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萝史话     
郑毅 《农业考古》2007,(5):222-226,239
据《黄山日报》载:2001年,休宁县松萝山海拔700米左右的山坳中发现了8棵古茶树,其中被定为“松萝山1号”的古茶树根部茎围度达66厘米,枝条健壮,无虫柱,显示了旺盛的抗逆性和生命力。这一发现,为论证松萝茶悠久的栽培历史提供了活标本。承丰壤之滋润,受甘灵之霄降———晋.杜育松萝茶,产于黄山市休宁县松萝山。松萝茶,条索紧卷匀壮,色泽绿润,香气高爽,滋味醇厚,带有橄榄香味;汤色绿明,叶底绿嫩。色绿、香高、味浓是松萝茶的显著特点。松萝茶,明隆庆年间(1567—1572)—老僧名大方住休宁之松萝山,以松萝结庵,采诸山茶于庵焙制,制法精妙,远近争…  相似文献   

2.
休宁植茶始于唐,闻于明,兴于清,盛于今.是全国重点绿茶出口基地县,年加工出口眉茶3万吨;是屯绿的故乡,历来以茶叶品质优异而享誉国内外;更是炒青始祖--松萝茶的原产地,早在400多年前的明隆庆年间(1567~1573)就创制出闻名遐尔的历史名茶松萝茶.上世纪九十年代,沉入海底200多年的瑞典"哥德堡号"沉船残骸被打捞出水,引起轩然大波,松萝茶也因此身价倍增,在海内外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中国茶叶博物馆馆长王建荣指出:"根据资料记载,哥德堡号沉船上有370吨中国茶叶,数量最多的是安徽休宁地区的松萝茶."同时向我们证实,在清乾隆时代,中国和瑞典之间曾有一条比其它国家毫不逊色的茶叶贸易之路.松萝茶是我县一块历史弥坚而响亮的品牌,它记载着千年古茶乡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前不负古人,后无愧来者,如今的休宁以崭新的面貌响亮打出"中国第一状元县"、"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乡村旅游福地"三张名片,开始了茶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郑毅 《农业考古》2015,(2):36-43
明清徽州《松萝采茶词》体现了浓郁的徽州地域文化色彩,但《松萝采茶词》问世后,在本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切和重视,甚至连原作者也是"长期未明"。但它却在异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英、美等国屡屡被翻译、刊载、援引、摘录、节选等等,使之见证了松萝茶及近代茶文化进入西方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4.
施由民 《农业考古》2000,(2):71-73,94
茶是中国文人舒展性灵的一种手段。中国文人的茶论不仅与其性灵追求相联,而且其茶论的内在底蕴体现了其性灵追求。本文试图通过个案研究以探讨中国人文的茶论特色与其性灵追求的关系。 一、“自然之性”的性灵追求 追求“自然之性”是晚明文人的总体特征,屠隆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的发展,由于特定的政治背景,由于历史发展的趋势,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及特定的晚明文人的性灵追求。 明代中后期,社会承平日久,社会生产得到发展,财富积累增加,特别是城市商品经济趋于繁荣,从江南到东南沿…  相似文献   

5.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改变经营模式、改造现有茶园等,对松萝茶核心区松萝山茶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晚明时期由于阳明心学盛行与影响,《四书》学呈现四方面的新发展一、朱注在晚明《四书》学中的权威性明显削减;学者诠释《四书》更具自信,并勇于对朱注提出质疑与批评;二、阳明的学说论述成为许多晚明《四书》学者讲论的依据与推崇、引述的哲理典范;三、晚明《四书》学普遍出现“心学”观点的《四书》诠释;四、晚明《四书》学普遍出现“三教合一”、“三教会通”观点的《四书》诠释。晚明“心学”《四书》学中对《四书》合理诠释的思辩与探求、对道德自觉与生命实践的注重以及尝试对不同义理系统(儒、道、佛三教)进行融通的精神,这些精神态度  相似文献   

7.
明代的饮茶方式实现了从点茶法向冲泡法的转变,与之相适应,建窑盏不再适用,白瓷茶杯开始受到青睐。晚明茶书有关茶杯的论述特别青睐宣德、成化、嘉靖三朝的茶杯,这与江南地区晚明瓷器的收藏风尚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晚明瓷器收藏的两大重点是成化瓷、嘉靖瓷。成化瓷胜在于画意,而嘉靖瓷可能是缘于坛盏。在这一风尚变迁过程中,坛盏成为了晚明文人所喜好的茶盏新风尚。  相似文献   

8.
小品文虽然兴盛在躁乱的晚明都市,但晚明文人对于生活、对于文学以追求闲适韵味为通则,尤其是对于内在的自娱闲适的追求,使晚明文人笔下的小品文噪中出静,世俗喧闹中不乏静默雅趣.同是静,儒家的冷静、佛家的禅静、道家的虚静各有其境界与风致,构成其坚实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薛繁洪 《农业考古》2019,(5):108-111
作为晚明著名的文化名人,徐兴公在生活中是一位爱好品茗、精通茶事的嗜茶之人。由徐氏饮茶生活可以管窥晚明文人品茗风貌。本文以徐兴公涉茶文集、诗歌等文字记录作为史料依据,从茶境之讲究、茶侣之组成、茶类之品味以及茶水之择取等方面论述其清幽高雅的饮茶生活。  相似文献   

10.
晚明文人传奇中节妇形象的大量出现与“有益风化”的戏曲创作传统、统治上层的提倡、思想界的颂扬等因素密切相关。与明初期传奇中节妇形象更多是囿于道德规范的伦理表达相比,晚明传奇中节妇的“贞节”具备了更多情感的内涵,由“为理守节”转化为“为情守节”。然而,女性贞节内涵“情”的注入是以强化女性贞节观为目的的。文人作家即便受到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颂情的同时不敢忘却“理”的存在,不约而同立足主流文化填充儒家女性贞节观内涵,将看似不相容的“情”与“贞”以“情教”、“情正”等理论统一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童心说》是李贽著名的代表作,也是其全部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的核心,全文充分体现了李贽的叛逆精神。而分析这种叛逆精神的来源及其背景,则是由于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大大解放了人的精神和思想,这种表现反映到文人身上则是空前的活跃和积极,以李贽为首的晚明思想家掀起了反叛封建思想的思想解放运动,具体来说,这种叛逆精神最终落实到对封建礼教和儒家学说的反叛上。  相似文献   

12.
刘源源 《农业考古》2015,(2):123-126
晚明文人较为普遍地嗜好饮茶,冯梦祯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例。以冯梦祯文集、日记中对茶事生活的多处记载为中心,研究了晚明文人冯梦祯的饮茶生活,具体从其对不同茶品的评价、水的择选、炒茶与藏茶、茶事之道、饮茶之境等多方面论述。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明明早晚都刷了牙,却还是有龋齿。一般来说,吃完食物后的10分钟是牙齿保健的关键时期,因为此时口  相似文献   

14.
郭孟良 《农业考古》2022,(5):165-167
晚明茶书《茗史》的作者万邦宁,其籍贯历来著录为奉节。其实,作者自署“甬上万邦宁惟咸氏”,地方志及宗谱文献均有明确记载,乃出自鄞县望族万氏,为晚明宁波茶人群体的一员;《茗史评》的五位作者均为鄞县人,亦可佐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张冠李戴,后世学者不察,沿袭致误。  相似文献   

15.
晚明以来浙东地区的淡水渔业实现了较好发展,在区域农业经济中举足轻重。当时浙东淡水渔捕主要围绕江河溪流、湖泊、沼泽湿地进行,受水空间变化影响、毛细水利工程作用,明清浙东淡水渔捕的水环境处在相对动荡之中。明清浙东地区淡水渔获以鱼类为主,甲壳类为辅。各地共性渔获占大多数,形成了一批区域代表性淡水产,但区域特色渔获亦有鲜明特征,晚清存在不科学捕捞现象。晚明以来浙东淡水渔获的流通主要依赖鱼市、私贩以进行,存在一定的流通税。明清浙东淡水渔获的消费讲求时令、特产地,并存在一定的禁忌,总体对区域菜系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部分淡水渔获通过精加工得以保鲜或提升了附加值,部分淡水渔获被用于医疗。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消费入手,探讨紫砂壶在晚明出现的社会意义。据对明代墓葬出土的紫砂壶和它们的拥有者分析,紫砂壶的消费者身份呈现出多元化。但紫砂壶对于不同身份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意义。对这一意义的考察需置于紫砂壶的使用脉络之下。因文本史料的局限性,对紫砂壶意义的考察更多地反映了文人士大夫的行为实践及视角。借助于文本史料,我们可以发现紫砂壶在晚明的使用大多与茶组合在一起。由于茶在采摘时间、制作方式、形态及冲泡方式不同于其他品种的茶叶,其"特殊性"被用来表达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相似文献   

17.
明中后期整个审美风尚发生了“由雅向俗”的转变,李贽成为这一转变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其审美思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立足于明中后期的时代大背景,重点分析李贽“求真”、“尚趣”、“主情”的审美追求,进一步发掘李贽在审美风尚转变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筛选出适应湘北湖区种植,高产、稳产、优质、抗性强,又能实施水稻全程机械化的晚粳品种,2017年南县明山镇农技站选择了5个晚粳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结果显示甬优1540、甬优538表现较好。1.基本情况参试品种5个,分别为甬优1540、春优84、甬优538、甬优9号、甬优12。示范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不设重复,共5个小区,每小区面积  相似文献   

19.
走向幽雅──晚明茶文化散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代二百六十五年间历经十四朝,期中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百年间,史家惯称“晚明”,即明代中后期:1522—1602年。这是一个被当时人称为“天崩地解”、“纲纪凌夷”的时期,是一个承平日久,物力渐舒,城市趋向繁华,城市风尚趋于奢靡的时期,是一个鄙弃儒文化畏天敬法的理想人格而构建至灵、多元的人格时期。这个时期政治、经济及社会思潮的影响,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晚明茶文化——走向幽雅。一、品茶与艺术鉴赏共幽雅唐宋时期中国的皇室、文人、僧侣及平民品茶,以及茶文化专家(如陆羽、宋徽宗)在茶文化的构建中,都还没有刻意地将品茶…  相似文献   

20.
发展单季早熟晚粳稻的必要性在于优化水稻品种结构,实现粮食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益;可行性:一是我市的光照、温度、水份等自然条件适宜,二是代表早熟晚粳类型的品种资源和栽培技术已基本具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