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11~2014年江苏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及毒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4年从江苏省五大水稻种植区采集1 219份水稻稻瘟病标样,分离得到634株单孢菌株,研究分析了江苏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及毒力变化情况。种群动态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稻瘟病菌共有5群19个生理小种,各水稻栽培区的种群分布差异较大,连云港、徐州和南通稻区,小种类群较为复杂,均出现了5群10个小种,南京、淮安和扬州地区稻瘟病菌种群组成相对简单,其中南京地区出现了4群5个小种,淮安和扬州地区,仅出现3群5个小种和3群4个小种;在分离得到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中,ZG1种群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优势小种。毒力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稻瘟病菌对已知抗性基因Pi-k、Pi-ks、Pi-b和Pi-t的毒力频率较高,对Pi-ta、Pi-ta2、Pi-z和Pi-zt的毒力频率较低,说明Pi-ta、Pi-ta2等抗性基因在江苏省水稻育种上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Pi-k、Pi-ks等抗性基因已不适合在江苏省水稻抗病育种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应用我国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980~1981年由我省7个地区37个县(市)采集分离的387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7群29个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_(15)为优势小种。 1975~1978年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区系组成相似,至1981年便发生了变化。但主要小种类型并无什么变化,而是小种组成比和地理分布范围的变更。其特点是侵染我省大面积栽培的珍尢系统品种的ZB群小种迅速增加,地理分布范围扩大。至1981年全省7个地区均以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_(15)上升为优势小种,取代了过去致病力弱的优势小种ZG_1。文中还对稻瘟病菌的变异和稳定性作了讨论。关键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中国鉴别品种;珍龙系统品种实践证明,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但品种抗性与稻瘟病菌的变异、小种区系组成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区系组成的变化及其消长规律的研究,是抗瘟育种品种布局和品种坑性变化预测的重要基础工作。在1973~1978年对我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报导了1980~1981年福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和1978、1981年小种区系组成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证明籼、粳稻上分离的菌株致病性不同,稻瘟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1973~1975年筛选出12个鉴别品种,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进行了初测。1975~1985年应用我国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760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作7群49个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_(15)为优势小种。小种研究的结果,已在品种抗性丧失预测、指导品种合理布局、抗源筛选和加速抗病育种等方面开始应用。文中还对稻瘟病菌变异和小种研究方法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2001~2010年江苏省稻瘟病菌种群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2010年从江苏省五大水稻栽培区采集了1 269份水稻稻瘟病菌标样,分离获得818株单孢菌株,利用7个全国统一鉴别水稻品种进行鉴定,共获得7群40个生理小种。结果显示,ZG1群小种出现频率最高,达到58.3%,为优势小种;其次为ZB群小种,达到16.9%。江苏省稻瘟病菌种群在五大稻区分布不同,在徐州、盐城地区,稻瘟病菌小种类群较为简单,均出现了7群18个小种;在南京、苏州和南通地区,稻瘟病菌小种组成较为复杂,分别出现了7群22个小种、7群23个小种和7群21个小种,尤其在苏州地区,仅ZB群小种的类型就多达11个。2001~2010年优势小种ZG1始终保持高频率出现,2006年最高,达到了73%;2009年最低,为41.4%。ZB群小种在2009年出现频率达到了最高,为31.4%。2001~2010年稻瘟病菌种群监测结果说明,江苏省稻瘟病菌和主栽品种之间具有较高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5.
1995-2000年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与分布动态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用我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鉴定了1995-2000年从福建省18个县(市)采集分离的204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共鉴定到6群25个生理小种.1995-1999年ZB群出现频率最高,分布最广,ZB13为优势小种;2000年,ZC群出现频率高于ZB群,成为优势小种群,ZC13成为优势小种.最后简要讨论了近年来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动态及鉴别品种的使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2004年黑龙江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4年采用全国鉴别寄主对黑龙江省12个市(县)39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测定出6群11个生理小种,分别为ZA49、ZA57、ZB9、ZB17、ZC1、ZC3、ZC9、ZC15、ZD1、ZE1和ZF1,出现频率分别为2.56%、2.56%、2.56%、5.13%、28.21%、2.56%、10.26%、2.56%、25.64%、12.82%和5.13%。生理小种群多为籼型小种群,其中以ZC群为主,ZC1和ZD1为优势小种。不同地区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7.
2013年山东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稻瘟病菌研究是探索稻瘟病发生规律和确定防治策略的基础性工作。本试验利用中国统一的7个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2013年在山东省4个地点采集的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4个地点共分离出26个单孢菌株,分属4群5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ZF群,该种群出现频率为73.8%;优势小种为ZF1,其所占比例为73.8%,在采样的4个地点均有出现。表明目前山东稻区稻瘟病菌主要以粳型小种为主,并有向籼型小种演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分析辽宁省2011~2012年稻瘟病菌种群的动态分布情况,以期为合理利用抗病品种及其选育提供理论参考。采集辽宁省水稻8个主要产区稻穗颈瘟标样495份,经病菌分离、纯化,利用7个中国鉴别品种,鉴定148株菌株,并根据鉴定结果,进行两年间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供试148株菌株,经鉴定划分为7群39个生理小种;两年间病菌ZA群和ZB群出现频率较高且稳定,为辽宁省稻瘟病菌的优势种群;致病较弱的粳型种群ZF虽然频率仅次于ZA群和ZB群,但仍处于下降趋势;ZC群和ZD群生理小种所占比重较小且保持稳定;而ZE群小种的比例有上升趋势,且2012年与ZF群持平;ZG群在2007年之后,时隔4年重新出现。各地的稻瘟病菌种群复杂程度不尽相同:辽宁东南地区,如沈阳、抚顺、丹东和大连地区种群分布较为复杂,多为6~7个种群;而渤海湾地区,如盘锦、营口等地种群分布较为简单,种群数少于6群。可见,辽宁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主要以致病力较强的ZA和ZB两群为主,且近年间种群频率较为稳定,研究结果为全省各地的稻瘟病抗病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2008年采集的稻瘟病标样进行分离、鉴定。鉴定的100个单孢菌株中,优势种群为ZE群,优势生理小种为ZE1,其次是ZG1和ZA57。并用9个单基因系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致病性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0.
用135份水稻品种(系)对我省107个稻瘟病菌株进行试验。7个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可将参试菌株分成5群46个生理小种。ZB群是优势种群,出现频率占31.78%,其次为ZA群(占28.04%)、ZC群(占25.23%)。籼型小种占绝对优势:籼型小种为42个,占总数的85.05%;ZA、ZB、ZC群出现频率高;年度间各种群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但总体较稳定。抗谱测定结果表明:80年代末推广的辐8105、小品种3号、六代C堡和二九丰等一批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频谱较广,起到了抑制稻瘟病、减少产量损失的作用。但是,我省早、中稻稻瘟病发生、流行的危险性仍很大。  相似文献   

11.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稻瘟病是由子囊菌Magnaporthe grisea(无性世代为Phyricularia grisea)引起的广泛性灾害。选育抗稻瘟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总结稻瘟病菌与水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DNA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克隆与分离及其功能表达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研究现状及抗病育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着重在稻瘟病优势生理小种的变化动态、抗性基因、无毒基因、抗病品种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简要提出了黑龙江省稻瘟病研究及抗病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近年来水稻稻瘟病诱导抗病性研究的主要进展,介绍了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诱导水稻对稻瘟病的局部和系统抗性,分析了可能的抗性机制,并指出了目前诱导抗性中存在的问题和其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稻瘟病无害化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综述了抗稻瘟病育种及其分子生物技术研究和栽培管理等稻瘟病无害化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高温高湿地区的稻瘟病无害化防控技术和抗稻瘟病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湖北省水稻稻瘟病抗性研究与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水稻品种抗瘟性研究与利用工作规范的建议,以达到提高抗病育种水平、完善品种合理布局、保护病区水稻生产安全、促进非病区优质品种推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由稻瘟菌[Magnaporthegrisea(Herbert)Barr,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grisea(Cooke)Saccardo=PyriculariaoryzaeCavara]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每年给水稻生产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稻瘟菌与水稻的互作符合基因对基因关系,现已被作为模式系统用于研究病原微生物-植物寄主的互作机理。稻瘟菌致病分子机制的研究不仅为病害的防治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其它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提供借鉴。本文对稻瘟菌侵染结构附着胞分化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是全国的稻瘟病常发重发病区之一,新品种在生产上使用年限短。针对这一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恩施州育种工作者确立了在以“优质高产多抗广适”为总体育种目标的基础上,重点开展持久抗稻瘟病育种,通过建立高效稳定的稻瘟病抗性鉴定圃和抗病育种基地,广泛征集和积极创制优异种质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长期鉴定筛选,并利用筛选出的具有持久抗瘟能力的种质资源作供体亲本,采用相宜的杂交配组方式,创制人工制恢(保)组合,对其后代株系进行定向选择,培育具有持久抗瘟能力的不育(保持)系和恢复系,再通过合理配组利用,育成具有持久抗瘟能力的杂交水稻新组合。经20余年的努力,成功育成了一批基本符合上述目标的杂交水稻新三系和组合,并陆续投放于大面积生产,产生了较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稻瘟病是一类由真菌引起的水稻病害,危害极大。水稻中具有抑制稻瘟病菌的功能基因,因此,对此基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综述了水稻中抗稻瘟病基因的研究概况,阐述了以分子标记定位基因在基因研究以及利用中的作用,详细介绍了近年来被定位甚至克隆的抗稻瘟病基因,总结了这些抗性基因及其产物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9.
水稻稻瘟病菌及其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述了水稻稻瘟病菌的研究概况、稻瘟病菌病原菌的生理机制、稻瘟病菌侵染水稻的机理、稻瘟病抗性遗传机制.探讨了稻瘟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并对其防治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研究和全面认识水稻稻瘟病菌,从而选育高抗、多抗、持久抗性的抗稻瘟病水稻新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三大病害之首,防治该病的化学药剂很多,但稻瘟病菌已对部分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应运而生。概述了植物源诱抗剂的起源与发展、制剂研究、发展前景与展望,并以前胡为例阐明了植物源抗诱剂诱导水稻稻瘟病的研究进展,提出植物源诱抗剂作为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补充手段,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