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气CO2浓度增加、气温升高、降雨不均衡等方面综述了气候的变化情况,指出气候变化特别是大气CO2浓度升高导致温度上升,使农作物光合效率提高、生长速度加快、根系发达、株高增加、生育期缩短、产量提高、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2.
杨利 《农业与技术》2013,(8):186-186
由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已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于农业生产负面影响更是引发了社会警惕。结合全球气候大变暖的背景,总结了宁夏气候变化情况,根据宁夏气候变化的规律,结合宁夏的农业情况与地理概况,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宁夏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气候变化也越来越显著,这不但体现在气温上升、水资源短缺上,还体现在降水不均、气候极端等方面。农作物的生长和气候有着天然的联系,气候的变化对农作物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要弄清楚这些影响,就需要对当前气候变化的特点予以了解,只有如此才能有的放矢地分析气候变化于农作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适宜度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结合我国农业领域发展以及气候条件变化情况研究,对于气候变化对农作物适宜度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黔东南州1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47年(1961-2007年)的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通过相关分析,筛选出年平均日照时数、冬季降水量和夏季日照时数等8个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气候因子,分析其演变趋势对黔东南州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8个主要气候因子均不同程度地向有利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方向变化,即随着气候的变化,黔东南州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向加重的趋势演变.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东北部边坡地带气候变化及对牧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兵  杨文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35-14537
通过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边坡地带合作农气观测站的牧草观测资料及降水、气温和积温等地面观测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东北部边坡地带牧草生长的影响,发现气候变化导致位于高原边坡地带的合作牧草生长期有明显延长的趋势。合作地区牧草生长期延长的主要原因是返青期提前,趋势提前15.5d/10a。由于秋季降水量增多和初春气温上升导致合作牧草返青期提前,特别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合作牧草返青期出现了明显提前的趋势。合作牧草黄枯期也呈提前的趋势,趋势提前5.5d/10a,合作牧草黄枯期提前的主要原因是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气温升高,夏季降水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灵璧2015年的气候变化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灵璧2015年1~12月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气象要素值与常年对比分析,采用曲线图、数据对比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年灵璧县年平均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8.2℃,≥35℃的高温日数为14 d;年极端最低气温为-9.3℃;全年无霜期为232 d,较历年平均偏多25 d。年内雷雨大风、连阴雨、干旱、雾霾等气象灾害频繁,对当地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均产生较为突出的不利影响。[结论]2015年灵璧县气候属异常年份,气候条件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有利于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保证农业生产效率。基于此,就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化对全球的生态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研究与探讨各项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已是迫在眉睫.气候变化对国内外的农业生产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世界部分国家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并对中国东北、西部及南方等不同地区农作物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提高适应能力的5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选取额济纳旗气象站点1960—2010年日平均气温及日平均气温最低、最高气温数据,使用线性回归法分析气候变化对胡杨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1年来,胡杨生长期开始日明显提前,终止日逐渐后移,整个生长发育时间延长。开始日和终止日的变化倾向率分别为-1.54、1.74 d/10年,均通过0.01显著性水平,开始日提前和终止日延后趋势较为显著。胡杨展叶期始期、叶黄期初日分别有提前、推迟的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387、0.660 d/10年,但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系统分析总结前人有关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气温、CO_2浓度、降水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的升高可导致农作物减产;CO_2浓度升高可促进农作物生长,使农田耗水量增加,并可使粮食品质下降;降水的变化可使我国粮食遭受区域性干旱的面积增大;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持续时间的增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威胁则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监测、预测、评估现状,提出了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的科学意义及策略。  相似文献   

13.
原嫄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815-9818
[目的]回顾青藏高原抬升对我国区域气候的影响研究。[方法]通过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构造运动的相关研究,选取利用我国北方黄土沉积的研究手段,特别是通过应用黄土沉积的古地磁测量方法对高原抬升影响的研究实例分析,综合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这一重要新构造运动对我国的地貌、气候等产生的影响。[结果]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我国西北部区域气候明显转干转冷,并出现迅速干旱化的趋势,导致黄土堆积、植被类型更替以及人类活动的变迁。同时,虽然气候大环境以干旱为主,但这一区域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干湿变化的旋回交替。[结论]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特别是西北部地区的基本气候特征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策略(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监测、预测、评估现状,提出了青藏高原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的科学意义及策略。建议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青藏高原气候与生态环境监测、预测、评估和预警的综合体系,包括:①建立"天气气候综合观测网"。发展思路:观测领域要从常规天气向综合气候观测转变;加大地面观测遥测化、自动化的水平,加密自动化观测站点的布网,增加对草地、湿地、湖泊、高山、沙漠、戈壁滩等典型生态系统的气候观测;开发多途径、多尺度的气候观测技术体系,对于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实现空基、地基的立体监测;强化自动站定位观测、移动观测与卫星遥感监测的跨区域、跨尺度的综合性野外观测体系;加强传感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体系的应用,建立基于多尺度观测和多种数据资源融合的远程管理和共享系统;建立基于多尺度观测的模型模拟系统。②开展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包括CO2、H2O、热量、动量、能量和物质交换等基础性观测。③加强气候资源监测,应开展从顶层研究和设计青藏高原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储存量的勘测和普查工作;开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区划及其资源承载能力评估研究,建立太阳能光热转化、光电转换的使用指标及相关参数;对气候资源、气候能源给出明确界定;合理划分太阳能、风能资源区,对大面积推广利用太阳能、风能进行资源和效益评估。④建立气候预测、评估系统。生态环境、气候预测、评估系统的组成部分为:气象预报和缓解战略;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对资源与生态系统影响评估及预测;气候风险管理与决策;气候变化、气候变异性与生态系统。⑤建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警系统。⑥建立重大工程影响评估系统。开展青藏高原气候长期观测不仅可以揭示气候变化特征,还可以揭示气候球变化对东亚区域物种栖息、生态圈的影响机理及其变化趋势,将对东亚及中国等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马铃薯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分析马铃薯生长发育所需的气象条件以及黄土高原气候变化的趋势,预测了黄土高原未来的气候状况可能对马铃薯生产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马铃薯高产优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玉梅  侯光良  王小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03-20204,20216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最大可能蒸散以减少趋势为主,干燥度以降低趋势为主,由此可知,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呈现向暖湿方向发展的趋势。气候变化导致青藏高原地区出现冰川和冻土融化、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水资源日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退化现象。根据气候变化出现的问题,提出加强对冰川融水的利用、采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开展天然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设、实施人工降雨、建立自然保护区等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保护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玉河  王承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78-14980
[目的]研究新泰市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种植业的影响。[方法]利用新泰市1957-2009年逐年、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初霜日、终霜日、无霜期、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分析了新泰市近53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种植业的影响。[结果]新泰市气温在波动中上升,暖冬现象突出,≥0℃积温逐年增多,近10年来初霜推迟、终霜提前、作物生长季延长;年降水量在波动中减少,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减少趋势。由于积温的增加,无霜期的延长,使新泰市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期、耕作制度发生变化,冬季气温的升高,有利于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的发展,复种指数有所提高,特色种植优势突出;气候变暖使黄姜、黄花菜种植面积扩大,种植界限北移,小麦、花生播种期推迟,黄姜播种期提前,生长期延长。同时,气候变化也使得新泰病虫害加重、春季冻害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引起的极端天气对果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更为剧烈,黄姜和黄花菜种植风险加大。[结论]该研究为促进新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立春  郭磊  宋波  李永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779-15782
利用莱阳市1952~2007年冬小麦生育期内的气象资料,对该期的气候变化特点以及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了气象要素变化对莱阳市小麦产量的影响,提出了调整播种期等农业气象建议和措施,为莱阳小麦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小麦生育期间,气温上升,降水量以每10年2.56mm的幅度下降,日照时数以每10年21.02h的速率减少;气候变暖使小麦播种期推迟,全生育期缩短,干旱程度加重,气候产量下降,气候变化不利于小麦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