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是陕西乃至西北最大的茶叶生产区.汉中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在唐代属著名的山南茶区,茶叶品质优异.目前,汉中茶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主打产品享誉国内外,茶叶已成为汉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农业主导产业.然而,汉中茶叶基地规模迅速扩张,也面临着供大于求的潜在风险,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适时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为发掘利用北方古老茶区地方资源优势,丰富国家资源宝库;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益茶叶生产服务。陕西省茶树种质资源圃,由西乡县茶叶试验站、汉中地区茶叶技术工作站承担,经四年实施,已在西乡县茶叶试验站建成。该资源圃占地8.73亩,已征集保存省内外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3.
张星显  刘懿 《茶业通报》2012,(3):104-105
汉中炒青是汉中茶区加工量最大,消费群体最多的大宗绿茶。因“香高、味浓、耐泡、保健”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随着茶叶加工机械化的广泛推广,历史上沿革的“手揉脚蹬太阳晒”的落后制茶工艺已经远远不适应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蔡如桂 《茶业通报》2010,(3):107-109
<正>茶业,是汉中传统的多种经营项目。汉中的茶叶生产有3300余年的悠久历史;茶区具有纬度高、海拔高、云雾几率高、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锌和硒,远离污染的先天优势;汉中又是西北五省(区)的降水中心,年降水1000mm左  相似文献   

5.
蔡如桂 《茶业通报》2006,28(2):59-61
当前,国内外市场对安全、健康、环保的有机富硒茶叶需求势头日趋强劲。汉中不仅是“大西北”的“小江南”,而且在地球的同纬度地带先天生态条件优越。大气、水质洁净,土壤天然肥力良好,且是我国第二天然富硒区。硒,是汉中茶区的天赋,茶叶中普遍含有1mg/kg左右的有机硒,富硒茶是全天然的。科学地发展有机富硒茶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6.
汉中称大西北的“小江南”,自古产茶,具有发展茶叶生产的优越生态条件。至2001年,全市拥有茶园2.19万hm2,比安康市的1.86万hm2超过3333hm2,成为陕西省第一产茶大市。茶区遍及镇巴、西乡、城固、洋县、南郑、勉县、略阳、宁强8县。茶园多座落在汉江南岸和巴山北坡之间的半山丘陵。现有茶园面积80%是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在“茶叶要有一个大的发展,速度再加快”的号召下,大搞“群众运动”建设起来的,已成为产量的主体。汉中的茶叶市场,已由30a前的计划供应到现在的茶叶市场完全放开,由“供不应求”到茶商茶贩比比皆是的“卖茶难”,从卖方市场到…  相似文献   

7.
胡春学 《茶业通报》2009,(3):141-141
1汉中茶叶发展现状 汉中茶叶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解放初期,茶叶生产处于恢复阶段,改革开放后,茶叶发展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目前,全市十县一区,共有6个产茶大县,茶叶加工企业627家,有近20万户茶农,从业人员40多万人。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认证的企业38个,基地面积6000hm^2,通过“QS”认证的企业46个,产品主要以绿茶为主。茶叶品(名)牌主要有午子仙毫、汉水银梭、定军明眉、宁强雀舌等。目前正全力打造一个品牌,将众多名茶统一为“汉中仙毫”。  相似文献   

8.
正茶叶,在远古时的贵州,只是作为少数民族的自给饮料。据朱自振先生在《中国茶经》一书中称:"巴蜀在战国以前即已形成历史茶区[1]"。《华阳国志》是晋人所写,其所载史实是汉朝、甚至是两晋的情况,而巴蜀种茶,到战国已兴至汉中葭萌一带,其巴蜀南部的产茶地区、当不会是葭萌以后发展起来的,所以《华阳国志》提到的茶叶产茶地可以说在战国前即已形成历史茶区(清代杨慎在《郡国外夷考》:"《汉志》葭萌,蜀属名,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的茶园种植面积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来衡量,茶叶的总产量及经济效益理应更多更高,但长期来,我国茶叶的单产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茶叶的品质也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着我国茶叶的出口创汇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运用生态经济原理,建设新型的生态茶区,是充分开发茶区资源,保护茶区生态环境,提高茶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键,也是保证茶叶“以质取胜,以销促产”的发展战略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方守家 《茶业通报》2007,29(4):189-190
近几年来,随着茶叶产业外部消费群体对茶叶品质要求的逐步提高,以及广大茶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对茶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围绕着茶业增效、茶农增收这一主题,茶叶产业发展面临新情况。宁国市依托良好的茶叶生态资源条件,根据茶叶市场需求,在推进茶叶品牌、市场和产业化三项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好了这些问题,将会推动全市茶叶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1.
茶区的地质背景与茶树的生长代谢及所产茶叶的品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对安徽省境内主要茶区(皖南茶区和皖西茶区)的主要名优茶产地地质背景进行了调查分析,证明了茶区地质背景与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相关性。主要表现为茶区土壤母质类型(如基岩与风化物组成)、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地质构造、水系等对茶树生长与茶叶品质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茶园土壤中有益、有害元素的丰缺对茶叶品质的好坏及其饮用安全性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徐凯明 《茶业通报》2001,23(3):31-32
本文对汉中茶区忽视茶园水土流失,施有机肥偏少,茶地日趋贫瘠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试验与自己多年经验,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整治维护和培肥措施。  相似文献   

13.
茶叶区划是茶叶区域划分的简称。就是在茶叶资源调查全面摸清不同地区茶叶生产条件、资源、生产历史和现状特点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评价这些条件、特点及其差异,按照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科学地划分茶区,近而研究不同类型茶区的发展方向、生产结构、布局以及对生产条件的利用、改造和增产途径。是用严格的科学态度领导茶叶生产,研究茶叶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4.
徐凯明 《茶业通报》2004,26(2):87-87
汉中茶业,现已成为陕西茶业的半壁江山,因而,汉中茶的无公害状况,对陕西茶叶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根据汉中茶叶的无公害与卫生检测全部合格结果,对汉中无公害茶产生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5.
振兴安徽茶业,促进茶区经济发展的建议(安徽省茶业学会230036)近几年来,我省茶区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茶叶生产的整体效应下降,其中外销茶集中产区尤为突出,内销市场压力增大,茶叶促销任务十分艰巨,“卖茶难”不时出现,抛荒、砍树在集中产区陆续发生,对社...  相似文献   

16.
徐立  丁以寿 《茶业通报》2013,(4):174-177
皖西茶叶虽然具有天然的优良品质,在民国时期茶叶生产的总体趋势却是下降的,但其间也不乏有上升的现象。设立皖西茶叶指导所、广泛推广茶叶改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皖西茶业的发展。但连年不断的天灾战祸、帝国主义列强势力的侵入、茶区赋税繁重以及茶农对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的忽视迫使皖西茶业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7.
茶叶白星病在安徽、浙江、四川、江西等省茶区都有发生。是我省皖南茶区为害幼嫩芽叶的主要病害。病叶制成干茶,味苦异常,难以入口,似吃黄连.通过调查,了解白星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并探索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东阳市茶叶产业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国强 《茶业通报》2006,28(1):27-28
1茶叶生产现状东阳市2004年茶园面积2827hm2,茶叶总产量1660t,茶叶总产值5620万元。北部、东北部主产茶区被列入浙江省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区。该茶区海拔在300m以上的山区、半山区,是传统的优质茶叶产区。茶叶是我市传统优势农产品,2002年开始东阳市委市府把茶叶列入本市农业六大主导产业,逐年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茶叶生产走上了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2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2.1区域优势明显,茶叶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的茶叶生产布局重点进一步向北部、东北部山区转移,产茶区域更加集中。目…  相似文献   

19.
《茶业通报》1995,17(3):34-36
江南丘陵茶区现状、困境和对策安徽省农垦总公司课题组国营茶场要在社会主义经济大潮中发展,必须进行改组和改造,使其成为独立的市场竟争主体。现就我公司系统江南丘陵茶区的现状、困境、思路和对策谈一些看法。一、现状农垦江南茶区有7个国有茶场、一个茶叶公司。现有...  相似文献   

20.
实行集约经营,发展河南茶叶夏国宗(河南省光山县林场465400)从全国范围来看,河南省属江北茶区。信阳是全省最主要的产茶地区,信阳毛尖早已名扬四海,市场遍布全国各地,茶叶经济已成为带动信阳老区经济发展的龙头,是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支柱产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