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稻品种“691”近年在我地推广以来,表现出适应性强,增产潜力大,在潜江一般作“肥—稻”油—稻”“麦—稻”两熟栽培代替“珍珠矮”“广选三号”等品种,既可适当推迟中稻的插秧和收割时间,错开茬口,缓和季节矛盾,又能避免“南洋风”对抽穗开花的影响,提高结实率。1975年我们在三江公社彭鲁五队对’“691”进行了秧苗素质、密度、施肥等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一、对小麦赤霉病测报的初步实践: 1974年武昌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很轻。据我们5月中、下旬在华中农学院与武昌县流芳公社伟大大队两地的不同类型田块内调查,病穗率均在2%左右。结合当年的菌源数量和气象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菌源是本病发生的基础,气象条件是影响发病程度的重要因素。 1、菌源:稻丛上的子囊壳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的菌源,此病发生的迟早、轻重与子  相似文献   

3.
顿坊店公社地处太行山东麓,是“东边淹,西边旱,中间内浸”,三灾俱全。北方农业会议以后,公社党委坚持三大革命一起抓,大办农科网,实行科学种田,1974年亩产上“纲要”,1975年以来,连续三年过“黄河”,全年粮食总产比1965年增长2.5倍,人产超千斤,每年还向国家提供商品粮460多万斤.为了办好农科网,公社党委召开了各种会议,并专题进行研究,实行干部、群众、技术员和老、中、青三结合,选拔了四百余名骨干,在全公社21个大队建立健全了科研队,171个生产队建立了科研站,  相似文献   

4.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大兴公社金星大队广大干群,破常规,创新路,从1973年开始,大搞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夺得了粮棉双高产.粮食亩产1973年为1325斤,1974、1975年过双纲;皮棉亩产1973年为186.2斤,1974年为202.5斤,1975年达到232斤.三年的实践证明,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利于三麦高产.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麦田不留空幅,全部种散播麦,每亩可增加30—40%的麦子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藏北高原的牦牛中流行着一种疾病,当地牧民称为“苏中”(藏语),意即四肢关节病。因其多发生于奶牛,也称“奶牛病”。本病死亡率很高,加之近年来病势不断蔓延,严重地影响牧民生活与集体经济的发展。为了查明病因,提出有效的防制措施,早日控制本病,我们于1974—1975年在那曲地区安多、聂荣两县部份社队对本病进行研  相似文献   

6.
<正> 一、小麦丛矮病的发生和危害小麦丛矮病在安阳地区早有零星发生,没有造成大的危害,未能引起重视。近年来,出于耕作制度的改革—棉麦套种和三种三收的推广,以及1977年麦播偏早等原因,1978年小麦丛矮病在某些社队严重发生。据安阳地区12个县、市的90个公社统计,发病面积达50万亩,其中基本绝收的近400宙,发病株率达50%左右的近3000亩。安阳县辛店公社齐庄大队,有20亩棉麦套种田,病株率达95%以上,麦收平均亩产7.5斤;曲沟公社洪岩大队,有20亩小麦因丛矮病危害,平均亩产只20斤左右,减产严重。  相似文献   

7.
当阳县陈场公社前进大队,根据前两年试种江南矮、4182等矮杆品种的经验,1965年引进了珍珠矮种子两万斤,把矮杆种栽培面积,由1964年的160.3亩扩大到2,006.8亩,占中稻面积的69.599%。同时,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的栽培技术措施,因此,1965年水稻生产又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水稻总产比1964年增长19.44%。据26块63.76亩(市亩,下同)矮杆中稻验收结果,平均亩产886.99斤,比1964年中稻平均亩产增长29.15%,其中有3块亩产达  相似文献   

8.
为摸索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农业防控技术,通过调整中稻的播期使水稻危险生育期(易感病期)避开带毒白背飞虱危害高峰期,降低发病几率,减轻发病程度,减少病害损失,我们于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在临口镇杏花村和双江镇马家坝村进行了"中稻不同播期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程度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提早播期(4月10~15日),可有效减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程度,减少病害损失。  相似文献   

9.
为摸索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农业防控技术,通过调整中稻的播期使水稻危险生育期(易感病期)避开带毒白背飞虱危害高峰期,降低发病几率,减轻发病程度,减少病害损失,我们于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在临口镇杏花村和双江镇马家坝村进行了"中稻不同播期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程度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提早播期(4月10~15日),可有效减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程度,减少病害损失。  相似文献   

10.
一.早稻黄、普矮病发病概况及对晚稻的影响1974年新洲县是历史上少见的一次早稻黄、普矮病大发生的年份。四月上旬调查,每亩有黑尾叶蝉七千至二万七千头,为1973年同期的二至四倍。五月中旬调查,迟秧田每亩黑尾叶蝉达十九万六千余头至六十六万三千头,为1973年同期的十至十五倍。早稻黄矮病、普矮病面积达百分之六十,一般蔸发病率12.6%,株发病率是2.69%,重者达  相似文献   

11.
原丰早,系浙江省农科院用“六九一”经辐射处理育成的中熟早籼品种.我县1974年引进试种.1975年进行多点品比试验、示范,并进行单、双本繁殖,获得较好收成.据全县不同类型的24个试种单位统计,共种植原丰早372亩,平均单产787斤,普遍比二九青增产一到二成.搞得好的地区,亩产都突破千斤.如三垛公社农技站种植40亩,单产1025斤,天山公社农技站种植65亩,单产1062斤,临泽公社农技站有5.7亩,单产1004.5斤,沙堰公社新五大队种植2亩,  相似文献   

12.
陕西陇县关山牧场幼驹“肝病”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陕西陇县关山牧场的幼驹多年来发生一种以肝硬变为特征的疾病,称“肝病”,由于剖检病变主要是肝硬化,生前症状主要是神经症状,所以牧场的兽医和牧工也称本病为“肝脑病”。从1963年以来本病就在幼驹中发生,1672年后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1975年共产驹151匹,发病者19匹,发病率12.7%,死亡率为100%。十余年来因本病死亡的幼驹累计达250匹,严重危害马匹的增殖。以往曾对本病作过几次联合调查,但病因一直未能弄清。现将我们调查的资料和病理变化,整理于后,供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农业科技通讯》2005,(7):53-53
我国育种科学家历经10余年努力在矮败小麦高新育种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培育出“轮选”系列矮败小麦新品种。这一成果属国际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6月10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矮败小麦轮选987现场观摩会”上.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说,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正> 水稻白叶枯病是我省稻作的主要病害,历年为害严重.在大流行的年份里,可以明显地看到浅水灌溉的稻田,水稻发病轻,深水灌溉的发病重.过去研究认为,秧苗期淹水过深能加重白叶枯病的发生与发展,因为水层过深易引起稻根腐烂,增加了病菌侵染的机会.然而白叶枯病的发生,主要在水稻孕穗至抽穗期,所以本田期灌水深浅与白叶枯病发病轻重的关系非常密切.水层究竟以多深为宜,是当前生产上迫切需要明确的问题.为此,1978年我们进行了预备试验,本文报道的是1979年和1980年的试验结果. 一、试验材料和方法1979年供试水稻品种,早稻为二九青、广陆矮4号,中稻为南京11号、汕优6号,晚稻为当选晚2号、105、后选2号.灌水深  相似文献   

15.
小麦赤霉病过去在我省很少发生流行。信阳、南阳地区虽早有发生,但从未造成灾害。七十年代中后期局部麦田发病较重,1976年邓县小麦品种百泉40,百泉41的病穗率达36%;禹县发病1000多亩,当年减产30%左右,品种为郑州761;1975、1981两年洛宁县水浇地麦田发生也很严重。1983年是我省历史上小麦赤霉病发生最严重的一年,估计有近三分之一的县、市发生。洛宁县有一个公社减产40%,严重的甚至绝收,就地烧掉。现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建湖县近几年以种植粳中稻为主,并多年进行稻套麦.使当地越冬友飞虱有食物链、毒源链.促使灰飞虱大暴发。也引起水稻蒂纹叶枯病(RSV)大暴发.致使颗粒无收。在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灾害发生的同时.忽视了另一种病.群众称为“矮鬼病”。经大面积调查、田间品种试验系统观察、病毒鉴定.“矮鬼病”就是水稻黑争矮缩病,是“一虫传两毒”,以灰飞虱作为媒介,同时传播这两种水稻病毒.  相似文献   

17.
第一部分疑似猪水肿病的诊断陕西省泾阳县,1975年夏末秋初在幼猪中流行一种临床上表现神经症状的疾病,有些猪还表现眼睑、头皮水肿,一般突然发病,病程很短,死亡率很高。当时主要怀疑为猪水肿病,但从症状上看,也象猪传染性脑脊髓炎。为了弄清病性,探索有效防治办法,我们进行了以下工作。一、流行病学调查1975年10月上旬对该县三个公社五个生产队发生这种疾病的社员户进行了粗略的调查。调查结果:共计10户,养猪18头(大猪3头,其余为小猪),发病13头,死亡12头,  相似文献   

18.
培两优3076系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用“培矮64S”作母本,“3076”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稻品种。已于2006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9.
小麦丛矮病在陕西、山东等省曾有较大面积的危害。河北省也早有此病,但仅在麦田的地头、地边和靠近坟圈等草多的地方零星发生,不被注意。自1972年以来,在秋作物田中连年套种冬小麦的地区,小麦丛矮病的病情逐年加重,蔓延迅速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毁种,成为小麦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1974至1979年对小麦丛矮病的病原、传播途径、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适宜气候条件,依据安庆桐城市2010—2013年的田间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种群数量和病情调查数据及其同步气候观测资料,就气象因子在水稻(Oryzasativa)(中稻)不同生育期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桐城地区中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种群数量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情指数在年际间波动大,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6~8月的气象条件.在虫源充足和感病寄主存在的情况下,6月下旬~7月上旬累积降雨量大、降水日数多和相对湿度大,病害发生期早.在病害发生发展的基础上,8月上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