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筛选有效防治绿豆豆象的药剂。【方法】采用同绿1号绿豆品种在大同地区进行田间豆象的防治试验。【结果】用4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浸种2h+4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喷雾、80%敌敌畏乳剂500倍液浸种2h+80%敌敌畏乳剂500倍液喷雾、种子重量0.3%的45%马拉硫磷乳油浸种2h+45%马拉硫磷乳油喷雾,相对防效分别达到了88.38%、85.12%、83.85%,防治效果较好。【结论】研究结果为绿豆的田间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1979—1982年室内试验和田间调查结果表明,6月上、中旬当气温达20℃以上时,成虫出现高峰,进入发生盛期.此时要做好成虫预报工作,及时进行防治.在成虫发生期,平均每百米垅长数量超过10头(雌雄比例近1:1).第二年局部地块将遭幼虫严重为害,每百米垅长不足10头成虫,第二年局部地块会受中度或轻度为害,而百米垅长只有2—3头成虫时,大部份地块不受害.幼虫的越冬密度大小,是第二年防治指标.一般成虫发生量大,幼虫越冬密度也大.7月份总降雨量达150—200毫米时,成虫发生量大幼虫越冬密度也大.但此时总降雨量在60—80毫米时,尽管成虫发生量多,幼虫越冬密度反而减少.豆茬或隔年豆茬幼虫越冬密度大,如种甜莱,当测得每平方米有0.5—1头幼虫时,必进行防治。成虫的防治,以辛硫磷乳剂800倍液,防效达90%以上。幼虫防治,以3%呋喃丹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亩用1.5—2公斤,随种入土,当每平方米有蛴螬1—4头时,保苗率达78%以上。如超过5头,适当增加用量.  相似文献   

3.
咖啡黑小蠹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咖啡黑小蠢是近年在兴隆华侨农场严重危害中粒种咖啡的重要害虫。据1989年对4—5年生咖啡树调查,植株受害率100%,枝条受害率29.7—82.5%,虫害枯枝率7.65—17.8%。该虫以雌成虫钻蛀咖啡枝条为害,幼虫和成虫取食蛀道壁上的真菌菌丝。田间种群数量通常在3月上旬开始剧增,3月中下旬为高峰期,7月至10月田间虫口极少,11月以后逐渐有虫口及虫枯枝出现。温度是影响虫口波动的主要因素。2.5%溴氰菊酶、25%杀虫双、40%乐菊酯各兑水1000倍对成虫直接触杀效果显著,死亡率均为100%。48%乐斯本、40%氧化乐果400—800倍液等12种杀虫剂田间喷雾对咖啡枝条蛀洞内的成虫、蛹、幼虫防效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试验筛选出高效低毒、经济环保的农药用于甘蔗赭色鸟喙象防治,开展了8个处理的大田甘蔗一年宿根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甘蔗大培土时,每公顷施用18%氟腈·毒死蜱FS 7500 mL,对甘蔗赭色鸟喙象的防治效果最好,对成虫的防效为72.19%、对幼虫的防效为79.07%;每公顷施用40%氟·噻E 900 mL、成虫出土盛期再选用6%阿维·氯苯酰SC 600 mL喷雾防治一次,对甘蔗赭色鸟喙象的防治效果较好,对成虫的防效为67.55%、对幼虫的防效为41.86%;每公顷施用40%氟·噻E 900 mL、成虫出土盛期再选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 600 mL+5%虱螨脲EC 600 mL喷雾防治一次,对甘蔗赭色鸟喙象的防治效果好,对成虫的防效为44.37%、对幼虫的防效为67.44%。  相似文献   

5.
用苏芸金杆菌制剂和苦楝油防治槟榔红脉穗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苏芸金杆菌制剂(Bt乳剂)和苦楝油防治槟榔重要害虫红脉穗螟的研究在海南省进行。室内试验结果表明,Bt乳剂对幼虫具有强毒力。毒力与菌液浓度呈正相关。低浓度菌液(800和1600倍液)处理幼虫,中毒幼虫停食或明显降低取食量,生长受到抑制。四天后统计,幼虫取食量分别比对照降低57.24%和56.57%,虫体增重分别比对照降低98.21%和94.21%。五龄幼虫虽死亡率低,但可带毒进入蛹期而致蛹死亡。用5%苦楝油悬浮液处理,幼虫明显拒食,其生长发育受抑制,四天后拒食率为27.15%,虫体增重率比对照降低46.13%,中毒幼虫因饥饿而慢慢死亡。在Bt和苦楝油药液中分别加入微量的氯氰菊酯可明显提高杀虫效果。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Bt100倍液与3%苦楝油混用或各自加入10ppm氯氰菊酯,虫口减退率均在89%左右。于幼果期在较大面积上采用Bt100倍液加12.5ppm氯氰菊酯液喷雾一次,虫果率比对照降低93.81%。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 ,用 Bt肯尼亚变种乳剂 10 0、2 0 0倍液 ,处理抗性棉铃虫 1~ 3龄及 5龄幼虫 ,96小时调查 ,1~ 3龄幼虫死亡率均为 10 0 % ;5龄幼虫死亡率分别为 86.6%和 73.3%。 1994年 ,在三代棉铃虫发生较重的情况下 ,大面积采用 Bt肯尼亚变种乳剂 10 0倍液喷雾防治 ,虫口减退率为 81.0 %~ 92 .3% ,控制了棉铃虫为害 ,并使生防田内天敌量较化防田高 3.5~ 6.0倍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防治棉苗蚜虫主要是喷雾或涂茎。喷雾法易造成药液流失,亦不利于保护利用天敌。涂茎法尽管效果好、成本低、避免杀伤天敌,但劳动强度大、工效低,从1984年开始,我区试验用高浓度氧化乐果、久效磷等内吸农药滴心的方法来取代喷雾或涂茎法,1986~1987年两年推广面积达80万亩。具体方法是用普通喷雾器,将喷头用2~8层细布包好,装入药液后压半气,使药液以滴状流出,滴在棉苗的心叶里,通过  相似文献   

8.
用1%农哈哈乳油1:4000倍、40%七星宝乳油1:2000倍、37%氯马乳油1:3000倍和40%氧化乐果乳油1:2000倍对带有芒果瘿蚊幼虫的离体受害芒果嫩叶进行浸渍法和叶面喷雾法处理,72h后芒果瘿蚊的平均虫口减退率均极显著地高于对照,而以上药剂用浸渍法和叶面喷雾法处理离体受害芒果嫩叶芒果瘿蚊幼虫的药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应用苹果蠹蛾线虫防治香蕉扁黑象甲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88—1990年,淋或喷施苹果巍蛾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3~6×10~6条/株水悬浮液至越冬留头蕉茎上,防治香蕉扁黑象甲越冬幼虫并兼治蛹和成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幼虫、蛹、成虫的死亡率分別为73%~90%,68%~92%,25%~80%,为香蕉扁黑象甲的防治开辟了新的、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敦煌的实际情况,推广了苗期涂茎及花龄期喷雾的措施:苗期选用4种内吸剂涂茎后第11天的相对防效均在90%以上;花龄期在棉花上中下部位涂茎防蚜效果不佳;通过喷雾,筛选出了适宜敦煌地区使用的4种高效防蚜药剂。  相似文献   

11.
油菜生态特性的研究——Ⅳ.油菜感光敏感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4个不同种性油菜品种的研究结果表明:偏冬性油菜品种和半冬性油菜品种对长日照感应敏感期为11—12叶期,春性冬油菜品种和春油菜品种对长日照感应敏感期为9—10叶期。  相似文献   

12.
油菜茎象甲(Ceuthorhynchus asper Roel) 是中国西北地区油菜的主要害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越冬。发生规律因地区、生态条件或当地小气候不同而差异较大,不同油菜种植区及其所处地理海拔不同,其消长规律也不相同;同一地区阳坡地带发生较早,其次是平川和阴坡地。在冬油菜区,油菜茎象甲成虫于2月至3月上中旬陆续出土活动,2月中旬至3月下旬产卵为害,其成虫均有越夏越冬习性。在春油菜区,油菜茎象甲成虫于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出土活动,5月中下旬交尾产卵,其蛹羽化为成虫后因气候冷凉大多不经过越夏,而是活动一段时期后直接越冬。对茎象甲的防治应掌握其活动消长规律,抓好关键时期采用化学和农业防治措施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13.
对甘蓝型油菜4个品种不同叶龄期幼苗进行一次自然低温处理,观察低温对花芽分化的促进作用,从而确定油菜对低温的敏感期。结果表明,不同叶龄期幼苗经低温处理后花芽分化均有提早,偏冬性冬油菜和半冬性冬油菜7—8叶和9—10叶幼苗对底温最为敏感,参试的春油菜品种以7—8叶幼苗对低温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冬油菜叶片SPAD的时空分布和氮素诊断的叶位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测定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冬油菜关键生育期SPAD值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不同叶位及叶片不同部位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氮量、植株全氮含量及籽粒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求应用SPAD仪诊断油菜氮素营养状况的最佳测试叶位及位点。结果表明,油菜主茎顶部4片完全展开叶SPAD值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增加施氮量能显著提高各叶位叶SPAD值,同时减少叶位间的差异;六叶期、蕾薹期以顶4叶(TL4)SPAD值对氮素的敏感性最大,初花期和盛花期则最低。不同部位间,六叶期和初花期以中部SPAD值对施氮量增加的响应最敏感,盛花期则最迟钝,蕾薹期介于顶部和基部之间。综合分析认为,应用SPAD仪监测油菜氮素营养状况的最佳测试叶位和位点为主茎顶4片完全展开叶中部,该部位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氮量和植株全氮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满足氮素营养快速诊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充分协调产量潜力与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研究高原气候下不同熟期甘蓝型春油菜的光温利用效率,选用3个不同熟期甘蓝型春油菜品系,设置4个播期,分析不同播期下西藏甘蓝型春油菜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参试油菜生育期间的温度升高,达到有效积温的天数较少,参试油菜生育期缩短;其中苗期、蕾薹期和花期较早播呈缩短趋势,角果成熟期有延长趋势。晚播油菜的茎秆伸长期雨热充足,参试油菜的株高较早播有增加,而茎粗有降低;晚播造成参试油菜前期营养生长不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较早播下降。晚播油菜生育后期遇持续降雨造成成熟期油菜的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粒重的降低,较早播油菜明显减产。播期改变了参试油菜的光、温利用效率,早熟品系NY16在B2播期(2021年3月15日)下光、温利用效率较高,分别为0.081 g·MJ-1和1.017 kg·hm-2·℃-1;中熟品系NY28和晚熟品系NY52均在B1播期(2021年3月8日)下光、温利用效率较高,分别为0.1 g·MJ-1 、1.282 kg·hm-2·℃-1和0.134 g·MJ-1、1.712 kg·hm-2·℃-1。同一播期下中晚熟品系的光、温利用效率大于早熟品系。因此,适时早播可促进甘蓝型春油菜光温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产量形成,早熟品系在3月15-22日,中晚熟品系在3月8-15日播种适宜。西藏一年一熟种植制度下,为充分协调生态条件与生产潜力关系,一定无霜期范围内,中晚熟品系的选育和利用可有效提高甘蓝型春油菜产量。  相似文献   

16.
油菜干物质积累和养分钾、磷、硫吸收特点及施钾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采用微区试验研究油菜干物质积累和养分钾,磷,硫吸收特点及施钾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菜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地下部干物质积累量增长平缓,施钾明显提高油菜植株干物质积累量。(2)苗期植株地上部钾,磷和硫含量最高,越冬期迅速降低,生育后期地下部钾和磷含量下降较快,成熟期达最低值。(3)施钾明显提高植株钾含量,但施钾对磷和硫含量的影响较小。(4)生育后期地上部出现明显的钾,磷和硫吸收高峰,结角-成熟期地下部磷吸收下降。施钾明显提高油菜植株钾,磷和硫的吸收量。  相似文献   

17.
油菜籽粒中钾素积累过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定期测定甘蓝型双低油菜扬油6号籽粒的钾素含量,研究了籽粒中钾素积累动态,结果表明:(1)籽粒含钾率前期较高,随着籽粒的充实逐渐减小。(2)籽粒中钾素积累动态可用Richards方程拟合(R2=0.9963**~0.9981**)。(3)前期钾素积累的持续时间最长,约占55%;中期K素积累速率最大,积累量最大,所占比例也最大,均在50%以上,前期积累比例略少于40%,后期13%左右。(4)施用K肥籽粒K素积累时间和最终积累量有所增加,但总体来说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在亚热带红黄壤地区稻田土壤上,研究5个双低油菜新品种(品系)和2个常规油菜品种在不同施肥条件下的氮、磷养分吸收积累差异及对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低油菜品种中油119、中双4号苗期至成熟期的植株氮浓度略低于常规油菜中油821,品种间的植株磷浓度差异不显著。苗期中双4号、中油119的氮吸收量大于中油821和8313,花期则反之。生育前期不同品种磷吸收量的差异不显著,成熟期双低品种磷积累量低于常规品种。在NK基础上增施磷,使油菜植株氮代谢高峰期推迟,氮肥的当季作物利用率提高20%,植株磷浓度和吸收量在幅度提高,当季作物磷肥的利用率达到32%。未施磷条件下,中油119籽粒产量高于其他常规品种,施磷则表现中油821的增产率高于中油119、中双4号等双低品种,生物学产量亦表现同样趋势。  相似文献   

19.
我国油菜生产区域布局演变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本文对我国油菜生产区域布局的演变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以长江流域冬油菜区、北方春油菜区为优势发展区域布局格局的形成,除了气候、耕作制度、种植习惯和与粮食作物的关系等原因外,科技创新和国家优势区域布局的双重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优势区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PGPR菌剂对油菜的促生作用和菌核病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两种PGPR菌剂不同接种剂型处理油菜,通过油菜不同生育期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理论产量和菌核病枯杆率的考察,研究PGPR菌剂的促生作用和生物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油菜PGPR菌剂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能显著改善油菜的农艺性状,尤其能明显增加油菜的单株有效角果数,从而提高油菜产量;油菜PGPR菌剂具有明显的生防效果,能降低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不同剂型间在效果上有一定差异,种子丸衣剂型及YUMI复合液体菌剂的生防促生效果最好,YUMI液体菌剂其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