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为了解决三系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中繁殖制种的产量与质量问题,本研究通过借鉴杂交玉米中的成功经验,用不育系的姊妹系来配制二元不育系。试验结果表明:(1)所配制二元不育系不育度为100%,其套袋自交结实率都为零,花粉败育类型以典败和圆败为主,个别二元不育系有少量染败现象;(2)二元不育系的农艺性状比亲本不育系有了一定的改良;(3)部分二元不育系的开花及异交习性得到了一定的改良。一般二元不育系开颖数量高于其对照亲本不育系,但开颖比例互有高低。大部分二元不育系表现花期集中。半同胞二元不育系在包颈度、柱头外露率方面,较对照母本不育系均有较大改良。全同胞二元不育系改良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同核异质粳稻不育系特性比较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对由粳稻品种苏秋、六千辛转育成的2套同核异质不育系的不育性、可恢复性、开花习性及异交特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BT型、HL型不育系花粉以染败为主,WA型不育系花粉以典败为主;BT型苏秋A和BT型六千辛A分别有0.06%和3.72%的自交结实率,不育性最不稳定。2)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程度影响穗颈伸出剑叶叶鞘的长度,败育越彻底,穗伸出度越短。3)BT型不育系的花时、花期与保持系最为接近;HL型不育系花时稍有滞后,花期相仿;WA型不育系花时明显滞后,花期明显拉长,开花不集中。4)BT型、HL型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无显著差异,但明显高于WA型不育系。5)BT型不育系的可恢复性最好,HL型不育系次之,WA型不育系最难恢复。提出了用HL型不育系部分替代BT型不育系的设想,以解决目前生产上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不育性不够稳定及细胞质单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农垦58S光敏不育基因与安农S-1温敏不育基因重组,光敏不育基因能够在温敏不育基因系中充分表达,解决了光敏不育系选育中,光敏核不育株难获得和败育不彻底的问题。它是获得优良光敏不育系、早熟光敏不育和各类型灿型不敏不育系十分有效的方法。光敏不育系之间存在着导致完全不育临界日长的差异。一般临界日长较短的光敏不育系比临界日长长的具胡更低的导致完全不育的起点温度。  相似文献   

4.
以培矮64S和安湘S等不育基因来源不同的5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在人工气候室进行长日低温处理,考查各材料从核心种子至原种一代各世代平均花粉不育度,以探明不育起点温度漂移规律。结果表明:1)不育起点温度漂移普遍存在于不同不育基因来源的光温敏不育系中;2)不育基因来源不同的不育系起点温度漂移幅度和漂移频率均存在明显差异。对不同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移规律以及生产上对光温敏不育系的利用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光温敏不育水稻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遗传机制与原因综述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光温敏不育系不育性表达不稳定是近年来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为寻求克服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遗传机制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界定了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含义,综述了水稻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表达的种种复杂表现、不育起点温度漂变现象及其克服办法,着重论述了光温敏不育系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遗传机制及原因。认为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受微效多基因控制是光温敏不育系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遗传机制,不育起点温度上的遗传基础不纯或遗传杂合性是导致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内在原因,并提出在育种上应充分考虑不育性表达的数量性状特征,采取花培育种途径或在杂交育种中采用系谱法和混合法相结合的后代选择方法,以达到选育不育性表达稳定的光温敏不育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棉花洞A雄性不育两用系选育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着重介绍利用一时隐性核基因抑制不育性状的不育材料培育雄性不育两用系。结果表明,这种不育材料的特点是:单株不育度达100%,群体不育株率稳定在50%左右;测交F1全可育且为选育强优势组合提供了方便。采用一系两用法配制杂种,繁殖不育系应用于大面积取得巨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苎麻雄性不育系育性鉴定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雄性不育性的发现为苎麻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展现了乐观前景.通过田间观察、花粉压片观察、杂交及自交后代育性分离观察,鉴定供试苎麻不育系的育性特征和分析育性遗传方式.供试不育系表现为4种类型,Ⅰ型-无雄蕾;∏型-雄蕾不膨大,无花粉粒,最后变黄枯落;Ⅲ型-雄蕾可膨大至1.6-1.8mm,淡黄色,无可育花粉粒,最后变褐枯落;Ⅳ-型个别或少量雄蕾可开放,但无可育花粉粒,其它方面同Ⅲ型.GS14-1、SS370、GSA-2、GS15-8和SS387等不育系的育性由1对隐性核基因和相应的胞质基因所控制,属于核-质互作型雄性不育.已找到不育系的保持系和恢复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我所对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选育研究的总结,进一步阐述了C型不育系的可利用性,并利用遗传杂交分离规律的理论,探讨了对C型不育系的多种利用形式,为拓宽C型不育系的利用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野生甜菜B.patulaAit作母本,叶用甜菜B.cielaL.和糖甜菜B.vulgarisL.作父本,通过3种间杂交,获得了一种新型甜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学观察表明,该不育系表现出特异的花粉败育特性。以通用的Owen型不育系作对照,通过线粒体DMA的RFLP分析,结果显示两类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组织结构具有明显差异,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证实了所获得的不育系为不同于Owen型的新型不育系。  相似文献   

10.
四川棉花核不育杂交种利用研究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多年来,采用“两系法”配制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种,先后选育出“洞A”、“751A”、“473A”、“MA”核不育系,与此同时,研究建立了与核不育相适应的良繁体系及种子生产体系。先后筛选培育出了川杂1、2、3、4、6号,内杂1号、杂交早熟系列杂交种,平均增产皮棉176.55kg/hm2,累计推广面积50万公顷。近年来,又从“洞A”系中,培育成功一种核不育完全保持系即MB系,利用MB系同核不育系(mc1mc1)杂交生产一种新的不育系即MA系(mc1mc1),其后代不育株率达100%,不育度达95%~100%。采用“二级法”实现了核不育“三系”配套。标志着利用核不育系配制杂交种应用于生产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将有力地推动四川杂交棉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天龙1A是绵阳市天龙水稻研究所用引进的优质稻Basmati 与自育的籼粳交保持材料H067杂交,F_3代再选株与菲改A测交并连续多代回交选育而成的三系不育系,表现株型紧凑,分蘖力强,不育性稳定,异交率高,米质优,有明显的早熟效应,配组优势强,于2004年8月通过四川省技术鉴定.与天龙恢140组配的双季晚稻新组合天龙优140于2009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2.
通过花药培养选育优质水稻三系不育系花2A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改良花1A所配杂种的感光特性,选用配合力好、异交率高、所配杂种不感光的优良细胞质雄性不育不育系龙特浦A的保持系龙特浦B为亲本,与花1B(优质、不育系所配杂种多感光)杂交,对其杂种F_1代幼穗进行花药培养,在其H_2代中选单株与T78A测交,此后,运用系谱选择法和连续回交法育成新的三系不育系花2A.该不育系不育性稳定、异交率高、米质优、所配杂种不感光,于2008年7月通过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成果鉴定.用其配制的杂交组合花2优86等产量高、米质优、生育期适宜,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大穗早籼稻不育系浙94A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浙94A是以野败型籼稻不育系V20A为母本,浙农8010B/浙农94后代中选株系为父本杂交,并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大穗中熟早籼不育系.其不育株率达100%,花粉不育度达99.94%,套袋自交不育度99.98%;还具有配合力强,稻米品质较优,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较高,中抗稻瘟病等特点.2003年9月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14.
用具有广东野生稻亲缘的优质常规稻种质增城丝苗-8选与三系保持系五丰B进行杂交,经多年系谱选择后与具广东野生细胞质源的不育系1070A测交和回交,育成新质源早籼稻不育系盛世A.该不育系具有稻米品质较好、配合力强、抗病性好和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点,于2010年7月通过广东省专家技术鉴定.所配组合盛优668、盛优8号和盛优568在广东省早稻区试中表现丰、抗、优协调,于2011年1月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5.
大穗型籼稻三系不育系浙91A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91A是以野败籼型不育系V20A为母本,用浙农8010B/浙农91后代中选株系为父本杂交,采用连续单株花粉育性镜检,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籼型不育系.其穗型大,每穗粒数达155.6粒;主要稻米品质指标明显优于浙江省主配不育系协青早A;不育株率100%,花粉不育度100%;柱头外露率60.1%,异交结实率55%左右,易于繁殖制种.2003年9月通过了由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配制的新组合正进行试验试种.  相似文献   

16.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C418对红莲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高效选育红莲型(Honglian,HL)粳稻恢复系有助于HL型杂交粳稻育种,对促进三系杂交粳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Rf6是一个HL型恢复基因,来源于HL型籼稻强恢复系9311。前期研究中,在以9311为供体、日本晴为受体的一套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中鉴定出携带Rf6的株系R1093。本研究利用R1093与BT型粳稻恢复系C418(携带Rf1)杂交,通过常规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Rf6导入C418中,进行Rf6Rf1聚合育种;利用BT型、HL型六千辛A进行测交鉴定改良系的恢复力。【结果】共获得12个BC3F4株系和55个BC4F3株系,其中6个改良系的农艺性状已基本接近C418;测交鉴定结果表明聚合Rf6的改良系对HL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度达到85%以上,可应用于水稻生产;对BT型粳稻不育系的恢复度提升效果不显著。【结论】聚合Rf6能有效改良BT型粳稻恢复系对HL型粳稻不育系恢复力,是选育HL型粳稻恢复系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应用无性系变异技术培育黑珍米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黑米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早已被人们所认识,近年来,特种米的育种相继展开。1987年,我们从国际著名优质米Basmati 370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后代中发现了黑米突变体,经5代连续选育于1990年育成“黑珍米”,本文将其特征及成分与亲本作了初步比较。1 材料和方法以籼稻Basmati 370的成熟胚为起始材料,将脱壳的种子在75%酒精中浸泡1min,放入0.1%升汞溶液中灭菌20min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再放入三角瓶中,每个三角瓶放100粒种子,振荡培养1~2d,当种胚萌动露白时接种在含2,4-D 2 mg/L和6-BA 2mg/L的N6固体诱导培养基上暗培养,当萌动幼胚  相似文献   

18.
鄱1A是江西农业大学用自选保持系961(珍汕97B/金23B)为母本与965(浙9248变异单株)杂交,后代再与珍汕97A测交并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水稻不育系,具有败育彻底、育性稳定、异交结实率高、稻瘟病抗性较好、茎秆较粗壮、配合力高等特点。2010年鄱1A及其所配杂交早稻组合鄱优364(鄱1A/R364)均通过了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9.
广泰A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保持系中间材料荣丰B//米31/W254为母本,具有香味的保持系中间材料天丰B/粤丰B为父本进行杂交,然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具有香味且直链淀粉较低的F3代株系与印尼水田谷胞质不育系荣丰A测交,后经连续回交转育而成的优质香稻不育系.该不育系具有败育彻底、育性稳定、柱头外露率高、异交习...  相似文献   

20.
矮败型广亲和粳稻不育系的遗传改良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粳稻不育系遗传改良方法研究的角度,介绍了广亲和粳稻不育系矮败型春江95A的选育经过,并以矮败型春江95A及其同核异质不育系滇Ⅰ型春江95A等为试验材料,开展相关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矮败型春江95A属偏粳型不育系,花粉败育类型以典败为主,育性稳定性明显好于染败型粳稻不育系,矮败型春江95A具有柱头外露率高、开花习性良好、异交结实率高和广亲和性好等特点,其可恢复性不同于染败型粳稻不育系。另外,还对典败型粳稻不育系的遗传改良及其杂种优势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