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葛敏  张体付  王华  赵涵 《玉米科学》2013,21(6):31-34
遗传转化率低是转基因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优化玉米转化体系的研究大多以幼胚为受体材料、以GUS基因为报告基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取材的时间和数量。研究利用携带pCAMBIA1302(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质粒的 EHA105菌株对玉米自交系H99的愈伤组织进行侵染,借助活体荧光检测技术对GFP基因的瞬时表达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农杆菌侵染液浓度OD600为 0.7~0.8、侵染时间20 min、共培养60 h时,GFP瞬时表达率最高,达到23.47%。  相似文献   

2.
为了优化农杆菌介导的小麦幼胚转化体系,通过对4个小麦品种河农827、石新828、河农825、良星99的幼胚组织培养及再生系统的研究表明,在改良培养基MSW1和MSW2中,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与MSW0培养基相比分别提高了6.0%和5.4%,并且显著提高了植株再生能力。采用混合正交试验设计,对农杆菌遗传转化过程中小麦幼胚的诱导培养基、诱导时间、农杆菌侵染浓度、侵染时间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诱导培养基MSW2,诱导培养6d,OD660=1,侵染时间3h时,愈伤GUS瞬时表达率及抗性愈伤成活率最高,对河农827成活的抗性再生植株进行PCR检测,获得了候选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3.
香白糯玉米农杆菌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以香白糯玉米为供试材料,通过不同的培养条件比较优化玉米胚植株再生体系,考察不同胚龄、不同的培养基对糯玉米幼胚的愈伤诱导、分化、成苗的影响。用根癌农杆菌GV3850介导转化了CpTI和Bar基因,获得5株PCR和Southern杂交表现阳性的植株,建立了农杆菌在香白糯玉米上的基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棉花农杆菌介导高效转化体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棉花农杆菌介导法进一步探讨,建立了一套高效转化体系,使农杆菌介导法更简单化、具体化.其改进的关键点主要在培养基配方和转基因再生株定植及转基因再生株检测等.关建词棉花;农杆菌介导;体系  相似文献   

5.
余云舟  王罡  金宁一  杜娟  季静 《玉米科学》2003,11(3):028-030
以玉米自交系8902、340、4112未成熟幼胚为材料,诱导、继代筛选出良好的Ⅱ型胚性愈伤组织,用农杆菌(EHA105和LBA4404)介导法转化其愈伤组织.利用本室构建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中携带的GUS报告基因对农杆菌转化系统的条件进行了研究,如农杆菌的侵染浓度、菌种类型、侵染时间、A8(乙酰丁香酮)浓度及基因型等,建立了农杆菌介导优良玉米自交系Ⅱ型胚性愈伤组织高效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狗尾草是研究C4光合作用的优秀模型,具有热带植物的典型特征,也可作为研究热带作物的重要模型,高效的转基因技术是模式植物广泛服务于科研的基础,目前狗尾草作为模式植物的研究在国外越来越热门,但在国内还没有被关注。但作为模式植物狗尾草现有的转化技术还不完善,转化周期有待缩短,转化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本研究以狗尾草ME34品系不同阶段胚性愈伤为外植体进行农杆菌转化体系研究,通过实验大大提高了狗尾草的转化效率,缩短了转化周期,为狗尾草转基因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技术环节:高效胚性愈伤诱导技术,受体胚性愈伤的选择,适宜转化的农杆菌株系及培养条件,浸染和共培养条件与方法,抗性愈伤筛选条件,抗性愈伤成苗条件等。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自交系E28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受体,分别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轰击法对携带有GUS基因和Bar基因的质粒进行转化,借助GUS基因的瞬时表达率和抗性愈伤组织比例建立体系,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农杆菌介导法以OD6000.6、浸染30 min、25℃共培养3 d、加入0.01%的silwet L-77为最佳参数;基因枪轰击法为4.5 MPa、11 cm轰击距离最佳参数。农杆菌介导法与基因枪轰击法的GUS瞬时表达率没有显著差异,基因枪法的抗性愈伤组织比例显著高于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轰击法较农杆菌介导法更有利于获得转基因后代。  相似文献   

8.
在橡胶(Hevea brasiliensis)花药组织培养和胚性愈伤长期继代增殖技术的基础上,分别以巴西橡胶热研7-33—97品种的花药脱分化愈伤组织和经继代增殖的花药胚性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进行橡胶农杆菌转化体系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胚性愈伤组织是更适宜的转化受体。  相似文献   

9.
为建立二穗短柄草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体系,以二穗短柄草BD21-3成熟胚为外植体,对成熟胚愈伤诱导、分化以及农杆菌侵染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有2.5mg·L~(-1) 2,4-D的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出愈率最高为93.83%;在含有0.2mg·L~(-1) KT的分化培养基上,分化率最高为38.18%;对二穗短柄草胚性愈伤组织农杆菌转化和GUS染色结果表明,侵染的过程中农杆菌菌液浓度OD_(600)为0.6、侵染时间为5min时转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根癌农杆菌介导花生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表面活性剂(MES,methyl ester sulfonate)、真空渗入法和二次侵染对提高花生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一种农杆菌介导的花生快速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该体系以带子叶的胚轴为外植体,在OD600为0.7的菌液中,加入150mg/L的MES,40kPa真空处理10min,共培养3d后进行二次侵染。采用该体系可显著提高遗传转化率,GUS基因阳性表达率最高,达73.3%。  相似文献   

11.
以黑农46、黑农53和黑农56的子叶节为转化受体,对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中的6-BA浓度、草丁膦浓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以及伸长培养基进行筛选,确定适合不同基因型的最佳转化条件。结果表明:黑农46、黑农53和黑农56的最佳6-BA诱导浓度分别为1.7、1.6和1.7 mg.L-1;最佳草丁膦筛选浓度分别为2.0、3.0和2.0 mg.L-1;同时确定了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和伸长培养基类型的最佳组合是侵染时间25 min、共培养时间3 d和Ⅲ型伸长培养基。  相似文献   

12.
杂种不育是影响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之间基因交流的主要障碍,栽培稻种间杂交育性表现为数量性状位点控制的复杂遗传模式。杂种不育的遗传基础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育性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其实际应用的可能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水稻中结瘤素基因的同源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核酸数据库中检索到的75个豆科植物结瘤素基因作为探针,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水稻基因组进行扫描分析。在水稻基因组中发现有31个与结瘤素基因具有同源性的基因,与相应的结瘤素基因比对,它们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至少在35%以上。这表明在水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豆科植物结瘤素基因的同源基因。豆科植物结瘤素基因 enod40、蔗糖合成酶基因和Rab基因与水稻中对应的同源基因比较分析表明,它们属于直向同源基因,可能来自于共同的祖先基因,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豆科植物结瘤素基因受根瘤器官形成的需求而发生变异。然而,另有44个豆科结瘤素基因在水稻基因组中未显示有同源性基因的存在,这些结瘤素基因在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建立共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推测可能是由于水稻中缺少了这些豆科结瘤素基因,导致水稻不能结瘤固氮。  相似文献   

14.
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杂种后代的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选用两个抗褐飞虱的药用野生稻编号材料与两个感虫栽培品种杂交,通过胚培养获得了F1、BC1F1和F2植株。F1杂种表现出野生亲本紫色柱头、长芒及抗褐飞虱等特性,其花粉母细胞中期I染色体多为单价体(仅0.77个二价体),甚至不能形成花药,因而表现雄性不育,仅获得一株F2,染色体数目为2n=46。用栽培稻回交获得BC1F1植株为异源三倍体,中期I染色体构型为12.25Ⅰ+11.85Ⅱ+0.01Ⅲ。  相似文献   

15.
栽培稻与紧穗野生稻间整倍体后代的RFLP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164个RFLP探针对67个栽培稻02428(2n=24,AA)与两份紧穗野生稻材料(2n=24,CC)间的整倍体(2n=24)后代进行分析,证实其中60个为易位系。各易位系分别带有1~6个紧穗野生稻染色体片段,很多易位系具有相同的易位发生区域。易位的紧穗野生稻片段都很小,主要分布在远离着丝点的区域。还就整倍体后代中出现新杂交带型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以芦笋"井岗701"胚状体为试验材料,在构建p CAMBIA3300-35S-hevein-NOS植物表达载体基础上,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探究菌液浓度、AS浓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等4个因素对芦笋转基因效率的影响,以期建立高效的芦笋转基因体系。结果表明:用菌液浓度OD_(600)=0.6,AS终浓度为200μmol/L的农杆菌菌液进行侵染,侵染10 min后,暗培养4 d的转基因效率最佳,经PCR检测,阳性转化率达21%,获得了转基因幼苗。本实验构建了完整的农杆菌介导的芦笋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17.
水稻亚种间的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160个亚种间F_1结实率的分析表明,籼稻 IR58和二九丰、粳稻秀水117和T8340具有较好的亚种间亲和性。43个粳稻品种分别与 IR58和二九丰测交,其成对 F_1的结实率随粳稻品种不同而出现 IR58/粳高于二九丰/粳、二九丰/粳高于 IR58/粳或两者相似的情形,其最大差值可达72.6个百分点。10个籼稻品种分别与秀水117和 T8340杂交,其F_1结实率均以秀水117/籼较高,成对F_1结实率的最大差值可达39.6个百分点。这表明不存在对亚种间品种均表现亲和性的“广亲和”品种,亲和性的广与狭只是相对的,既有一般亲和性,又有特殊亲和性。本研究发现4个受测品种的亲和性与色素基因之间不存在连锁或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水稻花粉发育过程及其分期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以籼稻品种IR36为材料,采用塑料半薄切片技术、新鲜花药整体观察及游离的雄性细胞观察方法,对水稻花粉发育全过程及其药壁组织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将这一过程划分为8个时期,即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小孢子早期、小孢子中期、小孢子晚期、二胞花粉早期、二胞花粉晚期和成熟花粉期。并证实了花粉自然发育过程中不存在收缩期。在这一发育过程中,绒毡层出现3种明显不同的发育形态,这些形态特点对于判断花粉发育阶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及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扫描电镜观察,时稻胚发生过程及胚表面构件的形态作了描述,并对文献中存在的稻胚结构构件名称的混乱情况进行了查核。从而发现历来稻胚形态描述上与事实不符之处,如广为流传的 Juliano 论文中的图将胚芽鞘和侧鳞误以为外胚叶;容启东、星川清亲等将侧鳞误为腹鳞;《水稻的生长发育》和《稻的生长》等的中译本,则将侧鳞误为胚芽鞘等等。本文还提出了胚的结构及各构件的合理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