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2.
紫荆叶片夏季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荆叶片净光合速率日进程曲线为“双峰”形,光合效率午间明显降低,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引起。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为“单峰”形,午间最高。水分利用效率早晚较高、午间较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与一些环境因子的相关性都达到0.01显著水平。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得到了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与环境因子的最优方程。 相似文献
3.
杨树无性系幼苗光合作用和PV水分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比较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杨树2个无性系幼苗的生长、光合特性和多种水分参数等,探讨其对水分胁迫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2个无性系幼苗的生长减慢.净光合速率降低,昭林杨6号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小,欧美杨64号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大。胁迫初期,2个无性系光合作用受气孔限制,胁迫后期及复水后的恢复期,光合作用受非气孔限制。胁迫时杨树呼吸速率降低,尤其是昭林杨6号,以保持碳平衡。胁迫时2个无性系的ψs^100、ψs^0、ROWC^0均降低,ψs^100与ψs^0差值增大,表明杨树可以通过渗透调节维持压力势,对水分胁迫作出适应性反应,与欧美杨64号相比昭林杨6号这种能力更强,表明其抗旱性强。 相似文献
4.
为选择出适宜黑龙江不同平原区的寒地杨树扦插品种,收集小黑杨、黑林5号杨(A5)、大青杨等22个杨树无性系进行不同地区杨树扦插苗生长特性的比较试验。通过各品种杨树扦插苗苗高、地径、木质化程度及病虫害指数分析比较,初选出适宜三江平原区的小黑14、德杂1号、美黑3号、J7、甜×小黑等5个杨树扦插品种,适宜松嫩平原区的A5、小黑14、钻×俄和J7等4个杨树扦插品种。 相似文献
5.
切取树木枝条的一部分,并进行扦插培育苗木的营养繁殖法为插条育苗.这种苗木培育法的优点是有利于优良品种和类型的繁殖,且方法简单,苗木生长快.我们结合黑龙江省科委“工业原料林栽培与经营技术” 相似文献
6.
7.
不同杨树无性系光合作用与其抗旱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不同杨树无性系光合作用与其抗旱能力的初步研究刘建伟,刘雅荣,王世绩(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关键词杨树无性系,光合作用,水势补偿点,水分胁迫,抗旱在水分逆境的研究中,净光合速率的降低已成为显著的特征,针叶、阔叶树的种间变化曾有许... 相似文献
8.
以25个杨树无性系为研究对象,从3月底开始在在南京林业大学实习林场—下蜀林场内,对杨树无性系苗木树高和地径生长情况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定期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杨树无性系树高和地径的生长速生期均处于6~8月份;大部分杨树无性系的地径生长高峰期比其树高生长高峰期稍晚或基本同步;杨树树高生长对水、热的需求要比地径生长更为敏感;同时得出杨树苗高和地径速生期天数的多少、与速生点的早晚和无性系本身生物量的关系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9.
10.
11.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Li—Cor Inc.,USA)对常绿灌木紫花含笑和常绿乔木苦梓含笑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两种含笑叶片的光响应曲线符合非直角双曲线模型,表观光量子效率接近,但灌木紫花含笑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均比乔木苦梓含笑低。(2)光照强度对两种含笑的气孔行为、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效果近似,光照强度诱导气孔导度变大,蒸腾速率加强。当达到光饱和后,随着光强的增强,净光合速率增加缓慢,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持续增大,水分利用率下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阜新地区常用的小钻杨、群众杨、黑林1号、哲林4号、中绥12号、中荷64号等6个杨树品种开展气孔方面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群众杨的气孔密度大于其他品种,气孔长度和宽度小于其他品种,且差异显著;从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角度,群众杨和小钻杨抗水分胁迫的能力优于其他品种。最终得出,在6个品种中,群众杨和小钻杨的抗旱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三种杨树无性系,I-214(Populus×euranericanacv.I-214)(ltalica)、中东杨(P.berolinensis)(Berolinensis)和群众杨(P.popularis35-44)(Popularis)一年生盆栽插条苗的木质部导入ABA和细胞分裂素,研究了这两类激素在气孔调控中的作用。尽管不同无性系的气孔在对ABA的敏感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ABA仍可导致气孔的关闭,然而在蒸腾流中的细胞分裂素(与ABA共导入或分别导入)可以明显地抑制ABA的作用。并且玉米素还能推迟土壤干旱所诱导的气孔关闭,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内源细胞分裂素浓度下降而同时ABA上升.据此提出了复合胁迫信号的概念,即在根冠通讯中,是ABA和细胞分裂素共同调控气孔的运动。另外还研究了玉米素、激动素、6-BA等不同细胞分裂素与ABA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6-BA与玉米素和激动素的作用相反,它不能抑制ABA的作用,反而促进其对气孔的关闭 相似文献
14.
紫茎泽兰叶片气体交换的气孔调节特性:对其入侵能力的意义(英文)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紫茎泽兰是一个典型的外来入侵植物。利用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分布于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市郊(27°28′36″N,102°12′28″E)的紫茎泽兰的气体交换特性进行测定,并与本地8个伴生种和其他12个分布于我国不同地区和日本的入侵种和本地种进行比较。目的是探讨气孔调节在日变化过程和长期干旱与湿润生境上的差异及其对紫茎泽兰入侵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紫茎泽兰光合午休现象明显,气孔调节和非气孔调节共同控制了紫茎泽兰的光合日进程模式,而以气孔调节最为重要。非气孔调节主要是通过羧化效率的降低,从而影响表观量子效率或其他光合过程来实现的,而气孔调节主要是通过降低胞间CO2 浓度,提高气孔限制值来实现的,这与其他种的差异不大。经过长期的野外不同湿度环境适应后,气孔调节出现了一定的弹性变化。在气孔导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和土壤有效氮含量差异不明显,湿生生境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干生生境,并导致了叶片含氮量显著提高。气孔在调节紫茎泽兰水分利用效率方面有别于所测定的其他20种植物,在湿生生境下随气孔导度下降,水分利用效率下降,而在干生生境下则显著升高。因此,紫茎泽兰同时兼有“省水”植物和“费水”植物的双重特点,这一灵活水分利用特点保证了它在不利环境中的生存和有利环境中的扩展,对于其在侵入区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3种不同CO2浓度(360 μmol·mol-1、800 μmol·mol-1、1 200 μmol·mol-1)下马尾松针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当前CO2(360 μmol·mol-1)浓度下,当光强为1 000 μmol·m-2·s-1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为3.46 μmol·m-2·s-1、0.273 mmol·m-2·s-1、0.0254 mmol·m-2·s-1,针叶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分别为:(1 800±2) μmol·m-2·s-1和(24±2) μmol·m-2·s-1.当CO2加富到1 200 μmol·mol-1时,针叶的光饱和点降低了200 μmol·m-2·s-1,而光补偿点增加了4 μmol·m-2·s-1.在光照强度为50~2 000 μmol·m-2·s-1的条件下,不同CO2浓度下的水分利用率平均值分别为:1 200 μmol·mol-1浓度下的19.163 μmol·mmol-1,800 μmol·mol-1浓度下的12.912 μmol·mmol-1,360 μmol·mol-1浓度下的11.192 μmol·mmol-1.短期的CO2加富降低了植物叶片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而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则上升. 相似文献
16.
采用渗透剂对杨树幼苗进行了根际渗透胁迫处理。结果表明:杨树苗体内水势、POD活性、膜相对透性及MDA含量对渗透胁迫做出了不同生理反应。3种胁迫强度可划分类型:10%处理轻度胁迫型,15%处理中度胁迫型,20%处理严重胁迫型。杨树苗在15%处理下就出现伤害,超过此胁迫强度则出现严重伤害。 相似文献
17.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孟家岗林场不同立地条件、不同龄组长白落叶松的气体交换参数。结果表明,饱和光照强度下长白落叶松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受针叶朝向(阳生叶和阴生叶)、立地条件和林龄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除幼龄林立地指数为12的阳生叶和阴生叶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幼龄林立地指数为18的阳生叶和阴生叶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近熟林立地指数为17的阳生叶和阴生叶蒸腾速率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所有林龄相同立地指数的阳生叶和阴生叶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无显著差异。近熟林的阳生叶和阴生叶气孔导度,中龄林和近熟林的阳生叶水分利用效率受立地条件的影响均不显著;幼龄林阳生叶和阴生叶的水分利用效率,近熟林阳生叶和阴生叶的蒸腾速率均随着立地指数的增加表现出显著升高的趋势;幼龄林和中龄林阳生叶和阴生叶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中龄林和近熟林的阴生叶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立地指数的增加表现出显著降低的趋势。饱和光照强度下阳生叶和阴生叶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受林龄的影响显著,而水分利用效率受林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不同环境条件下气孔和光合作用模型: 4个杨树无性系对光照、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反应(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配有Li-610露点发生器的Li-cor6200在温室中测定了4个杨树无性系叶水平上的气孔导度(Cs)和净光合速率(Pn).在3个相对湿度(RH)水平(70%,50%和30%)控制下,不同温度(25℃,30℃和35℃)条件下,杨树无性系的Pn、Cs、蒸腾速率(E)和胞间CO2浓度(Ci)表现出显著差异(P<0.0001).随着空气湿度的减小,E、Cs、Ci明显下降.结果表明:RH低时,而不是VPD高时,气孔关闭在调节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中起更大作用.另外,还选用了净光合速率-光照模型和Cs-Pn复合模型模拟了不同光照、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Pn和Cs间的关系.尽管无性系、温度和湿度间存在差异,但在模拟Pn对光照的关系上净光合速率-光照模型最合适.关于Cs-Pn模型,检验了Leuning模型,建立了新的Cs-Pn模型:Cs=Cs0+a0Pn/[(CO2-Γ)(1+f(T)(1-RH/100)/D0)].基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式中加入了反映温度和RH的变量,代替了VPD变量.与田间数据模拟结果相比较,新模型和Leuning模型一样适合.并且,为了预测气孔和气体交换的行为,可以用净光合速率-光照模型修正Cs-P 相似文献
19.
李吉跃 《中国林学(英文版)》1996,(2)
本文研究了多重复干旱循环对1年生北美短叶松(PinusbanksianaLamb.)和黑云杉(Piceamariana[Mil]B.S.D.)苗木的气体交换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面,多重干旱循环对它们的气体交换(Cs,Pn,Tr)有显著影响(P<0.5),而对其水分利用效率(WUE)影响不大(P>0.1)。尽管北美短叶松的气孔对轻度干旱胁迫不如黑云杉敏感,但是它对中度及严重干旱胁迫的敏感程度却高于黑云杉。在轻度及中度干旱胁迫下,北美短叶松的光合作用主要受非气孔因素的影响,而黑云杉则主要受气孔因素的影响。解除干旱胁迫后,黑云杉的气孔敏感性、光合能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恢复都要比北美短叶松更快.我们认为,延迟脱水是北美短叶松的主要耐旱机理,而忍耐脱水则是黑云杉重要的耐旱途径。轻度的干旱胁迫锻炼可以帮助北美短叶松在更严重的干旱胁迫下保持固有而较强的耐旱能力。然而,通过多重复干旱循环锻炼后黑云杉在改善耐旱能力的强度方面则大于北美短叶松 相似文献
20.
《Southern Forests》2013,75(2):63-68
This study reports on how a cold- and frost-tolerant clone of Eucalyptus nitens × nitens responds to drought stress. The aim was to identify physiological traits that contribute to drought acclimation. Macropropagated saplings were grown in a climate-controlled greenhouse in pots filled with coarse river sand supplied with a slow-release fertiliser. One group of plants was kept regularly watered (control), and another group was subjected to four cycles of water stress (drought) whereby water was withheld for periods lasting 6, 10, 10 and 14 d, with 4 d of regular watering (recovery) inbetween. A drought cycle was terminated once saplings showed signs of wilting. Daily responses in stomatal conductance (g s) were similar between control and drought treatments, except on the day of termination of the cycle, when g s was significantly depressed in droughted plants. During the fourth and most severe drought cycle, there was a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to water stress because g s was similar between control and droughted plants. Stomatal conductance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volumetric soil moisture content in the drought treatment, but not in the control treatment. Electron transport capacity (J max) increased during each drought cycle, and the increase was significant during the fourth cycle. Other parameters derived from A/c i response curve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treatments. Under experimentally imposed water stress, E. nitens × nitens reduced leaf area, increased assimilate rate per unit leaf area, and maintained high stomatal conductance until leaves wilted. After 46 d droughted plants had accumulated half the biomass of control plants. Therefore, a cold- and frost-tolerant clone of E. nitens × nitens may be tolerant to drought stress but at a reduced growth rate because of reduced leaf are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