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小麦条锈病已在一些地方陆续发生,并呈流行扩散之势,为此,农业部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今年小麦病虫害防控工作,力争实现“把小麦条锈病重发区域控制在黄河以南,将其对小麦产量的为害损失控制在3%以下,将其他小麦病虫害危害程度降低到最低水平”的防控目标。  相似文献   

2.
南充市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昌家 《农学学报》2015,5(6):59-64
为了控制条锈病为害,减少农药污染、防治成本和菌源传出数量,确保本地、邻近麦区与中国东部主产麦区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田间系统监测和普查、小麦品种抗性鉴定、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试验示范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各主栽小麦品种的抗锈性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并逐步淘汰。3~5年更换一次具有不同抗源的主推品种,实现品种合理布局和多抗源品种集团当家,能有效降低条锈病发生为害。首次探明了小麦间作不同作物防治小麦条锈病的效果为14.84%~62.89%,推行药剂拌种、健身栽培,可推迟并减轻条锈病发生为害,降低越冬菌源量和春季流行程度;探明了条锈病最佳防治方案为拔节期、孕穗期和抽穗扬花期各施药1次;探明了几种新药剂防治条锈病效果和25%丙环唑防治条锈病的适宜用量(600~650 m L/hm2)。首次提出了本市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策略。搞好防治示范片和应急防控,可以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并带动大面积防控落实。1999年以来,全市小麦条锈病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虽高达81.25%,但通过应用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小麦产量实际损失率均控制在2%以下(特大发生的2002年除外),同时减少农药使用量1591 t。  相似文献   

3.
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麦蚜是营山县小麦上的重要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1万hm^2以上,给小麦生产带来了极大危害。2009年营山县进行小麦重大病虫综合防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农业、化学等综合防控措施,能有效地控制小麦病虫的发生为害,减少农药用量,取得了较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刘刚 《北京农业》2007,(1):48-49
为科学界定我国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和越冬区,加强分区防控和综合治理工作,根据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工作总体部署,农业部制定下发了《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工作方案》,决定于2006-2010年,开展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精准勘界工作.  相似文献   

5.
毕节地区小麦主栽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条锈病是毕节地区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每年发生面积为3.33万hm2左右,损失产量约5 000t,严重制约着小麦生产的发展。为了摸清毕节地区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情况,为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控制病害发生危害,减少产量损失,我们于2004~2005年对毕节地区小麦主栽和引进品种进行了条锈病抗性鉴定试验。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小麦条锈病在甘肃省大流行 ,部分地区特大流行 ,发生面积大约 86 .6 7万 hm2。通过调查和分析 ,认为以条中 32号为代表的 Hy和水源致病类群新毒性类型的上升所导致的品种抗病性丧失、秋苗菌源量大、气候条件适合和感病品种面积大是导致 2 0 0 2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并从加强抗病品种的鉴选与合理布局 ,强化预警系统建设 ,作好应急准备 ,以及进行陇南条锈病越夏区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控制条锈病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2020年小麦条锈病在全国麦区大流行,通过对陕西省农牧良种场逾133.3 hm小麦种子田小麦条锈病监测与成功防控,追溯分析小麦条锈病发生原因,探讨小麦条锈病高效防治技术,供小麦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8.
由于各地部署早,督导有力,监测到位,防控及时,措施落实到位,2006年全国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告捷.  相似文献   

9.
南充是四川第一大小麦主产区,常年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5.3万hm^2和7.59亿kg,均居全省第一。南充也是中国黄淮海麦区春季发病的主要菌源地,1999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已连续9年在该市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8万~11.6万hm^2,损失产量0.04亿-0.18亿kg,成为影响该市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农业部也于2003年将该市纳入“全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综合防治监控站”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0.
甘肃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的周年循环发生区之一,是重要的菌源基地。准确预测甘肃省小麦条锈病的发生面积,对甘肃及中国小麦条锈病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1-2021年甘肃省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生面积、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到影响甘肃小麦条锈病流行的4个关键因子,即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生面积、上年8月最低气温、1月平均相对湿度和3月日照时数,并采用全子集回归和BP神经网络算法对甘肃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全子集回归模型1和模型2对2020-2021年甘肃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预测准确度分别为94.63%和88.81%;BP神经网络模型1和模型2的预测准确度分别为98.25%和94.03%。综上可知,BP神经网络模型1是最佳预测模型,其预测2022年甘肃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为10.03万hm2。  相似文献   

11.
刘靖  卢广远 《河南农业》2013,(13):34-35
一、商丘市大豆胞囊线虫病的为害情况商丘市于2006年大豆胞囊线虫病上升为大豆的主要病虫害,大豆受害面积0.4万hm2。2007年发生面积达0.7万hm2;2008年发病较轻,2009年为害面积进一步扩大至1.3万hm2,2010年为害面积迅速扩大至1.5万hm2,受害严重豆田每667m2仅  相似文献   

12.
会泽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冬小麦种植区域集中在海拔1600-2200m,常年种植面积8000hm^2左右,占秋播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左右。小麦条锈病是会泽县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自2000年以来一直被列为本县农作物主要预测预报的病害之一,探索和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不仅能减轻其对本县小麦造成的为害,更重要的是能减少小麦条锈病菌原越夏及向周边扩散、蔓延、传播,对控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近10年发生情况 笔者统计了会泽县近10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图1)。从图1可以看出,除2010年累计条锈病发生面积较少外,其他年份均呈现一定的流行趋势。这是因为从2009年10月20日至2010年4月19日小麦生育期降水量仅为30.4mm,极度干燥的天气不利于小麦病害的发生流行。另外由图1可以看出,小麦锈病自2004年开始,发生面积逐年增加,品种抗病性和田间湿度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1 生产上迫切需要抗条锈病的优质小麦良种 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昆明市小麦种植面积已由1999年的59360hm2,调减至2002年计划面积40000 hm2(其中田麦10660hm2)。实际完成41430hm2(其中田麦约8666.7hm2)。 最近几年,因气候总体呈“暖冬”态势,冬春持续高温、干旱,导致小麦条锈病暴发流行,严重影响了产量和质量;种麦效益不好,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一时还没有更好的替代作物,特别是全市33330hm2山地麦是不易调减的。因此,尽快控制小麦条锈病,扩大优质小麦面积,是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秋冬种视频会议、全国秋冬种农作物病虫防治工作座谈会议精神和《小麦条锈病中长期治理指导意见》,切实做好2007年秋冬种小麦病虫防治工作和2008年小麦重大病虫防控工作,加强小麦条锈病源头治理试点工作力度,落实小麦秋播拌种任务,做好菌源区条锈病秋苗防治,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落实责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正>据农业部农作物重大病虫测报网监测,2017年小麦病虫害发生面积8.3亿亩次。各级农业部门及时有效防控,推进科学防控,有效遏制病害暴发态势,大部麦区中等以下程度流行,对小麦生产未造成明显影响。在小麦赤霉病防控上,全面落实"主动出击、见花打药"措施,大部麦区中等或偏轻发生,为近5年来造成危害最轻的一年。控制危害减少损失。据统计,今年小麦病虫防治面积11.5亿亩次,由于测报准确、防控及  相似文献   

16.
横峰县主要示范推广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稻田耕沤灭螟技术;抗病、抗虫品种推广使用技术;生物农药防控病虫技术;灯光诱控害虫技术;性诱剂诱控技术;“三高三低”农药防治病虫害技术。采取的示范推广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领导、技术培训和宣传、示范与推广相结合和确保项目实施经费的到位。项目实施以来,示范区水稻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比非示范目区为害损失率降低2.5%~5.3%,平均降低3.9%,,示范区比非示范区每季每667m2防治次数减少1.5~2.5次,平均减少2次,节约防治成本15.32元,增收稻谷22.9kg,增收节支82.32元。2009-2013年全县累计推广面积4万hm2,增收稻谷1374万kg,增收节支4939.2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7.
<正>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总耕地79.33万hm2,小麦、玉米是保定市两大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36万hm2和40万hm2,占耕地面积的95%。小麦、玉米病虫草害常年发生面积280万hm2左右,为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确保小麦、玉米增产和质量安全,自2008年以来保定市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全市建立了22个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示范辐射面积1.46万hm2。  相似文献   

18.
稻飞虱在福建省原是局部间歇性发生为害的次要害虫。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农业的改制,品种的更换,密植程度的提高,水肥条件的改善,以及连年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降低了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致使其为害逐年加重,成为水稻常发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福建省稻飞虱的发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2007年为特大发生年,发生面积达100万hm2(次),创历史新高,占水稻病虫发生面积的三分之一。1 2007年早季稻飞虱发生特点2007年福建省双季早稻种植面积29·3万hm2,单季稻种植面积44·3万hm2,与2006年相当;至8月上旬稻飞虱发生面积达73·3万hm2(次),较2006年同期增…  相似文献   

19.
小麦是临夏州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4.5万~6.5万hm2,其中冬小麦占20%~30%.临夏州地处甘肃西南部,既是小麦条锈病的易发流行区,又是重要的越夏区,在小麦条锈病的大区侵染循环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1~2].  相似文献   

20.
正小麦条锈病是淅川县小麦的主要病害。淅川县小麦播种面积在3.3万hm~2,小麦条锈病除2008年发生较轻外,其余年份发生面积均在1.2万hm~2以上,其中,2017年和2019年发生面积均为3.3万hm~2,严重影响小麦生产。为了控制该病的发生和危害,笔者通过多年田间调查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应用、推广,特提出防治策略。一、重发原因(一)菌源量充足淅川县位于豫、鄂、陕3省交界处,与淅川县毗邻的湖北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