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化学杀雄剂1号对棉叶蛋白质氨基酸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化学杀雄剂1号及其改良配方对棉花植株进行杀雄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化学杀雄剂1号后,棉叶16种蛋白质氨基酸中Met,Ile,Lue,His等4种氨基酸的含量不受杀雄剂1号的影响,而Pro,Asp,Glu,Phe,Lys,Val,Tyr,Thr,Ser,Gly,Arg和Ala等12种氨基酸含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化学杀雄剂1号中添加脯氨酸以及添加混合氨基酸(脯氨酸和谷氨酸)的两种改良配方使不育株棉花棉叶Pro,Asp含量恢复到接近对照水平,而对其他氨基酸含量则没有显著影响;其杀雄效率与单独喷施化学杀雄剂1号无显著性差异,而毒副作用明显减轻。化学杀雄剂1号引起氨基酸代谢失调可能是造成败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化杀1号对棉花可溶性糖淀粉及叶绿素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化学杀雄剂1号对棉花叶片和花药中可溶性糖、淀粉以及叶片中叶绿素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化学杀雄剂1号后,棉叶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增加,叶绿素减少,花药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减少。杀雄剂中添加脯氨酸以及混合氨基酸(脯氨酸和谷氨酸)等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接近对照水平;而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仍然高于对照;花药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仍然低于对照。表明对棉花使用杀雄剂后,阻碍了叶片中的淀粉和可溶性糖的运输,进而导致花药可溶性糖和淀粉的缺乏,造成花粉发育成熟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亏缺,这可能是棉花杀雄剂的杀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新型棉花化学杀雄剂的使用会影响棉叶中叶绿素的含量,第1次喷药后,叶片中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的含量先下降后上升,第2次喷药后,叶绿素的含量单调下降,与用药前相比,14天后,叶绿素a的含量下降了19%,叶绿素b的含量下降了25%,总叶绿素的含量下降了18%。在杀雄剂中加入金属离子(M^2 ),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变化规律与只用杀雄剂处理的一致,下降幅度也基本相同。表现活性剂PPJ和Mn^2 混合使用能有效地提高棉叶中叶绿素的含量,处理时间及PPJ的浓度对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效果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化学杀雄剂SX-1对重庆地区油菜的杀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昌敏  唐章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747-6749
[目的]探讨化学杀雄剂SX-1对甘蓝型油菜的杀雄效果,为杂交油菜制种提供应用依据。[方法]配置不同浓度梯度的SX-1,分别在渝黄2号母本单核期及10d后,用小型喷雾器将药剂均匀喷施在叶片表面,每2d对各处理油菜的生长和开花情况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首先喷施SX-1的1号药剂(5.5mg/L),10d后再喷施SX-1的2号药剂(7.0mg/L)的杀雄效果最佳,全不育率达100%。同时经SX-1诱导所得不育株的植株高度下降,茎秆木质化程度加深,花瓣变小,花瓣颜色变浅,花丝缩短,花期推迟,自交不结实,异交正常结实;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叶片中脯氨酸含量增加,而花蕾中脯氨酸含量下降。[结论]化学杀雄剂SX-1能有效地杀死油菜花粉,达到化学杀雄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α-NAA对烤烟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烟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烤烟打顶后喷50μmol.L-1α-NAA对根系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烟碱在根和叶片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喷施50μmol.L-1α-NAA可以降低上部叶、中部叶和根系的烟碱含量;(2)喷α-NAA处理,其Asp、Lys、G lu、Arg、Pro等5种氨基酸含量以及总氨基酸含量均低于未喷α-NAA的处理,并与中部叶、上部叶的烟碱含量间显著正相关。因此,喷施α-NAA降低上部叶、中部叶的烟碱含量,其可能的机制之一是通过调控Asp、Lys、G lu、Arg、Pro等5种氨基酸含量以及总氨基酸含量而实现。  相似文献   

6.
土壤水分对不同品种棉花叶片蒸腾及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程度的水分协迫条件下,供试的不同品种棉花叶片的蒸腾速率及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等都有明显变化.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各品种棉叶蒸腾速率均呈下降趋势,而游离脯氨酸含量呈上升趋势.新陆早1号的日平均蒸腾速率最高,其次是新陆早4号,系5最低.棉花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积累,新陆早4号最高,其次是系5,新陆早1号最低.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花药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蕾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以评价化学杀雄剂2号对水稻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化学杀雄剂处理后,不同发育时期的花药IAA、GA_3含量显著降低,而ABA含量则显著上升;随着花药的发育,处理组中的IAA、GA_3含量整体上逐渐降低,而ABA含量在四分体时期最高,在单胞期又恢复到花粉母细胞时期的水平。综合分析表明,花药IAA和GA_3含量的降低及ABA含量的上升是化学杀雄剂2号诱导水稻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化学杀雄剂诱导植物雄性不育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出生产成本较低且杀雄彻底、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化学杀雄剂,为杂交小麦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西纯820、周麦27、周麦28、徐州10030、泛麦8号、中麦895和项麦9908等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选用6种成本在100元/ha以下的化学杀雄剂(CH1、CH2、CH3、CH4、CH5和CH6)及10种表面活化剂(Silwet-40、二甲基硅油、Silwet-77、道康宁1520、瓦克SRE-CN、中油美D108、聚二甲基硅氧烷、Tween-20、Triton-100和月桂醇醚硫酸钠),通过化学杀雄剂筛选试验、基因型验证试验及表面活化剂筛选试验,筛选出新型化学杀雄剂与表面活化剂的最佳组合.[结果]300.0 g/ha的化学杀雄剂CH1可诱导小麦品系西纯820产生完全雄性不育,旗叶表现正常,但抽穗推迟.当小麦生长期处于Feekes标准8.5时,叶面喷施300.0 g/ha化学杀雄剂CH1(含0.1%表面活化剂OP-10)能使周麦27、周麦28、徐麦10030、泛麦8号、中麦895和项麦9908等小麦品种(系)的相对自交结实率明显下降,其中以周麦27、泛麦8号、中麦895和项麦9908的杀雄效果较优,对应的相对自交结实率分别降至15.8%、0.4%、2.3%和1.2%,表现出较好的杀雄广谱性.在10种表面活化剂中,二甲基硅油对小麦植株的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与化学杀雄剂CH1配伍使用能获得较高的杀雄效果,小麦相对自交结实率仅为1.2%.[结论]300.0 g/ha化学杀雄剂CH1配伍0.1%二甲基硅油可诱导小麦产生接近完全的雄性不育效果,且无明显药害反应,可作为杂交小麦制种候选方案进一步研究与利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化学打顶剂对棉花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6种不同化学打顶剂,对常规棉和杂交棉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新疆棉花合理应用化学打顶剂提供参考.[方法]选用金棉、土优塔、氟节胺、智控先锋、西域金杉、棉打顶等6种化学打顶,常规棉金丰905和杂交棉中抗2号2种棉花材料.共设置8个处理,其中6个化学打顶,1个未打顶对照和1个人工打顶.试验重复3次,收获期测定不同棉花品种间的农艺性状差异及其产量差异.[结果]6种不同化学打顶剂在农艺性状方面均能降低株高,减少果枝数,缩短倒一至倒六果枝长度、叶柄长度,减小倒一至倒六主茎叶叶宽;在经济性状方面影响也明显,化学打顶剂与对照相比均能提高产量,与人工打顶效果无差异.其中化学打顶剂金棉增产最明显:中抗2号提高14.8;,金丰905提高20.41;.[结论]化学打顶能有效控制棉花株高,控制果枝数,提高产量;不同化学打顶剂对不同棉花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影响有差异,应选用相应药剂和相应密度下的品种才能更好的发挥打顶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配方棉花脱叶与催熟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化学脱叶是在收获前促使棉株绝大部分叶片尽快脱落的一种技术,可以提高机械采收的作业效率并降低籽棉的含杂率.脱叶剂的直接作用以及脱叶后田间通风透光状况的改善,促进棉铃的开裂.而化学催熟即是应用催熟剂解决棉花的后期晚熟问题,尤其在气候异常多变的收获季节.棉花化学脱叶、催熟保障机械采棉,对新疆棉区节约成本和增加效益、提高我国原棉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尤为重要.[方法]对国内外现有的棉花脱叶剂进行筛选,筛选最佳脱叶剂产品,研究添加有助剂的棉花脱叶剂对棉花脱叶率、吐絮率和产量等影响.[结果]北疆棉区机采棉田的化学脱叶与催熟技术是:适宜施药期为8月底9月初;筛选配方为(1)675g/hm2真功夫+助剂有机硅225mL/hm2+乙烯利2250mL/hm2;(2)675g/hm2新产品+助剂888A225g/hm2+乙烯利2250mL/hm2;(3)600g/hm2真功夫+助剂888A225g/hm2+乙烯利2250mL/hm2.[结论]脱叶剂效果除了与脱叶剂用量、喷药时间(温度)等上述因素有关外,还与棉花品种有关.在喷洒同等药量的情况下,脱叶率彩色棉品系远远低于新陆早13号,说明脱叶率不仅和温度等因素有关,还和棉花品种有极大关系.筛选出适合机械采摘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5.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