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为探讨国产高分一号(GF-1)卫星影像在作物面积提取中的适用性,以冬小麦主产区山东省菏泽市为研究区域,利用GF-1卫星携带的多光谱宽幅相机(WFV)16米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以菏泽市土地利用类型和野外地面调查数据作为辅助,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和监督分类—最大似然分类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区解译方式,分别提取出菏泽市2014和2015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和分布区域,并利用地面样方数据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同时开展年际变化动态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以GF-1/WFV 16米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将多源信息引入决策树和监督分类模型,进行种植结构复杂地区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估算的方法是可行的。GF-1/WFV 16米影像在作物面积遥感监测业务运行中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2014和2015年菏泽市冬小麦位置提取精度分别达到96.5%和96.7%,面积总量提取精度分别达到96.8%和95.0%;遥感提取的两年冬小麦种植面积均略小于官方提供的统计数据,但两者呈现出的变化趋势一致,即菏泽市两年间的冬小麦种植面积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分遥感数据的昌吉市棉花面积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津农业科学》2017,(10):55-60
本文探讨了如何利用高分遥感数据大范围快速提取棉花种植面积。本研究以昌吉市为研究区,基于高分一号(GF-1)遥感影像,利用实地调查的2015年昌吉市作物种植信息,选取不同的监督分类方法,加入耕地掩膜,分析得出昌吉市棉花识别的最佳识别时相以及最佳识别方法。结果表明,棉花与其他种植作物分离程度最好月份为7月,棉花种植面积最佳识别月份为7月,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总体精度最高,总体精度为95.24%,Kappa系数0.935。棉花种植面积提取以小于6个像元为最小图斑时结果最佳。高分一号遥感影像7月以支持向量机分类法解译出的2015年昌吉市棉花面积为15 974 hm2,棉花面积提取精度为95.79%。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在农作物遥感监测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Landsat 8及GF-2遥感数据,基于不同作物的物候、波谱和纹理差异,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马铃薯和向日葵种植面积进行识别提取。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县域尺度上能够有效监测识别2种作物的种植面积,且识别精度较高,用户、制图和总体分类精度三者均高达96%以上,Kappa系数为0.935 4,可满足遥感监测作物种植面积的需求,也可为县域尺度非大宗作物的面积监测识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GF-1/WFV EVI时间序列数据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产高分系列卫星的发射,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方面逐渐得到了应用,但目前仅有少量基于高分一号(GF-1)卫星影像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进行作物分类或遥感估产的研究。本文针对NDVI指数在南方多植被覆盖区域易饱和及不敏感的缺陷,利用在NDVI基础上改进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首次提出基于GF-1卫星16m宽覆盖影像(Wide Field of View,WFV)EVI时间序列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方法。选取四川省乐至县为研究区域,获取覆盖整个水稻生长周期的GF-1/WFV影像数据,构建EVI时间序列,并分析水稻不同生长期的EVI曲线特征。利用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Harmonic Analysis of Time Series,HANTS)对EVI时间序列进行平滑处理,尽可能减少噪声影响,使EVI时间序列能够更好地反应水稻及其他植被或非植被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根据水稻和其他植被及非植被的EVI曲线特征差异构建水稻种植面积提取决策树模型,对水稻种植面积进行准确提取。通过与同期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对比,本研究方法提取的水稻种植面积和精度都较高,表明该方法对于提取水稻种植面积效果良好。研究表明,相对于以往用中低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作物种植结构提取,GF1/WFV影像在南方较破碎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方面应用效果良好,GF-1卫星影像在农业遥感领域具备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5.
高分一号卫星影像监测水稻种植面积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高分一号卫星应用于农情遥感监测的优势和水稻种植面积遥感监测的原理,着重对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遥感影像分类方法与水稻面积提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高分一号卫星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特点,反映作物的光谱特征明显,适合选用为农情遥感监测的数据源;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水稻种植面积提取技术比较成熟;基于决策树、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知识、人工目视解译等分类提取方法应用前景广阔,但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高分1号卫星数据的农作物面积遥感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农作物面积统计方法探测周期长、时效性差、难以保证信息准确度等问题,以高分1号(GF-1)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基础,提出一种将遥感技术与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的农作物面积测量方法。首先,基于物候期影像进行作物分类,提取目标农作物空间分布信息;然后,构建含有目标作物的抽样总体,进行样本的分层随机抽选;接着,采集光谱信息点,进行实地调查,获取准确的样方调查结果;最后,结合遥感识别结果,采用分层比估计方法反推出测区目标作物面积,计算变异系数值,估计总体测量结果的推算精度。根据此方法估算出辽宁省义县2015年玉米种植面积为95 746.1 hm2,与实际测量结果较为相近,说明此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山东农业科学》2019,(7):143-151
作物种植结构监测和估产是精准农业遥感应用的重点领域,其研究对于指导作物种植结构和制定农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研究区,以2016年多时相Landsat8 OLI和GF-1影像为数据源,基于物候信息、时相特征、积温和光谱特征确定农作物识别关键时期和特征参数,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开展作物种植结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多源与多时相遥感数据可以反映不同农作物的季相特征,研究中所构建的决策树分类模型能够在大区域范围内高精度地实现作物分类,总体精度达83%,Kappa系数为0.77。与统计数据对比,棉花面积精度在85%以上,玉米为81%,小麦为80%以上,水稻达80%以上。因此,利用Landsat 8和GF-1影像在大区域提取农作种植结构是可行的,为今后遥感在农业上的应用提供一个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8.
HJ-1号卫星数据与统计抽样相结合的冬小麦区域面积估算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利用HJ-1号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冬小麦种植面积测量的可行性,并进一步结合统计抽样的方法,估算区域冬小麦种植面积,解决单靠遥感进行冬小麦种植面积测量时多期影像信息误差积累和生长差异性影响的问题。【方法】以北京市为研究区,采用多时相HJ-1号卫星遥感数据与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冬小麦种植面积测量:利用多时相HJ-1号卫星遥感数据获取冬小麦遥感识别结果(56506.67hm2),结合耕地地块数据建立入样总体,以耕地地块内冬小麦遥感识别面积作为分层标志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反推得到北京市冬小麦面积总量(59680hm2)。【结果】多时相冬小麦遥感识别结果MAE为0.17,bias为-0.05,抽样反推区域总量面积提高了约5%,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HJ-1号卫星多期遥感影像提取冬小麦区域面积偏低的问题。【结论】本文方法能够准确测量出区域冬小麦总量面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普适性,为采用HJ-1号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测量进行了先期的方法探讨,深化了该遥感数据源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县域尺度上基于GF-1PMS影像的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县域尺度上基于高分一号卫星(GF-1)PMS影像进行冬小麦遥感监测的可行性及精准性,以河南省滑县为研究区,遴选2015年2月上旬GF-1 PMS影像6景,对影像进行辐射定标、FLAASH大气校正、NNDiffuse融合、几何精校正、地图投影转换等预处理后,在外业调查和样本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冬小麦决策树分类模型,模型第1层决策方案中NDVI0.311的像元为冬小麦,得到冬小麦的粗分类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第2层决策分类,以进一步提高冬小麦的分类精度,分类方案为第1波段地表反射率0.146、第2波段地表反射率0.148、第3波段地表反射率0.135、第4波段地表反射率0.250的像元为冬小麦。对分类结果进行形态学滤波处理,以消除或减少分类结果中孤立的像元。分别基于决策树分类模型与ENVI软件自带的IsoData非监督分类模型,对比分析GF-1PMS影像和同时期Landsat-8OLI影像在冬小麦面积提取上的精度。结果表明:基于新构建的决策树分类模型,2015年滑县冬小麦种植面积为115 715.81hm2,混淆矩阵检验总体精度为99.62%,Kappa系数为0.99;PMS影像提取冬小麦的混淆矩阵总体精度比OLI影像高出9个百分点。说明县域尺度上基于单时相GF-1PMS影像在冬小麦收获前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是可行的,提取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产高时空分辨率卫星影像的作物种植信息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面向对象技术支持下,首先利用高空间分辨率ZY-3遥感影像提取农田地块专题信息;然后在地块边界控制下以地块对象为单元融入HJ-1及GF-1中分传感器的多时相光谱信息,获取作物生长关键期内的时间序列光谱特征;最后,结合不同作物的物候差异性规律构建作物种植信息提取模型,对甘蔗和水稻进行识别。结果表明,所有地类的总体分类精度为86.80%,Kappa系数为0.84,总体分类效果良好。甘蔗的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达到92.11%和90.91%,水稻的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分别达到88.89%和90.91%。说明协同利用国产卫星的高空间和高时间分辨率影像数据提取作物种植信息确实可行,可作为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结构的精细化、快速调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应用控制法量算面积的原理,对福建沿海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查量算。文中叙述了控制法的原理,设计了面积量算的程序,并列举部分算例说明其应用。实际量算结果表明控制法是量算土地面积的一种较为严密的方法,值得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2.
公乌素灌区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公乌索灌区通过引洪淤地,改善土壤条件,发展井灌,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农牧业的发展,使这地区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提高。本文就经济效益加以重点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域农村居民点格局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寻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区即垦区与传统农业区即农区农村居民点格局的差异及农业发展状态对居民点格局的影响,基于抚远市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现状,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景观格局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类农村居民点即聚居居民点与田间散居住宅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农业区与传统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标准差椭圆的长短轴差值、形状指数以及居民点规模全局聚类值与显著性检验分别为:8 743.39与13 426.64 m、10.98与15.18、0.107 478与0.000 015、2.26与0.67,田间散居住宅的数量依次为1 742与487个现代农业区散居住宅核密度远高于传统农业区,表明二者的农村居民点格局存在显著的差异,现代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规模呈现出全局高值的集聚特征,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形状较为简单,其田间散居住宅密度较高分布较为密集,传统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随机,形状相对复杂,其零星分布散居住宅;现代农业区水田种植比例与耕作半径较大耕作强度较高耕种期内农民选择在田块间建立散居住宅以提高耕作效率,即水田种植比例与耕作半径是导致现代与传统农业区田间散居住宅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传统农业区的农田基础设施与田块特征尚不完善,而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布局对农业生产条件的依赖性较大,即农田基础设施与田块特征是造成现代与传统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差异的关键因素。未来黑龙江省在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时应对现代与传统农业区进行分区整治,现代农业区应充分考虑耕地结构与耕作半径,传统农业区应注重农田基础设施与田块的特征,以实现黑龙江省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土地的高效与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4.
王献溥  于顺利  陈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186-11187
分析砀山酥梨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根据农田保护区的含义指出对其有效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2009年4月对绥化市北林区153个居民小区的生态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小区生态建设的现状以及与生态小区的差距。结果显示:居民住宅小区由居住型向舒适型过渡,居民住宅小区功能由单一向多功能过渡,小区物业管理向专业化迈进,小区建筑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过渡。针对目前小区生态建设的基本状况,提出了绥化市生态小区的发展和规划建议,为其他生态小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文化、政治等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劳动关系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它已经成为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在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理念的支撑下,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将成为企业竞先追求的瑰宝。长期以来,黑龙江地区相对落后的发展状况,一直使当地劳动关系更多沿袭计划经济下的劳动关系色彩,与京津地区的劳动关系特征有较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完全可以通过两地劳动者在某些重要问题上的认知映射出来,既而为调整劳动关系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7.
杨春  王明利 《农业展望》2013,9(9):46-49
在研究中国牧区半牧区县肉牛生产发展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肉牛产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形势,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相关建议.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牧区半牧区县的牧业人口数总体保持增长;牧区半牧区县牛出栏量呈上升趋势,牛肉产量保持增长,两者年平均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水平,由此表明牧区肉牛生产能力在逐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牧区仍面临繁育提供架子牛重任、草原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方式转型等.未来,牧区肉牛生产将逐步由繁育和育肥为主向全产业链发展,养殖模式呈多元化,注重草原生态保护的肉牛养殖将受到重视,总体生产发展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8.
苜蓿引进品种半干旱、半湿润区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苜蓿王、Spreador-3、Pick 3006和Pick 8925是从美国和加拿大引进的优良苜蓿品种,以国产中兰1号为对照品种,2002-2004年在兰州半干旱地区开展引种试验,2008年与2009年在半湿润区天水甘谷继续开展适应性试验,同时对其营养成分和抗旱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引进的4个苜蓿品种,在半干旱、半湿润区均能正常生长生活,完成生育周期的全过程,无异常表现,未发现病虫害侵染,苜蓿王的抗旱性最强,鲜草产量在半干旱区兰州达68 715.8 kg/hm2,在半湿润区天水高达125 642.8 kg/hm2;Spreador-3具叶大、杆中实、抗倒伏等优良特性,对照中兰1号具优良抗旱性能,建议3种苜蓿在中国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及半湿润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杨泽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190-13191
介绍了毕节试验区建立的背景,分析了1988~2007年毕业试验区农业领域的阶段性成效,提出了岩溶贫困山区农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社区管护区的基本含义和管理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社区管护区的基本特点和现存问题,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使其能更加健康地发展,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