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白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拔节后,特别是孕穗至抽穗期发生严重。侵染来源主要是病稻种和病稻草,可用10%叶枯净、10%敌枯双、50%代森铵等在发病初期喷洒防治。  相似文献   

2.
水稻白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拔节后,特别是孕穗至柚穗期发生严重。侵染来源主要是病稻种和病稻草,可用10%叶枯净、10%敌枯双、50%代森铵等在发病初期喷洒防治。  相似文献   

3.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鉴定进展及其利用   总被引:44,自引:7,他引:44  
章琦 《中国水稻科学》2005,19(5):453-459
 1982~1987年,日本热带农业研究中心(TARC)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合作采取统一研究方案,创建了国际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鉴别系统。统一了命名,删去了重复(包括与Xa3相同的Xa4b、Xa6和xa9)。截至2005年6月,经国际注册确认和期刊报道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共30个,其中 Xa22(t)、Xa26(t)、xa26(t)、Xa27(t)、xa28(t)、Xa29(t)和3个Xa25(t)为暂定名基因,有待订正。在30个基因中,21个为显性基因(Xa),9个为隐性基因(xa);13个表现全生育期抗性,15个为成株期抗性,Xa21和Xa25(t) (O. minuta)两个基因在分蘖后期表达抗性。已被定位的抗性基因有17个,即第11染色体上有7个,Xa3、Xa4、Xa10、Xa21、Xa22(t)、Xa23和Xa26;第4染色体上有4个,Xa1、Xa2、Xa12和Xa14;第5染色体上有2个,xa5和xa13;第6染色体上有Xa7和Xa27;第12染色上有Xa25(t);第1染色体上有Xa29(t)。包括Xa1、xa5、Xa21、Xa26五个基因已被克隆。并讨论了合理利用抗性基因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1992年和1993年用14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鉴定并分析了53个品种的抗性,其中41个材料具有广谱抗性。分析了21个抗病品种的抗性类型,有9个品种为全生育期抗性,12个品种表现成株期抗性,其中有些品种与菌系存在着明显的交叉互作反应。本研究根据品种对国际鉴别菌系的系列反应型,初步尝试推测了17个品种具有Xa-4基因,10个品种具有Xa-3基因。  相似文献   

5.
6.
水稻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基因被克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关于噬菌体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抗白叶枯病菌的水稻品种,是公认的防治水稻白叶病的一条有效途径。但由于水稻抗性基因单一,容易导致对该病抗性的脆弱;化学防治方法的效果不理想。且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急需探索一条有效、安全、廉价的新途径。本研究从生物防治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套新的技术体系。利用噬菌体来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结果显示。特殊的病原噬菌体能够显著地降低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水稻品种(系)抗白叶枯病性的田间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1992年,对1092份水稻品种(系)于田间进行了抗白叶枯病性的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鉴定,从中筛选出一批抗丰兼优良种,可为育种和生产部门因地制宜地择优利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杂交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改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20世纪80年代,中国杂交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进展迅速。在大面积种植的籼型三系和两系杂交稻中主要应用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4,白叶枯病在生产中几乎“销声匿迹”了20年。但近年来,此病害却在长江流域一些种植新组合的稻田里又爆发了。什么原因引起它再度流行?品种的抗性是否还有效?抗病育种是否还是水稻改良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哪些途径才能更有效地利用抗病基因培育出更为持久的抗性品种?为回答这些问题,就我国杂交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改良,寄主与病菌群体的互动演变效应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拓宽抗性遗传基础、白叶枯病菌毒性群体结构、基因轮换、合理利用基因等问题。 在采用了包括传统方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的综合策略后,杂交水稻抗白叶枯病育种研究将出现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11.
 风情2号与14个水稻粳型标记系及6个初级三体所配组合的F2群体的遗传分析表明:风情2号对我国湖北省的白叶枯病菌江陵691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抗病基因Xa-j控制的;Xa-j与所用的25个标记基因中的短穗基因sp连锁,重组值为23.2%,属于第Ⅷ 连锁群;三体分析推断出Xa-j与三体G(KTG)的额外染色体(即第9染色体)有关,与连锁分析的结果相印证。抗病基因Xa-j被定位于第9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2.
美国稻品种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美国南部和西部地区广泛种植和将要推广的水稻品种42个,孕穗期接种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病菌,以抗病品种IR26,感病品种金刚30和南京11作为对照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白叶枯病Z173和GD1358两个菌株在所有42个品种上均能侵染发病,未发现高抗或免疫品种,对Z173表现抗病或中抗水平的品种约占85%以上,表现感病的只有1个。而用GD1358接种时,表现抗病或中抗水平的品种仅占总品种数的28%左右,多数抗Z173的品种对GD1358表现中抗或中感。对GD1358表现抗病的Gulfrose, Bellmont和IR36M4三个品种对Z173也表现抗病,具有较宽的抗谱。与白叶枯病菌相仿,两个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在所有美国稻品种上均能侵染形成典型病斑,未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对强毒菌株BS93表现抗病和中抗的品种分别占总品种数的19.1%和38.1%;而对中等毒力菌株BS39表现抗病和中抗的品种分别占总品种数的52.4%和31.0%,其中22个抗病品种中, 只有8个品种抗强毒菌株BS93,其余的品种对BS93均表现中抗或中感。其中Lebonnet和LA2168甚至表现感病。比较同一品种对两种不同病害的抗性表现,可以看出一些对白叶枯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如Gulf rose,IR36M4等对细菌性条斑病也有很好抗性,对白叶枯病表现感病的品种如Lacassine、Jasmine等对细菌性条斑病菌也呈感病反应。在测定的42个品种中未发现对白叶枯病表现抗病,而对细菌性条斑病表现感病的品种,或对细菌性条斑病表现抗病,而对白叶枯病表现感病的品种。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和其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对美国南部和西部地区广泛种植和将要推广的水稻品种42个,孕穗期接种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病菌,以抗病品种IR26,感病品种金刚30和南京11作为对照品种进行抗性鉴定。白叶枯病Z173和GD1358两个菌株在所有42个品种上均能侵染发病,未发现高抗或免疫品种,对Z173表现抗病或中抗水平的品种约占85%以上,表现感病的只有1个。而用GD1358接种时,表现抗病或中抗水平的品种仅占总品种数的28%左右,多数抗Z173的品种对GD1358表现中抗或中感。对GD1358表现抗病的Gulfrose, Bellmont和IR36M4三个品种对Z173也表现抗病,具有较宽的抗谱。与白叶枯病菌相仿,两个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在所有美国稻品种上均能侵染形成典型病斑,未发现高抗和免疫品种。对强毒菌株BS93表现抗病和中抗的品种分别占总品种数的19.1%和38.1%;而对中等毒力菌株BS39表现抗病和中抗的品种分别占总品种数的52.4%和31.0%,其中22个抗病品种中, 只有8个品种抗强毒菌株BS93,其余的品种对BS93均表现中抗或中感。其中Lebonnet和LA2168甚至表现感病。比较同一品种对两种不同病害的抗性表现,可以看出一些对白叶枯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如Gulf rose,IR36M4等对细菌性条斑病也有很好抗性,对白叶枯病表现感病的品种如Lacassine、Jasmine等对细菌性条斑病菌也呈感病反应。在测定的42个品种中未发现对白叶枯病表现抗病,而对细菌性条斑病表现感病的品种,或对细菌性条斑病表现抗病,而对白叶枯病表现感病的品种。研究结果表明,美国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和其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家蚕抗菌肽抑制水稻白叶枯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长期来不很清楚,但是昆虫在受到微生物侵入时,能够作出应答反应,其血液中的血细胞有识别外源物质的能力,经吞噬作用来攻击这些外源物质。昆虫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中出现一个有效的体液杀菌系统。这个系统由一些具广谱杀菌效果的抗菌多肽和抗菌蛋白类物质组成。昆虫的免疫反应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普遍认为昆虫缺乏淋巴T细胞和免疫球蛋白,因而其免疫系统较为特殊。目前研究得较多的一类抗菌肽,蚕抗菌肽一般由35~4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对格兰氏阴性和阳性细菌均有明显杀伤作用。在其它一些鳞翅目昆虫以及棕尾别麻蝇(Sarcophaga peregrina)、果蝇(Drosophila melangaster)等昆虫体内也报道有抗菌肽。Lee等在猪的肠中也发现抗菌肽。抗菌肽基因也已分离。各种抗菌肽对不同的细菌都有抑杀作用。  相似文献   

15.
ZHANG Qi 《水稻科学》2009,16(2):83-92
Since 1980s,rice breeding for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blight has been rapidly progressing in China. The gene Xa4 was mainly used in three-line indica hybrid and two-line hybrid rice. The disease has been ‘quiet’ for 20 years in China,yet in recent years it has gradually emerged and been prevalent in fields planted with newly released rice varieties in the Changjiang River valley. Under the circumstances,scientists inevitably raised several questions:what causes the resurgence and what should we do next? And...  相似文献   

16.
以对白叶枯病高抗的水稻品种余水糯和高感的水稻品种浙辐802为材料,于2叶期用Tiron、Paraquat(PQ)和稻白叶枯病菌弱毒每株75-l进行诱导处理,测定诱导处理后3、24、48、72h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o2产生速率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并于3叶期用白叶枯病菌强毒株76-25进行挑战接种,结果表明:75-1和PQ均诱导两品种产生了系统抗性,并使诱导叶中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增加。75-1使o2产生速率在24h达峰值,比对照升高3o.6%(余水糯)和25.3%(浙辐8o2);而PQ使o2产生速率在24~72h维持较高水平,比对照升高49.4%(余水糯)和39.7%(浙辐8o2)。MDA含量的变化晚于o2产生速率的改变,在72h达最高值。75-1使SoD活性降低,并在24h达最大降幅;而PQ使SoD活性升高,并在48h达峰值。Tiron使PQ和75-l的诱导效果减弱,并使75-l对余水糯和浙辐8o2的互作由非亲和性互作转变为类似亲和性互作,导致侵染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以对白叶枯病高抗的水稻品种余水糯和高感的水稻品种浙辐802为材料,于2叶期用Tiron、Paraquat(PQ)和稻白叶枯病菌弱毒株75-1进行诱导处理,测定诱导处理后3、24、48、72 h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O2-产生速率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并于3叶期用白叶枯病菌强毒株76-25进行挑战接种,结果表明:75-1和PQ均诱导两品种产生了系统抗性,并使诱导叶中O2-产生速率和MDA含量增加。75-1使O2-产生速率在24 h达峰值,比对照升高30.6%(余水糯)和25.3%(浙辐802);而PQ使O2-产生速率在24~72 h维持较高水平,比对照升高49.4%(余水糯) 和39.7%(浙辐802)。MDA含量的变化晚于O2-产生速率的改变,在72 h达最高值。75-1使SOD活性降低,并在24 h达最大降幅;而PQ使SOD活性升高,并在48 h达峰值。Tiron使PQ和75-1的诱导效果减弱,并使75-1对余水糯和浙辐802的互作由非亲和性互作转变为类似亲和性互作,导致侵染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硫藤黄链霉菌St-79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和促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细菌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生产。本研究获得一株有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放线菌菌株,探索其对白叶枯病的防效和促进水稻生长的作用,为生防菌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梯度稀释涂布法、共培养法和牛津杯法筛选拮抗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Xoo)的放线菌菌株;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反应、16Sr DNA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对其进行分类鉴定;利用共培养法分析目标菌株的抗菌谱;通过96孔板微量稀释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微生物粘附碳氢化合物法等探究目标菌株的抑菌作用;通过发酵滤液浸种与菌液喷洒土壤的方法探究其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利用盆栽试验探索目标菌株发酵滤液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从不同生境土壤中分离出140株放线菌菌株,最终筛选得到一株对Xoo具有强拮抗活性的放线菌菌株St-79,其发酵滤液抑菌圈直径为64mm,并鉴定其为硫藤黄链霉菌(Streptomycesthioluteus)。菌株St-79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icola)、大豆细菌性斑疹病菌(Xa...  相似文献   

19.
普通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评价及遗传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复评价了48份普通野生稻对3个白叶枯病菌系P1、HB84-17和T1的抗性。6份材料抗所有3个菌系,其中1个材料RBB16的抗性是相对稳定和纯合的。遗传研究表明RBB16对菌系P1、HB84-17和T1的全生育期抗性分别受制于2和3对显性基因,它们与显性基因Xa-4非等位,是否为新基因尚待进一步测定。抗性转育表明RBB16的抗性遗传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20.
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源品种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1975-1982年所做的研究结果,从4853份早稻品种材料中筛选出双抗77009等12个抗性稳定的广谱性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