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养殖群体的遗传渐渗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李思发 《水产学报》1995,19(2):105-111
用LKB平板电泳仪,4.4%聚丙烯酰胺凝胶对南京罗非鱼良种场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养殖群体肌,肝,脑,心,眼中的10种同工酶进行电泳分析的结果表明,奥利亚罗非鱼的群体未见的多态位点,平均杂合度为0,是超“纯”的养殖群体,尼罗罗非鱼群体中有20%的尼奥杂交鱼,其体形酷似尼罗,难以肉眼鉴别,由此可见,我国尼罗罗非鱼养殖群体中已存在遗传渐渗问题,须注意防杂和提纯。在剔除了杂交鱼后,该场尼罗罗非鱼群体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 strain Oreochromis niloticus)抗病群体和易感病群体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30个微卫星位点中20个能扩增出多态性高、重复性好和扩增条带清晰;抗病群体和易感病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5和2.4个;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76和0.453,0.44和0.457;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59和0.379;UNH845和UNH189位点在抗病群体中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GM180位点在易感病群体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两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0.055和0.054。此外GM251和GM462位点的差异等位基因片段(135bp和198bp)与抗病性状存在一定的连锁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抗病群体与易感病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明显,筛选出2个与抗病性状相关的微卫星标记,为开展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抗病品种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12个微卫星标记分析14个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家系的遗传多样性,以P_0代为对照,研究P_4、P_5代家系的遗传多态性,指导尼罗罗非鱼的选育。研究结果表明:14个罗非鱼家系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3.1819、0.6276、0.5753,其遗传多样性丰富;家系N312与N314遗传距离最小(0.1214),而家系N304与N306遗传距离最大(0.3137),14个家系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973;UP_GMA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14个尼罗罗非鱼家系聚为4个分支,第一分支为家系N303,第二分支由N301、N306和N311组成,第三分支由N302、N308和N310组成,其余家系组成第四分支;P_4代尼罗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态性比P_0代小幅降低,而构建P_5代家系时参考了微卫星标记的分析结果,其遗传多态性明显高于P_0和P_4代。结果表明:参考微卫星标记计算的家系间的亲缘关系,人为控制选配提高后代稀有等位基因的频率和杂合子的比例,可以有效防止近交衰退,维持较高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选择潜力。  相似文献   

4.
5.
6.
5个尼罗罗非鱼群体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吉富尼罗罗非鱼群体(GF)、尼罗罗非鱼群体Ⅰ(NLⅠ)、尼罗罗非鱼群体Ⅱ(NLⅡ)、尼罗罗非鱼群体Ⅲ(NLⅢ)和尼罗罗非鱼群体Ⅳ(NLⅣ)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用81个ISSR引物对5个尼罗罗非鱼群体进行扩增,15个ISSR引物获得多态片段。根据Nei’s遗传距离矩阵构建了5个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关系树状图。UPGMA聚类图表明:NLⅢ群体和NLⅣ群体最先聚在一起;其次二者再与GF群体聚在一起;NLⅠ群体与NLⅡ群体聚在一起。分析结果显示:GF群体与其它4个罗非鱼群体区分较明显;用UBC835扩增的500 bp片段为GF所特有,可作为区别GF和其它尼罗罗非鱼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7.
应用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1、F2)的遗传分离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在86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21对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中存在差异等位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共检测出59个等位基因,包含32个尼罗罗非鱼和24个萨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F1观测杂合度(Ho=0.998)大于 F2(Ho=0.739), F2有效等位基因数(Ne=2.4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0.497)与 F1的(Ne=2.45、PIC=0.489)相似.F1中所有位点均表现为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杂合基因型.F2中位点等位基因分离情况各异,通过卡方检验,有18个位点符合孟德尔遗传(P>0.05),2个位点GM145、UNH003表现为偏离孟德尔遗传(P<0.05),1个位点GM276不分离.在18个孟德尔遗传位点中, F2中尼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频率为48.3%,萨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频率为47.7%;基因型出现F1型、尼罗罗非鱼型、萨罗罗非鱼型的比例分别为58.2%、19.9%、21.9%.结果表明, F2较好地继承了F1的遗传杂合性,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  相似文献   

8.
从40个随机引物中分别筛选出15和18个,对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雌、雄群体进行RAPD分析,结果显示:奥利亚罗非鱼雌性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56.25%,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358,Shannon氏指数为0.3417,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指数为0.8625;雄性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57.50%,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356,Shannon氏指数为0.3418,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指数为0.8375。尼罗罗非鱼雌性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47.44%,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788,Shannon氏指数为0.2637,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指数为0.7667;雄性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64.10%,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347,Shannon氏指数为0.3486,群体内的遗传相似指数为0.6769。试验结果表明,奥利亚罗非鱼雌、雄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程度接近,而尼罗罗非鱼雄性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要比雌性群体丰富,遗传变异比雌性群体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罗非鱼第二代遗传连锁图谱中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 ( ♀) 萨罗罗非鱼( 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 ( ♂) 杂交后代F2、F3 群体遗传特征进行了初步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28 对引物中有22 对引物能有效扩增, 未观察到杂交后代F2、F3 中有多倍体个体现象。筛选出7 个在尼萨罗非鱼杂交后代F2、F3 群体中存在差异的位点。杂交F2 群体平均等位基因( Na) 为2. 71, 平均多态信息含量( PIC) 为0. 466, 平均观测杂合度( Ho) 为0. 632; 杂交F3 群体平均Na为2. 14, 平均PIC 为0. 370, 平均Ho为0. 432, 杂交F3 遗传杂合性较杂交F2 降低。F2 自繁F3 过程中, F3 群体4 个位点的等位基因与F2 完全相同, 3 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少于F2 , 且 F3 群体在2 个位点出现完全纯合, 杂交F3 群体位点等位基因呈现纯合趋势。研究结果为尼萨罗非鱼杂交世代遗传变异与杂交利用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部分序列对中国8个尼罗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 养殖群体(埃及、吉拉达、美国、鹭业、吉诺玛、宝路、广东、新吉富)的遗传多样性和相互间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所分析的237个样本中, 可归结为15种单倍型, 其中单倍型BL1为宝路(BL)、埃及(EGY)、吉拉达(GLD)、吉诺玛(GNM)和鹭业(LY) 5个群体所共享, 但没有一个单倍型为所有群体共享。8群体内的核苷酸多态位点数(S)4~83, 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的范围为0.50~37.26, 单倍型多样性(h)0.190 8~0.802 3, 核苷酸多样性(π)0.000 8~0.056 9AMOVA分析与群体间两两比较的遗传分化指数(FST)表明, 这些罗非鱼群体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与差异(P<0.01)。利用Kimura two-parameter模型分析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 宝路、广东和新吉富3个群体亲缘关系较近, 它们聚为一大支; 埃及、美国、吉拉达、鹭业、吉诺玛这5个群体聚为另一大支。单倍型网络(NETWORK)结果显示, 8个群体并没有明显的谱系分化。本研究结果旨为尼罗罗非鱼种质资源的聚合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用RAPD分析对罗非鱼遗传变异的研究及其对杂种优势的应用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夏德全 《水产学报》1999,23(1):27-32
应用RAPD技术检测了一个奥利亚罗非鱼养殖群体和湘湖、美国和沙市三个尼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在群体内或群体间存在遗传差异。OPZ06、P)Z10、OPZ12和OPZ19四个引物都有一个扩增片段具有种的特异性,可以作为临别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的遗传标记。群体内遗传相似性指数(S)表明,湘湖、美国和沙市三群体尼罗罗非鱼都保留了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S分别为0.798、0.795和0824),而奥利亚罗非  相似文献   

12.
建鲤与兴国红鲤RAPD分子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 技术对鲤鱼的两个品系, 即建鲤和兴国红鲤进行了遗传分析。在所用20 个10 碱基随机引物扩增产物中, 找到了建鲤与兴国红鲤品系间的RAPD分子遗传标记, 为鲤鱼主要品系的保存和保护以及品种的选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和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动物线粒体DNA研究及在鱼类种群遗传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夏德全 《水产学报》1998,22(4):364-370
mtDNA是核外遗传物质,呈母系遗传[Bresch1984]。由于其结构简单,易于分离,进化较快等特点[Brown1974],在动植物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物种及品系鉴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线粒体DNA酶切技术在国外已被遗传学家用于鱼类种群遗传结构及品...  相似文献   

14.
以草鱼、鳙和尼罗非鲫互为供体和受体,研究其特异性代谢物对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草鱼“代谢水”中,草鱼耗氧率显著下降(P<0.001),鳙和尼罗非鲫耗氧率均显著上升(P<0.001);②鳙“代谢水”中,鳙耗氧率显著下降(P<0.001),草鱼耗氧率无显著变动(P>0.05);③在尼罗非鲫“代谢水”中,3种鱼的耗氧率均无显著变动(P>0.05)。实验揭示了鱼类特异性代谢物对代谢影响的存在,且这种影响因种而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松浦试验场(哈尔滨地区1996-1997年越冬期冰下浮游生物、溶解氧、pH值的相互关系及对越冬鱼类的影响。4个试验地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为26.83mg/L,优势种类为小环藻、甲藻、隐藻、直链藻等;最稳定的优势种是小环藻,浮游动物生物量平均为3.29mg/L。轮虫类是影响浮游动物变化的主要因子。探讨了鱼类越冬成活率与浮游生物、溶解氧、pH值之间的关系。找出了影响鱼类越冬成活率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蜕皮与附肢刚毛发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的蜕皮周期具有独特的、可预报的变化之特性。利用这一特性可确定中国对虾的蜕皮分为4个阶段:(1)蜕皮后期(阶段A、B):刚蜕皮之后;(2)不蜕皮期(阶段C1-3):组织生长和食物贮藏期;(3)蜕皮前期(阶段D0-3):为下次蜕皮准备有效的形态和生理变化;(4)蜕皮期(阶段E):旧表皮脱落期。  相似文献   

17.
根据庆平湖饵料资源及鱼类组成结构状况,通过人工放养和自然增殖补充鱼类,不断调整放养鱼类与自然增殖鱼类之间的比例关系,使湖内天然饵料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辅以人工施肥和投饲,鱼产量由1989年的193kg/667m2提高到1992年的861kg/667m2。  相似文献   

18.
宋平  李小迎  熊全沫 《水产学报》1994,18(3):221-230
以十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对鲢鱼mtDNA进行单酶完全酶解的切点数:SalI和BglⅡ为0;PstI.XhoI.KpnI和SacI为1;HpaI和XbaI为2;BamHI为3;BglI和EcoRI为4。以九种限制性内切酶对鳙鱼mtDNA进行单酶完全酶解,其切点数;PstI.XhoI.SalI.KpnI.BglⅡ均为1;HPaI和XbaI为2;SacI为3;BglI为4。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得鲢鱼mtDNA分子量为15930±220碱基对(bp);鳙鱼mtDNA分子量为16650±150碱基对(bp)。用单、双酶解法和部份酶解法构建了鲢鱼九种酶18个切点和鳙鱼九种酶16个切点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图谱。另外,对这两种鱼的酶解位点数,片段大小和限制酶图谱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东海秋带鱼聚集分布与水团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中 《水产学报》1987,11(4):339-346
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 Linnaeus是我国海洋渔业中主要的中下层经济鱼类之一,渔业生产产量居第一位。但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实践中。主要靠经验凭机会探索中心渔场。由于缺乏鱼类集群与分布规律的理论依据,渔汛预报也常常是困难的。因而,就鱼类的分布特点,聚集状态和规律进行探讨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以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带鱼在秋汛的聚集分布类型与规律作初步的探讨,以求索科学合理和切合实际的渔场预报方法,井对一些渔业上常见的现象进行分析证明。 鱼类的集群,除水温以外.还受到其它诸如风情,盐度,潮汐等因子的制约。本文由于资料有限,仅就海洋中水温,水团分布与鱼类聚集、分布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探讨。更进一步地研究海况诸因子,找出它们与鱼类聚集之间有规律性关系,对我们的渔情预报无疑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