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在分析钱塘江流域水资源供需情况的基础上,得出当前水资源承载压力度为1.369,处于超负荷状态。同时,基于灰色系统动态模型,对规划水平年(2015年)的水资源承载对象特征要素进行预测,根据区域水资源实际供需情况,设置三种不同方案分析规划年的水资源承载状态,结果显示:三种方案下(保证率P=10%和P=50%)水资源承载状态均为轻负荷;当保证率P=90%,水资源承载状态均为超负荷。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流域可持续发展判定方法。为了寻求水资源承载状态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平衡点,必须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则,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才能实现流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研究水资源承载力可以为推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目前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研究理论、方法和进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研究发展方向,为水资源承载力的进一步深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选取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之一的人口要素进行重点分析评价,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对钱塘江流域人口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并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生活用水量指标出发,分析了流域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为了解决钱塘江流域水资源与人口需求之间的矛盾,应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需要适当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6.
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建立蒲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蒲河流域现状年的水资源承载力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能力一般,水资源已开发到一定程度,水污染问题对水资源现状亦有影响,但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该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可见本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7.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钱塘江流域人口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选取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之一的人口要素进行重点分析评价,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对钱塘江流域人口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并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生活用水量指标出发,分析了流域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为了解决钱塘江流域水资源与人口需求之间的矛盾,应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需要适当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8.
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沿岸地区在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重要。通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WRCC)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多变量在不同参数组合下的可能情景。结果表明:农田灌溉、节水技术、非农产业规模和生态用水几个变量对WRCC的影响较大;4种典型的情景方案各有利弊,协调发展型的情景方案是可行的选择。在此情景下,2020年区域虽可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但内部差异大,依然存在温饱、宽裕、初步小康和全面小康4种生活水平。区域将在2021年出现缺水,影响未来的发展。因此建议: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应用节水技术,除了加快在建的"引洮工程"外,还应积极筹划"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五家渠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及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本理论,以五家渠市为例,采用万元产值需水量定额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基于不同时期城市未来年份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对不同时期五家渠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预测.考虑新疆平均和高耗水水平下工业需水量的不同,预测两种情形下五家渠将于2027年和2022年分别打破水资源平衡,表明未来五家渠水资源紧缺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随后计算了五家渠未来水资源平衡指数和负载指数,表明水资源利用压力越来越大.最后提出了实现五家渠市水资源合理配置的保障措施,以保证五家渠市经济社会的正常、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灌溉排水学报》2019,(11)
【目的】探求滇池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与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协调关系。【方法】选取水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相关指标,构建滇池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分析流域2011—2015年的压力指数、承载力指数、协调指数、水资源承载力指数的变化趋势,并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对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利用提取出的主要因子构建水资源承载力驱动力模型,识别出影响滇池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驱动力。【结果】滇池流域2011—2015年水资源承载力指数呈上升趋势;滇池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驱动力有人类活动因素和自然因素,包括城镇化率、经济发展因素以及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人均GDP和年降水量属于正向驱动因子,城镇化率和年均气温是负向驱动力。【结论】基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系统协调发展,应加大外流域向滇池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形成多水源联合调水的格局,同时在保证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控制人口数量,建立健全流域水资源系统多水源供水的水资源高效配置与统一调度方案。 相似文献
11.
安阳市理论条件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探讨理论条件下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模型,引入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分类系统,并对安阳市理论条件下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估算与评价。研究认为,在平水年间,安阳市可利用水资源量仅有林州市能够满足温饱型条件下的生活水准,其余各县无论是在平水年间还是在枯水年间水资源承载人口均处于超载状态;并且可利用水资源量不可能支撑现阶段(2002年)人口在总体小康型、全面小康型和初步富裕型阶段的生活水准。 相似文献
12.
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与优化配置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资源的紧缺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水资源的特性,对水资源承载力和优化配置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系统工程方法为依据,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计算模型。该模型着重从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出发,来研究水资源对区域经济的支持作用,得出了水资源支持下的区域经济合理发展规模及在一定生活条件下的合理人口载量。最后以黄河下游小开河灌区为例,对上述模型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概念清楚,计算简单,能够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不同承载水平的水资源承载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明确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承载水平关系的条件下,对水资源承载水平进行分析,提出水资源承载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状况的改善而不断提高,进而提出承载水平的分级标准和计算方法。最后以海南省为实例进行了计算,确定了海南省不同承载水平下的指标值,并计算出海南相应水平下的可承载人口和经济规模,为区域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文群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3):12-14
福建省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极不协调。通过对福建省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提出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对策:闽江流域除满足本流域需求外,有能力调出水量30亿m3;九龙江流域能满足本流域需求,要引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水权转让等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晋江流域、木兰溪流域存在资源性缺水,依据地理位置,可考虑闽江流域调水补充。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在分析土壤水资源特点基础上,阐明了基于土壤水资源利用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综合考虑了农业经济产值、粮食总产量、农业生态用水量和农业用水比例等4项目标,建立农业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决策模型。以保定市为例,提出不同规划年、不同水文年及土壤水资源利用技术发展的农业水资源承载力方案,充分利用土壤水资源,保证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灌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以往学者研究基础上,界定了灌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应用集对分析方法对北方某一大型灌区水资源承栽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所采用方法是可行的.评价结果显示:该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属于Ⅱ级,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但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选取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利用率、人均供水量、供水模数、生活用水定额、耕地灌溉率、万元工业产值需水量、需水模数、生态环境用水率等9个评价因子,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聊城市1996-2005年来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聊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变化情况.同时,预测了该地区2010、2015和2020年的需水量、供水量,分析了不同情景下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和水资源承载力情况.从而得出:1996-2005年来聊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分值较小,虽然由1996年的0.417 2增加为2005年的0.442 2,但均低于平均值0.5.其变化主要和降水量以及GDP的变化有关.对该市水资源承载力贡献最大的是客水资源,其次是本地水资源. 相似文献
18.
基于SD模型的长沙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长沙市水资源现状,为平衡居民生活用水、经济生产用水和环境生态用水之间的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长沙市水资源-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系统,模型模拟了现状延续型、经济发展型、节水治污型和综合协调型四种发展模式,选取GDP、人口数量、居民生活需水量、经济需水总量、供需压力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保持10%、12%、12%年增长率且节流治污情况与现状延续型保持一致的方案,供需压力将达到节流治污方案的两倍多;经济生产用水对水资源供需压力的影响远大于居民生活用水和环境生态用水;通过适当降低人均用水量来平衡因人口数量增长而增加的居民生活用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