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春小麦高额丰产形态生理指标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年来,在柴达木盆地一些国营农场,亩产小麦1,500斤以上的高产典型不断涌现。为了研究这一地区春小麦高额丰产规律,为大面积大幅度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及有效措施,1976—1978年间,我们在柴达木盆地香日德农场,与该场干部工人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春小麦高额丰产的试验研究,连年获得了比较高的产量。1976年首次获得19.68亩平均亩产1,534.6斤的高产,另有1.45亩亩产1,632.8斤;1977年亩产超过1,500斤的总面积有101.9亩,有三块试验田(1.121亩、1.0亩、1.032亩)亩产分别达1,765.5斤、1,737.5斤、1,727.1斤;1978年由于运用了前两年的经验,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常熟县王市公社南塘大队倪永福生产队1965年三麦获得了大丰收。全队129亩三麦,亩产500.5斤,比1964年增产56.4%,其中82.6亩小麦,亩产498.1斤,46.4亩大元麦,亩产505斤;接种中稻茬的  相似文献   

3.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院工农兵学员、农场工人和教师,在深入开展教育革命的过程中,坚持“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为了学习贫下中农小麦高产经验,探索淮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途径与技术,1972年以来开展了小麦高产研究.四年来,各试验田产量情况如下:1972年3.82亩试验田,平均亩产727.3斤;1973年7.2亩试验田,平均亩产737.4斤.其中有1.04亩,亩产812.0斤;1974年10.75亩试验田,平均亩产777.4斤,其中有4.93亩,亩产超过800斤;今年45.72亩试验田和丰产方,平均亩产829.6斤,其中900斤以上田块6.23亩,平均亩产965.1斤,有一块1.32亩,亩产1073.5斤.通过四年研究,我们对淮南稻麦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有以下认识: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甘薯高产规律,为大面积大幅度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及有效措施。我校从1978年秋至1980年春在本校实习农场进行甘薯高产栽培试验研究。两年来获得了比较高的产量。1978年有5块共10.6亩秋薯平均亩产10.839斤;其中有1.17亩,平均亩产达16,613斤。1979年有3块共6.9亩秋薯。平均亩产13,706斤;其中有1.01亩,平均亩产达14,396斤。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我们作了小麦分层施用磷肥的试验,试验分100斤过磷酸钙撒垡头、掩底,70斤掩底和30斤撒垡头三种方法,与不施磷肥作对照。得到的平均试验结果是:30斤撒垡头和70斤掩底的产量最高、单产560.8斤,比对照不施磷亩产320.8斤增产74.8%;比100斤撒垡头亩产448.4斤增产25%;比100斤掩底亩产484.2斤增产15.8%,通过磷肥分层施用,增加了产量,提高肥效,100斤磷肥分30斤  相似文献   

6.
<正> 砂姜黑土(俗称黑土上浸地)是我区的主要耕作土壤类型之一,面积达500万亩,由于多种原因,农作物产量往往低而不稳,小麦亩产百斤上下.为了探索砂姜黑土地区小麦增产规律,我们在黄牛场通过近七年的试验,调查摸索了一些办法,使全场6000亩小麦由原来亩产百斤上下,提高到400斤左右,其中亩产500斤以上的地块达2000余亩,最高单  相似文献   

7.
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院下放农场师生和农工,今年经过四个多月的苦战,认真的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夺取了早稻丰收,繁植区67.78亩双季早稻,实收稻谷49841斤,平均单产735.3斤,(有芒早粳平均751斤,南特号726斤,莲塘早600斤。)比去年平均单产650斤增产13%,其中4.98亩有芒早粳平均亩产1102斤,比去年最高单产890斤增产23.8%。今年早稻的栽培措施,主要是: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南方多雨地区小麦高产的规律,我们原有教师和贫下中农教师、农场工人、工农兵学员一起进行了小麦高产栽培试验。1973年扬麦一号小麦试验田7.2亩,平均亩产737.4斤,其中1.04亩,亩产812斤。 一、高产试验田的产量结构和茎蘖动态  相似文献   

9.
20285系江苏省农科院粮食所从复虹3号×(辛尼斯×南粳15)的配组中选育出的早熟晚粳糯稻品种.练湖农场1980年引进品比试种,1981年扩种繁殖.(一)产量表现1980年在本场的省区试中折合亩产1130斤,占第一位,比对照筑紫晴1020斤增产10.8%.在省组织的16个优良品系联合鉴定试点中,实收亩产1114斤,居首位.1981年在本场的省区试点中,实收亩产1071.6斤,比对照筑紫晴756.7斤增产29.4%.在本场组织的新品系产量鉴定中,实收亩产1057斤,比对照复虹糯增产18.78%,两个试验产量都名列第一,均达到极显著增产标准.1981年我站示范繁殖21.1亩,实收亩产982斤,比筑紫晴增产20.6%.两年试种结果表明,该品种高产稳产,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和较高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地瓜单位面积产量,探索地膜对地瓜生长发育的作用,从1981年开始进行试验。三年来主要进行了覆膜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地瓜的生长发育、地瓜对 N、P、K 吸收规律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并且在试验示范基础上,1983年开始推广,取得较好效果。一、覆膜地瓜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1981年试验0.04亩,折亩产5400斤,比对照增产55.4%;1982年示范2.18亩,平均亩产6228.2斤,比对照增产65.4%。两年试验结果,地瓜覆膜平均亩产5610.6斤,比不覆膜栽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南安县贵峰高级农业社1956年种黄麻120.06亩,平均亩产粗麻皮780斤,比1955年增产19.52%,比社外一般产量高180斤,其中有1.04亩麻田产量最高,收麻皮1,373斤,平均亩产1,320.25斤,超过1956年广东省东莞县共联乡水蛇涌高级农业社1,207.5斤的黄麻丰产最高纪录。该社黄麻丰产田的前茬为小麦,于小麦播  相似文献   

12.
大渡乡位于举水西岸,年平均温度16.4℃,无霜期约240天,常年降雨量1,200多毫米;大部系砂质土壤,棉田习惯为小麦棉花两熟栽培。全乡耕地9,418亩,其中旱地7,636亩。1956年棉田面积5,689亩。去冬今春已有98.5%的农民入社,并有86.7%的农户加入高级社。 本乡种棉历史很久。1950年前都是种“大毛子”、“绿绒茧”等中棉品种,一般年成亩产皮棉30——40斤。自1950年开始引种岱字棉后,产量逐年提高,如51年平均亩产皮棉41.1斤,52年45.1斤,53年53.2斤,54年全部被洪水淹没,55年平均亩产73.1斤,56年获得亩产101.2斤的大丰收,比55年增产37.3%,较全县平均亩产61斤,增产66%。取得了百斤皮棉的光荣称号。这是实现农业合作化后农业生产上第一年的巨大胜利。  相似文献   

13.
一、玉米优良杂交种介绍1、“豫农704”单交种品种来源:河南农学院1969年用二南24自交系作母本,525自交系作父本育成的玉米单交种。产量表现:1970年在郑州本院农场夏播鉴定试验中,亩产918斤,比“新单一号”增产36.1%。1973年在夏播产比试验中亩产1071斤,比“新单一号”增产41%;同年在商丘五里杨大队和社旗韩庄大队试验,分别比新单一号增产50.9%和5%,1974年在本院农场夏播产比结果,亩产1111.9斤,比“新单一号”增产37%,比“郑单二号”增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淮南多雨地区稻茬小麦高产的途径,今年在我所农场进行了“三结合”的小麦高产栽培试验,初获成效。全场700亩小麦平均亩产514.3斤。10块高产试验田平均亩产536.3斤,最高的达612.2斤。  相似文献   

15.
武昌县农场位于丘陵地区,有水田445亩,土质粘重,地力瘠薄,仅在靠近村舍附近的田块,较为肥沃。这一地区水稻田的产量很低,历年来均在200——300斤左右。在水田区中,有小型水塘7口,水库一座,并靠近长港,在夏秋之交可以阻坝蓄水,引水灌田。1956年农场全部改种粳稻,在水源便利的畈田,改种双季粳稻208.9亩,田中改种一季晚粳72.1亩,水源较差的畈田,改种中粳164.0亩;全场平均亩产为370.54斤,比55年当地稻产量(320斤)增产15.8%,比今年农场附近  相似文献   

16.
1978~1980年,我们在太湖地区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点吴县越溪一大队进行了三麦机械化栽培试验.实践结果证明,不仅能高产稳产,而且能提高经济效益.1979年915亩三麦平均亩产753斤,比上年增产129斤.1980年三麦生产遇到多种灾害,单产仍然超过大丰收的1979年,亩产达到764斤.100亩小麦机械化高产栽培试验方,亩产848.5斤,其中1.95亩“宁7317”小麦,亩产达到1042.9斤.百亩试验方与人工操作相比,每生产1斤麦子,减少工本费0.04元,降低30%;每工时生产麦子6.18斤,为手工操作的2.75倍.  相似文献   

17.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们永红庄大队综合运用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全大队600亩小麦,在连续三年刷新历史水平,创小麦高产之后,今年又战胜了旱、虫、风等自然灾害,夺得了平均亩产860斤的更大丰收,比去年小麦亩产757斤每亩增产13.6%,其中有300亩平播小麦,平均亩产在900斤以上。下面就我们的实践体验,谈谈对小麦高产规律中几个问题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18.
1950年山西晋南专区在运城农业试验站开始将岱字棉15号列入品种比较试验,当年亩产395.9斤,1954年亩产790斤,1955年亩产423斤,四年平均产量为643.5斤,比对照品种斯字四比增产36%。居所有对此品种的第一位,因而根据省农业厅指示,1956年在本区平川各县的农场作示范繁殖,并在安邑、临猗两县作大面积重点推广,全区共种植259,220亩,估总棉田的7%。1956年我区推广的岱字15号棉花种籽,系  相似文献   

19.
位于太行山麓的山西省壶关县晋庄大队,在1965年大旱年份,又获得了第三个谷子丰收年。全大队共种谷子503.3亩,平均亩产643.5斤(包括间作14.1斤),比丰收的1964年增产8.9%。比1963年增产26.9%,比常年1962年增产65.4%。并出现了700斤以上的地块178.5亩,其中有6.91亩谷田平均亩产920.3斤,特别是有0.85亩谷田,平均亩产达到954斤,创造了当地谷田最高丰产新记录,为谷田大面积丰产树立了样板地块。  相似文献   

20.
潛山县梅城公社利民大队1965年共种矮脚南特二百六十四点四六亩(占早稻面积的22.1%),总产十九万四千八百零六斤,平均亩产七百三十六点六斤,居全大队七个早稻品种产量的第一位。与几个良种比较:亩产比有芒早粳增产18.5%,比陆財号增产18%,比南特十六号也增产10.9%。其中十二亩,亩产超过千斤;一百二十亩,亩产超过八百斤。但也有少数田,由于栽培技术不当,亩产只有五、六百斤。現将一年来矮脚南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