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水稻垩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垩白品质是稻米外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稻米垩白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进一步提高水稻稻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对稻米垩白形成机理、垩白遗传及外界条件对垩白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几点改良措施,以期为优质水稻育种与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人工控温条件下稻米垩白形成变化及胚乳扫描结构观察   总被引:48,自引:5,他引:43  
 利用人工气候箱设高温(33℃)和适温(23℃)2个不同的温度处理,对2个不同垩白类型品种西农8116和广二矮104抽穗后稻米垩白的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不同温度下稻米胚乳内部淀粉体形态、大小、发育程度、排列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稻米垩白形成变化与胚乳内部淀粉体结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灌浆结实期稻米垩白形成的变化过程主要是在抽穗5 d到15~20 d的这一时期,其余时段垩白度的变化幅度不大;高温(33℃)与适温(23℃)处理相比,以抽穗后10~20 d间的变化差别最为明显;胚乳淀粉体表现为“裸露型”还是“非裸露型”,主要与胚乳细胞内部淀粉粒发育程度有关,而与品种本身的垩白类型特征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3.
在水稻齐穗期,叶面喷施不同次数浓度为1%的尿素溶液,研究对水稻结实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喷肥处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实率、降低秕粒率,增加千粒重,改善稻谷碾磨品质的作用,不同处理的影响程度有差异,喷施3次1%尿素溶液的效果较好。叶面喷施尿素对稻米蒸煮品质及垩白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利用典型籼稻Chuan7与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DH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序技术对群体后代Chalk5基因的等位基因型分布进行分析,对比群体后代材料的垩白性状及加工品质表现,在辽宁稻区初步评价Chalk5基因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来自于籼稻的低垩白等位基因chalk5的引入可显著改善群体后代垩白性状,并通过改善垩白进一步优化稻米加工品质。证明该基因在辽宁水稻育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稻米垩白性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垩白是影响稻米品质的重要性状。本文综述了稻米垩白形成的生理机制、垩白的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讨论了水稻垩白性状改良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为探寻环境友好型中药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减施增效效果,采用大田试验,选择5个水稻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药肥处理(相比常规化学农药减量20%)下水稻品种生育进程、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稻米品质性状和病虫防治表现。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中药肥可以显著缩短水稻的生育进程,增加颖花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提高水稻产量3.8%~6.7%;中药肥处理下各品种整精米率提升1.4%~7.3%,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分别降低13.2%~62.2%、11.6%~59.5%和1.0%~6.5%;中药肥处理下各品种稻瘟病发病率降低0.9%~17.7%,稻蓟马和稻纵卷叶螟防效则分别提高2.2%~15.8%和1.0%~8.2%。  相似文献   

7.
在水稻齐穗期 ,叶面喷施不同次数浓度为 1%的尿素溶液 ,研究对水稻结实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喷肥处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实率 ,降低秕粒率 ,增加千粒重 ,改善稻谷碾磨品质的作用。不同处理的影响程度有差异 ,喷施 3次 1%尿素溶液的效果较好。叶面喷施尿素对稻米蒸煮品质及垩白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植酸和氯离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原丰早为材料进行了在不同时期施用植酸与氯离子的试验。在水稻抽穗至成熟期间叶面喷施植酸,能抑制水解酶类的活性,减弱淀粉酶分解淀粉的反应,提高淀粉合成酶的活性,有利于淀粉合成,改善稻米品质。水稻齐穗期叶面喷施50、100 mg/kg 两种浓度的植酸,碎米率的平均值比对照低2. 8~23. 1个百分点,整精米率上升5~7个百分点;垩白等级、垩白率降低,乳白米粒减少,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对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亦有影响。氯离子作为淀粉酶的激活剂,喷施后能抑制淀粉合成酶的活性,对稻米品质呈逆向效应。  相似文献   

9.
2004年选用广东省水稻研究所提供的华南双季稻品种,通过比较广州早稻栽培与湘西北张家界中稻试种的产量与米质变化,以探索华南双季优质稻与广适性超级稻对不同气候生态条件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各品种在两地生育期表现相近;张家界水稻生育前期和中期气温较高,因而有效穗数比广州增加,但每穗总粒数显著减少;由于张家界8月上旬水稻抽穗开花期常出现过高温时段,因而结实率下降,但水稻灌浆结实期气温比广州低,故千粒重比广州高;两地各品种产量水平相当,大多在7.50~8.25t/hm^2;在稻米品质方面,张家界稻区的糙米率和精米率下降而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大多高于广州。张家界低海拔地区引进华南双季稻品种作中熟中稻栽培。表现出良好的气候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选用感稻曲病品种辽粳401为研究对象,分析单穗上菌球数量以及菌球所在位置对水稻产量、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辽粳401单穗上菌球的数量以1~3个为主,随着单穗菌球数量增加,产量和品质逐渐降低,产量降低2.71%~35.47%,垩白粒率增加7.02%~94.90%,整精米率降低0.81%~13.18%。综合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数据发现,稻曲球对辽粳401的影响以单穗上产生3、6、9个菌球为分界点。产生在辽粳401穗位上部的菌球对稻米产量和品质影响大于产生在穗位中部和下部的菌球,穗位上部产生3个稻曲球可以造成辽粳401产量损失18.56%。  相似文献   

11.
两优培九稻米垩白在江苏省不同纬度点的播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江苏4个稻作区(纬度范围为31.3°~34.7°N)设置5个播期处理,以两系杂交中籼稻两优培九为材料,研究其垩白变化特征。受播期和纬度的双重影响,两优培九稻米垩白率、垩白度的最大极差分别为54.0和13.0个百分点。垩白具明显的纬向性递变特征,种植的适宜区域在扬州至东海间,并以偏北地区(建湖、东海)较优,而在江苏的南北两端(昆山、沛县)要显著差于中间地带。在各稻作区稻米的垩白率(度)随播期推迟而降低,并且在江苏北部地区更易受播期调节。结实期的日平均温度与稻米垩白率、垩白度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因此,在高产条件下适当迟播栽培,是降低两优培九稻米垩白的优质生产途径。  相似文献   

12.
对6个优质晚籼稻品种在江西北部上高、中部吉安、南部赣州3个不同生态区下产量及品质的变化,灌浆结实期温度与产量、稻米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明确优质晚籼稻的生态适应性和稳产性。结果表明,随着纬度降低,各品种产量逐渐降低,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变优;直链淀粉含量下降,峰值粘度、崩解值以及糊化温度增加。优质晚籼稻产量主要受齐穗-成熟阶段的日最高温影响,外观品质主要受齐穗-成熟阶段的日最低温影响,直链淀粉含量主要受齐穗-齐穗后20 d的日最低温影响。优质晚籼稻在赣北地区种植能发挥产量优势,而在赣南地区种植则具有品质优势。  相似文献   

13.
 以超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为材料,于2006年和2007年在江苏扬州、福建尤溪、湖北武汉、云南涛源、四川江油、广东广州、海南海口、广西南宁共8个生态试验点进行齐穗期株型观测,分析了各个生态点株型特征,并根据相应气象资料建立了两优培九齐穗期株型的环境模型。依据1951-2005年的气候资料模拟,比较了华南双季稻区、长江中下游稻区、四川盆地稻区和云南河谷单季籼稻区齐穗期两优培九株型的特征与差异,分析了4个稻区叶片形态差异对植冠层结构的影响。提出植冠层有效厚度和叶面积密度可以作为水稻“株型产量”载体的2个群体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14.
A two-line hybrid rice combination, Liangyoupeijiu, was used to estimate several factors of plant type, and environmental models for these factors at the heading stage were established using the data of eight ecological experimental sites in 2006 and 2007. According to climatic data from 1951 to 2005, the differences in those factors and their effects on plant canopy were analyzed for four rice cropping areas in China, including South China,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ichuan Basin, and river valley in Yunnan, China. The thickness of leaf layer (the distance from pulvinus of the third leaf from the top to the tip of flag leaf) and distribution of leaf area could be used as candidate indices for the plant type of a rice canopy.  相似文献   

15.
为及时掌握江苏省不同生产区域小麦主推品种及新审定品种的品质状况,评价和筛选优质高产品种,针对2014—2015年大面积推广和引进的15个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各参试品种间品质性状差异较大,其中,差异较大的是面团稳定时间和沉淀时间,其次是软化度、评价值、沉降值、湿面筋与蛋白质,差异较小的是面团吸水力、出粉率与容重。2)淮北麦区优于淮南麦区,其中淮北麦区新育成的淮麦33和徐麦32达到优质强筋小麦的标准,淮南麦区大面积推广的宁麦13号达到优质弱筋的标准。此外,本文还对江苏小麦品质改良的主攻方向,优质小麦区域化种植和产业化开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科学了解我国水稻三大优势产区稻米品质现状及区域差异,采取网格化布局和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6—2020年在全国17个水稻主产省的455个重点县抽取5 879份稻谷样品,研究分析了12项品质性状和优质率。结果显示,近5年我国稻米总体优质率为35.96%,粳稻优质率(54.02%)明显高于籼稻(27.30%),中晚稻优质率(41.43%)显著高于早稻(10.13%),年度间优质率有变化,2016年为26.86%,2017年为38.30%,2018年为38.61%,2019年为38.79%,2020年为33.33%;区域间优质率差异明显,东北平原为71.38%,显著高于东南沿海的30.83%和长江流域的25.78%。东北三省优质率最高(黑龙江、吉林、辽宁分别为69.65%、75.13%、76.87%),其次是华南两广(广东37.20%、广西31.92%)、江淮地区(江苏31.88%、安徽34.88%、河南33.57%)和云贵高原(贵州31.16%、云南24.76%),川渝盆地和湘赣平原优质率有待提升。总体而言,东北平原稻米品质各项指标表现较为适宜,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整精米率低、垩白多,是限制稻米优质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整精米率优质达标率总体仅为54.82%,东北平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三大优势产区分别为84.59%、47.74%、46.17%,因此,整精米率不仅是我国稻米品质地区差异的关键因子之一,也是今后南方水稻优质育种和栽培的重要攻关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稻瘟病菌种群分布及优势生理小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着重概述了中国主要水稻产区稻瘟病菌的种群分布与生理小种的组成状况。目前东北稻区稻瘟菌主要种群为ZF、ZD、ZE和ZA,出现频率分别达到23.2%、22.2%、15.6%、12.3%。西南稻区以强致病力菌株ZA和ZB为主,四川省内ZB种群频率高达53%,ZA为22.3%;贵州省的优势种群为ZB、ZA和ZG,出现频率分别为41.4%、18.5%和10.7%。华南稻区主要种群为ZB和ZC,出现频率分别为28.0%和37.0%。华北稻区以致病力较弱的ZE、ZF和ZG群体为主,出现频率分别达到21.5%、22.1%和44.3%。华东稻区主要种群为ZB、ZG、ZC和ZA,出现频率分别为43.3%、25.0%、13.9%和123%。华中稻区主要是ZA、ZB、ZE和ZC,出现频率分别为34.9%、28.8%、21.4%和14.1%。西北地区水稻种植较少,但以致病力强的ZA和ZB群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8.
播期和地点对不同生态类型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生态类型的5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江苏省选择5个不同纬度地点,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稻米品质性状的差异,探讨不同地点和不同播期对稻米加工、外观、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品质性状在地点、播期及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多数性状品种间变异最大,地点次之,播期影响最小。不同品质性状在不同纬度的变化趋势不同,稻米加工品质随纬度的升高呈改善趋势,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在不同纬度间的变化较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和食味值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垩白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则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食味品质随纬度的升高有提高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加工品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均有提高的趋势,粒长和长宽比增加,粒宽减小,胶稠度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在不同播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变幅不大,过早或过迟播种食味值均有降低趋势。不同性状对地点和播期的反应不同,糙米率、粒宽、粒长、长宽比和精米率受影响较小,而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影响较大,整精米率、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居两者之间。不同品种不同品质性状在地点和播期间的稳定性不同,南粳46的品质性状综合表现最好,但受地点和播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以沈农014为试材,通过齐穗期遮光处理,塑造不同叶片光合产物供应能力,研究同化物供应能力对产量及主要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处理后穗颖花数普遍提高;穗粒重普遍下降,遮光程度为90%时,一次枝梗、二次枝梗的千粒重和结实率都降低,遮光程度为70%和40%时,一次枝梗、二次枝梗的千粒重和结实率都比对照提高;当遮光程度分别为70%、40%时,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普遍提高,而遮光90%时,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则都下降;随着稻株光合能力的下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遮光程度为90%时,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达到最大值;所有遮光处理的蛋白质含量和脂肪酸含量都提高,直链淀粉和食味值则都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