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我国取得突破,已发现4个不育细胞质供体,并育成了大批“三系”。大量试验表明,大豆有较强的超高亲优势。第一个利用细胞质不育系和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种已参加两年省区域试验,平均比对照增产20%以上,利用蜂类特别是苜蓿切叶蜂传粉,在开放条件下大面积生产杂交种是可行的,其技术特点是综合考虑与调控昆虫,环境和植物三因素,使其达到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2.
李乔  李明  晏君瑶  高祺  朴琳  肖佳雷 《玉米科学》2019,27(2):21-28,35
利用7个自交系进行4×3不完全双列杂交,获得12个杂交组合,在盐碱土和黑土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调查苗期植株形态(株高、叶面积)与生理特性(SOD、POD活性),并进行杂种优势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4个指标可以用于鉴定玉米的耐盐碱性,盐碱胁迫下玉米幼苗株高和叶面积降低,SOD、POD活性升高。不同自交系耐盐碱能力差异显著,根据4个指标及减少比例进行动态聚类,筛选出郑58是耐盐碱能力较强的自交系,Mo17对盐碱最敏感,5个中耐品种中昌7-2、444和B73偏敏感。杂交种间耐盐碱能力差异显著,郑单958、郑58×178、郑58×Mo17和黄C×178是耐盐碱性较高的杂交组合,444×Mo17是敏感组合。杂交种的耐盐碱性能与性状的杂种优势无关,与亲本的耐盐碱程度有关。4个指标的广义遗传力较高,非加性遗传的作用较突出。因此,筛选耐盐碱的自交系时既要考虑有关性状,又要考虑其性状对比非逆境条件下的变化率。  相似文献   

3.
在无机械混杂的条件下,一个大豆品种可以看成一个纯系。按照杂种优势来自于“杂”的遗传学理论,可以预料两个基因型不同的大豆品种之间杂交杂种一代必将产生杂种优势。这一点已为大豆育种实践所证实。早在1924年Wentz和Stewart就指出,杂种一代在产量和株高方面超过高亲,而粒重只是偶然出现超亲现象。这一结论以后被进一步证实,并指出产量超高亲优势达13.4—20.2%。国内从本世纪40年代也开始对大豆杂种优势进行了鉴定研究。认为大豆的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一般能比高值亲本增产20%左右。这种增产潜力来源于单株荚、  相似文献   

4.
利用九个亲本六个组合的F_2分析了单株蛋白质产量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大豆F_2代单株蛋白质产量分布呈正态,此性状由多基因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因组合不同,单株蛋白质产量的遗传力变化从42.1%到74.16%,遗传进度变化在2.08到3.85之间。F_2代群体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有大量的超亲现象,且以正向超亲为普遍,因此,在F_2代进行选择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亲本直接影响到F_2的遗传变异,双亲差异大或亲缘关系远的组合,F_2代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单株籽粒产量与蛋白质产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蛋白质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6个在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的高油或高蛋白大豆品种(垦农4号、垦农18、垦农19、垦农21、垦农22、垦农30)与6个转基因抗除草剂品种(TSB1~TSB6)进行杂交,对杂交后代F1、F2、F3和BC1的抗除草剂特性进行了遗传分析并对每个世代抗感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抗除草剂基因在F2代开始分离,各世代抗感比为F2代3∶1、F3代5∶1、BC1代1∶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表明抗除草剂基因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6.
大豆种子脂肪酸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气相色谱脂肪酸甲酯化法测定了大豆品种绥农10与L-9及其杂交衍生的197个重组自交系种子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大豆种子的5种脂肪酸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均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棕榈酸与亚麻酸均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且五种脂肪酸含量的主基因遗传率大于多基因遗传率,即五种脂肪酸的遗传主要受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属数量性状遗传,本研究以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为材料,以朱军(1997)提出的混合模型方法分析大豆形态和产量性状的加性、显性和上位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大豆的株高、节数、粒重、粒数及总荚数等性状受基因显性效应影响,且显性方差比率最大;节数、单株产量、百粒重等性状受加性效应的影响,但作用较小;株高和单株粒数也受到上位效应的影响,但作用较小.各形态性状的广义遗传率较高,但狭义遗传率却较低.单株产量与株高、粒数、总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呈负相关.在各遗传分量中,各相关系数以显性相关系数为主.  相似文献   

8.
9.
陆地棉品种间杂种优势及其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应用部分双列杂交中的轮回设计,选用11个亲本,配制22个组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1皮棉产量及其组分均有一定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其中皮棉产量正向优势组合率分别达95.5%和86.4%,最大优势分别为50.23%和37.18%,纤维品质优势不明显;在F1中,单铃重与皮棉产量为遗传正相关,且显著,纤维品质与皮棉产量的遗传负相关已不同程度的被打破;对皮棉产量直接作用较大的性状为衣分、单株铃数、比强度、且遗传力也较高;单株铃数、单铃重相对遗传进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大豆成熟期基因作用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常汝镇 《大豆科学》1992,11(2):127-133
本文利用Clark和Harosoy成熟期等位基因系,研究了成熟期基因E_1e_1、E_2e_2、E_3e_3对出苗—开花、开花—成熟阶段以及全生育期的作用。E_1基因使出苗—开花延迟,但使开花—成熟阶段缩短,E_2和E_3使两个生育阶段都延长,以E_3的作用最小。成熟期基因具累加效应。延长生育期的显性基因使株高、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增加,倒伏加重。但对每株荚数、单株粒重没有显著作用,对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也较小。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抗烟粉虱种质滑皮豆和高感种质齐黄26,组配滑皮豆×齐黄26杂交组合,分别在山东济南、冠县构 建了F_1、F_(2:3)遗传群体,调查亲本、F_1群体和F_(2:3)群体各个家系单叶感染烟粉虱的平均数,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分析各遗传群体抗烟粉虱的遗传模式.结果表明:大豆对烟粉虱抗性的遗传符合一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混合遗传模式,主基冈的遗传率较高,分别为61.86%和97.43%;多基冈的遗传率较低,分别为23.76%和0.88%;而且不同地点的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差异较大.说明大豆抗烟粉虱既受主基因控制,又存在多基因效应,同时受环境因素影响.改良大豆品种对烟粉虱的抗性应重点利用主基因,同时兼顾多基因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大豆不同杂交组合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国内与国外大豆杂交后杂种优势大小及规律,利用9个亲本做了20个杂交组合,并对其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部分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但不同类型杂交组合间差异显著.在单株粒重上被测组合多数超过双亲均值,主茎节数与株高优势表现相似,株高优势强的组合主茎节数的优势率也较高.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的中亲和超亲优势表现相似,分别有6个和8个组合表现为负值,表现为负向中亲优势的组合,超亲优势也为负值.茎粗具有较好的中亲优势.百粒重多表现为超高亲优势.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多数介于双亲之间,超亲优势多数组合为负向.  相似文献   

13.
杂交大豆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杂交大豆育种效率,进一步提高杂交大豆产量。本研究以5份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12份恢复系为父本,采用NCⅡ设计方法组配60个杂交组合,对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每荚粒数分别进行杂种优势、配合力效应、及其与F1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1产量性状中亲优势组合占全部组合的55%,超高亲优势组合占30%,中亲和超高亲优势均?20%的占15%。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等产量相关性状的中亲优势组合分别占55%、56.67%和23.33%,超高亲优势率均为负值。17份亲本材料的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变化范围为-27.94%~56.62%,其中6份材料表现为正效应;30个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SCA)为正值,占总体的50%。此外,SCA与F1籽粒产量和单株荚数的杂种优势及其性状值均相关;GCA与产量性状值和单株粒数的中亲优势呈极显著相关,与单株荚数的中亲优势、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的超高亲优势及性状值呈显著相关;各性状SCA与GCA之间不相关。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对产量的贡献较大。产量杂种优势强的组合双亲除具有高的一般配合力,而且兼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  相似文献   

14.
大豆每荚粒数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怡 《大豆科学》1998,17(2):115-119
应用四粒英比率高的长叶品种黑农36与遗传背景不同的5个圆叶品系(种)配制5个组合。对亲本,F1代和F2代群体的每荚粒数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叶品种以三、四粒荚为主,平均荚粒数为2.94。  相似文献   

15.
NaCl胁迫下栽培大豆所受的离子胁迫作用主要是由Cl-毒害所引起的,可以通过改良栽培大豆的Cl-敏感性来提高栽培大豆的耐盐性.本研究对栽培大豆品种南农1138-2、南农88-31和Jackson间配制的2个杂交组合的P1、P2、F1、F2和F2:3世代的Cl-耐性进行了调查,并利用主基因十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分析栽培大豆的Cl-耐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南农88-31×Jackson和南农1138-2×南农88-31的Cl-耐性遗传都符合D-0模型,即上述两组合的Cl-耐性都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控制,同时也受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南农88-31×Jackson组合的主基因和多基因加性效应都高于南农1138-2×南农88-31组合.但是,其主基因和多基因显性效应远低于南农1138-2×南农88-31组合.从F2∶3估计的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0.54%和18.23%,估计的微效基因遗传力分别为83.56%和16.32%.表明,可以利用Cl-耐性强的大豆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并且在育种的早期阶段选育Cl-耐性强的单株或家系,以获得耐盐性高的栽培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6.
在非灌溉或雨养环境下,采用不同遗传类型的冬小麦品种作亲本,配制一套6×6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分析了8个农艺性状的遗传组成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各性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效应。其杂种优势大小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而优势的方向则受基因加性效应和反交效应的共同作用。基因非加性效应对优势大小和方向的影响依赖于基因的加性效应和反交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大豆对黄蓟马抗性的研究,同时推动黄蓟马及其它类蓟马的防治工作,本研究利用齐黄34与冀豆17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黄蓟马自然侵食幼苗的方法对128个株系进行抗虫鉴定,以虫害指数表征各株系苗期抗虫能力,基于各株系基因型进行连锁遗传分析。初步鉴定了3个大豆苗期抗黄蓟马的遗传位点rtf1、rtf2、rtf3,其中,位于大豆11号染色体上的rtf1是主效位点,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5.8%,且与已报道的大豆抗蚜虫位点qRAPB11位置重合,研究结果能为大豆抗虫机制解析和大豆抗虫品种的选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旱地小麦F1代主要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非灌溉或雨养环境下,采用不同遗传类型的冬小麦品种作亲本,配制一套6×6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分析了8个农艺性状的遗传组成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各性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效应。其杂种优势大小主要受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而优势的方向则受基因加性效应和反交效应的共同作用。基因非加性效应对优势大小和方向的影响依赖于基因的加性效应和反交效应。  相似文献   

19.
黄淮海地区大豆耐旱根系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莹  盖钧镒  吕慧能 《大豆科学》2007,26(5):669-674
从83份黄淮海地区代表性材料中按根系类型选取28份,在苗期以株高、叶龄、根干重和茎叶干重隶属函数的平均值为指标进行2年耐旱性重复鉴定,从中筛选出晋豆14强耐旱型材料.比根干重、比总根长、比根体积与耐旱隶属函数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耐旱性的根系性状指标.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衍生的RIL群体为材料,对耐旱相关根系性状采用主基因 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两亲本闯比根干重、比总根长、比根体积的遗传均为两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模型,后两者主基因间有连锁(重组率4.30%,1.93%);主基因遗传率为62.26%~91.81%%,多基因遗传率为2.99%~24.75%;耐旱相关根系性状各主要由1对主基因控制,另1对效应较小,3个性状的改良均着重在主基因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20.
彩色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优势及其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彩色棉与海岛棉种间杂交优势的研究结果表明 :以海岛棉为母本的组合具有明显的中亲优势 ,单株铃数、单株皮棉最为明显 ,分别为 43.8% ,70 .2 %。性状相关分析表明 :产量三要素与皮棉产量遗传呈正相关 ,而三要素间单铃重与衣分 ,单株有效铃呈负相关。有效铃与衣分呈正相关 ,且单株有效铃数、单铃重、衣分的遗传力也较高。陆海杂交种在植株长势和纤维品质上有着较高的遗传力和较明显的优势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