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大螟是危害甘蔗较为严重的一类钻蛀性害虫。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宿根蔗苗期大螟幼虫田间分布规律与扩散动态,建立了不同调查时间在0°、45°、90°、135°等4个方向上大螟幼虫的半变异函数及理论半变异函数,并用Kriging插值法对空间分布数据进行插值和模拟。结果表明,大螟幼虫密度呈单峰型增长,聚集度和随机变异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大螟幼虫呈聚集型分布,随着虫口密度的升高,聚集度降低,相关性增强,范围在5.33~43.59 m;Kriging插值表明蔗苗前期各斑块间相关性弱,蔗苗中后期各斑块间相关性强。  相似文献   

2.
对湖南省靖州县1~20年生桃园桃红颈天牛幼虫平均密度和桃树受害率进行系统调查,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法和2种回归模型法,比较了不同树龄桃红颈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的差异。结果表明:1~2年生幼龄桃树基本不受桃红颈天牛危害,3年以上挂果后的桃树开始受到侵害;随着树龄的增加,桃树受害率和桃红颈天牛虫口平均密度显著增加,19~20年生桃树受害率达90%以上,平均虫口密度超过2头/株;桃红颈天牛在桃园中呈聚集分布,具有密度依赖性,即随种群密度升高,聚集程度增大,3~15年生桃园桃红颈天牛均呈聚集分布,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16~17年生桃园桃红颈天牛空间分布型趋向于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19~20年生桃园桃园桃红颈天牛均呈聚集分布,此时分布的基本成分均为个体,个体呈现相互排斥现象。应用桃红颈天牛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信息,建立了不同树龄桃园桃红颈天牛幼虫种群的抽样公式。根据理论抽样公式,桃红颈天牛虫口密度越小,抽样数量较多,而在虫口密度较高的情况下抽样数量则较少。根据序贯抽样公式,可将3~20年生桃园抽样样本数量划分成6个区段:3~4年生桃园;5~6年生桃园;7~8年生桃园;9~13年生和19~20年生桃园;14~15年生桃园;16~18年生桃园。  相似文献   

3.
【目的】辣木瑙螟是在中国辣木上新发现的1种鳞翅目草螟科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叶片、钻蛀果荚形成危害。为明确其在田间的分布特点,2015年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云南省元江县的辣木园内对辣木瑙螟幼虫进行调查。【方法】通过6种聚集度指标(C、I、Ca、m*/m、La、K)、Iwao的m*-m回归模型、Taylor幂法则等分析了辣木瑙螟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并利用种群聚集均数分析了幼虫种群的聚集原因。【结果】辣木瑙螟幼虫在辣木上的空间分布型为依赖于密度的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均数分析表明:辣木瑙螟幼虫的聚集原因主要由其产卵、取食等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辣木瑙螟幼虫平均虫口数受水平方向的影响较小,但受垂直方向的影响较大;建立了辣木瑙螟幼虫抽样数公式:N=t2/D2(3.548/m+0.253)和序贯抽样方程T (n)=n±1.95■。【结论】本研究丰富了辣木瑙螟在云南省的研究数据,同时为林间虫情的预测预报及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花椒瘿蚊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运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2种回归分析方法对花椒瘿蚊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所有的指标表明,花椒瘿蚊幼虫在一切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聚集原因是由昆虫本身的聚集行为与环境异质性共同作用所致。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虫口密度在植株的东、南、西、北4个方位无显著差异;植株中部虫口密度较上部和下部大,差异显著,而上部和下部的虫口密度无显著差异。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确定出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模型及一定防治指标下的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5.
对7个板栗园小蛀果斑螟幼虫空间格局调查结果表明:小蛀果斑螟幼虫在板栗园中的分布是遵循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分布.其中Iwao的m*-m同归模型为m*=2.2825+1.0471m,Taylor幂模型为Ig(v)=0.4467+1.12871g(m).对各聚集度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板栗园中的小蛀果斑螟幼虫彼此之间互相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为聚集分布,且在任何密度下都是聚集的.聚集强度随着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导致小蛀果斑螟幼虫在板栗园中呈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由该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造成的.小蛀果斑螟幼虫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3.2825/m+0.0471).  相似文献   

6.
根据1986~1988年在泸州调查的资料,采用频次分布检验和聚集强度指标判定法,对粟穗螟幼虫田间种群空间分布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高梁粟穗螟种群的空间分布不受虫口密度和时间的影响,均属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聚集强度随虫口密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黄杨绢野螟发生特点及幼虫空间分布型,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保定市朝阳街两旁的绿篱带小叶黄杨进行调查,记录黄杨绢野螟幼虫的虫口密度,研究该虫的发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根据所调查的369个样方的虫口密度,采用概率分布型比较X2检验的方法和若干聚集度指标的方法,确定幼虫空间的分布型。[结果]3种概率分布型与X2检验比较结果表明,3种分布型均有差别,但Possion分布X2检验值与X20.05差别最大,故黄杨绢野螟幼虫极不符合Poission分布 负二型分布差别最小,比较符合负二项分布。各种聚集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表明,黄杨绢野螟幼虫呈聚集分布。[结论]黄杨绢野螟幼虫空间分布型与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提出了对该幼虫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8.
苦豆子是宁夏中部荒漠沙化区重要的防风固沙植物,豆荚螟是危害苦豆子种子的主要害虫.利用频次分布指标、6种聚集指标以及m*-m回归、Taylor幂法则研究了苦豆子种子害虫豆荚螟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苦豆子种子害虫的分布趋向于均匀分布.Iwao的回归方程m* =0.08513 +0.87461 m(r =0.9694),表明害虫种群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Taylor幂法则回归方程lgS2=-0.02854+0.90897lgm(r=0.9915),显示苦豆子种子害虫个体的空间格局随着苦豆子密度的提高趋于均匀分布.聚集原因分析(λ<2)表明害虫聚集主要是由于苦豆子植株生长状况及环境条件所致.并用Iwao最适理论抽样模型计算出了不同密度下所需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9.
通过全面调查4块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扁桃(Amygdalus communis L.)标准地,针对香梨优斑螟(Euzo-phera pyriella Yang)在扁桃上的危害特点进行分析,并采用5种不同的判断空间分布格局的聚集度指标法和Iwao、Talor等回归分析法对香梨优斑螟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梨优斑螟的发生程度与树龄、树体部位之间有密切关系,危害程度随树龄增大而加重,最高有虫株率达82.4%,危害部位主要集中在侧枝和主枝,以侧枝居多,最高有虫株率达54.01%。香梨优斑螟幼虫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型,并且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根据Iwao方法确定了香梨优斑螟幼虫在不同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公式为m*=2.868 74+1.704 18m。  相似文献   

10.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分析法对危害南抗杨的云斑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斑天牛幼虫在桦树林内呈聚集型分布状态,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又保持一定的排斥距离;根据距离干基部的不同位置划分为3个高度,得出不同高度的虫口数量在5%水平达显著差异,且1 m以下的虫口数量最大;云斑天牛刻槽数量与胸径大小和树高的关系中,胸径大小对刻槽数量作用率高;从树皮厚度与刻槽数量关系中可以看出3.6~4.0 mm范围内刻槽数量最多,而在单位体积的树干内,虫口密度越小其生息坑道的面积和长度越大。  相似文献   

11.
砂生槐种实害虫对砂生槐种子与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藏林芝、拉萨、日喀则砂生槐自然分布区研究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itiana)种实害虫对砂生槐繁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库的害虫寄生率高达70%,寄生性昆虫为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刺槐小蜂(Bruchophagus onois(Mayr));整个种子库的发芽率为29.35%,正常种子的发芽率为50.3%;豆荚螟寄生完全阻断种子的发芽,发芽率为0;刺槐小蜂取食寄生的种子发芽率为9.4%。完好种子和不同昆虫寄生种子纵径、横径和质量有显著差异,与正常种子相比较,豆荚螟和刺槐小蜂寄生均使种子体积减小;豆荚螟和刺槐小蜂寄生引起种子的质量损耗分别为49.13%和39.30%。说明昆虫寄生对砂生槐种子有明显的影响,是影响砂生槐种群更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应用8种聚集度指标和2种回归模型研究了油茶象甲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应用“聚集度均数”指标分析了幼虫种群聚集的原因,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幼虫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茶象甲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且该分布具密度依赖性;幼虫种群空间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幼虫种群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由其本身特性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造成;油茶象甲幼虫的虫口密度受不同方位的影响不大,受不同高度层次的影响较大,幼虫对下层的危害最为严重,上层和中层的危害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木豆豆荚螟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木豆豆荚螟为害习性,为木豆豆荚螟防治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观察和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金城江区和凤山县木豆豆荚螟生活习性、发生条件、为害程度及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木豆豆荚螟主要以幼虫为害木豆的花蕾、嫩荚,造成蕾、荚脱落;1条木豆豆荚螟的全幼虫期能蛀食豆粒3~5粒,有转荚为害现象;木豆豆荚螟的蛀害率约25%~40%,干旱年份旱地木豆豆荚蛀害率可高达80%以上;采用单植方法,可减轻木豆豆荚螟的危害,品种混植越多,花期重叠时间越长,木豆受豆荚螟危害越重;通过合理施药,可减轻危害,提高木豆产量。【建议】冬季彻底清园,降低次年虫源基数;根据不同品种合理密植,保持木豆地通风透光;不同品种分别种植,避免混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变异株,减少品种混杂;花、荚期科学合理用药,以保花保荚。  相似文献   

14.
运用6项聚集度指标和2种回归方法对枇杷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聚集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虫在任何密度下都呈聚集分布并遵从负二项分布,聚集原因是由某些环境因素所致,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几种常见的抽样方法与全查比较,并进行差异性显著测验,表明5点式为最佳抽样方法;通过分析并拟合出枇杷潜蛾幼虫在枇杷园中的最适理论抽样数模型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5.
秋大豆豆荚螟幼虫空间分布型及理论抽样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4种聚集度指标、Taylor幂法则及Iwao的m*-m直线回归法测定了秋大豆豆荚螟幼虫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秋季大豆豆荚螟在发生量比较大时,田间呈均匀分布;并进而得出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6.
张晓声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9):1066-1069
【目的】研究木豆豆荚螟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木豆豆荚螟为害习性,为木豆豆荚螟防治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观察和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金城江区和凤山县木豆豆荚螟生活习性、发生条件、为害程度及特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木豆豆荚螟主要以幼虫为害木豆的花蕾、嫩荚,造成蕾、荚脱落;1条木豆豆荚螟的全幼虫期能蛀食豆粒3~5粒,有转荚为害现象;木豆豆荚螟的蛀害率约25%~40%,干旱年份旱地木豆豆荚蛀害率可高达80%以上;采用单植方法,可减轻木豆豆荚螟的危害,品种混植越多,花期重叠时间越长,木豆受豆荚螟危害越重;通过合理施药,可减轻危害,提高木豆产量。【建议】冬季彻底清园,降低次年虫源基数;根据不同品种合理密植,保持木豆地通风透光;不同品种分别种植,避免混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变异株,减少品种混杂;花、荚期科学合理用药,以保花保荚。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测定聚集度指标研究稻负泥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1、幼虫分布型是聚集分布;2、根据 m~*~m 的回归关系,可得线性回归方程 m~*=3.164+1.347m(r=0.890~**),属于聚集分布。比较了植保上常用的四种抽样方式,均适用于田间调查。文中分析并计算了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估计了抽样精确度。结果表明,幼虫的种群密度愈高,理论抽样数就愈少;密度愈低,理论抽样数就愈多。  相似文献   

18.
砂生槐生物生态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砂生槐是西藏特有植物,主要分布在西藏"一江两河"流域,它有抗旱、耐瘠、抗风沙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文章对砂生槐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主要特征进行综述,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砂生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夏秋反季节豇豆豆荚螟田间消长调查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在贵州省龙里县水场乡对夏秋反季节豇豆豆荚螟田间消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豆荚螟在花、荚上的盛发期为8月24日~9月18日,高峰期在8月29日~9月13日。药剂防治应从8月24日开始,5~7 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