同种族、性别和阶级之间存在着隐秘关联。在解构“美国性”神话的同时重构非本质性的美国人身份。  相似文献   

19.
无特定身份者能否成为纯正身份犯的共同实行犯,应区分特殊主体犯罪的实行行为的性质,予以不同对待。无身份者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与有身份者共同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当有特殊身份者与无特殊身份者为共同实行犯时,应对无特定身份者按身份犯的共犯来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20.
翻译学不仅需要译者感受原文语境,还要构建明确的思维范式和翻译策略,成为作者和受众文化之间交流的纽带。本文采用结构主义理论,以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第三场辩论为例,分析了译者的认知结构、文化因素和身份构建的过程,并探讨了文化交际中译者的媒介作用以及其对辩论者形象的影响,从而建立译者与作者、读者和谐平等的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