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大豆新品种吉密豆3号的选育与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密豆3号是矮秆耐密植大豆品种,适于与玉米2..2间作,玉米不减产、额外增收大豆。2011—2012年与玉米间作区域试验,平均额外增收大豆996.58公斤/公顷。2012年与玉米间作生产试验,平均额外增收大豆935.68公斤/公顷。2013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
苏前富  晋齐鸣 《玉米科学》2012,20(3):139-141
2006~2009年间吉林省通过审定的玉米品种有203个,对审定品种的抗性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吉林省审定品种的抗性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通过审定的品种在抗性方面大多属于综合中抗水平,在审定品种对所有病虫害的抗性鉴定结果中,对玉米大斑病、玉米茎腐病和玉米螟的抗性审定严格控制,对吉林省区域性发生且危害小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和能够通过种衣剂防控的玉米丝黑穗病要求相对降低。抗源筛选和分子辅助育种是现代抗逆育种的基础条件,耐密抗倒伏成为现代育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玉米新品种通育99引起的育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育99玉米新品种2006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吉审玉2006042)。该品种审定以来,在吉林省五年(2006~2010)累计推广面积57.7万hm^2,增产粮食21650万kg,增加经济效益23815万元。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玉米品种概况及品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2004~2013年吉林省审定普通玉米品种利用情况,对品种品质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吉林省内单位育成品种较多,但缺少优良的"大品种"。玉米新品种主要由民营种业育成,科研院校等国营单位育种数量明显下降;中熟、中晚熟品种数量显著增加,晚熟品种的数量在逐年越少,品种广适安全的概念被强化。普通玉米淀粉含量逐年提高,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赖氨酸含量和容重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5.
张鑫生 《玉米科学》2006,14(Z1):69-70
军单8号玉米杂交种是由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原解放军军需大学农副业生产系)1998年以自选系军8903为母本,外引系吉853为父本杂交育成。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病、耐密的特点,在长春地区生育期129d,需≥10℃活动积温2650℃.d,属中晚熟品种。在2001~2003年吉林省玉米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均超过对照品种6.4%~17.8%。适宜在吉林省中晚熟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6.
以SSR标记为技术手段,利用20对核心引物,构建吉林省2005~2009年审定的174份普通玉米新品种的DNA指纹数据库,同时分析不同年份间审定品种的等位基因频率、等位基因数目、多态性信息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005~2009年供试174份材料的平均等位基因数目略有下降,但平均多态性信息指数没有明显变化,不同年份间玉米品种的个别等位基因频率变化比较明显,分析可能在育种过程中人为施加了较强的定向选择而保留了下来,说明随着年份的变化,个别稀有等位基因可能在减少,但遗传多样性并没有降低。同时说明在评价玉米品种遗传多样性变化时,多态性信息指数反映的应该更加客观一些。吉林省玉米品种不同年度间的遗传多样性无明显变化,说明近些年吉林省审定的品种在育种资源、育种模式以及育种方向上变化较小,没有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确定宜机械粒收的玉米品种是构建吉林省西部旱作补灌区玉米丰产增效技术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2018年和2019年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开展滴灌条件下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筛选试验,测定38个玉米品种的收获子粒含水率和产量,并按玉米子粒含水率和产量水平采用双向平均法作图进行品种分类。结果表明,本研究初步筛选出5个滴灌条件下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分别是迪卡159、福莱77,稷秾108、吉农大889和优迪919。根据品种综合性状分析,吉农大889较优,其次为迪卡159,可以作为适宜吉林省西部滴灌条件下丰产高效栽培的推荐品种。  相似文献   

8.
鲁楠  张然  尹航  张雪清  杨忠群 《玉米科学》2008,16(6):164-166
在统计分析吉林省23年玉米品种审定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玉米育种研究专利和品种权保护的有关状况,探讨吉林省玉米育种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玉米种质基础的分析与归纳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984~2003年吉林省种植面积前15位的玉米杂交种进行系谱分析,归纳整理出了20年中吉林省玉米常用种质的8大杂种优势群和13个杂种优势模式及演变历程,总结了目前吉林省常用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  相似文献   

10.
以SSR标记为技术手段,利用20对核心引物,构建吉林省2005~2009年审定的174份普通玉米新品种的DNA指纹数据库,同时分析不同年份间审定品种的等位基因频率、等位基因数目、多态性信息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005~2009年供试174份材料的平均等位基因数目略有下降,但平均多态性信息指数没有明显变化,不同年份间玉米品种的个别等位基因频率变化比较明显,分析可能在育种过程中人为施加了较强的定向选择而保留了下来,说明随着年份的变化,个别稀有等位基因可能在减少,但遗传多样性并没有降低.同时说明在评价玉米品种遗传多样性变化时,多态性信息指数反映的应该更加客观-些.吉林省玉米品种不同年度间的遗传多样性无明显变化,说明近些年吉林省审定的品种在育种资源、育种模式以及育种方向上变化较小,没有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颁布后,农户可更加自主的选择新品种。吉林省作为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大省,在全国粮食主产省份中占重要位置,其农户对新品种的选择行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基于吉林省粮食主产区129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吉林省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行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玉米种植规模、受教育年限、增产效果、对种子熟悉程度、新品种宣传推广力度、农户种植经验、农户风险偏好对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行为有正向影响,玉米种植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种子价格对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行为有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从资金投入、价格、品种、新品种宣传推广力度4个方面提出调动吉林省农户选择玉米新品种积极性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专用型玉米品种现状及育种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省育成的各类优质专用型玉米品种及生产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提出了我省专用型玉米品种选育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指出专用型玉米品种育种要加强专用玉米资源创新、专用玉米品质分析及加强改进育种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玉米优良种群性状的综合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吉林省应用的27个品种的产量和质量性状的综合筛选,优选出中晚熟、晚熟两个熟期组的优良玉米种群,并对其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玉米品种各性状级别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14.
利用GenStat软件对2017年春玉米区24个中熟新品种的多点测试进行分析,基于GGE双标图模型分析表明,各试验点中以吉林省公主岭柳阳鉴定点具有较强的品种区分能力,吉林省公主岭铁北区鉴定点最具有代表性,甘肃省武威靖远县不适合作为此试验的鉴定地。GGE双标图丰产性稳产型表明,吉单37表现最为突出。基于相邻标准法分析表明,农华218、吉单37表现最好。综合分析,GGE双标图在品种产量评价方面与相邻标准法结果基本一致,且GGE双标图可以更加全面有效地评估品种和试验地点。  相似文献   

15.
塘四平头种质对吉林省玉米育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塘四平头种质代表系黄早四引入吉林省后,针对黄早四在吉林省的缺点进行大量的改良工作,改良其对玉米丝黑穗病和其它病害的抗性、自身产量及子粒品质。通过美国种质、温光反应迟钝材料和国内广基因材料改良黄早四的改良方法,选育出吉853、四444、四287等优良自交系,使塘四平头种质成为吉林和东北春玉米区核心种质。今后改良策略是黄改系群内改良;利用中国种质进行改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群;避开黄改系杂优模式对应类群进行改良;利用美国种质进行改良。黄早四种质促进了吉林省耐密型玉米育种的发展,丰富了种质基因库,在吉林省确定了选育密植品种的育种路线。  相似文献   

16.
先玉335对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先玉335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吉林省玉米产量和质量,耐密品种得到全面普及,精量播种技术得到农民认可,品种广适安全的概念被强化。先玉335促进吉林省玉米种业建立工程化育种体系,提升企业育种技术与方法,种子质量全面提高,玉米品种示范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7.
2016年春季在吉林省通化市柳河县、吉林市永吉县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发现1种新的玉米害虫,经鉴定后为白肾纹夜蛾(Amphipoeaburrowsi Chapman),属于鳞翅目夜蛾科(Noctuidae)、奂夜蛾属(Amphipoea)。该虫主要以蛀茎危害玉米幼苗,导致被害幼苗心叶萎蔫,甚至枯死。目前白肾纹夜蛾对吉林省玉米生产尚未造成威胁,随着耕作制度改变和玉米品种更换,其种群发生动态需进一步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