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区混播组合东北华北、西北青藏高原南方中、高山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区紫花苜蓿+羊草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黄花苜蓿+无芒雀麦(或披硷草)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自三叶+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苇状羊茅+草地早熟禾白三叶+红三叶+多年生黑麦草+无芒雀麦红三叶+鸭茅+猫尾蕈白三叶+苇状羊茅白三叶+鸭茅+毛花雀稗卡松古鲁狗尾草+宽叶雀稗+马唐+鸡眼草牧草常用的混播组合  相似文献   

2.
云贵高原人工草地混播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黑穗画眉(Eragrostis uigra)、紫羊茅(Festuca rubra)、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八种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豆科及禾本科牧草组成三大类(刈牧兼用型复杂类、刈草型简单类、放牧型简单类)十二种不同的混播组合,在力求一致的试验条件下研究各混播组合植被类型的产量动态和植物群落内部各组分的变化规律,以了解各混播组合草地的生产能力和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包括豆、禾比例在生产意义上的合理性及稳定性),并据此为当地筛选出建立人工草地的理想混播组合。结果表明,红三叶、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紫羊茅、草地早熟禾在其参于的混播组合中,表现出较好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可以当选为混播成员,而黑穗画眉、无芒雀麦在其参于的混播组合中逐渐被淘汰。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刈牧兼用型复杂组合总体上优于刈草型和放牧型简单组合,其中当选的组合有 V9(红三叶+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紫羊茅)、V10(红三叶+白三叶+鸭茅+紫羊茅)、V12(红三叶+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当选的刈草型组合有 V2(红三叶+鸭茅);当选的放牧型组合有 V6(白三叶+紫羊茅)、V5(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  相似文献   

3.
在科尔沁草原地区进行了不同草种和不同播种量组合的混播人工草地生产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芒雀麦、苇状羊茅、披碱草、鸭茅、紫花苜蓿均具有较强的种间竞争能力,种间相容性较好;白三叶、草地早熟禾、猫尾草在苗期种间竞争能力较弱,幼苗死亡率较高,生长发育不良。在生产特性方面,草地早熟禾+鸭茅+猫尾草+紫花苜蓿+白三叶(组合Ⅰ)草地豆科牧草平均产量显著大于禾本科牧草产量(P<0.01);无芒雀麦+苇状羊茅+披碱草+紫花苜蓿+白三叶(组合Ⅱ)草地禾本科与豆科牧草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全年总产量中,组合Ⅱ的禾本科牧草产量显著大于组合Ⅰ(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混播组合是:无芒雀麦占40.3%,苇状羊茅+披碱草占32.9%,紫花苜蓿占26.8%,总播种量37.3kg/hm2,全年干草总产量可达8580.12kg/hm2,其中禾本科牧草占50%左右,适合于放牧刈割利用。  相似文献   

4.
贵州南部混播草地几种建植因素最佳组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扁穗雀麦、蔬花雀麦、白三叶和紫花苜蓿等六种牧草,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在贵州南部地区生态条件下建立永久型优质人工混播草地最佳的草种组合、豆禾比例、播种量和播种方式。结果表明,草种组合是主要因素,播种量次之,用种比例和播种方式无明显影响;贵州南部地区优质永久型人工混播草地的理想草种组合是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扁穗雀麦+白三叶(或紫花苜蓿),豆科和禾本科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多年生人工草地的试验研究,以禾本科牧草(扁穗雀麦、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白三叶)进行不同组合混播。结果:表现较为理想的牧草混播组合是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白三叶,每667 m2播量为1.5+1.5+0.25+0.25 kg,播种采用条播。  相似文献   

6.
不同混播方式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混3-1(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混播)、混3-2(鸭茅、无芒雀麦和红豆草混播)、混4-1(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红三叶混播)、混4-2(鸭茅、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红豆草混播)、混5-1(鸭茅、无芒雀麦、猫尾草和紫花苜蓿、红三叶混播)、混5-2(鸭茅、无芒雀麦、猫尾草和紫花苜蓿、红豆草混播)和混6(6种豆禾牧草混播)与混播比例为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的混播草地连续2年的生产性能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并建立了包含牧草产量、牧草营养品质、种间相容性和群落稳定性在内的生产性能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混6组合具有较高生产性能,且高于其他混播种类组合,而不同混播比例组合生产性能相差不大;根据各混播组合的生产性能,可将21个混播组合分为3类,生态稳定型(混6)种间相容性、群落稳定性及产量均较高,适宜长期持续利用;产量型(混5-2、混4-2和混3-2)产量较高,牧草品质较差,特别是叶茎比较低,适宜放养耐粗饲牲畜;营养品质型(混5-1、混4-1和混3-1)产量较低,牧草营养品质较高,特别是具较高叶茎比,适宜放养对牧草品质要求较高牲畜。  相似文献   

7.
王元素  李莉  王堃 《草地学报》2014,(3):475-480
三叶草(Trifolium)混播草地群落持久性研究对喀斯特草地建设与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威宁灼圃示范牧场开展的由白三叶(T.rpens)、红三叶(T.pratense)、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紫羊茅(Festuca rubra),分别加上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黑穗画眉草(Eragrostis nigra)、鹅冠草(Elymud kamoji)组成4个5组分混播草地,在绵羊适度放牧下测定牧前、牧后草地现存量,连续进行20年持久性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及组合×利用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所有混播组合影响极显著,而组合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其动态变化与年降水量的动态变化之间无显著的对应关系,但同物种在各混播群落中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差异明显,说明各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生态位互补和竞争共存关系。各物种中生产力与稳定持久性最好的是紫羊茅和白三叶,其次是多年生黑麦草和鸭茅,最差的是无芒雀麦和鹅冠草;而在草地建植初期表现最好的是多年生黑麦草和红三叶。  相似文献   

8.
王元素  李莉  王堃 《草地学报》2014,22(3):475-480
三叶草(Trifolium)混播草地群落持久性研究对喀斯特草地建设与石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威宁灼圃示范牧场开展的由白三叶(T. repens)、红三叶(T. pratense)、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紫羊茅(Festuca rubra),分别加上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黑穗画眉草(Eragrostis nigra)、鹅冠草(Elymus kamoji)组成4个5组分混播草地,在绵羊适度放牧下测定牧前、牧后草地现存量,连续进行20年持久性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及组合×利用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所有混播组合影响极显著,而组合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其动态变化与年降水量的动态变化之间无显著的对应关系,但同物种在各混播群落中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差异明显,说明各组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生态位互补和竞争共存关系。各物种中生产力与稳定持久性最好的是紫羊茅和白三叶,其次是多年生黑麦草和鸭茅,最差的是无芒雀麦和鹅冠草;而在草地建植初期表现最好的是多年生黑麦草和红三叶。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贵州高寒山区人工草地的生产能力,2018—2020年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塔山村开展牧草混播组合试验.A组:20%威宁球茎草芦+40%雅晴多年生黑麦草+20%海发白三叶+20%瑞德红三叶;B组:20%威宁球茎草芦+50%安巴鸭茅+30%海发白三叶;C组:30%法恩苇状羊茅+40%雅晴多年生黑麦草+30%三得利紫...  相似文献   

10.
白三叶与不同禾草混播群落17年稳定性经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适度放牧条件下开展了白三叶与多年生黑麦草、紫羊茅、草地早熟禾和无芒雀麦的两两豆禾混播群落的种间相容性、群落生产力和稳定性的研究。17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白三叶 紫羊茅组合的年均干物质产量502g/m2,显著高于其他组合(P<0.05),但前期以白三叶 多年生黑麦草最高(P<0.05)。在时间序列混播比例的变化上,白三叶逐渐增加,然后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多年生黑麦草第1年最高,后逐渐下降;紫羊茅和草地早熟禾变化不大,而无芒雀麦减少最快,并最终消失;白三叶 紫羊茅组合的比例动态变化最小,组分稳定,而且群落抵抗力最强,年均杂草侵入量仅为2.4 g/m2,极显著地低于其他处理(P<0.01)。参试禾本科牧草与白三叶的种间相容性为紫羊茅>多年生黑麦草≥草地早熟禾>无芒雀麦。种间相容性是混播群落长期稳定性的重要决定因素。时间梯度上的群落生产力变化趋势,白三叶 紫羊茅和白三叶 草地早熟禾呈平稳略升,而白三叶 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 无芒雀麦呈前高后低模式。对混播群落稳定性的判断存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多年生人工草地的试验研究,以禾本科牧草(扁穗雀麦、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白三叶)进行混播,可提高草地产量,其中综合牧草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含量,表现较为理想的牧草混播组合是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紫花苜蓿+白三叶,每667m2播量为1.5kg+1.5kg+0.25kg+0.25kg,采用条播方式进行播种。  相似文献   

12.
退耕坡地种草养奶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种不同退耕草地上进行种草养奶牛试验。结果表明:以鸭茅 多年生黑麦草 白三叶 苇状羊茅 紫花苜蓿组成的混播草地上圈养奶牛的产奶量比由当地所惯用的一年生黑麦草单播草地上放养奶牛产奶量提高51%。  相似文献   

13.
紫花苜蓿与3种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的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不同禾草混播草地的土壤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将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均分别按1∶2、1∶1和2∶1比例进行同行混播,研究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苜蓿单播,紫花苜蓿与3种多年生禾草混播对浅层(0–20 cm)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全磷的积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 0.05)。2) 3种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改善土壤肥力的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混播组合。0–40 cm土层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养分的积累,而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混播对于钾素的积累效果更明显。3)混播比例的变化对浅层的速效磷、全磷,深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影响显著(P 0.05),增加苜蓿的比例,土壤养分含量增加。3种混播比例中,0–20 cm土层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配比处理1∶1和20–40 cm土层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配比处理2∶1较其他两个比例混播更有利于速效养分的积累;0–20 cm和20–40 cm土层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配比处理1∶2土壤速效钾、全钾含量最高,2∶1土壤碱解氮、全氮、全磷含量最高,而紫花苜蓿+苇状羊茅配比处理2∶1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其他两个比例混播。4)空间分布上,随着土层加深,除草地早熟禾单播和紫花苜蓿+苇状羊茅配比处理土壤全钾出现深层高于浅层现象外,其余所有混播处理土壤养分含量均为浅层高于深层,呈现养分表聚性现象。  相似文献   

14.
总结三年在思茅、广南和丽江三个试验点分别进行的牧草混播试验,得出在思茅南亚热带环境条件下适宜的混播组合为大叶千斤拔+阿玛瑞罗落花生+贝斯莉斯克伏生臂形草;在广南中亚热带环境条件下适宜的混播组合为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威提特东非狼尾草+海法或拉丁诺白三叶+绿叶或银叶山蚂蝗;在丽江温带环境条件下适宜的混播组合为海法白三叶+雷得昆红三叶+猎人田紫花苜蓿+沙弗蕾肯尼亚白三叶+波特鸭茅+德梅特苇状狐茅+维多利亚多年生黑麦草.据此结论,分别在思茅、广南和丽江各建植133.3hm2共400hm2的示范草场,为相似生态环境进行大面积的草场改良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紫花苜蓿分别与草地早熟禾、无芒雀麦和苇状羊茅按混播比例为7∶3、5∶5和3∶7建立的人工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以4个草种单播处理为对照,通过对生物量、植物形态特征以及种间关系的测定分析,探讨种间关系对混播草种和比例的响应以及植物生长特征和生物量对种间关系的响应,为建植高产、优质的混播草地提供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3种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相对产量(RY)值均大于1.0且大于禾草,紫花苜蓿较禾草均具有竞争优势,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和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对禾草的生长具有压迫作用,紫花苜蓿+苇状羊茅组合表现为两种牧草协同生长。随紫花苜蓿比例的下降和禾草比例的提高,紫花苜蓿RY值表现为豆禾比例3∶7>5∶5>7∶3,禾草RY值表现为豆禾比例3∶7>7∶3>5∶5,混播系统通过降低紫花苜蓿株高、增加茎粗和叶面积,禾草通过提高株高,降低茎粗以及先增大再减小叶面积来响应种间关系的变化,使得各混播比例下相对产量总和(RYT)值均大于1.0,进而使两种牧草达到协同生长,最终达到增产的目的。3种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与苇状羊茅混播增产效果好于其他混播组合,并且以3∶7混播增产率最高,紫花苜蓿与草地早熟禾、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以7∶3混播增产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牧草品种混播及示范推广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三年在思茅、广南和丽江三个试验点分别进行的牧草混播试验,得出在思茅南亚热带环境条件下适宜的混播组合为:大叶千斤拔+阿玛瑞罗落花生+贝斯莉斯克伏生臂形草;在广南中亚热带环境条件下适宜的混播组合为: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威提特东非狼尾草+海法或拉丁诺白三叶+绿叶或银叶山蚂蝗;在丽江温带环境条件下适宜的混播组合为:海法白三叶+雷得昆红三叶+猎人田紫花苜蓿+沙弗蕾肯尼亚白三叶+波特鸭茅+德梅特苇状狐茅+维多利亚多年生黑麦草。据此结论,分别在思茅、广南和丽江各建植133 3hm2共400hm2的示范草场,为相似生态环境进行大面积的草场改良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用鸭茅、猫尾草、无芒雀麦、紫花苜蓿、红三叶、红豆草建植多年生混播草地,混播草地种类为5种豆禾牧草混播、6种豆禾牧草混播,豆∶禾混播比例分别为3∶7和2∶8。依据建植第1年(2013年)和第2年(2014年)的牧草产量、牧草营养物质产量和消化能产出,以使役马(中型)、使役马(重型)、妊娠马(妊娠11个月)和泌乳马(产驹后3个月均值)营养物质和消化能需求为评价准则,采用营养物质和消化能"产出-需求相对差额"法对几种豆禾混播组合的生产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使役马(中型)、妊娠马营养物质和消化能需求为评价准则,豆∶禾为3∶7的混5组合(紫花苜蓿+红豆草+鸭茅+猫尾草+无芒雀麦)生产性能最高;以使役马(重型)、泌乳马营养物质和消化能需求为评价准则,豆禾比3∶7的另一混5组合(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猫尾草+无芒雀麦)生产性能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不同刈割方式对苇状羊茅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采用不同刈割高度和不同留茬高度处理对优良混播组合“苇状羊茅 +多年生黑麦草 +扁穗雀麦+白三叶”人工草地进行了刈割利用试验 ,结果表明 :该混播组合人工草地刈割利用时以草层高度40cm、留茬高度 5cm效果最好 ,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草的生产性能和延长利用期  相似文献   

19.
贵州南部混播草地几种建植因素最佳组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苇状羊茅、多年生黑麦草、扁穗雀麦、疏花雀麦、白三叶和紫花苜蓿等六种牧草,采用L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通过测定紫花苜蓿分别与3种生活型禾草混播草地牧草生产力和生理指标对混播成分和比例的响应,为建植可持续高产的混播草地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混播紫花苜蓿和苇状羊茅MDA含量减小,抗逆能力和光合能力增强;建植初期混播草地早熟禾MDA含量大于单播,抗逆生理和光合生理指标在豆禾比为7∶3时小于单播,5∶5和3∶7时大于单播;混播无芒雀麦MDA含量大于单播,抗氧化指标在豆禾比为7∶3时小于单播,5∶5和3∶7时大于单播,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光合生理指标大于单播,说明紫花苜蓿与苇状羊茅混播时二者生理协同效应较好,建植初期豆禾比为7∶3时紫花苜蓿对草地早熟禾和无芒雀麦有种间竞争胁迫,适当下调紫花苜蓿比例有利于草地早熟禾和无芒雀麦生长。隶属函数评价结果显示紫花苜蓿与丛生型苇状羊茅3∶7混播时两种牧草生理表现最好,增产率和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